登陆注册
2034800000024

第24章 良辰佳节:吉时美景,每逢佳节喜事多(1)

祭灶送神:

祭灶的初衷竟然是防止灶神上天打小报告

祭灶,是我国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习俗。很早的时候,基本上家家灶间都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爷”也被人们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他为玉皇大帝所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各家的灶火,被百姓视为一家的保护神。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还有的是画男女两人,女神是“灶王奶奶”。祭灶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

祭灶的风俗,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祭灶”最早的时候是叫“纪灶”,意思就是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火的发现,使人们吃上了熟食。因此,在很早以前不论是天子还是臣民对灶神都是十分虔诚的。传说古时候,一对老夫妇的儿子在山上采矿,由于十分想念儿子,老头子准备去矿上一趟,路上遇到一个光脚丫的人,一路上聊得很投缘。他后来才知道,光脚丫的人是阎王派来收人的,老头子再三恳求,让他放过自己儿子一条性命,终于光脚丫的差使心软了,不过他告诉老头子,此事一定不能告诉任何人。老头子答应了,从矿上带回了儿子,不久矿上就出事了。三年后,老头子想起当年的事来,忍不住告诉了自己的老伴,不料被灶君听到了,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灶君上天告诉了玉帝。玉帝大怒,惩罚了光脚丫,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从此,人们到了这天就会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于是形成了祭灶的风俗。

最早的祭灶记载是在《礼记》中。但在不同的寺、地祭灶的日子有所不同。《后汉书》记载,河南南阳的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后来受了灶神的祝福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的《风土记》又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曰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了防止灶神上天后,说一些不利家宅的话,吴人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就是让灶神喝饱喝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一带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以豚酒祭灶神。人们对打小报告的灶神的敬畏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降低。早先都会摆以黄羊、豚酒等牲醴来祭拜,后来变成用酒将他灌醉。而到了宋朝,灶神基本上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用一种叫做胶牙饧的灶糖祭灶,为的是让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还有人说是要用这种糖黏住灶神的牙齿,让他不能告状。北方的灶糖叫糖瓜,其实就是用麦芽糖沾芝麻做成瓜形。另一种叫关东糖,是用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的,可久存。

送灶的同时也是讨债的时候。但讨债最多只到除夕。只要吃过年夜饭,即使还没讨到债款,主客见面也得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话是:“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就是说祭灶时,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乡来。在豫东等地,如果是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还要带上灶糖、烧饼、鞭炮等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来表示自己已经成为了干娘家的正式成员。祭过灶后,在年底之前,还要挑一个黄道吉日来扫除积年的尘埃,为的是迎接新年,同时也对环境卫生和健康有极大的益处,俗称为“扫年”。传说灶神上天打了报告后,廿五日上帝就会来世间转转,并降祸福于人们。所以在这天要谨言慎行,并告诫小孩不要口出秽言。

驱逐疫痨之鬼:

喜庆的除夕节日最初来历竟然是“驱鬼”

除夕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北方人要包饺子,南方人会做年糕。水饺象征“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代表了吉祥如意的好兆头。而在古代,除夕却是人们“驱鬼”的日子。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会击鼓,为的是驱逐“疫疬之鬼”,这也是“除夕”的由来。

最早记载“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古代时,除夕也叫做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除夕有旧岁到次夕而除,另换新岁的意思。它是我国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的就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又称为年三十。由于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因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通常会“熬年”,就是一晚不睡,这叫守岁。苏轼的《守岁》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就是说在除夕这天,家里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灯笼,并且要换新衣。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一般是不能动的,因为它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着明年的“财富和幸运”,因此它只作为一种装饰,是不能吃的。不过,少数地方的风俗是不同的,就像贵州,桌上的鱼是可以吃的,但要剩下一些,寓意为“年年有余”。在很多地方,年饭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然后开始贴春联和门神,贴好后关上大门。到了初一的早上才能开门,用意是“接财神”。关好大门后,全家人看着晚会或玩牌守岁到凌晨。

除夕还有个特殊的仪式是跳旺火,在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燃好香烛。在庭院里准备好草料,也叫“春草”,就是稻秸秆和番薯藤。点燃春草,由辈分最高的男丁首先带头跳过火堆,其他人再按长幼顺序跳过。跳过一次,便从正门进入“厝内”,走到神厅内“天公灯”下,然后再沿原路折回庭院接着跳。跳几趟都可以。等到火势不大时,家中的妇女拿上火钳和瓦片,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的番薯藤条,放到瓦片上,再放到“眠床”下。这只针对夫妻睡的“眠床”。最后,辈分最高的男丁,用扁担将火堆往大门方向打,让火星灰烬散开。家中要是没有扁担,也可直接将鞭炮扔进火堆,使火星四溅即可。最后燃放鞭炮。

春节的由来:

春节又称“过年”,此“年”竟然是怪兽

春节,又被叫做新年、大年、新岁,人们也常常将它称为度岁、庆新岁和过年。古时候,春节曾专指立春,被视为新一年的开始,后来才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春节的历史十分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了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头长触角、非常凶猛的怪兽叫“年”。它长年深居海底,但在每年特定的一天,它就会爬上岸来,祸害百姓。这天就是现在的除夕,因此,每到这天,人们就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避难。有一年的除夕,村外来了个乞丐,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此时,人们正慌恐地往山上走,村里面是一片忙乱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那老人摸了摸胡子笑着说:“婆婆,如果你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开始不信他的话,但看到老头胸有成竹的样子,就依了他。

夜晚来临了,“年”闯进了村子。它看到老婆婆家门上贴的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颤抖,到了门口时,院内又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再也不敢往前走一步了。原来,红色、火光和炸响是“年”最怕的东西。这时,院内走出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他哈哈大笑起来。“年”看到后大惊失色,立刻逃窜了。

第二天,避难的人们下了山,回到村中发现一切安然无恙,很是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明白是乞讨老人兑现了承诺,赶忙将事情告诉了乡亲们。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周围村里的人也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都会贴红对联,放鞭炮,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早上还要走亲访友道贺。后来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还有人说“春节”是由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演变而来的。到了西周初年,就已经有了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这就是“年”的雏形。但“年”的这种叫法,是从周朝才开始有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往往重新立新的历法,因此在历史上很多的朝代,年的时间都不一样。夏代定一月为一年之首;商代定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又定十一月为岁首,秦代是以十月为一年之首。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了每年一月初一为岁首,为夏历新年,年的时间才正式固定了下来。如今,“春节”已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这一民俗,经过国务院批准后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佳节有因:

元宵节的来历乃汉文帝纪念平息“诸吕之乱”

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古人称正月为“宵”,而十五的夜晚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做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的节日。

汉高祖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汉惠帝。但他生性懦弱,大权渐渐落到了吕后的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大权,企图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刘氏宗室都惧怕吕后的残暴,因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害怕遭到排挤,怕自己没有好日子过,便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准备谋反。刘氏宗室齐王刘囊无意间得知此事,为了保住刘氏江山,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合谋,设计除掉了吕禄,“诸吕之乱”被平定。后来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为了纪念“平吕”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正月十五,定为节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这一风俗流传了下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是有所不同的。汉代的节期为1天,到了唐代已为3天,宋代则长达5天,明代是自初八点灯,一直点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整整十天。这天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不过节期却缩短成四到五天了。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据说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由于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而天、地、人三官分别主管上、中、下三元,因为主管上元的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吃元宵也有一个传说。汉武帝曾有一个叫“元宵”的宫女,常年呆在宫中,不能见自己的父母,思念让她每日以泪洗面,十分可怜。东方朔心生同情,决定要帮她实现愿望。于是他对汉武帝说,火神奉玉帝之命要在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想化解此劫,必须让“元宵姑娘”在这天回家做很多火神爱吃的元宵,并且要全体臣民张灯供奉。后来汉武帝怕激怒神灵,只好按照东方朔所说的去办,便有了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还有很多人认为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人民常常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人还会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为盛行。参加歌舞者可达数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不过至今仍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清明与寒食:

清明节的来历竟为晋文公的自我救赎之举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24节气之一,大概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它大约始于周代,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相传这两个节日都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设毒计逼太子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避祸,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跟随他的臣子,一个一个地离开了他,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做熟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君主,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对那些对他忠心耿耿的臣子大加封赏,但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晋文公猛然想起了旧事,十分惭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死活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才发现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御林军上山搜索,却没有找到。于是,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就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方出口。晋文公觉得主意不错,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到山上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后悔不已,放声痛哭,后来在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堵着一个柳树树洞,洞里是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并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葬在了那棵烧焦的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了祠堂,还把放火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可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了,感觉这柳树好像是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树前,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并给这颗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把这天定为了清明节。

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让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都会禁止烟火,吃寒食,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并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慢慢地,寒食节和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约在清明前后,因两个节日的日子十分相近,所以便将它们合并为一日。

在北方,寒食节时人们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多吃青团和糯米糖藕。而清明节,人们则喜欢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或把柳条枝插在门上,表示怀念。清明节的习俗很多,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些体育活动呢?是因为清明节要吃寒食禁火,而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增加了这些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

清明节扫墓是我国的重要风俗。早在西周时就对墓葬十分重视。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很盛行。

祭典冤魂:

端午节的来历最初竟是纪念伍员(伍子胥)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原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人们都认为它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其实不是,最初其实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同类推荐
  • 回首“文革”(上)

    回首“文革”(上)

    本书为汇编书,收录研究十年“文革”的分析及反思文章约94万字,是研究十年“文革”的重要参考文献。2016年,是“文化大革命”发动50周年,在这一场十年浩劫开始50年之际,回顾十年“文革”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大明天下

    大明天下

    崇祯上吊,被人砸晕。救命稻草,救亡图存。霸不霸,看你的。
  • 纳曲安歌

    纳曲安歌

    天性慵懒却官运亨通。单挑皇子却不落下风。皇帝的器重,公主的垂青,兄弟的豪情。他,叫纳兰楚。他,是主角。
  • 历史年鉴之1918

    历史年鉴之1918

    本系列包含了世界历程、科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国运纪事等各方面的整理记录,作为系列年鉴。
  • 三燕大慕容

    三燕大慕容

    三国没落,晋朝崛起,五胡乱华,开启了一个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来自大鲜卑山的鲜卑慕容,一时间英雄辈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以摧枯拉朽之势演绎出一幕幕生动鲜活的人间神话。
热门推荐
  • 我爱跆拳道

    我爱跆拳道

    本书是作者继畅销书《我为球狂》后的又一本青春校园读物。故事讲述了某大学以柳成刚为首的一群跆拳道爱好者,在组建团队、学习训练和参赛拼搏的过程中发生的关于爱情、友谊的曲折,以及他们从一开始单纯的赶时髦喜欢跆拳道到最后领悟了跆拳道精神真正从内心爱上这个体育项目,从而展现了当今青年学生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与前两本一样,作者紧紧抓住校园热点,在叙写校园生活的同时糅合进时尚和青春的元素,给人热气腾腾的新鲜感和当下感。小说尤其以帅气热情阳光的柳成刚和同样帅气但又机智沉稳的韩国留学生金大元之间的既是跆拳道对手又是恋爱中的情敌的精彩纠葛为看点,生动刻画出当代大学生中偶像级男生的风采。
  • 中庸做人的学问

    中庸做人的学问

    本书选择了一个独特角度,将“做人的学问”这样一篇“大文章”浓缩在寥寥数万字之内,并融进了看似耳熟能详的曾国藩经验,显得很从容、很妥帖。对于有向往、有梦想的青年来说,不失为一道营养丰富而味道淳厚的精神晚宴。尽管时下很多人喜欢谈论“潜规则”、其言下之意是,许多事情是不可言说的,但,有伟大人物说过,大道理永远管小道理,但大道理是可以摆在桌面上谈的,甚至可以谈得精彩,谈得客观,谈得到位。
  • 梅花拳秘谱

    梅花拳秘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宿论

    宿论

    一个时代的结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茫茫人海里谁会因你而驻足。唯有不断向前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与宿命。
  • 呆萌仙妻:神君殿下请入心

    呆萌仙妻:神君殿下请入心

    前世,她是天宫掌管百鸟的青鸾,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宫太子。订婚之日,他一把利剑刺入她的胸口,她神形俱灭,带着遗憾和愤恨跳下九重天……二世为妖,她天真无邪,天宫相处数日,她倾心于他…“神君。”她紧紧拽着裙摆低声叫住他。他侧身回眸:“何事?”“我……我住哪啊……”她紧咬下唇,面若桃花。
  • 指点星辰

    指点星辰

    “想要长生不老吗?”“不想。”“想要儿女情长吗?”“不要。”“要想去广博浩瀚的宇宙去闯荡一番,扬名立万吗?”“不。”“那你想要什么?”“我……只想要看看我的家人、我的父母过得还好吗?难道这都不行……啊!啊!啊!”杨武看着脚下早已物是人非的故土,悲怆的大喊道。
  • 看风景的人

    看风景的人

    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 病夫下嫁:女侯太嚣张

    病夫下嫁:女侯太嚣张

    她,华夏国神秘组织‘鹰’中的唯一女性成员,居然一朝穿越成为长相肥丑人见人怕的女侯爷!家养面首数只,还强掳了绝色五皇子!这般美事还没等凌熙倩偷摸傻乐,就发现她家夫君不简单,她家面首也神秘,纳尼?就连身边的随身太监都另有玄机!不好,此身份太过危险,经鉴定,女侯不嚣张,活的不长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共收录了1905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片小说精品4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短篇小说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现经修订整理后再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由毛信德和李遵进担任编著。
  • 洗天图

    洗天图

    太初末,启天地之变。有道后期,更号太始,史称,太始元年。曾有大能者,留天书于世,记载了太初之末与太始之初更迭几事,后人有幸观之,遂称这段岁月为,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