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书上有写过,古代人计时,是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而十二个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他们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他们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可是常见的以及常用的有关名称却不少。
早在西周开始,他们就以十二时辰制,汉代把十二个时辰又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还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见的,后人也多用这样的时间计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还有十时辰制,是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十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F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chong)、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这是《淮南子.天文训》中所写。
还有一种是百刻制,就是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书上记载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我之所以这样清楚的记得这些,是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上地理课,老师要求我们把所有她说过的都背下来,背不下来就不许上课;大家都怕拖成绩,也怕站,就卯足了劲儿的死背。
我记忆力向来比较好,也是出了名的好学生,自然将这些东西背的滚瓜烂熟。再加上后来我上大学,学的是旅游,一门课程里面也有提到过这些,自然记得更加深刻。
可是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不太清楚他们是怎么知道具体时间的。每一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可是他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是几点。
我只知道古代是有用过漏壶作为计时仪器的,而这个漏壶,是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二十四小时为一百刻,即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四百四十分钟。也就是说每刻相当于现在的十四点四分钟。所以“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十一时四十三点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