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24700000004

第4章 人物(3)

比如说托尔斯泰,同样是代表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大师,他跟法国的雨果差异多大,跟本国的普希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差异多大?他们各自独立——当时,过去以及未来——直到今天的俄罗斯,也没有出现和托尔斯泰重复的作家,那是绝对没有的。以往俄罗斯历史上没有产生过托尔斯泰式的作家,不仅是规模,而是个性的特异。所有这些杰出的作家,都只跟个人进行着对话,当然这种“个人”打一个引号更好。

艺术家

叶永青

文学

就是营养

采写整理/廖慧

叶永青

中国现当代艺术代表性人物。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亚洲青年艺术现场艺术总监。曾在北京、上海、重庆、中国香港、中国台北、新加坡、韩国、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德国奥格斯堡、美国纽约、西雅图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成都蓝顶美术馆、东宇美术馆、上河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美国古根汉博物馆、亚太艺术博物馆、德国恩波文化基金会、新加坡斯民艺苑、德国西门子公司、瑞士诺德公司、香港汇丰银行、美国比尔盖兹微软公司、英国三角艺术基金会、上海浦发银行、湖北美术文献中心、昆明商业银行科技分行、台湾中华文化推广会、随缘艺术基金会、帝门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收藏。

当年如果没有书……

真不知该怎么活到现在

《青年作家》:我们一直觉得您是大艺术家里面非常接近文学的一位,因为自七八十年代开始,感觉您不仅有着一种文学的视野,还有文学的实践——您从事诗歌的写作?

叶永青:也算不上“写作”吧。在那样一个匮乏的年代,我们在文化上、或者知识上是很饥饿的一代,最开始能在精神上给予我们营养的,实际上是文字的东西。绘画在我看来从来都不是问题,尽管也有技术、材料等等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但是它对我是生之俱来的。

文学总是能给我“另外的营养”。我们最早能看到的书可以说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封面,都是很残破的一些书,而且我的人生里真正去阅读的时光,实际上是很灰暗的一些岁月。也就是说书本或者说是文学,对我们有一种“救赎”或者“治愈”的作用。写作或者绘画创作,隐藏在背后的真正的含意,其实是“让你度过时间”,而且是用跟艺术的独处,跟文学的独处(方式),也包括旅行,这两个东西,是帮我们治愈孤独的良药一样的。最早能够看到书是很难的。

小的时候,能够看书的时候,已经是“文革”了,书都已经被抄光了。我们是那种大院里的野孩子,基本上每天晚上拿一个电筒出去。我们家离云南大学很近,附近有两个图书馆,一个是云南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翠湖有一个昆明市的图书馆,这两个图书馆都已经破烂不堪了,已经被封起来,都是贴上封条的,我们是砸破玻璃到里面去偷书和搬书的。我人生里找到的第一本书是偷来的,就是叫《初升的太阳》,写苏联的一个少年天才,怎么样去画动物,怎么样学素描这样的故事。我觉得那种时间,知识的不易获得,甚至要用“偷”去获得……去年年初我做过一个展览,叫“时间的小偷”,我觉得冥冥中有早年的一些隐喻和暗示一样的,能够感觉到这样一个能够影响你一生的东西。

《青年作家》:“砸玻璃偷书”是哪个年代的事情?

叶永青:七十年代,我正在上小学吧。偷书、然后到处看书,我还有晚上躲在被窝里看书工宣队跑到我们家里来把我看的书给抄走了,说你这个书是不能看的,说是禁书。

《青年作家》:躲在被窝里看书他们都知道?

叶永青:没有,就是查夜这种,那个时候不可形容的那种粗暴简单的方式。但越是这样你就越觉得这种经历很珍贵,因为得不到嘛。这种经历在今天这种信息泛滥和过剩的时候你很难理解。后来我曾经在中学毕业以后去当过两年的代课教师,这两年实际上是在一个乡村农场里面,又当农场看守,又当代课教师,完全就是一个人,像野人一样的生活,有点像鲁滨逊,每天只面对一些学生。如果没有书,和每天能够出去画两张风景,还有天天跟着我的一条大狗,我觉得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到现在,呵呵呵。看书我又不是很规律的,可能跟我们这辈人有关系,我们接受相关知识是片段式的,是碎片的,没有一个系统的分类,我们就是因为饥饿,所有的“食品”都要马上拿来吃掉、咀嚼掉,进入我们的东西几乎是“同时”,你可以把雨果的东西、托尔斯泰,《苦菜花》……这些几乎是在一个时空里面同时塞给我们,我们就像接受安格尔的时候同时也看到里安迪·沃霍尔,它没有时间啊,段落啊,历史的分隔啊,所有这些东西都消失掉了,这些就像吃饱了,吃撑了,吃吐了,或者吃了不消化为止。

现在还有什么野心的话……

就是试着把写作与画画合而为一

《青年作家》:对文体的感觉,比如诗歌和小说,您当时有什么认知和偏好没有呢?

叶永青:我还真是饥不择食的,每一段时间会有不同的想法。因为所得有限,比如最早能看到的都是像普希金这样很抒情的诗歌,后来就是雪莱、拜伦啊这些诗歌。中学时候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印尼的华侨,他教两门课,一门是文学,一门是数学,两个主课都是他在教,他对我有一点点偏爱,有时候要把我带到家里。最后他离开中国去印尼继承他们家的一个橡胶园,把剩余的书分给我的时候,有一本《裴多菲诗选》,翻得毛边都磨破了,我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这本书,这些是我最早期关于文学和诗歌的(经历)。但后来开始真正开始开放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彻夜去排队,为了买第一本能够出版的书是《巴黎圣母院》,后来阅读就越来越丰富,俄罗斯的东西,现代派的东西,你可以看到像乔伊斯的东西,也可以看到托马斯的东西,像黑塞的作品等等。慢慢地就开始打开,那时候你就觉得那么浩瀚的作品里面,哪些是跟你的气息有关的,真正打动你的,哪些是从你身边很快流过的,哪些会留在你的血液里,慢慢地有这些感觉,摸摸索索地试着去谈论文学。但这些谈论……我们没有经历真正的写作,所有的“写作”都是给朋友写信,都是书信,那个时代,或是给你喜欢的女孩儿写一封情书。这些信,写给你的朋友或者你爱的人,其实是写给你自己。

《青年作家》:七十年代初您在画画了吗?叶永青:我一直在画画,小时候就在画,但那算不上(作品),(那时)画画对我来说只是个热爱。今天大家能理解的是一份职业或者一份工作,我觉得我的态度一直没有变。我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有一个东西一直没有变,就是我喜欢画画,热爱画画,它对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份热爱,就是兴趣而已,所以它不用太多的学习,尽管我经过这样的学习和所谓的训练,但它问题不大,画画就是一直在伴随我的。

《青年作家》:在“饥饿的年代”,伴随您的就是文学和绘画,那它们之间发生过相互的影响没有呢?

叶永青:这也是我这两年的一个兴趣,我现在还有什么野心的话,还有什么企图的话,我试着把写作,或者“书写”,与画画合而为一,在绘画里面能够感受到写作的一种叙述,但是在文字里面也能够有一种景观,有一种视野,一种鲜活的图像。这两个东西互相能够影响的,合而为一就是你的表达。这种表达是人生之俱来的,但能尝试把文字和绘画纠缠在一起,需要变成一种新的语言,这几年我尽量地找这样一种关系,与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关系,我们就是活在一个网络的时代,每天接触的很多东西,包括写作都变了,都变成一些只言片语,支离破碎的东西,绘画,你看到的,都是一些破碎的东西,片段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越来越接近每天早晨你打开视频,扑面而来大多数东西都是你不要的,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你删除的才是,所以你不停地在删除。我们现在接受的其实是一些“剩下”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你感兴趣的东西。

我可以一直不变的一个角色……

是从这些创作的陷阱和俗套里慢慢抽身

《青年作家》:没有投入或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他们后来做事情有一种专门化的特点,对各个艺术门类的独特与差异的把握可能大于其共同点,因而跨界可能会被看作不够“专业”的?

叶永青:每个人的视野不一样。对真正这样挺偏执的艺术家我还挺欣赏,但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是一种比较浅显或者狭隘的景观,因为每个人都会“画地为牢”,看外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职业化”(眼光),慢慢地被社会异化。每个人都在建立保护自己的一个壳,所谓“专业”是保护自己和社会沟通的(方式),“画地为牢”是艺术家也好,作者也好,容易遇见的一个东西,所以你跟他交往的时候,会觉得(他的作品所得到的)“营养”不够。这些年我也做一些青年艺术家大展的评委,很勉强地,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权力去评价别人的东西,但这给我一个机会,就是海量地看今天的年轻人的创作,好几天之内看几千张的图,甚至于上千个艺术家的创作,但这些看起来海量的东西有时候它给你的结果比较单一,因为它都是一些共识性的,你看到大家还是有一种“拥堵”,像交通拥堵在某一些地段,某一些范围,某一些视野中,像两天前我刚刚离开北京前参加的一个评选,我还发了一条微信,我说“今天我们大家删除了一百头‘大象’,一百匹‘马’,无数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可爱’,还有那些‘乱草’。”这就是今天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去表达的一些题材,还有“废墟”“城邦”……它们是一些流行趋势,好像传染病毒,互相在蔓延,把人传染成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被遮盖,越来越封闭的这样一个小圈子,它全部都指向一种“时尚”,实际上是一个“俗套”,所有人都进入一个狭隘的俗套里面。它在今天有一些功利性的“市场”,有后面的购买,后面的资本,也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趣味。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俗套。在我们这一代,最早的俗套,在我身边的是“云南画派”,那种边疆的异域风情的和现代派结合创作的那种边疆少数民族的俗套,后来我身边发生的由“伤痕”、“乡土”绘画演变而来的“乡土风情画”,后来的当代艺术的这些俗套。对我来说,我可以一直不变的一个角色就是从中“逃跑”出来,从这些创作的陷阱和俗套里慢慢抽身,离这样慢慢体制化的、形成拥堵和热闹的“城邦”远一点,能够保持还是回到原来的那个简单的状态,跟艺术、跟文学只身独处的状态,保证自己能很轻松地就起身、上路、行走。

同类推荐
  • 来自天堂的笑声(原创经典作品)

    来自天堂的笑声(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故事会(2017年4月上)

    故事会(2017年4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5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音乐财经周刊002

    音乐财经周刊002

    忠实记录音乐产业里“每一位人”的故事,“每一家公司”的故事。深入挖掘音乐产业发展趋势,帮助“音乐生意人”分析形势、剖析案例,推动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
  • 简七理财021·如何聪明地买买买

    简七理财021·如何聪明地买买买

    本期《简七理财》教你聪明地买买买,教你如何通过花钱来赚到更多的钱,教你过上“节俭着败家”的奢侈生活,教你既充分享受了高品质生活,又抠门地留下了存款!
  • 青年作家(2015年第2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2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1997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热门推荐
  • 异界之极品和尚

    异界之极品和尚

    少林寺史上最年轻的方丈,被誉为最有可能破碎虚空的武学奇才——玄行,在大火中逃生时,意外地穿越到神奇的云泽大陆。在云泽大陆中,玄行艳遇不停,在美女堆里,左右逢源。奇遇不断,在众多宝藏里,步步高升。美女来了?谁也别看,那是我的!。宝物再现?谁也别抢,那是我的!且看一个别样的光头,如何在云泽大陆中混得风声水起。如何令众多异界之神,一个个俯首称臣!
  • 和谐力:打造和谐型企业

    和谐力:打造和谐型企业

    本书从多角度就打造企业的和谐力,构建和谐型企业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包括构建内部和谐、外部利益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和谐领导、和谐文化等方面。
  •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内容不仅涉及到回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说唱艺术等,而且还对回族民间文学形成与发展史以及理论架构作了比较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许多材料与观点较之以往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充实与突破。
  • 风雷动

    风雷动

    敢于面对自身才能反思,不断觉悟才能发展壮大。一本书所影响的不是一个人,终日满足沉迷于底层的安乐、随处卖萌、yy的邋遢群体,有何“水准”和前景可言?
  • 重生之恋上我的小跟班

    重生之恋上我的小跟班

    从出生那一刻她就是见不得光的私生女,没有想过挣任何东西却还是难逃一死。重生回到高中,这一次她要搭着时代的顺风车。让那些人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壕!只是后面那只小尾巴怎么越来越吸引人了?
  • 都市雄起

    都市雄起

    东极市薛亮高考后,立志有一番作为。但高考失误与大学失之交臂,又遭遇车祸,还被女友王菲抛弃,他不甘屈服命运。他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由此结识了暴力警花、极品萝莉、高贵冷艳,共同陪伴着他完成了他的宏图伟业。
  • 霍霍而婚

    霍霍而婚

    五年前,她去医院产检,却被小三按在手术台上强行打胎。五年后,她被上司设计,他救了她,却又羞辱她,“梁箫,五年了,你还是没变,一样的下贱!”她无意纠缠,只想珍惜和女儿相处的每一天,他步步逼近,咄咄逼人。当她跪在雨地里苦苦哀求,“求求你,救救我们的女儿……”他冷笑绝情,“你确定那野种是我的?”当她站在高台上纵身一跳的时候,他却情深哀求,“回来吧,我和孩子需要你!”可惜,一切已经太迟。她宁愿死,也不要回到他身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灵交迹之善与恶

    心灵交迹之善与恶

    心灵交迹系列第一弹。生活在星梦孤儿院“平凡的”的少女“心灵”因为孤儿院院长的失踪,和伙伴们卷入策划依久的阳谋之中。在一系列事件后引发了“心灵”和伙伴们决定为了改变这个错误的,成为世界的破坏者。在最后等待着“心灵”他们的命运到底是什么?
  • 这些年来我的职场路

    这些年来我的职场路

    男主人公梁勇冲刚进入职场,什么都不懂,经历了很多职场上的困难,并且在职场的洪流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走向何方。同时,加上家庭、爱情和朋友间的压力,让他没有勇气再生存下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找到自身的定位,克服重重困难,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勇敢地向前冲!
  • 和谐社会视阈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研究

    和谐社会视阈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研究

    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元,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社区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书主要论述了和谐社会视域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研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