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及发展思考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进步的阶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三坟五典,经史子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现代流行平板电脑电子读物,其实也是甲骨文、钟鼎文、竹简和羊皮书等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创新。
中外古今,读书求知惊天地。柏拉图对话文艺,布鲁诺勇赴火刑,大英博物馆地上的脚印,列宁一天连吃“六个墨水瓶”;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宋濂借书,记日以还,程门立雪;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倘能生存,仍要学习……
21世纪,小康生活的萧山人怎么读书,怎么提高对文化科学技术的认知,怎么跻身全球国民人均读书量排行的前列?关于此,我区农家书屋开架的百万册图书,为富裕起来的村民提供了现成的精神食粮,如何充分享用这文化饕餮大餐,亟待研究。
仲夏五月,应市民进文工委副主任孙勤馆长之邀,参加图书馆“读书声里是我家”的采风活动,走访了楼塔、河上、临浦、新街和临江工业园区的农家书屋(下称“书屋”)、图书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眼界大开,耳目一新,觉得有“洞中才三日,世上已千年”的恍惚之感——改革开放给萧山的文化生活带来了隔世般的巨变。
窗明几净 图书满架 电子阅览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步入书屋,满眼是窗明几净,图书叠架。耳闻瓜沥镇横埂头村两层的“文化礼堂”全区领先,藏书上万册,一楼教室排出电脑40台,那是曲艺界名人翁仁康的老家;目睹临浦镇通二村电子图书阅览室,几十台液晶电脑整齐划一,文化长廊图文并茂,乃是传说中西施故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摆上发展议事日程。
抚今思昔,感慨良多;赘述旧事,感恩发展。1970年,笔者就读萧中,县城最高学府,高中两年没听说书报阅览;几年后县计委发批文,当上工人,才有资格申领到一本图书馆借书证。当年申请此证,犹如当下购车摇号,农民要借书则更费时费力。图书馆外借部设在清代重修的祇园寺大殿,佛门书香,玻璃架围成的四方形书库立在空荡荡的佛殿中央,即是馆藏图书半开架借阅的全部家当——估算起来也只有今日家庭藏书的十倍左右。
与图书并列的还有各类报刊,如戚家池书屋为村民订阅的报纸达30多种,杂志40多种,可谓门类齐全。而笔者读报的深刻记忆,是80年代初在杭大(现浙大西溪校区)学生寝室,系里分下来一份《人民日报》,就是在那时读到了东北地区狂炒君子兰的报道,这与后来萧山的“龙柏烧狗肉”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屋是一集合概念,周围大多还设有活动室、健身房、排舞场、篮球场、宣传栏、演出舞台、文化长廊等文体设施,因地制宜,兼容并蓄。
临江图书馆新落成,气派宏大,设施俱全。书架上方的感应灯快捷柔和,少儿天地独立划块,阅读区域宽敞舒适,休闲座椅温馨得体,文化沙龙诗意盎然。与之相较,当年就读的省内唯一的综合性大学书报阅览室的规模和外借方式也相形见绌:座位少,空间逼仄;封闭式借阅,索书单上填写书名书号后,由传送机递到10多层高的书库里,十有八九杳无音信。
好矿藏要人去探索开采,好钢铁要熔炉反复锤炼,好苗子要园丁悉心栽培。粗略估算,全区的书屋藏书量应该在百万册之上。书海茫茫,学海无涯,全区村民怎样来驾驭好这读书之舟,纵横于科学知识的海洋!
假日学校 少儿妇女专柜 专题讲座
一位文化站站长说,书要接地气,才会被老百姓所接受。要形成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习俗民风,不是短期的努力即可奏效,需要几代人的坚持。目前,政府在政策上积极支持,但这烧钱的惠民工程并非一锤子买卖,须细水长流,坚守住这铁打的书香营盘;硬件设施建设大多完善,但也有将其安排在寺庙的偏房,村民进出,要走过地上粘满蜡烛油的香炉旁,感觉有些另类搞笑;还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万事开头难,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其中关键的因素还要有耐心,友善、科学地接待、引导读者。市场经济浮躁人心,文化快餐盛行卖萌,微博微信漫天飞舞,要静下心来坐冷板凳读书,决非一日之功。
有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以色列全年人均读书60多册,中国人均不到5册,近邻国家的人均阅读量也往往数倍超过我们。”(《人民政协报》6月9日9版《不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所以书屋这接地气的活儿确实值得研究。瓜沥镇渭水桥村书屋面积达300平米。南阳镇赭东村书屋的图书借阅状况发展良好。该图书室藏书7000多册,村民600多户,图书借阅量从2011年的不足百人次,跃升至2013年的1500多人次,到今年5月底,就超过1000人次。东片沙地区的书屋,吸引读者恋上书刊的技巧方式灵活多样。口号是“弘扬沙地文化”,形式有举办各类讲座,开展读书征文比赛,安排幼儿园的孩子熟悉阅览室环境,不限时预约借书还书,倡导微笑服务,招徕“回头客”,开办假日学校,请放假回乡的大学生辅导村里的邻家弟妹等。
由此看来,书屋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他们要像坚守山区、海岛、社区的全科医生,任劳任怨,无论什么病都能对付。对待学生读者,要了解语、数、外、理、化、生;对待老年、妇女读者,要掌握医疗保健、休闲养身、烹饪等常识;对待种植养殖户,要涉略肥料、饲料、病虫害防治及市场行情;对待中青年读者,要懂得《货币战争》《陆犯焉识》……
总之,看似不起眼的书屋管理员,实实在在地是一地一村文化建设的引领人,他们要和各色各类读者打交道,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到读者,任重道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书屋“软件”建设的工作亟待因时因地扩展深入。
可以分地域(文化)专题、学科专题、读者对象专题等进行试点活动,如湘湖文化、潮文化、沙地精神、楼塔细十番、农民篮球队、临浦西施古迹,以及文武、理工、农医、科学小制作等种类,整理资料书籍,安排实验器材,寻找兴趣爱好者和志愿者,组织业余或专业研究人员,设立图书专柜等活动。
那位文化站长“接地气”的话,所言与白居易所论有相同含义,提出了读书的功利性、目的性和时代性、使命感等问题。
在农家书屋培育创新的种子今年是“甲午年”,甲午之殇,应是国人皆知。当下全社会对此知晓度如何,没有问卷、随机调查,不便妄加评论。然书屋一圈转下来,没有见到有关这方面的醒目的提示与宣传,“知耻近乎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此感觉失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钓鱼岛主权争议未决、南海诸岛风云又起的年代,这120年前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又割地赔款(四万万两白银)的耻辱与惨痛,绝不应该轻易忘却。
“新加坡有什么?”如果你问一位新加坡人,多半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新加坡什么都没有,只有人才。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行列中,新加坡稳居前三名。人才立国就是“弹丸之地”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一系列奇迹的秘诀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题为《我们不能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言之灼灼,望之切切。
能否设想,若干年之后,书屋走出了若干名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创新型人才,成为圆强国之梦的扛鼎萧山人,成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习近平语)。当他们成功之时,犹记得当年书屋中夯下的创新基础。本文标题是套用《在中国培育创新的种子》而来,书屋的功用除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之外,尤其要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探索、创新精神的培育。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清人陈澹然以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先人、哲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书屋亦然。读报借刊是书屋的日常工作,其实报纸上的文章更及时、前卫。要做好即时利用传递和收集整理归档的工作。
“研究鱼鳞的结构可以使盔甲更坚硬,研究壁虎足底的结构可以使胶水的黏性更好,那么研究蝴蝶翅膀的结构,能否生产出一种拥有同样艳丽色彩的材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的办公室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奥利弗·里奇教授侃侃而谈:“大自然设计出这些生物,真是太神奇了!我喜欢从它们的结构中寻找灵感,发明新型人造材料。”(《人民日报》6月5日3版《在中国培育创新的种子》)
《光明日报》6月4日5版,通栏标题《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与价值支撑》,文章开篇即是“三君子问出‘文化焦虑’”的大课题。一是黄炎培问“中共诸君如何找出一条新路”,以此跳出几千年新旧朝代更替的历史循环?二是梁启超质疑,“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三是李约瑟替华人鸣不平:中世纪中国还领先于欧洲,后来怎么会落后呢?
《萧山日报》6月6日A1版“时政新闻”头条通栏《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乡村 实现绿色崛起》,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卢春强在南片八镇调研时强调指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三则剪报都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用一车皮的牛皮鞋、服装去换回一旅行包的芯片,出售一台黑白电视机或者DVD机子等,要向洋人缴纳若干项发明专利费,见怪不怪。世上落地的苹果砸到人绝非仅限牛顿,看到水壶盖被蒸汽冲击上抬也不是瓦特的专利,富兰克林、爱迪生、莱特兄弟和比尔·盖茨的生命基因也并非美洲大陆特有,木匠的儿子早会使斧头、凿子,科学的种子要在怎样的土壤中才能萌发?
人无文化,浮躁浅薄,难免“其亡也忽焉”,家国亦然。反腐败,清政风,路人皆知。眼下,纪念、复兴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工作,正在大张旗鼓进行。清朝统治260余年,骏马强弓,夜郎自大,闭关自锁,落后挨打。
总之,四大发明、圆周率和侯德榜联合制碱法是祖先、前人所创,子孙还需自重;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显得迂腐、酸楚,不足为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托起明天的太阳,有些高远,应当仰视。我们只需做些实实在在的、平平凡凡的工作,在现有书屋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注重软件的提高,把人(管理者和读者)这首先的、第一的“软件”努力建设好,引导小读者积极动手、动脑,形成软硬件并重,老少年共读的学习气氛,力争早日在书屋培育出“创新”的种子。
蔡惠泉 推荐单位:萧山图书馆。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深远的报告考察文,作者通过对萧山地区480家农家书屋的考察,以小见大,立足于农村文化建设又跳出了农村文化建设。他把眼光放到更远更宏大的家国天下,的确,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灵魂。曾几何时,华夏文明辉煌于世界,到了近现代却饱尝了落后挨打的屈辱。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思考,至此甲午之殇,提出在农家书屋培养创新的种子、培养文化的种子,读来令人深思,笔尖里流露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农家书屋的厚重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