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桥镇湘南村,是一个充满书香味的村落,这个村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村庄是依古湘湖之南而建,所以被称为湘南村。湘南村在历史上很有些名气,在萧山也算是个读书人很多的村。在这里,湘南韩氏的世祖韩膺胄就是一个读书人,他是北宋名臣韩琦的曾孙,膺胄公以爱好读书、乐善好施闻名。而一代又一代的湘南韩氏后人,如大名鼎鼎的浙大校长韩桢祥、诗人韩少卿等读书人的努力,也使韩氏成为了义桥一大望族,其读书之风至今未变。
来到湘南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韩水桥接待了我们。村办的农家书屋已有些年份了。这个农家书屋以前叫村图书馆,虽然图书馆只有两间房子十多个平方而已,但馆小作用不小,在当地的名气也大着呢。
十几平方米的房间,两排书柜、两套阅览桌椅、一个管理员,仅此而已。“别看这里小,但也有1700多册图书呢。”管理员韩水桥说,“来这里借过书、看过书的人不计其数。”湘南村文化中心由一幢三层楼房和一个小院组成,里面有工会、幼儿园、健身房、乒乓球室、电视室等。村农家书屋设在二楼。
老韩打开电脑,以前他都是用《图书外借登记册》对读者借书进行登记的。由于现在要与区里进行联网,所以,老韩硬是学会了简单的电脑操作,他把读者借的书用电脑扫描的方式,录入了区图书馆的联网系统,这样可以与区图书馆一体化了。这个方法让韩水桥很高兴。他向我们介绍图书馆的读者:“我们图书馆不但向本村村民开放,也向临近村的村民和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员开放。你们看,旁边山后村的华杰已经借了50多本书,是来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人。还有祖强强、祖近近、赵春都是在村里企业上班的外来人员,也都到图书馆借书。本村的村民就更不用说了。到了周末,人来得最多。”
“峡山、牌轩、后坛三个村合并后,我们将原来的后坛村委会房子改建成湘南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就设在这里。”村书记於贤祥介绍说。
“我们借书不用借书证,登个记就行了,什么时候看完了什么时候来还,再借也方便。”一位来借书的村民说。
图书馆管理员韩水桥今年58岁了,以前是后坛村的干部,后来村规模调整,他就到这个村图书馆当起了管理员,还兼着湘南村后坛片的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别看他身兼两职,也只是很微薄的报酬,但他对图书馆的管理却从不马虎。只要有人要借书、看书,不管是晚上还是节假日,一个电话他就会赶往图书馆。
湘南村图书馆看起来有点简单,但它开阔了村民的视野,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发挥的作用可不简单。
而在云峰村,虽然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换了三任,但农家书屋始终是村里人的一块净地。几年前村办农家书屋办起来的时候,没有专职管理员,便由大学生村官金烨兼任,小金对图书是既热爱,又呵护,他会把图书整理得十分整齐,摆放在小小的书屋里。一早,他便把书屋打开,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来,这样来看书的人也呼吸到了山村的清新的空气,是多么地富有生气。
后来小金考上了公务员,他便把这个接力棒交给了刚招聘为村文化员的来大姐,原来是乡村教师的来大姐也是一个对图书有很深感情的人,她觉得农家书屋不仅要向全村的村民开放,更要让这里成为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好去处。所以,在来大姐的精心管理下,云峰村农家书屋成了杭州市的先进农家书屋,当她把这个牌子捧回来的时候,心里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后来,来大姐走上村干部的工作岗位,于是接力捧又传给了新来的文化员沈国华。一段时间下来,办证、打卡、借书,沈国华已熟悉了这项工作,她表示:“在前两任图书管理员的精心打理的基础上,我一定要把云峰村这一块先进农家书屋的牌子保持下去,不能让这份荣誉在我手里丢掉,更不能让农家书屋毁掉。”虽然她的话很朴实,但我仿佛看到了沈国华眼里的一份自信和坦然,也感觉到了一份释然的欣慰。
在这里,我们还不能忘记山后村的农家书屋,走进山后村的农家书屋,你会感觉到有一份书香味道淡淡地飘来。漂亮的书柜、整洁的书桌、摆放整齐的各类图书,都会让你百看不厌。
山后村的图书管理员叫孔宪良,他是一个老党员。目前,他也是身兼数职,既是文化员,也是图书管理员,又是一个农贸市场管理员。虽然工作很忙,但老孔却是乐此不疲。他每天都早早起床,先把农贸市场打扫一新,把卖菜售鱼的村民规范安顿好后,他便投入到农家书屋当中来,他先是烧好开水,打开图书馆大门,迎接村里来看书或借书的村民读者。退休教师孔自强是村农家书屋的常客,他几乎是每天都要来一趟农家书屋,在这里看看书,喝喝茶,与村里的几个书迷朋友读者讨论讨论看书的心得,或者聊一聊国家大事,真的是十分舒心的事啊。所以农家书屋成了他的神往之地。不但如此,孔老师还觉得要利用好农家书屋的资源,他便提议利用农家书屋这样一个阵地,组织青年人来看书,并还可给他们讲故事,讲传统文化,这个主意得到了村领导的一致赞成。
于是,在山后村的农家书屋办起了传统文化读书屋、读书兴趣班、学****兴趣班、春泥计划暑期班等等,而孔老师则是当仁不让地当起了义务教师。他又重新走上了讲台,给青年和妇女们讲传统文化,给孩子们上国学课,给他们念起了《弟子规》《三字经》等。这一下,村里的人都觉得很好,他们纷纷把孩子们送到了村文化礼堂的农家书屋,让他们学学传统文化。
义桥镇对全镇的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可以说是全区投入最大的镇街。在2012年,镇党委政府把全镇创建农家书屋全覆盖作为镇里的十件实事写入了镇人代会的报告,并作为一件督办工作来实施。出台了优惠政策措施,凡是村级农家书屋达到区级标准,每个村予以奖励五万元。
而更为令人称道的是,镇政府为使各村的农家书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老百姓的民生工程,镇领导动出了一个好脑筋,在对各村的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后,对各村农家书屋建设中还缺少的书柜、书桌、书椅以及电脑、家电等硬件设施进行了一一统计,并交由镇招投标办公室进行公开统一招标。通过一系列公开公正的招标后,全镇21个行政村都按照区图书馆的标准配备好相应的图书、书柜、书桌等设施,并考虑到农家书屋暑假期间小朋友读者很多的情况,每个村的农家书屋都配备好空调等设施,从而使全镇的每个村的农家书屋,环境得到优化,村民读书舒服舒心,享受读书的快乐,真正成为村民读者向往的好去处。
农家书屋的书香飘满了整个农村,熏陶了农村的广大读者群。
黄坚毅 推荐单位:临安市图书馆。
点评:本文是一片比较优秀的农家书屋实地考察文章,作者选取了云峰村整个典型入手,从三任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角度描写。每一任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规划,他们把农家书屋管理得别有特色,又在书屋工作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收获。其实收获的又何止是书屋的管理人员和广大读者,诚如作者所言“农家书屋的书香飘满了整个农村”,它所带来的效应必然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精神面貌。其善虽小,其效则远则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