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0500000001

第1章 绪论:当代视野下的魏晋南北朝骈文研究(1)

当时间进入了纷繁、甚或喧嚣的21世纪,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研究而言,凝视、打量,甚至盘点、反思这一时期的诸多研究,似乎很有必要,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毕竟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代。不管你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或肯定过,20世纪业已过去;而过去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上个世纪关涉这一时段文学研究的视野、角度和方法,仍需要进一步论辨、反思、质疑或肯定。从清儒到近代、现代,甚至当代,古代文学研究明显地走向了一条越发宽广的道路,也累积了一些足以让我们分析、借鉴和思索的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角度和方法;特别在史学领域,新的观念日益冲蚀、颠覆传统的史学而走向现代、当代。文史自古一家,史学领域的更易、革新又足以给文学史的研究带来特有的冲击;或者说,从借鉴的角度,能构成文学研究变更、增长的一个基点。不可否认,20世纪以来文学视野、观念的变更正是发端于史学的研究,“六经皆史”,“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等,都正是标准的史学畛域。因此,凝视、打量之余,如何在新的视野、角度和方法上,让有效的视野、方法浮出地表,以资所用,来进一步深化文学研究,无疑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有时,必要的回视昔日路径,展望未来,能构成文学研究者前行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研究都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前提与理据;对不同时期的文学研究,也必然要有所区别而不可一概而论。1930年,一代学人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称: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这话当然也适宜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只不过,与先秦、唐宋元明清文学研究相比,这一时段的文学研究却不免有自己独特的前提和条件:

这一段文学史,不象某些领域一样有什么“珍密材料”和忽然冒出来的“重要文物”,所能见到的都是人所常见之书。

大凡研究中古文学史的学人都知道,这一领域已很难有孤本秘籍的发现,材料大致现成,前人也有种种既成说法,重要的是深入钻研,从头开掘,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获。

之所以多加例举,意在说明这一时段新材料确实是比较少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说法。如《唐钞文选集注》的著录,最早见于日本森立之在孝明天皇安政三年(1856)所撰的《经籍访古志》卷六“总类”。进入20世纪初,日本学者如斯波六郎等,陆续开始对其研究。光、宣以后(1908),中国学者如罗振玉、董康等,也渐次接触到这些珍本,罗氏甚至还不惜以变卖房屋的巨资影印,编成《唐写文选集注残本》而广为流布。2000年,南京大学周勋初又广加搜罗、编成《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出版,更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文献基础,也能极大地推动“《文选》学”的相关研究。但基础史料的搜集还未完毕,2011年又略有补充。世人所熟知的1996年7月到11月长沙走马楼施工时发现的高达十万枚以上的三国吴简,无疑能极大地推动三国吴史的研究;然而,另一个问题是,这些内容——主要是长沙郡一地的户籍、名刺、请安、问候等,要直接用于文学研究,却不免勉为其难;毕竟,这些内容与文学悬隔了一段不近的距离。当然,敦煌文献中保留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饶宗颐先生就曾“网罗世界各地收藏《昭明文选》古写本之残缣零简”(《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序》)而编成《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然其系统性、完整性却颇为欠缺,零散、残破、漫漶的记载似乎很难构成对这一时段文学研究的有力冲击(当然敦煌文献对《昭明文选》研究的推动却委实不可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先生所指涉的“新材料”对这一时段的文学研究的作用,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当然,这一时段文献自身的传承也有不可忽视的原因:一,当东晋末年桓玄发布以纸质代替简帛时,纸质文献的普遍流行无疑极大地推进了当时知识、学术的发展,这从此后(即宋齐梁时期)私人藏书的数量可窥一斑。经过永嘉大乱,几乎散佚殆尽的东晋,元帝时的书目总数才三千余卷。之后,经过东晋、宋一百六十年的发展,才慢慢有了些藏书。但史籍可考的也仅是寥寥数家,如谢弘微分家产时,“唯受书数千卷”,褚彦回“唯取书数千卷”,沈亮得“赐书二千卷”就是说藏书达数千卷的就已进人了史臣载人的视野。这三人都是当日的高门士族,谢弘微是当日一流高门陈郡谢氏,褚彦回出自阳翟褚氏,其父褚湛之尚刘裕七女始安哀公主,沈亮则是南地土著吴兴沈氏。这一情形到了南齐就有了长足的进展,已出现了藏书万卷的人,如崔慰祖、陆澄。尽管南齐末年,萧衍举兵向阙时兵火延及秘阁,但对藏书并无特大影响,而且随着梁朝近五十年的承平,藏书量急剧增多,几千卷已不稀罕,万卷以上的所在多有。这些都说明了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而带来知识的倍增。但也毫无疑问,受纸质文献留存年代的限制——这些文献实在不易或不能穿越漫长的时光而走出地面,走到现代。再者,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建康,因原野卑湿,无疑又加剧、恶化了这一问题。这一时段地下文物出土之少,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二,禁碑的存在。据《宋书》卷十五《礼志》载:“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此则碑禁尚严也。……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义熙中,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议禁断,于是至今。”基本上都是因要减杀厚葬之风,同时也憎恶碑铭记载的失实而令行禁止;因此,其间虽有反复,但基本上是一直禁断。这一时期出土的墓志碑铭较少,也直接证实了这一点。三,历经侯景之乱、江陵焚书,江南的国家藏书几乎荡然无存。这是客观的限制,今人已无如其何。这样,陈先生所说的“新材料”对这一时段的研究就不免有了虚置的意味。然而,追溯下去,这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对这一段文学的研究,在学术坛里是比较寂寞的,远远比不上唐诗研究或者《红楼梦》研究那么显赫。

中古文学的研究,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确是较为冷寂的。

请注意“寂寞”、“冷寂”的字眼。“自然难以形成热门或热点”,傅先生客气的话语中,仍透露出这一时段文学研究无可置疑的冷寂,话语之中甚至不免杂有一丝苦涩。1998年,刘跃进先生曾对《文学遗产》的稿件进行精确却不无模糊的表述:

从近年来稿情况看,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稿件,平均每年在一百篇到一百五十篇左右。其中,多数是中古文学研究论文,通常占三分之二。

刘先生话语似乎还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其他时段文学研究的来稿,则远高于这个数字;不过,不管怎样,数据的客观无疑彰显了这一时段学者研究的一个难堪境地。这是因为,一时代文学研究的问题和困境固然很多;但这种现实却无疑有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这一时段的文学研究,如何摆脱这种难堪的境地,走出低谷,或浮出水面?这中间,背景的凸显和浮出,就不失为一种较有效的视野、角度和方法。先看上个世纪早期发表的三篇文章:

1917年2月,王国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27年鲁迅在广州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34年,陈寅恪发表《四声三问》(原刊《清华学报》第九卷第二期)。

这三篇文章,虽不足以代表那一时代学术研究的视野、角度和方法,但至少能提供一些思考。1909年,日本人白鸟库吉在《东洋时报》第131号上发表了《中国古代传说之研究》一文。白鸟说,尧舜禹是儒家的传说,表现了上层的思想。白鸟的目的很清楚,是“瓦解中国古史在亚洲的地位,解除古代中国对日本文化的笼罩”。正是在这一时期,“古史辨”派开展得如火如荼,顾颉刚与胡适等人,以“层层累积”的“箭垛式”的思想,清除了附着、包裹在古史上的种种传说。因为“疑古”,古人有意无意地裹袭、涂抹的色彩几乎被一扫而光。王国维《先公先王考》的意义就在于,它在清扫光了的纸上重新涂上了被人为割断了的古史脉络。王氏以甲骨卜辞充分地证实了《世本》、《史记》所载的上古殷商世系的正确性——这自然也给了白鸟类的人以有力的反击,有了民族家国上的意义。

实际上,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学术的视野、角度和方法开始跨进了现代。清儒的思想是使用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诸种文集等传世的精英思想的文献,来审定、考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但是,西方思想的涌入,甲骨文、敦煌遗书、汉简以及清宫大内档案的次第出现,却迫使学术研究在不得不接受这些新材料的同时而建立起新的视野、角度和方法。得风气之先,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陈寅恪先生提出“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藉互相补正”,就不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冲击下一个必然的结果;史料的扩展、延伸必然会带来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宽。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就充分彰显了他的学术主张。《四声三问》中,陈氏所用的资料,虽仍不脱传统经典文献的范围;其思路却无疑是崭新的,即异域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陈氏证明了“四声”即声律与佛教“转读”等实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佛教东渐”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在中国扎根、变异的过程;士人的接受,也正带来了新的思想,以及新的文学体裁和表现内容。陈氏对异域文明文献比较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这无疑投射到了他的历史研究领域。陈氏深刻地洞见了这一时代的重大变迁,并以具体的研究做出了回应。鲁迅的洞见则在于他以简明、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清晰地展示了那个遥远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当然,这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即鲁迅此文中所概括的四个特点“清峻”、“通脱”、“骋辞”、“华靡”,实际上是源自刘师培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中所推举的内容;一时间鲁迅显赫的声势也似乎遮蔽了刘氏不凡的洞见。这是三篇内容不一的文章,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着力凸显、系联上了因时光漫湮、史籍散佚而带来的解读断裂,清晰了含混、模糊的存在背景。这样,散漫、零碎的知识,正因了背景有力的支撑而明晰、系统,有了解读的可能。这正是凸显背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样,背景的找寻、勾勒,就在断裂、零散的资料和价值判断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50年代,鲁迅未竟的研究为王瑶先生所继承。在勾勒、阐述这一时期宏阔的思想、信仰等背景时,王氏又添进了鲁迅所未涉及的内容,如《隶事?声律?宫体——论齐梁诗》、《论希企隐逸之风》、《拟古与作伪》等文,从而使得那一时段的社会生活、思想和信仰得到了比较全面、广泛的展示。这样,魏晋六朝这一时段的整体生态环境、氛围,因了这些文章的存在,就比较清晰地浮现出来;以此为发端,也构建了一个后人可资前行稳固、可靠的根基。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刘师培、鲁迅二人都是在时代思潮的鼓荡下,表现出特有的视野、角度和方法。刘氏受益于深博的家学,实际上带有总结清儒研究视野和方法的意蕴。刘氏在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理学、考据学之外,又将地理、小学等纳入文学的视野。刘氏的《中古文学史》之所以受人喜爱,历传不衰,就不得不归功于他对历史变迁本来态势的尊重,即对历史文本的尊重;鲁迅赞誉的着眼点,也实在于此。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学背景的凸显,刘氏曾概括:

今之研治汉魏六朝文学者,或寻源以竟流,或沿流而溯源,上下贯通,乃克参透一家之真相。

《中古文学史》撰成于1917年,刘氏始任北京大学教授,得风气之先而有了总结的意味。但刘氏的视野未免有所不足,至少,1902年梁启超先生的《新史学》已在倡导要摆脱帝王为中心的政治史——即已开始有意摆落精英、经典的历史,而遥指向一般与边缘。如果把刘氏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跟梁氏《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作一比较,就发现梁氏又涉及:一、金石及其铭文,二、外国人的著述。这两点刘氏只字未提,就未免是一个大的遗憾;因为在那个时节,至少敦煌卷子已面世十多年,罗振玉、王国维等正研究得如火如荼,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也正发表在这一年。按照梁氏的思路来审视这一时段的文学,无疑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当然,按照后现代史学的观点,历史中因为掺进了价值、思想和情感,而成了文学性叙述的“文本”;由此中间有了种种虚构、叙述、遮蔽和掩盖。但是,那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却无疑会始终限制着历史的书写。就是说,历史尽管是“叙述”出来的,有书写者的价值、思想和情感,但毫无疑问,也在反映着那个真实存在的历史——只不过,程度深浅不同罢了。也因此,即便我们不能真实再现历史,但却可向这个目标渐次靠近,绝非是一无作为。在这个意义上,背景的凸显不仅是有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它能够让我们系联上因时光沉湮、史籍散佚而带来解读的断裂,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价值、思想和情感。毕竟,零散的、被遮蔽,甚至杂乱的史料要梳理,就不得不去借助于背景去想象,去填补,去推测这中间缺失的环节;否则,零散、杂乱的史料就成了拆碎的七宝楼台,仅仅是一些断片而已。这当然有些勉为其难;但却不妨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一种策略。那么,历史的背景如何凸显呢?

古今论陶渊明的文章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的是,立论的基点大抵都承袭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古今隐逸之宗”的观点,即因“耻事二姓”而隐居,推为隐逸诗人。而对陶渊明的研究能灵光独具,恐怕不得不推陈寅恪先生的《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与曹道衡先生的《略论晋宋之际的江州文人集团》。

同类推荐
  • 猫眼内外

    猫眼内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世纪宝玉可以不打吗、“抽鸦片者非禁烟局长”、拍马屁以及虎狼之伤、猪八戒照镜子、孟子三论“五亩之宅”、山下老虎咬不咬人、猴子磨刀与孔子设计、性情中人与“头家脾操”、干嘛要去撬动地球、想看电视就别思考、纳税人是哪些人、节能灯为谁节能、放弃举报、脸皮和披狼皮、披羊皮、且听老人言等。
  •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本书内容包括:民间组织与公共突发事件、SARS期间的中国NGO、农村公共卫生中的NGO、社会性别与社区健康促进等。
  • 纳兰容若与饮水词

    纳兰容若与饮水词

    《纳兰容若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纳兰容若与《饮水词》的有关内容。
  • 一缕霞光

    一缕霞光

    《一缕霞光》是作者伟子的一本散文随笔集,共收录了近些年来新创作的作品近九十篇。或记事、或写人、或写景的散文构成,作者以细腻的心触摸人生,并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感情真挚。
  •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治愈系美食故事;第二章为励志随笔;第三章介绍美食溯源;第四章则是光陆怪离的美食童话。每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食材主题展开,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个个温暖的美食情感故事。每个人都无法做到不食人间烟火,所有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云烟。人生在世,不如只求顿顿吃好。唯有美食不会拒绝孤独的人。
热门推荐
  • 斗元逆天

    斗元逆天

    斗元逆天千年老鬼,万年元魔,一切阻止主人公前进奋战的,都将被起踩在脚下,永不翻身。让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起开启一段热血的征程。阴阳境二变,脱凡俗,立元身:天地人三转,凝元丹,化元羽,纳新元;日月星辰坠,元丹碎,身外身,逆天行,破乾坤......新书求推荐,求收藏
  • 混迹在女校的杀手

    混迹在女校的杀手

    秦玄。大秦天朝杀手集团的第三号人物,全球杀手榜积分排名第三,全球杀手榜上最年轻的杀手……任谁也没想到有一天他将隐藏身份进入京都女子学校成为里面的一名学生。一代杀手界里的神话人物,将会在这周围满是美女的环境里演绎怎样的人生呢?从新开始新生活的他,凭一己之力,如何站在世界顶峰,笑看红尘。本书群号:19597266新书上传,嫌字少养肥了再看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朋友的书:《特种军医》、《特种教官》。新书求V、求票、求收藏……
  • 化蛹成蝶

    化蛹成蝶

    《化蛹成蝶》本书作者于茗用左手食指这惟一一根灵活的手指历时6年完成的14万字长篇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讲述了一个脑瘫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是千千万万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命苦啊!先给人做了替死鬼,又要轮回当畜生,小宫女鹿羽捶墙怒骂丫鬟也是人啊!结果重生成了个大果子,还没熟就掉下树,变成了一个早产的魔女,不漂亮也就算了,法力也弱鸡,智谋跟上辈子一样一桶水。说好的金手指呢?说好的挂呢?哦?男主是帅哥?那就算了,呵呵呵呵呵……什么?还不一定吃得到?作者你别走!小倒霉也有春天!
  • 无情大陆

    无情大陆

    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已经不是我原来的那个世界。陌生,恐惧,无助。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我要改变它。
  • 丹徒

    丹徒

    冥界皇子哈米迪三世在登基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神秘消失……本是街头平凡的二混子却在一场门派斗争中不幸惨死街头…记忆的叠加,灵魂的交融,注定有人将变得不同!还是那一副平凡的驱壳,但那由内到外的气质宣告着伟大的诞生。
  • 神州飞仙

    神州飞仙

    纵不成强者,亦不为蝼蚁,宁死而已。吾之过往,满目疮痍,飘摇一生,何所寄?以血为祭,唯爱而依。刍狗不仁以万物为天地。
  • 国公爷的漫漫追妻路

    国公爷的漫漫追妻路

    这是一个现代女穿越架空朝代被衰神附体的悲惨故事;李公爷:听说嫁人能够转运哦,你值得拥有!村妇岑:不嫁,不嫁,我的目标是驱除蛮子,守卫边疆!
  • 修罗君临天下

    修罗君临天下

    修罗一族惨遭灭族,唯独修罗皇之子带着修罗一族的希望穿梭异界,从此踏入杀之道!杀之道!吾若有情,万物皆生!吾若无情,万物皆杀!何为有情?何为无情?吾心所向,吾剑所指!
  •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是“三言”的第一部,四十卷,收话本四十种。 《喻世明言》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它通过蒋兴哥与王三巧夫妻悲欢离合的经历,表现了当时商人家庭的男女关系,反映出新兴市民思想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突,突出了感情与贞节观念的对立。《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也是一篇著名的小说,它以嘉靖年间轰动朝野的真实事件为题材,写沈炼父子与奸相严嵩的斗争,褒忠斥佞,正气凛然。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沈小霞妾闻淑女的形象,勇敢泼辣,机智聪慧,个性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