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0500000007

第7章 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4)

第一个问题,刘勰的说法源自《后汉书》卷六十一《左雄传》“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以及同书卷四十四《胡广传》“遂察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在二人传记中,也正好有左雄《上疏陈事》及胡广《驳左雄议改察举之制》;细勘左、胡之文,最显著的,莫过于不仅明用经文开宗明义,如“安人则惠,黎民怀之”, “故《诗》云:‘有渰凄凄,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云:‘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又曰:‘哀今之人,胡为虺蜴?’”(以上左雄文)“《书》载稽疑,谋及卿士;《诗》美先人,询于刍荛”,“《诗》云:‘天难谌斯,不易惟王。’”(以上胡广文)还频繁地“略举人事”,如“县设令长,郡置守尉,什伍相司,封豕其民。大汉受命,虽未复古,然克慎庶官,蠲苛救敝,悦以济难,抚而循之。至于文、景,天下康乂。诚由玄靖宽柔,克慎官人故也。降及宣帝,兴于仄陋,综核名实,知时所病,刺史守相,辄亲引见,考察言行,信赏必罚。”(以上左雄文)“六奇之策,不出经学;郑、阿之政,非必章奏。甘、奇显用,年乖强仕;终、贾扬声,亦在弱冠。”(以上胡广文)就明显地广泛引经据典——隶事。那么,这种章表典范对时人有多大的影响力呢?左雄在阳嘉元年(132)曾提议:“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汉顺帝接受了左雄的建议,阳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 就是说,“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当章奏作为一项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察举中明确要求时,必然极大地推进时人对笺奏的关注和研究;这中间,又势必会出现时所公认的大家,其作品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别人仿效的范本——这恐怕就是左、胡二人章奏“台阁为式”、“天下第一”的真实内涵。

第二个问题:范文澜曾对这一句作注说:“曹操语无考,《艺文类聚》五十一载曹操建安元年上书让增封曰‘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汉末大乱,斯文坠地,魏国诸将,亦犹汉初屠狗吹箫之流,故椎鲁少文;若在朝廷名士,则固斐然足美也。”但是,这种“椎鲁少文”、“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至少,孔融、陈琳、阮瑀的章表都是辞采飞扬,这一点刘勰也不否认,时人也这样认为,曹丕《与吴质书》中就径直称“孔璋章表殊健”。这时文章的“华丽好看”,更多的是“曹丕提倡的功劳”。至于曹丕如何提倡,鲁迅并没论述。勾之史籍,以下方面能足以说明:一、邺下游处,前所举曹丕《与吴质书》中所载的“白日既匿,继以朗月”,“昔日游处,行则同舆,止则接席,何尝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都说明了游处的频繁、和洽与惬意,曹丕念念不忘南皮之游,恐怕正在于此。二、强调“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已见前文。三、以诏令的形式推广。《延康元年七月令》载“缙绅考六艺,吾将兼览焉”;《黄初三年选士诏》载“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黄初五年,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这些无疑能从各个层次、方面极大地推动对文学的仿效。而曹丕的文风也正以流丽、婉媚著称,其《燕歌行》流丽、绮媚,营造出一片凄清悲凉氛围,堪称绝唱,致使王夫之赞不绝口:“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草上之风必偃”,这样的文风,自然引人青睐、倾情于绮丽。章表在向绮丽发展,最典型的莫过于曹植后期的章表,这也得到了刘勰的高度赞誉:“陈思之表,独冠群才。”曹植的章表,堪为首选的是《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曹魏明帝太和(227)以后,曹睿虽继续执行曹丕时的抑制、禁锢诸王的政策,“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但迫害程度毕竟与乃父不同,有所松动,这一点,从《谢明帝赐食表》、《谢赐柰表》中就能看出。其文为“近得赐御食,拜表谢恩。寻奉手诏,愍臣瘦弱。奉诏之日,涕泣横流。虽武文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 因“得赐御食”而感激涕零,更进而得出“虽武文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的结论,可见内心之感恩戴德、诚惶诚恐到了何种地步;这也说明曹植的境地确实有了不同于往昔的改变,控制得不那么严格了。因此,这种转变、契机无疑让刚从建安的激扬蹈厉、慷慨悲凉中走过的曹植,又一次激发了参与政治的热切期望和抱负。一方面,以一己“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不敢乃望交气类,修人事,叙人伦。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的遭遇,对曹魏抑制诸王的国策,提出措辞激烈的愤懑和抗议,“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盘石之固”,要求“通亲亲”,以形成盘石之固,来共同维护曹魏一家的天下;否则,就有可能落到“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的地步。平心而论,曹植的识见,在那个时代,不无特出之处。另一方面,建安以来根深蒂固的功名观念,又让曹植念念不忘一展宏伟抱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而愿意“效臣锥刀之用”,“当一校之队”,“统偏师之任”,然后“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言辞之下,也是一片赤诚。但是,这种强烈的功名意识,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徒引得曹睿的警惕和猜忌;史书中找不到曹睿对此的反应,但结果是曹植终究也没有委以重任。不过,这两篇表文词句典雅、藻采瑰丽却是事实。在隶事方面,不仅多引用经典训诰、先代的史实;而且近人的撰述、民间谣谚等都用到了文中。在对偶方面,不仅多有严格、工稳的对仗;而且还多出现长隔句对,这种高难度的对句,不能不显示出曹植驾驭语言的技巧。也正是这样,在魏初章表“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的情况下,刘勰对曹植的章表表示了特别的青睐,“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从今存《翰林论》的佚文看,“表宜以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正说明时人对表的写作是以“华藻”为先的。

这里,又可特别提出曹操的章表。本来,曹操讲通脱,行文不假藻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在他的章表,似乎变了一个人。如建安八年(203)《请爵荀彧表》: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踰国勋。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

《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安,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

言辞文雅,绝不见通脱、随意之风;对偶、隶事明显比《让县自明本志令》增多。其《请增封荀彧表》、《表论田畴功》也都是这种文风。退一步,这些章表即便不是曹操本人所作,或出自手下的掌书记陈琳、阮瑀等人,也说明了在曹操的脑子里,章表需要这样行文,只有这样的文风才能得到曹操的认可。这也足以说明,章奏自左雄、胡广以来,一直在对偶、藻饰的路上发展,由此有比较浓郁的骈俪色彩:“魏晋文章的骈俪化倾向,最先开始于应用文字,特别是章表。”如果说,檄移重气骨,重气势的流贯,一泻千里,气魄夺人;那么,章表则在工稳的偶对、用典中呈现典雅、厚重、醇和之态。章表作为庙堂之制,要直接上达帝廷,自需万般慎重,“长凄累唏,低回动圣主之怜;逊志含章,悱恻解当涂之媢”,就是因为有所惧,有所戒,而不得不如此。这种态度,一旦跟诏书中的典雅观念有机地结合,无疑就直接促使了藻饰文风的形成。

与这种藻饰、辞采纷呈的表文相比,时代略靠前的《洛神赋》也表现了近似的风貌:辞采流丽、婉转旖旎。首先,《序》中铺叙了这样一个确切(黄初三年)却又不无虚化(古人有言)的背景:“黄初三年(222),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也似乎反映了曹植的矛盾、隐晦的心理。值得注意的是,除却文中描写洛神美丽、抒发情志外,其开端叙事性的对话,固然是宋玉《美人赋》模式的留存,但其在骈文史上的意义却颇堪重视: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这是以叙事、对话,即散体来结撰成文。而曹植在曹魏时期,文风的骈俪是人所共知的,这里却几乎全以散体行文,这就能说明,即便以骈俪著称的大家曹植,在叙事时也不得不采用散体,骈文的确是不善于叙事。这一点,直到梁陈骈文极度繁盛的时代,依旧如此,最典型的例子是任昉《奏弹刘整》中“出适刘氏,二十许年”到“随逡归宅,不见度钱”,这叙述经过的四段,都由散句组成。虽然这可能是当日状词的采入;但这种采入,不是以骈语行之,不正说明了骈体的局限吗?另一方面,从《洛神赋》的序来看,叙事时全部采用散体。这也说明仍处在初期状态,与成熟时期庾信的《哀江南赋》即便是叙事也完全采用四六偶对根本不同。

连珠:连珠之源,固然可逆溯至《韩非子?内外储说》;但真正最早以“连珠”命名,无疑是扬雄的《连珠》。这一点,从傅玄的《叙连珠》、任昉的《文章始》,都可加以证明。《韩非子?内外储说》中并无以《连珠》为篇名者,充其量其只是萌芽之态。不过,有一点能肯定,《连珠》“兴于汉章之世”实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览者微悟,合于古诗讽兴之义。

除班固、贾逵、傅毅、蔡邕、张华外,陆机以前,正史记载,或现有《连珠》存世的人,还有刘珍、韩说、魏文帝等。整体来看,“受诏作之”,以“臣闻”开头(现存魏以前的连珠,无一例外的都以“臣闻”开头,似乎更能彰显连珠的早期风貌),都显示出与政治的密切联系。这也符合儒家一统下汉儒解经的一贯作风,“合于古诗劝兴之义”,即明确无误地昭示了这一特色。因此,曹道衡先生称“它是章表的一个旁枝”。这是一个精当、深刻的见解。这一时期的奏事类作品,如李斯《上秦王书》、贾山《至言》、邹阳《上书吴王》、司马相如《上书谏猎》、刘向《上灾异封事》、匡衡《上政治得失疏》、扬雄《谏不受单于朝书》、刘毅《论邓太后注纪书》等,都是以“臣闻”开头,就说明了连珠与章表的近缘关系。作为应用文的章表,两汉时颇受重视,这是现实的需要。由此带来连珠的繁兴是显而易见的。在“批龙鳞,逆圣听”的现实政治下,连珠“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览者微悟”,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武器。既然直言进谏,时有生命危险,且不易奏其效;那么,何不迂回、曲折,“主文而谲谏”(《诗大序》)呢?况且“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从“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角度看,这与连珠“合于古诗讽兴之义”都相当吻合——这足以说明了连珠与章表的近缘关系。

李兆洛《骈体文钞?序》称章表:“皆庙堂之制,奏进之篇,垂诸典章,播诸金石者也。”“至于诏令章奏,固亦无取俪词,而古人为之,未尝不沉详整精、茂美渊懿、训词深厚。”李充《翰林论》也说“表以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所以,与章表相类,这一时期的留存的连珠文质朴、古拙,“每伤直达,不甚假喻”,这也正是那一时代章表风貌的折射,是汉文的特色。从这种意义上说,连珠称得上是“言志”之作。

《连珠》发展到西晋,陆机的作品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曹道衡先生就说“但论陆机的文章,恐怕要数《演连珠》最像成熟的骈文”。谭家健先生在《历代骈文名篇注析》一书的序言中也说:“到了西晋,骈文才正式成体,其代表人物就是陆机。”连珠发展到陆机,从说理透辟、技巧娴熟、譬喻精当等方面,都达到了成熟阶段。这一点,沈海燕先生从格式、句法、藻饰、内容、逻辑推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概述,无需赘论。不过,对陆机涉及的内容,却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陆机的《演连珠》中,有三点思想——即渴望明君、缘时而起、摈弃玄谈——值得提出来。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互为一体。从历史上看,三国鼎立,风云际会中,因“陆公”之力,“吴莞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辨亡论》),陆逊、陆抗建立了陆氏在东吴不可替代的高门地位。为此,自负甚高或门第的优越感,让陆机一方面 “述父祖功业”,写下《辨亡论》、《祖德颂》、《述先赋》等文章;另一方面,蕴育振兴家族的责任感和强烈功名感。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烩,曰:‘人生当得适意耳,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的见机正在于对“时中国多难”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志匡世难”的陆机“负其才望”,不仅对顾荣、戴若思等人见机而退的劝说置若罔闻,丝毫不为所动;而且“奋力危邦,竭心庸主”成了他一生的孜孜追求。因此,初唐史臣从政治,非仅从一介书生的角度立传,正可谓切中肯綮。东吴虽然中路倾覆,带来家国之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不啻于一次良机,正可一展其才华、抱负,“志匡世难”,陆机属于政治,诚然他在高层政争的漩涡中并不能如履平地、游刃有余。因此,在《演连珠》中能一再看到陆机表达的政治理念,他不止一次地用“明君”(第1条)、条目的次序,按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的影印上海涵芬楼藏宋本《六臣注文选》本。 “明主”(第2、3条)、“主”(第4条)、“明哲之君”(第13条)等字眼,揭示对明君的期盼。陆机充分地以《连珠》为载体,表达了一己的政治理念。很明显,这与汉晋以来连珠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连珠的擅长所在。“长于说理境,其绵密精透,无他人能及”,“不过说香气犹存,琴音易绝而已,他却用此精整的句调,写出微妙的理解”。正因这些突出的成就,不仅《昭明文选》“连珠”一类的选文,只采录陆机的《演连珠》五十首;一代评论家刘勰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也倍加赞誉:“杜笃、贾逵、刘珍、潘朂欲穿明珠,多贯鱼目,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广于旧篇。”

同类推荐
  •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甲申岁末,山西作家组团赴韩国作一周游访。作家们平日或有闲暇,不乏聚会,难得有十数同志如此多日朝夕相处,结伴共同休闲。男士离家,群雄麇集;长夜漫漫,旅途遥遥;口欲耳欲驱使,不约而有同好。故卧榻两侧、车辆上下,人人献艺,各各卖弄本事。说故事、讲笑话,侃黄色段子、来文字游戏,竟成旅途一大节目。韩国风景秀丽,所谓赏心悦目;而有“说部”相伴,同行诸君益发乐甚。
  • 字字锦

    字字锦

    《字字锦》作者陆春祥从现代视角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解析了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如《东坡志林》、《容斋随笔》、《郁离子》、《颜氏家训》、《贞观政要》、《荀子》、《列子》等等,深入浅出地解析其中的哲理,用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文笔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 让你看到更好的自己

    让你看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在唠叨的叙说里还原岁月,在恳切的絮语中沉淀美好,在谆谆的叮嘱中叩响心扉。无论世事多艰,你都可以从作者痴痴的低语里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有了更好的自己,便有了笑对幸福的力量。
  • 自尊的独语

    自尊的独语

    美丽、孤寂、荒芜、甚至罪恶,才可能徐徐燃起自己的生命火焰,才可能造就人类的光……人,确实是“无价”的;而一切卓越的有利于人类前景的创作,便是“无价之人”的“文”:无论是文义文采的“文”,还是文质彬彬的“文”。尽管我们对文学、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但我还是觉得韩少功是那种相对成熟或健全的作家,早先在读小说时就有这种印象,如今再读散文,这种印象便显得更清晰更深刻。
  • 东篱夜话

    东篱夜话

    《东篱夜话》这本文集从多个方面展示着作者的心路历程,他刻画的24个节气,定位准确,惜墨如金;他描绘的花卉果实,栩栩如生,美丽动人;他抒发家和国的情感,情真意切,令人信服,等等。《东篱夜话》中,仍然有一些作品是写人物的,比如《王彦章铁船开灌河》和《有个男孩名叫可可》这样的文章,作者把人物和历史、人物和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人物写出了传奇英武,孩童可可写出了天真可爱,虽然每篇文字不长,但是读来让人印象颇深。
热门推荐
  • 乱世之武道巅峰

    乱世之武道巅峰

    在一场战争里,没人知道是否有人存活,世界各地的大势力灭的灭,亡得亡。直到一天一位的武皇强者来到圣灵族,给了圣灵族一位婴儿。故事从这里开始
  • 贴身警卫

    贴身警卫

    如果每天都能混迹在女人堆里,生活在温柔乡里,自古就是男人的梦想,如果再能左玉环右飞燕,那男人简直是要沉醉在里面不愿意醒来,只可惜,迎接他的却是一条条的美女蛇……
  • 星缘冲天

    星缘冲天

    一个懵懂少年,身负家仇之恨,却在机缘内踏进修仙之道。虽没有超强的天赋,却有着坚韧的毅力,没有贵人的身手相助,却有着一把长剑终日相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个修仙者的故事,一个平凡的人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仙界巨头所仰望的人的故事。
  • 带着神仙混都市

    带着神仙混都市

    一次意外,吴同当上了凡间仙狱狱长,每天看守着一群犯了错的神仙,负责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敲诈他们……神仙的宝物,法术,仙丹,能骗就骗,能抢则抢。敢不给?那就只有大刑伺候了。
  • 神印丹皇

    神印丹皇

    邪眸一笑葬天关,方寸丹炉煅神凡,脚踏星辰,碾碎诸天!
  • 将门孤女:夫君请接招

    将门孤女:夫君请接招

    十年前,新婚夜,他的一场恶作剧错过了她!十年后,他与她相知,相恋,相守,当他从欣赏到认定这个妻时,却爆出她是敌国大将之女!既然家国难两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网王之公子如玉

    新网王之公子如玉

    温柔贵公子的u-17经历,尽量不坑,立海的守护者本文为短篇,BE,不喜勿进
  • 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

    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

    《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就能掌握行为心理学的精髓,从而正确解读他人的肢体语言。只要能读懂他人的内心世界,那么你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真挚的友情,得到贵人的帮助,防范小人的阴谋诡计;就能在职场中获得领导的重视,得到同事的友爱与下属的拥护;就能在情场中获得甜蜜的爱情与幸福美满的婚姻。
  • 纵横后花园

    纵横后花园

    残酷的杀戮游戏,魔法与未来科技的完美融合……一切,从平淡的人生开始!当然,这也是一个成人游戏!
  • 最后流年散成沙

    最后流年散成沙

    明明知道那是毒,却还是愿意尝试一下,也许你心软了呢我好想自私一点,让我们一起远离这个喧嚣的世界,回到木棉树下,直至终老让我在仅有的时间里去拥抱你,把我怀里的温度全部传递到你心的那个位置如果你真的内疚,你可以把内疚转为喜欢,把喜欢转为爱,把爱转给我,或者永远待在我的身边作为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