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楚千羽遇害的案子没有结果,上官晴在家里呆着闹心,准备到鸾台司找些事情做。
鸾台司上下紧张的要死。过去长公主楚怀玉掌权时,没少为难上官晴,鸾台司的女官大半是帮凶,被皇帝清理掉了一部分,死的人不比皇城司少,只是死的是女官,没有人关注。
上官晴往鸾台司的宫廷内一坐,四方寂静,没一个人敢大声喘气的,正觉得无聊时,有女官通报四皇子楚千康来访。
上官晴与楚千康不熟,印象是一个很温和的人,楚千寒走进公厅时,的确有种沉稳的范儿,比起楚千寒少了一些锋锐,让人感觉不那么冰冷。
请楚千康在客间落座,竹青和念慈送了茶点上来,茶是仔细研磨过的抹茶,点心是洒了一些糖沫的米饼,山楂卷。
楚千康落座后,问了一下上官晴的身体情况,又关心了一下远去岭南的楚千寒,对楚千羽的遭遇表示了愤怒和惋惜。
上官晴配合的点头应声。
聊了一些闲事后,楚千康说起了匠造司与西北煤场间的交易,表示对西北煤场的生意很感兴趣,已经找到一家煤场,准备收购一部分股份,但是资金上有一些问题,想从鸾台司这里借一笔钱。
按照以往的惯例,皇子公主们急用钱的时候,可以从鸾台司和皇城司的账面上暂借一部分,每一笔不会超过二万金,皇子们有时候会还钱,有时候找皇帝批条子将欠款抵了,根据上官晴的记忆,楚千康是唯一把每笔欠款都还了的皇子,就连楚千寒都欠皇城司的钱。
“我想来想去,也只有请上官大提举帮忙了。”楚千康以“我”自称,态度放得极低。
上官晴并没有感到受宠若惊,事关一百二十万金,楚千康给她下跪,她都不会有感觉。
“四殿下。”上官晴没乱了称呼,用礼貌的态度拉开两人间的距离。
“大提举。”楚千康拱手,他没指望一句话就让上官晴出钱,他也知道一百二十万金不是一个小数目。
楚千仁那边死活不肯让步,民间争家产几十金都会闹出人命,何况涉及百万金的巨款,皇帝看到都不会淡定。
被逼急了,楚千仁就不愿意谈了,楚千康求的是财,也不愿意撕破脸,只好开出了一百二十万金的收购价,楚千仁这才答应了下来。
谈好条件,楚千康又为钱发愁,他能拿出一百二十万金,但是不能一次拿出来,他如果这么做了不用楚千仁反击,楚怀天就能将他拍死。
就像楚千仁带人围攻楚千羽时说的,钱太多了也不好。
所有楚千康才会来找上官晴借钱,就算借不到,也能请上官晴想想办法。
楚千康开出条件:“我可以用京城内的几处产业,和松山县的一处庄子抵押,我会在五年内还清全部借款,并付出每年二成的利息。”
上官晴眼睛一亮,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简直就是暴力。
这个放在现代,会让人发疯的。
但上官晴很快冷静下来,他听说过,很多地方民间借款的利息是倍利,就算是京城郊外,民间借贷也要半利,就是年利百分之五十。
百分二十的利息还不到京城内通常借款利息的一半。
上官晴心中计算时,楚千康继续说:“我还收集了一些古玩字画,也可以抵押在鸾台司。”
上官晴不好继续沉默,笑道:“四殿下说笑了,鸾台司不是当铺,做不来那样的事情,殿下一次要借一百二十万金,我实在拿不出来,而且我在京城的时间只有三年。”
“大提举能借出多少,我三年内还清,利息也可以商量。”
“殿下不要急,让我先想想。”
上官晴转头对荷叶说:“带人将鸾台司和匠造司的总账拿来。”
“诺。”
荷叶很快拿了账本过来,上官晴飞快的翻看了一遍,鸾台司账上有从太子宫内查抄的一笔钱,还有皇城司从内库拨来的一笔钱,一共有流水二百万金,各类物资合计价值一百万金,其中大部分在匠造司的分账上。
这是楚国一年的税入的大半,楚怀天把钱给上官晴,说明了对她的信任,也说明了楚怀天本身的决心。
上官晴在心里计算了一下,脑中忽然响起凌灵的声音:“握住流水,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没有钱不行。”
上官晴不被察觉的多点头,合上账本对楚千康说:“四殿下,鸾台司的流水不足,无法借给您这么多钱,不过我可以做主从殿下收购的煤场采购价值八十万金的原煤,用盐卷支付,我可以做主先给殿下一部分的盐卷。”
楚千康微微皱眉,借钱果然好难。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竟然借不出现金,上官晴只肯有条件借给他盐卷。
“竹青,拿些盐卷来。”
“诺。”
竹青招呼上安璐一起出去,用推车推了一只方正的铁皮箱子,上面很郑重的加了三道锁。同时进来的还有鸾台司管账的女官和新任凤刀卫首领。
上官晴从走中拿出一把钥匙交给竹青,跟进来的两位女官也分别拿出一把钥匙,三人同时打开箱子,露出里面印刷精美的红绿两色印刷品。
这些漂亮的纸片是上官晴找人印书的副产品,用纸用墨都是上官晴家里秘制的,只是在匠造司印刷出来。
竹青从箱子里面拿八捆捆好的盐卷,分别交到上官晴和楚千康手中。
上官晴闻着新鲜的墨香,很惋惜上面不能印国徽和毛爷爷,之所以最大面额的盐卷选择粉红色,一个是因为匠造司库存的朱砂很多,二是对那个现代社会的怀念。
楚千康从印有“一石”的绿色盐卷里拿出两张,惊讶的发现每一张盐卷都是一样的,图案线条清晰,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放大一下,都可以挂在家里做装饰。
剩下三种盐卷分别是两石、五石和十石,其中十石是粉红色的,其余都是绿色的。
上官晴介绍说:“这些盐卷的刻板是匠造司内的大匠分别打造的,然后分五次印刷在上面,可以保证短时间内不被仿造。我根据过去三十年内海盐产量的平均数印刷了盐卷,总数为二千万石。”
楚千康心道:“何止短时间内仿造不了,我看没人仿照的了,也只有你肯下功夫印一堆纸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