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71800000004

第4章 扶桑(3)

父亲全然没有醒悟,只一个劲沉浸在他的思绪里,说,没关系没关系,关上门,大不了唱的时候,连窗户也关上。

第二天早上,母亲说,你父亲一早就起来了,烧开水,泡茶,还老是嗯嗯地清喉咙,就像担心那嗓子不在他喉咙里似的。

其实那天早上,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能当上老师,因为婉西压根儿就没出现。婉西回剧团去了,去拿衣服,请假,再看能腾出哪些时间来“上课”。那天早上,父亲没办法静静地喝茶,老是走来走去的,最终立在了窗前。窗外有一棵梧桐树,已枯了一整个冬天了,再怎么说,也该发芽了吧。

后来,母亲说,婉西来后,就因为父亲的过度反应,或者因为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母亲没让婉西先跟着父亲“念戏”。

也就是说,母亲没把婉西移交给父亲。

到这时候了,母亲才依稀觉得,婉西拜她为师,她就有了话语权而父亲没有。在我们家,母亲一直就生活在父亲的影子里而常常忘了自己,如今借助婉西的出现,母亲显出了形,凭着她一贯平静淡然的性格,她倒未必真要与父亲较劲;然而下意识里,她又何尝不想趁此机会做一回主,露一回脸?因此婉西来后,她几乎不看父亲,而是像所有掌权者那样,挺直了身板,让声音穿过硬邦邦的身体和喉咙钻出来,以强调自己的权威,掩饰自己的虚弱。然而母亲的底气实在不足,即便极力装扮,她的声音听起来仍然很飘,好比水面上的浮萍,看上去稳住了,实则无根无底。

母亲说,婉西,我们先来学身段吧,先学身段。

母亲指的是《秋江》,《秋江》中的身段表演。母亲知道,《秋江》中的身段表演相比其他许多剧目,戏份的比例要重很多,比如说在虚拟的江面上行船,上船下船时的颠簸与惊骇,道姑在船上极目远眺……可无论身段表演如何重要,只要动作一起,就离不开音响节奏,只要嘴巴一张,就离不开唱腔台词,换言之,没有独立存在的身段表演,没人能把动作和声音截然分开,相反动作越多,音响和节奏的作用就越大。

母亲明白这个道理,可她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严肃性。此时的她因为正经八百收下了学生,就想独立完成整个《秋江》的教学工作。再说演了若干回《秋江》,她也多多少少攒下了自信,多多少少有了些成名之后的飘飘然。她与婉西一起把饭桌挪开,把茶几挪到了靠墙的位置,腾出了客厅里的大部分空间。

她站好了,气上提,摆好了出场的架势。

婉西站在她身后,也摆好了架势。

谁知母亲动作未起,嘴里先有了声音,锣鼓声:锵锵锵锵……

父亲就坐在那只靠墙的沙发上。

从婉西进门到随后的兴师动众搬桌弄椅,再到母亲说出先学身段,父亲一直就大睁了眼睛毫无反应。他不是不反应,他是差不多蒙了,一条顺理成章的路突然拐弯他不得不蒙。那几天里,婉西离开的那几天,父亲没少在心里谋划过憧憬过。又或者,他压根儿就没把婉西拜母亲为师听进耳朵,搁在心上。他才是老师,他是天经地义当之无愧的老师,他是老师的老师,他生来就是当老师的……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感觉:如今的他还能教婉西,还能教像婉西这样的年轻娃,他已不是什么老师,他已不是要手把手地教学生,而是要拽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松手。

母亲嘴巴里的锣鼓声像一根大棍,猛地将父亲敲醒了。他屏住气,闭上了眼睛。

没有人知道父亲在想什么。

父亲司了一辈子鼓。其实父亲面前的那只脸庞大的小鼓发出的声音并不响亮,远不如锣、钵或者大鼓小镲来得激越。然而那只小鼓的功用,就好比交响乐队前的那支无声的、细如竹签的指挥棒,“小”并不代表弱或者无,相反“小”在这一刻,代表着高度和强势,代表着权柄和主宰。要主宰别人,就须了解别人。因此父亲练就了一身功夫,除了能把打击乐中的所有响器玩熟玩透之外,还能在嘴上娴熟流畅地模仿出所有打击乐器截然不同的声音。

这也是他“念戏”多年念出来的功夫。他为演员念戏,他一张嘴就是整个打击乐队和管弦乐队,是所有音响效果的全部。演员要什么他的嘴里就能给出什么。一场戏念下来,至少在他和演员的感觉中,他们已将整出戏完整而透彻地演出了一遍。多年的习惯让父亲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嗜好:自己用嘴念锣鼓却容不得别人的嘴里发出锣鼓声。原因很简单,别人嘴里的锣鼓声正如一只不会拉二胡的手在弦上磨蹭,发出“咯咕咯咕”之声,这声音不光刺耳,还伤神,还揪心,仿佛正有人拿刀杀他似的。

母亲大概也深知这点。母亲与父亲一生陪伴,唱戏说词,从没在父亲面前念起过锣鼓。当然了,母亲也无须口念锣鼓,她需要的声音,父亲满肚子都是,根本无须她亲自动口。因为听得多了,就难免产生错觉,以为手到擒来张口就是,谁知此时的她一开口,她自己的耳朵先抗议起来:那是她自己的声音吗?那么飘浮,怯懦,还带着异味,仿佛房梁上窜进来的坏食物的臭味……

但母亲已没办法放弃。她已经开始了,动步了,婉西就跟在她的身后。她就像一颗被推上了膛的子弹,扳机已经扣响,她想不想出发都必须走。比画的间隙,她拿眼睛去瞟父亲,父亲正闭目养神,看不出任何反应。她的心踏实了许多。至少,婉西辨不出异味,也看不出问题。再说了,丈夫毕竟是她的丈夫,早见过妻子短处的,短处见得多了,也就未必需要藏着掖着。

在母亲怪异声音的伴奏下,《秋江》中的道姑手拿一把拂尘,云朵一般飘出,去追赶已经乘船离去的书生。紧接着就是唱腔,唱腔母亲熟悉,而婉西不熟。不熟就得“念戏”,可母亲念不了,也不想念。母亲自己哼着,让婉西跟着她走,很快,她们来到江边,叫来了老艄公的船,这就要开始上船了,而上船的那一瞬,是身段表演的重头戏:道姑踏上虚拟的船头,身子往下一蹲,老艄公在另一端,往上一踮,两人一蹲一踮,此蹲彼踮……

婉西跟在母亲后面,茫然地跟着,茫然地一蹲一踮,全然踩不准节奏,也做不像动作,她突然站直了,红了脸,眼睛扑闪闪的,像两只正要扑火的飞蛾,她说,嗯……老师,这一蹲一踮的,啥时候蹲,啥时候踮?这都……是在干什么呀?

上船啦。母亲说。

上船,你不懂?母亲扭过头来,又说:道姑上了船,把船踩翘起来了,船一起一伏的……

哦。婉西说,又重新蹲了下去。

父亲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此时父亲的眼睛仿佛两口火山。父亲没想到他一辈子津津乐道的川剧,他一生一世魂牵梦萦的川剧,他心里梦里诅咒怨恨的川剧,经母亲这么一弄,竟像小孩子玩游戏一般滑稽可笑。不,连游戏都不如,顶多是一堆既搭不成房也做不成家具的碎木屑,是一堆垒不起雪人的残霜败雪。

父亲忍无可忍,已到达了极限。他就坐在那只沙发上,声音如同雷鸣:你要先给她讲戏,讲剧情,剧情!她连剧情都不知道,连剧本都没看,连唱腔都没念,你就要教她学身段,你这不是在对牛弹琴吗?

你这是在乱弹琴,乱弹!

末了父亲站起来,喘着粗气:演了一辈子的戏,连点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起码的……你这样教,你就是教上三天三夜,越教她越笨,就像你一样……最后一个“笨”字父亲没说出口,父亲把它吞进了肚里,摔门而去。

“念戏”是从第二天开始的。由父亲上阵,就在我们家的那张饭桌上。

那天教身段,父亲咆哮着打断母亲,把婉西搁在了客厅中央,也把母亲原本不多的心气打压了下去。每到这时候,母亲别无选择,总会让步。往往是这样,父亲强,母亲弱。父亲脾气一经上来,母亲就会缩回去,像一只小猫那样无声无息。

这一次更不同。母亲觉得是她自己惹恼了父亲,是她的低能,她的没用。或许她可以说,她确实没教过学生,没有经验,可私下里面对自己时,她又何尝不知,她根本就不具备能力教授学生。

她能给婉西讲戏,讲剧情?那些剧情,那些最微妙最要紧的感觉,她心里都有,也能演出来,可她说不出来。若干年来,她就像一只存钱罐,只有极小的开口供人输入,可想要倒出来,除非把罐子摔碎,把她的肚子剖开。

这样一想,母亲的心里反而踏实了。晚上父亲回来,母亲端出热饭热菜,照例地坐在父亲一旁,看他吃。

然后,母亲幽幽地说,要不,明天你教她,你给她念?

父亲不说话,埋头对付着一只猪蹄。猪蹄是父亲爱吃的一种食物,因此母亲常常不吃,都让父亲吃了。吃罢猪蹄,父亲洗好了手,坐去沙发,端起了茶碗,揭开盖,这才说:哪有你那样教学生的?你要么不教,答应了人家,就得对人家负责。

父亲是在给母亲留面子。其实他心里想的是,你哪有本事教学生?或许,在父亲心里,他压根儿就不认为有任何演员可以教好学生。

“念戏”便从第二天开始。由父亲主持,母亲退去二线,做起了服务工作。偶尔,做罢家务之余,母亲还会记起她的老师身份,这时候母亲便走过来,静静地坐在桌旁,看父亲与婉西“念戏”,间或插上一两句。看着父亲有板有眼的样子,听着婉西十分明显的进步,母亲的心里泛满熟透了的橙子的味道,甜甜的,爽爽的,爽爽甜甜的深处,却未必不见酸涩的影子。此时她才留意起父亲“念戏”的方法。父亲“念戏”就像裁缝裁衣,先将布料铺在长桌上,再画线,再细致地描好每一个细部,看看一切都就绪了,不会再有差错了,这才屏足了气,一刀下去。

父亲从剧情开始,到每一段唱腔说白,再到每一段情节心理的处理,再让婉西站起来,在他的注视之下,从头到尾地串排……

结果可想而知。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工夫,婉西就在她所在的土桥乡川剧团,以一出《秋江》,获得满堂喝彩。

十一

那天婉西演罢归来,人还没到,呼呼的出气声先喷进门,跟着她一头扎进来,说,老师,老师,我演完了,演完了。

当时父亲就坐在那只沙发上,母亲照例在厨房忙乎。婉西的两声老师,一声是给父亲的,一声给母亲。

母亲从厨房里探出头来,说,演完了?

可父亲没动。连眼皮也没有抬一下。他想听的不是这个,他所关心的也不是这个。

后来父亲转过头,看着婉西,满眼睛都是问号。

婉西还在兴头上,像一片刚着了火的小树林,满头冒烟,满脸绯红。她仿佛发现父亲的反应有些不对,又还找不出问题所在,低了头,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那样,翻眼看着父亲。

父亲说,就演完了?

演完了。婉西回答。婉西一下子明白了过来,胸口的气又粗了:老师你是问演出的效果怎么样是吧?效果很好,观众使劲鼓掌,我谢了三次幕都不行。我还得了鲜花,老师你猜,人家演出完就得一束两束,你猜我得了多少?

老师你猜?

这一次婉西的声音特别大,是专对母亲喊的。母亲又缩回厨房去了,水管开着,母亲正淘菜下锅。

母亲没听清婉西的声音,就听见婉西在大声嚷嚷。父亲这时候换了表情,像个小孩子一般抬起眼,正猜谜语的眼神:

多少,你说!五束?父亲张开一只手掌。

哪里啊,十一束呢。婉西大声说。

给演员送花是近几年方才兴起的一种做法,源头来自旧戏班子,又在歌舞厅发扬光大,然后被一帮赶时髦的演出团体嫁接了去。旧的新的混杂,台上台下通用,因此也算得上一回时尚。

一束花,观众买过来五十一百,三十二十不等,送到演员手里,演出结束后,演员再去团长那里领取提成。

但父亲兴奋的不是婉西挣回了多少钱。父亲不关心婉西挣钱的事,他所关心的是婉西的演出,最终成功了。

成功是什么?是他的付出婉西的努力。是他那要命的川剧艺术还有人看,还可以感染人感动人,是如潮的掌声鲜花笑容泪水……

十一束鲜花,比别人多出了五倍十倍,这不是成功是什么?

父亲仍坐在沙发上。他端起茶碗,又放下。站起来,又坐下。然后说,好,好,好……

那天晚上,饭都上桌子了,父亲还站在客厅里,顺着父亲的眼睛,母亲发现他在看壁橱。他对母亲迎上来的眼睛说,哎,我记得,我们还有点酒吧?对了,还有,至少还有半瓶,那次张师兄来,没喝完的。

见母亲没有反应,父亲又说,你找出来,喝点,喝一点……

父亲从来不喝酒的。他不胜酒力,小嘬几口就足以让他脸红筋胀,因此酒对父亲,就好比炸药之于常人,是不敢轻易碰的。即便是那段阴雨绵绵的岁月,他从鼓棚子上被赶下来,他也从不以喝酒的方式表达情绪。

母亲当年演出《秋江》,也成功,也获得了满堂掌声,还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也没像今天这样,主动要求喝酒,更没像今天这样,连声地说好,在屋子里团团打转。

母亲人站在桌前,免不了陷入沉思。随后她放下手里的碗筷,去开壁橱。酒找出来了,父亲说,你也喝点?

又扭头对婉西:婉西,你也喝点,少喝点?

婉西赶紧摇头,说她从不会喝酒。母亲将一只鸡蛋大小的酒杯往父亲的面前一顿,说,我不喝,我也没那口福,喝不来。

坐下了,母亲低下头,道:我也没你那么好的兴致。

十二

后来,母亲说,婉西成了他们团里的名角儿,台柱子,也成了我们家的人似的,就像当初的你。

母亲说,当初,你知道,只要你在家,你怎么做你父亲都是高兴的。可别人不行,他的那几个徒弟,哪个行?见了他还不像老鼠见了猫。

母亲又说,连他自己的亲兄弟也不行,这你也是知道的。

同类推荐
  • 深圳西北角

    深圳西北角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本期收录了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如王蒙的《悬疑的荒芜》,陶丽群的《一塘香荷》和郝炜的《淑婷》等,以飨读者。
  • 卢梦求职记

    卢梦求职记

    以倒叙的写法,讲述了大学毕业生卢梦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并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的故事,同时在爱情方面,她也收获了甜美的果实。
  • 吴县长和他的夫人

    吴县长和他的夫人

    《吴县长和他的夫人》对一个县的官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既有人格扭曲、内心饱受煎熬的县领导,也有走投无路的下岗者、县政府机关的临时门卫;既有政绩工程的风光鲜亮,也有底层生活的艰难尴尬。官场与商场、情场、黑道交错纠结,给我们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官场感受。同时,《吴县长和他的夫人》所收六个中篇都已在水准很高的文学杂志上发表并多次被转载,叙述流畅生动,给读者一种更高层面的官场文学阅读体验。
  • 一旦错过

    一旦错过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喜欢与爱不能完全分割,如兼职,如孪生,如同体器官。可几千年前有人就拆散她们,至今,至无尽的今后,越拆越紧……柳明名由初级的迷恋女人的身体,经过约分、化简合并同类项后,只迷恋女人的钱。但,他最苦闷的是,像样的“拿不下”,“拿下的”都不像样……有人死了,有人疯了。有人改行,有人归隐,有人改变了人生方向。但世界还在,世界上的人还在,等于说,培养故事的温床还在。就好像鱼被打上来很多,海还在;树被砍伐很多,山还在;卵被取出来很多,鸡还在;秘方被骗去很多,智慧还在……
热门推荐
  • 萌蠢英语教师的灵修之旅

    萌蠢英语教师的灵修之旅

    快快乐乐看小说,轻轻松松学英语,尽在《萌蠢英语教师的灵修之旅》。我说汀老师(也就是我),你能写个再差一点的简介么?呃...(我真的很想说能。)好吧,英语、灵修,灵修、英语,看似毫无关联,(>_<)实际也毫无关联。可这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却被教英语的汀老师联系到了一起,更确切的说,是教英语的汀老师遇到了正在进行灵修的学生。命运即将改变,可倒霉汀老师却还在关心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否成功...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亚洲战场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亚洲战场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亚洲战场篇》详尽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硫磺岛战役、远东突袭等发生于亚洲战场的骇人战事,揭露了敌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一方面在突显敌军残暴无情的同时,一方面也描写了挣扎于战火之中的苦难百姓,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更加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世界,铭记历史。
  • 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发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三国时代,更是发展规律迅速,硕果累累。中国历史上韬略人物之层出不穷,韬略理论之独特精辟,韬略范例之丰富多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探索与研究历史上的文韬武略,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启迪思想、智慧,而且于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从韬略的角度研究历史,可以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洞开一面,从而窥视到历史演化的某些轨迹,获得对于历史真实的一些认识。
  • 何以樱花结

    何以樱花结

    她,是著名歌手雪绪。她,是著名服装设计师Diana。她,是梦氏企业的继承人。他,是吴氏企业的大少爷。他们的相遇会有怎样的开心与悲伤呢?就等你翻开这本书来了解他们。
  • 绝美少妇:遇上霸道男

    绝美少妇:遇上霸道男

    拥着我邪魅,说:”留下了,我会好好疼你!“”我是有夫之妇,别想诱拐我!“”既然如此,我就让你一辈子被我囚禁!“一句话无情伤心,唯有漂泊才最适合她
  • 画转乾坤

    画转乾坤

    一支画笔能做什么?是绘画,还是写字?回答是,都可以。但,又不仅仅于此。不同的画笔,在不同的人手中可以发挥不同的效用,一支拥有灵力的画笔,可以成为一件厉害无比的法器,它可以描摹风雷,召击御敌;它可以以虚幻实,逆转乾坤。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表了身份和地位的无上荣耀。这,就是画气大陆,一个以画笔为武器的神奇大陆。
  • 仙界强兵

    仙界强兵

    一张自己并不了解的婚约,一直在左右着他的命运。幼年时,被送进了私塾。婚约将近时,却突然被送进了军队,出征塞外。塞外风云难测,他想要活命,就必须变得比别人想象的还要强!
  • 若你一世安好

    若你一世安好

    一觉醒来,穿越了。秉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原则,她打算潇洒的活!奈何迫不得已中了毒,只好先保命在说,于是,逃亡开始。她不改变这个异世,也不被改变。但天不遂人愿,被冤枉折磨后,她暗暗发誓,若逃出升天,必报今日之仇。遇见他时,他对她态度莫名的好,为了她甚至不要性命和那半壁江山。只是这一切,都因为她与他所爱之人相像。她绝望逃避,最终被他找到。他说,我宠你,让你,忍你,都因为我爱你。她笑着流泪,你为我愿意放弃江山与性命,我还你江山,给你生命,我们两不相欠。各位友友们,第一次写文,我属于慢热型的人,文文也是如此,所以,希望各位好脾气的友友们支持哦!
  • 葬仙祭

    葬仙祭

    一手舞苍穹,一手断天地,我舞尽双手却触及不到你,望断万古却再寻不出你的痕迹我葬下了天,葬下了地,葬下了仙,却无法葬下你当我搅动风云葬下仙魔之时,你却已往轮回,那彼岸之处,三生石旁,落花之地,我却永远无法企及……落叶一生的孤泣,我只能登临绝巅之处待你轮回之时,可是世间轮回,你还是你吗?我唯有坐拥天地,待你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