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势待坐定之后,即对众人说道:“朕带领大家来到此处,是想让大家置身于这个神人共鉴的地方,检验你们对朕是否真心!如果有人心口不一,言不由衷,话不复实,即可由神鬼共鉴,立辨真伪;倘若有心怀莫测者,朕决不轻饶!”于是,李势便命令群臣发表议论。
祭悼之前,还按照相国董皎侍中王嘏等的提议,再经李势同意,追谥先祖李特李雄身后名号,追谥他们同为汉王称号。
李势弟弟汉王李广出班奏曰:“禀告皇哥,皇兄人过三十,仍然膝下无子,实为憾事;皇弟冒昧陈奏,为防止百年之后皇位无人接替,斗胆陈请皇兄封兄弟我为皇太弟称号,以了却兄弟我的一生心愿,不知皇兄意下如何?”
李势听完李广的陈奏之后,觉得李广的话很是可疑,又极为刺耳,心中极为不悦,遂生愠怒之感,当即悻悻的说道:“朕还不到四十岁,自觉身心未老,现在即眷顾后事,为时尚早,从即日开始,此事不准再议!”
也有不善于察言观色的愚笨大臣,纷纷站出来为李广说话。有两位大臣,一名叫马当,一名叫解思明,先后出班奏道:“臣等斗胆,再奉劝皇帝!我皇本来兄弟不多,若出现废退,则益州必危,益州出现危乱,则皇权不保矣。故此,臣等以为,李将军之言,也属未雨绸缪之计,不无道理,还望吾皇三思而定!”
马当解思明的极力规劝,不但未能使李势的决心稍有松动,反而更家增加了他的疑心!他心中暗想:“你们这样做,是否图谋不轨,合谋而为?”
李势心中进一步想道:“你们两个,如此一唱一和,肯定早有预谋!朕还健在,你们就想迫不及待的想逼朕退位,除了要密谋造反,难道还有第二种解释不成?”
既然皇帝李势已经对马当解思明二人作出了有罪推定,那么马当解思明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时过不久,李势即派遣太保李奕,突然带兵赶赴涪城,一举将李广擒获,然后将其押回成都,交由董皎,将李广收监下狱!时隔数日,便又传出马当解思明被杀,并夷其三族的消息;由于李势念及与李广是亲兄弟这层关系,对他网开一面,死罪免去,活罪不饶,一纸诏书将李广贬为临邛侯,李广懊恼气愤,悲愤难耐,不久便在家中自缢而死!
解思明一生计谋满腹,胆子也大,敢于直言,强谏善诤,不意最后却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马当也为人正直,又能体谅黎民百姓疾苦,因此甚得民心人心,不想也落得个血洒黄土诛灭三族的结果!此景此情,无不令益州百姓心灰意冷,对李势政权信任全失,从此便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一个失去民心民意的政权,到底还能维持多久,那就只有天知神知鬼知了!自此以后,再没有谁敢出面,在李势面前谏诤了。
目睹马当解思明李广的下场,不得不又引起曾经助纣为虐的李奕的深刻反思,他思来想去,认为就只有举兵造反这条路可走了!李奕举兵之后,得到了众多蜀人的响应,他的人马迅速壮大,不数日间,便众至数万。李奕开始攻打益州城。李势闻讯后,立即登城拒敌。无奈李奕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强势的李势面前,也落了个败北的结果!李奕单枪匹马,妄图突破城门,乘势而进,不想却被守城将士飞矢射中,落马毙命!
由于李奕谋划不周,身先士卒去冲城门,实属轻敌妄动,故有此败。李势既诛李奕,又除掉一个心头之患,立即大赦境内,并改年号曰“嘉宁”。李势不去消除弊政,单靠改一个年号就想获得安宁,予痴人说梦又有什么区别?
在蜀地境内,原本没有“獠”这个民族,可是到了李势执政这个时期,他们便突然从茫茫山林中倾巢而出,北至犍为梓潼,露居山谷,建立村落,不下十余万户,对于这些无拘无束野居惯了的民族,官府未能妥善管理,给当地百姓造成极大袭扰。这件事情的发生,更使得李势一筹莫展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他终日如坐针毡,彷徨不定。
李势此人,生性喜爱财色,平日里,只要他看上了谁家的妻子姿色出众,必欲杀其夫而掳其妻,荒淫无度,凶恶残忍,不择手段,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由于贪恋美色,必然不理朝政。由于獠族人的突然叛袭,守卫城池的军队忙于去镇压反民,城守缺少军兵,境内安全又受到极大威胁。李势终日局促不安。再加之荒年歉收,人民衣食全无保证,导致反对李势的人越来越多,本就害怕别人加害于他的疑忌之心,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消除异己,确保自己的安全,李势便时常以莫须有的罪名,滥加刑狱,诛杀残害大臣,迫使人人寻求自保,各怀危惧之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之下,李势连对自己的近亲大臣也失去信任,黜官罢爵,统统换做善于投机取巧巧言令色投机钻营的势利小人,给予了群小恶丑以作威作福的机会。殊不知他这种远贤臣亲小人的做法,正好适得其反,为自己的最后毁灭埋下了祸根。
正当李势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忽接下官李川禀报:“皇上,大事不好了!”
李势听完李川禀报后,像被电击一样,吓得他浑身痉挛,四肢抽筋,差一点没从金銮圣座上倒栽下来!
李势好一阵没有理清思路,半天之后,这才颤抖着声音,问李川道:“你是不是要对朕说,益州南面的蛮獠们,又开始闹事了?”
李川知道,李势慌乱之中并未听懂他说的什么意思,不得不又重新禀报说:“陛下,微臣说的不是南川的獠蛮,而是东晋大将军桓温,他统领大军,已经攻进了我们益州!”
李势这一惊可非同小可,好悬没把他给吓晕过去!他虽然心内发怵,但却故作平静的说道:“这怎么可能呢?想我这益州,山峦纵横,水网密布,又有滚滚长江纵贯其中,还有猿啼猴鸣的崇山峻岭作为自然屏障,又有数不尽的道道隘口,每处都设有重兵把守,莫说是他桓温的兵马,就是飞鸟,也很难飞过!难道说他桓温是神兵天降不成,他怎么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攻进我益州境了呢?”
李川被李势问的张口结舌,一时也找不出适当的言词来回答,只得喃喃的说道:“回皇上的问话!下官也搞不清,桓温他是如何进入我益州境的!”
要回答桓温此次兴兵伐蜀,作者不得不再从头讲起了。此次桓温统兵伐蜀入川,时间是在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元年十一月间,亦即是公元345年冬季,事先经过了充分谋划与准备。桓温令参军袁乔,还有一个小名叫袁羊的下级军官,统带二千兵马为先锋,桓温自统主力大军殿后,向皇帝司马聃上表允准后,就领兵出发了。
对于桓温这次伐蜀,虽然朝廷内外也有不少议论,但是桓温决心已定,且又得到了皇上司马聃的允准,再多的议论也是无济于事了。朝中的议论大多认为,蜀道地形复杂,道路艰险,山高水复,再加之路途遥远,桓温兵力又少,要取得此次伐蜀胜利,实属不易,因此多数人并不看好这次伐蜀之役。
唯有挚友刘惔出面力挺桓温。刘惔对众大臣慷慨陈词:“从古以来,凡是为将帅者,无不以超凡的思维,过人的胆量,周密的筹划,出人意料的来夺取胜利。凡为将帅者,不但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气,还要有运筹帷幄的本领,故而言之,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多而在勇!以我对桓将军的了解,他既然能主动承担伐蜀的重任,可见他早已成竹在胸!刘惔敢担保,这次伐蜀,桓将军必定会取得完胜,凯旋而归!”
刘惔之所以会敢于挺身而出,为桓温作保,绝不是仅凭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出自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和深刻的了解。一次,桓温与刘惔一同约定,到位于建邺城东侧的覆舟山去游玩,畅游之后又畅饮,二人不知不觉就喝了个酩酊大醉!在睡意朦胧之间,刘惔无意间将自己的臭脚搭在了桓温的脖颈上,奇臭无比又恶气熏鼻的脚臭气,把桓温从睡梦中熏醒!桓温实在无法忍受这刺鼻的臭气,就用力将刘惔的臭脚丫子给搬开了,对此,刘惔却还浑然不觉!
虽然,此事刘惔也是出自无意,但是两人都是晋朝名贵,皆是有身份的人,桓温对此还是稍有不悦之感,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他亦曾闷闷不乐过。
回到寓所之后,刘惔见桓温面带不悦之色,就问王长史道:“我二人结伴出去游玩,不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为什么桓大人还面带不悦之色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王长史对刘惔学说道:“主公啊,你可能还全然不知呢,这是发生在你睡梦中的事情。你睡熟之后,竟把自己的臭脚搭在了人家桓大人的脖子上,脚臭气又把人家桓大人从梦中熏醒了过来,这怎么还能不令人家生气呢?”
刘惔这才恍然醒悟,他赶忙找到桓温,对他说明情况,并表示了歉意,二人这才又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还有一次,桓温登堂入室,去拜会刘惔,见刘惔斜躺在床铺上,却没有站起身来迎接他,桓温就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弹弓,装上泥土做的弹丸,对准刘惔的枕头边就射了过去!弹丸射在枕头上,立时被撞击得粉碎,散落的泥丸碎片,掉落在刘惔脸旁,刘惔立刻被惊起,他止不住火气上涌,坐起身来,对桓温大声呵斥道:“桓太守!你是不是以为,你用弹弓击碎了我刘惔的脑袋,这就等于你在战场上获得的胜利?”
受到刘惔的训斥后,桓温自知自己的行动也太过于鲁莽,一时脸上也顿露惭愧之色,他神情难堪,不停的对刘惔道歉,说好话,这才平息了刘惔对他的不悦。不过,这样的小插曲,终究未影响二人的友谊与交往。
纵观至今,假如一个人并不熟悉和了解另一个人,即使他的行动再正确,无论是力挺或者是支持,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以上下级而论,人才的提拔与重用,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所以本作者认为,大胆的支持与任用,必然是以透彻的瞭解与信任为基础的,舍此,必定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捧场罢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