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年,即2011年,就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了。辛亥革命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创建了民国,这是中华民族划时代的功业,为此后社会的进步和革命力量的涌现(包括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不能设想,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社会会发生以后的根本性变化。虽然“民国”在很长时期内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但门户毕竟是撞开了。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和其后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几乎葬送了这场革命;但革命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尤其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加上国民党的改组复兴,改弦易辙,中国的民主革命终于能够继续并走上新的道路。特别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又经历一场残酷的内战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辛亥革命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创者,而且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是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特别是东方世界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最近已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越南、朝鲜、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在内的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且辛亥革命运动本身又得到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帮助。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缔造者苏加诺在他的《言论集》中就讲到自己深受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影响。
从中国革命史的大背景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创者。尽管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有其局限性,但他在革命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革命胆识,逐渐突破了其原有的认识障碍,在时局变化的重要关头,他每能站在时代前列,表现出政治敏感性和革命坚韧性。他坚持“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宗旨,而他所追求的共和国模式以及革命的方法和手段,却不断变化。开始时他师法美国,钟情于美国民主制度;随后又转向俄国十月革命,甚至直接与共产国际和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政府沟通,并接受其援助。其革命胆识如此!孙中山一贯认为,中国必须统一,中华民族不能分裂。为争取国家统一,他一方面与各地方势力和谈周旋,一方面又自办军校,准备以革命的武力反对地方军阀的分裂势力。
有一个重要事实常被忽略,那就是孙中山对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度评价。就在五四运动的次年,即1920年,孙中山专门向全党发出以下号召:“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致海外国民党同志书》1920年1月9日)
在中国,能如此迅速地高度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做革命的新动力和预示革命的新方向,孙中山先生恐怕是第一人。而这也就是他后来重新考虑革命的道路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以引起党人思想新变化的重要契机之一。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北洋军阀重整势力,各地方愈益分裂,各找帝国主义势力为靠山,帝国主义列强则力图支配中国。而国民党议会路线的失败和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其遭遇严重危机,组织涣散,思想混乱,信心动摇。这时孙中山表现出他的革命坚定性,他毅然将目光转向北方,转向胜利了的俄国革命: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着手改组国民党,提出著名的“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且将重心转变为准备用武力统一中国。
与此同时,孙中山重新解释和发展了三民主义:注入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强调重视民权(实现人民主权)和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两大项。对于后者,特别强调“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以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还撰写《建国方略》等书,为实现中国现代化作准备。孙中山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
国共合作使国民党势力大振,革命出现了胜利的曙光。不幸孙中山先生过早病逝,接着国民党右翼势力抬头,破坏了国共合作,革命形势迅速逆转,终于导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孙中山赍志以殁,实中国革命之大不幸也。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之父,是国家统一的坚定捍卫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向往者。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应当追念辛亥革命的不朽功绩,同时追念领导辛亥革命的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功业,予以公允的评价,并致力于继承其珍贵遗产,实现其革命遗志——特别是追求国家完全统一之遗志。
(载《同舟共进》月刊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