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3300000005

第5章 城市起源与发展(1)

§§§第一节城市起源学说和城市的作用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从远古城市、中世纪城市到近、现代城市,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了解世界城市和中国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回顾总结城市的过去,把握城市的今天,展望城市的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一)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创造文明和财富的主要载体,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象征。城市的产生距今已有九千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不同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运动的系统,是包含着人类各种活动的复杂有机体,其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定义和内涵的多元性。中外学者从经济、社会、历史、地理、人口、生态、建筑等不同角度对城市概念作过种种定义。

从城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有限地域内集聚的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有机系统;它创造着比乡村更高的生产力,享受着更高水准的生活方式;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人类集聚的最佳形式。英国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城市学家麻库斯·维巴在其《城市类型学》一书中说,所谓城市,如同巨大、一体的定居村落,家家紧连着定居。然而,居民间的相识关系很差,这与城市以外的邻居之间的关系大不一样。居民的绝大部分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工业或商业的毛利收入维持生活。法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韦氏大字典》(第三版式)指出,城市是一个团体的人构成一个在政治上有组织的共同体……一个比较有永久性和高度有组织的中心,包括有各种技能的一个人口集团,在粮食生产上缺少自足,通常主要依赖制造业和商业以满足其居民的需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就是具有社会性的聚居地,是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基本社区之一。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E Park)认为,城市绝不仅仅是许多单个的集合体,不是各种社会设施的聚合体,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的出现早于“市”。“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管子·度地》记载:“内为之城,城外为郭。”《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在中国古代,“市”是商品交换之所。《周易·系辞下传》称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有大市、早市、晚市之分。《周礼·地宫》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在现代汉语中,城又常常用来借指城市。有的学者从词源词义上解释说,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而有的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不是城与市的简单组合,在春秋以前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是一种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作为邦国权力中心的聚落形态。中国的初期城市既可以无城,也不必一定有市,初期城市的出现“并不是商业发达的后果和动因,并不具备贸易中心的性质”。市场的正式形成,比“城”要晚一些。直到秦汉乃至更后期的中国古代城市,都首先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的,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城市”一词虽见于先秦文献,但用来表述与现代汉语之城市一词相近的意义则是较晚近的事。常见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文献的“邑”字,从口像城垣,其下作人跪状像人民。《说文·邑部》释为“国”,含有邦国、都城之意,与早期城市的内涵大体相合,故用“城邑”表述早期城市形态。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除了具有“城”和“市”的基本含义外,还增加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现代城市则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文明的载体。

(二)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存在的,与原始村落相比,中国早期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作为邦国的权力中心而出现,具有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职能;王者作为权力的象征产生于其中,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和城垣、壕)的存在。

2.因社会阶层分化和产业分工而具有居民构成复杂化的特征,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使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社会;政治性城市的特点和商业贸易欠发达,又使城市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聚敛中心和消费中心。

3.人口相对集中,但处于城乡分化不甚鲜明的初始阶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是判别城市与否的绝对指标。

世界上所有的现代城市其基本特性也有三个方面:

1.空间上的密集性。这是城市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城市不仅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而且限定于一定的地域之中。它具有稠密的人口、密集的建筑、频繁而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等特殊景观。这种特性,也有的称之为“空间聚集性”。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这是城市的经济特性。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载体或经济地域,是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的聚集地,它与乡村的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方面有明显的分工。城市经济的这种非农业性质在空间上又表现为非农业的土地利用,在很多情况下,城市的范围是以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来界定和衡量的。

3.构成上的异质性。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有时又称为“多样性”、“流动性”。城市是由多种多样的许多个体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而且形成了经济、文化活动的多样性。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出现了一批功能、特色不同的国际化、全球性城市。这类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和服务性。

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城市的发展仅单纯依赖本土资源而不与外界联系合作能够实现的。国际化城市更是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全方位开放是其显著的时代特征,也是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守国是不可能的。”“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闭关守国必然落后”。

美国著名信息化理论家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i Casteiis)指出,封闭不可能创新,更不可能发展。开放是当今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构成了发展的主要功能和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城市发展的源泉。

服务性是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全球化经济加快发展,国际化城市非物质生产要素迅速增长,城市生产功能向国际化服务功能转变。服务职能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服务业分工更加细化。199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物质产品产值只占39.05%,而以服务为主的非物质产品产值比已经高达60.95%。到2002年,物质产品产值进一步下降到35.36%,非物质产品产值进一步提高到64.64%。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际化城市服务业尤为发达,成为主导经济领域。目前,城市服务业发展日趋专业化,并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三)城市的本质

关于城市本质的探讨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和近现代都有许多杰出学者企图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城市的主体是什么,是人还是物?古希腊哲学家们较早认为城市的主体是人,是以人为中心。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本性就是政治的动物。”“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他把城邦产生的缘由归结为人类为了完成善业,认为城邦的本质是由公民的本质决定的。公民首先是人,亚里士多德是通过提示人的本质来认识城邦的本质。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城市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因此,对于城市本质的界定,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人性化的生存及其需求。对城市的界定应该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概括地说,城市是人的物质生存寓所,也是人的精神家园。

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人们对城市的本质有了更深化的认识,文化被提升到重要位置。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城市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城市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在他看来,城市的定义,不在于它的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对此,他指出:“如果我们仅只研究集结在城市墙范围以内的那些永久建筑物,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涉及城市的本质问题。我认为,要详细考察城市的起源,我们就必须首先弥补考古学者的不足之处,他们力求从最深的文化层中找到他们认为能够表明古代城市结构秩序的一些隐隐约约的平面规划。我们如果要鉴别城市,那就必须追溯其发展历史。”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认为城市的实质是人类的化身,没有人的存在,没有人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需要,也就没有城市的产生。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心人、陶冶人。同上。由此深刻地揭了城市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21世纪初,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即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口号。应当说,它反映了城市的本质内涵。英国曼彻斯特市曾鲜明地宣称:“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文化无所不在,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艺术产品。有人比喻,城市和文化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相互依存。

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文化能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先进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个城市如果文化发达,思想解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科学精神,城市发展就大有希望。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更加需要先进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未来的理想城市。

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约出现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关于城市的起源,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城市学家等有多种不同的假设与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到目前为止,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防御说。认为古代城市的兴起是出于防御上的需要。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民族首领、统治者居住地修筑墙垣城郭,形成要塞,以抵御和防止其他部落、氏族或国家的侵犯,保护居民的财富不受掠夺。

2.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不仅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而且带来了产品剩余,创造了交换的前提。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引起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固定居民点脱离了农业土地的束缚。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促使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出现,从而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并形成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3.私有制说。认为城市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

4.阶级说。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5.集市说。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

6.地利说。即用自然地理条件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认为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地处商路交叉点、河川渡口或港湾,交通运输方便,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的原因。

还有一种是宗教说。认为第一批城市的发展与大规模的宗教发展相一致。城市发展以前,许多人在家或者在当地村庄以小群体的方式做礼拜。在第一批城市发展之时,地方自然神被以大规模地做礼拜的天国神所取代。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早期社会通过大量家庭和村庄的庙宇来代替小规模的朝拜。庙宇雇用了宗教首领、教士和宗教工作人员,这样就引起了人口的高度集聚,从而造成城市的发展。这种理论得到了一些考古学家的支持。

上述种种说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城市的起源作出了回答,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关城市起源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赞成从经济发展方面去探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分工的扩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去探究城市的起源。指明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然,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离不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城市的产生取决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

同类推荐
  • 爱国为民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爱国为民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科学发明家

    科学发明家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校园实用经典赠言寄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赠言寄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赠言寄语》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赠言寄语》主要内容包括赠言寄语类型的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海底两万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海底两万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天天蔚蓝天

    天天蔚蓝天

    蓝天悦天生就怕老师,可是,尉迟进这位老师却总是来招惹她,还告诉她,他喜欢她!!
  • 求仙引

    求仙引

    大荒九州,朝廷腐朽。少年秦凡带着母亲的遗愿,进京赶考,一路上故事不断,机遇?祸事?一段往事徐徐展开,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道法三千,修法无数。奈何仙道飘渺,世人皆痴,妄图求仙圣引。遂,自太古以来各类传奇故事无数,只是却无一人实证成仙。一个另类的大荒,一个故事的开始,一代鬼主崛起之路。
  • 宇宙大发现(自然瞭望书坊)

    宇宙大发现(自然瞭望书坊)

    人类是宇宙演化的杰作,宇宙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当宇宙的精灵与莫测的神秘结合在一起时,便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篇章。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和探秘跨越了千年,宇宙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
  • 扫迷帚

    扫迷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诛魂大陆

    诛魂大陆

    【新玄幻爽文,火爆来袭!!!】食魂鬼沉睡千年,逐渐苏醒......食魂者企图颠覆大陆,成为这片天地的主宰者......诛魂者手握魂器,血战八方,外御强敌,内诛食魂者,守护这片大陆......然而,有些人不甘于命运的作弄,逆天而行,用自己的方式谱写大陆新秩序。其中一人,名叫烛天!故事还要从一座不起眼的落日城说起......【新书已开,中午和晚上两更。亲们,记得收藏和推荐哦!】
  • 过完今生我们再恋爱

    过完今生我们再恋爱

    小说描述了一位性格闷骚但骨子里极富浪漫性的工科男,与两位女主碰撞出的美丽爱情故事。两位女主一个是在公交车上与男主荒唐邂逅的漂亮富家千金,一个是在网络中与男主偶然撞见并一见钟情的中文系在读美才女。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绝妙的对白和强大的叙事技巧,为众人讲述了一个很美也很疼的青春爱情故事。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也最终反映了现实世界里物质观对于青年一代的影响,希望能借此唤起人们对于美纯爱情的追求。
  • 快穿虐死白莲花

    快穿虐死白莲花

    吴晴,人如其名,是个冷心冷清的人。对什么都不在乎,没安全感,不易动情又没什么牵挂。所以被系统看上,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她的坑爹人生(好吧,我承认,是坑别人)甜文无虐,系统快穿O(∩_∩)O好吧,其实是渣作者简介无能
  • 女帝伶龙传

    女帝伶龙传

    万国来朝的琉羽宫,是我记忆中温暖的家之一隅。但此时的我,反而像个战战兢兢的造访者一般,小心翼翼地从颠簸的马车窗口,敬畏地望向这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千宫之宫。我曾绝望地以为再也见不到她。因为在过去的那几年里,我根本就不愿回忆起任何事。琉羽宫绮丽非凡的皇家花园,对于我来说,不再是美好的童年记忆,只是一把由玫瑰化成的利刃,时时刻刻藏在胸口,悬在心尖。灰败、卑鄙、丑陋、无耻,麻木,才是填充我生活的所有。但现在,被我刻意封闭的回忆,正如面前恢弘壮丽的宫殿一样,不可抗拒地,无比真实地靠近着。它叫我复苏,唤我回家。是的,我回来了,作为泱泱青龙国的第一帝姬。
  • 爱的放飞

    爱的放飞

    两个初中就同在一班的男孩女孩升入高中后在次进入了同一个班级。两个同样优秀的少年经过几次摩擦相爱了,他们为这共同的理想奋斗着,并许下了终生不变的承诺。麻烦接踵而至,几经努力两人排除万难。高考即将来临女孩的母亲却病危入院,女孩衣不解带的侍奉与床前,却没有换回母亲的生命。在高考的那天母亲含恨而终,女孩昏倒在病榻前;
  • 灵芬馆词话

    灵芬馆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