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5400000011

第11章 第一编 儒家智慧(10)

后来,“十常侍”把政治搞得极端混乱,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反抗,何进、袁绍等人密谋除掉宦官集团,但何进反被张让杀死。袁绍带兵冲进宫去,见宦官就杀,甚至连没有胡须的男人也杀了,一气杀了两千多人。“十常侍”胁迫汉献帝逃走,被袁绍追至黄河边上,“十常侍”全部跳河自杀。从此东汉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

官僚文人集团虽败在宦官集团的屠刀之下,但其意义却永不泯灭。一是其坚强不屈、正直不阿的人格光彩,不论是谁都无法完全抹杀,这种精神,保证了中华民族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也不会彻底丧失良心和导向,也不会完全沿着卑庸和无耻的道路滑落下去;一是他们开了官僚文人和书生学子联袂抗争的先河。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直到清朝“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官僚文人学子的迫害始终没有停止过。不论是宦官势力、外戚势力还是所谓正统的皇权势力,大都对官僚文人和书生学子讨厌有加,甚至进行迫害,只是方法不像秦始皇和汉代的宦官集团那样露骨,而是变得更加精致巧妙,风行近两千年的文字狱,就是其代表。

何以官僚文人和书生学子总是不讨封建统治者的喜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代表了一种理想,一种不满足的要求。他们总是站在社会现实的前面去呼唤更好的现实出现,因而,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又都是现实社会的批评者,他们不讨统治者的喜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如果他们处处时时与现实同步,那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导向和精神动力,只能堕向平庸、无耻乃至倒退的深渊!

官僚文人和书生学子总是伸长了脖子去挑社会的刺,也许他们伸长了脖子本来就是为了挨杀。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昂起了强硬不屈的头颅,中国的古代社会才得以延续发展!

(参见《后汉书》、《资治通鉴》等)

11.至忠至勤的太平宰相

宦海浮沉,不败的真谛何在?

为人臣者有三忌:一忌功高震主;二忌权大欺主;三忌才大压主。据说,这是无数人宦海生涯的经验总结,谁若犯了这“三忌”,重则身首异处,甚至全族覆灭,轻则削职为民,困顿终生。现在想来,也确实不无道理。如果功劳太大,以至皇帝无法报答于你,无论赏赐你什么都不过分,无论封你什么官爵都不嫌太高,那么,你就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了。因为天下是皇帝一家的,皇帝总不会跟你换个位置,让你做主人,他做奴仆,把他的家产交付于你。这时候,就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皇帝一定要找个借口置你于死地才能舒服,即使你不居功自傲,即使你忠心耿耿,也是一样。因为皇帝总觉得你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头上,总是要时时处处考虑你的功劳,还要担心你招揽人心,蓄谋造反,所以,皇上会寝食不安,只有除之而后快。

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功劳可谓大了,智谋可谓高了,行为可谓谨慎了,但最后还是被刘邦的老婆杀了。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帮助项羽,则项羽可以统一天下,韩信帮助刘邦,则刘邦可以统一天下,如果韩信背叛刘邦,自树一帜,则可与项羽、刘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具体情况为韩信提供了多次可以自立的机会,也有很多人极力劝告韩信自立为王,但韩信思来想去,还是跟刘邦干了下去。所以,韩信对于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功劳应是第一位的,如果要论功行赏的话,别说只封他做了一个王侯,就是裂土并立,共同为王,也不算太过分。但封建社会的铁定律条是一山容不得二主,刘邦绝不可能和他并立为帝,最多只能封他为王,而韩信多少又觉得委屈,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心怀怨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反叛。因此刘邦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先下手为强,先削了他的爵位,解除了他的大部分权力,使之困居在都城,不久,刘邦的妻子吕雉又与萧何密谋,把韩信诳入朝堂,诬以谋反的罪名,伏兵将他当场杀死。看来,就是韩信这样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和杰出人物,也逃脱不了功高震主而无好下场的所谓规律。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类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有一句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其意是说一旦安定了天下,那开国皇帝或是什么君王之类就要“推完磨杀驴吃”了。听起来让人生气,道理却很简单,在和平建设时期,那些功臣怎么处理呢?留着他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造反,或是出别的麻烦,尤其是开国皇帝死了,幼子继位,就更管不了那些久经沙场、素有威望又极有势力的老将了,还是杀了干净利索。如果碰上这种情况,就是功不太高,也不太震主,那也很不安全!

如果权大欺主,那就更加危险,这个道理不讲自明。权有两种:一是政权,一是军权。政权过大,就会使得别人只知道有你某某人而不知皇帝老子,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地积累私家势力,威胁皇权。况且,政权在一定情况下很容易转换成军权。至于军权,那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谁掌握了军权,谁就掌握了国家,因此,皇帝一般说来是不会让你掌握过大的军权的。如果你的军权越来越大,那就要十分小心了,要么主动还权于君王,要么迅速攫取军权,使之足以抵抗皇帝的命令。如果老是停留在说大还不足以与皇帝抗衡,说小又对皇帝构成威胁的程度上,那是速死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因军权过大遭逐被杀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报齐国的入侵之仇,筑了一座求贤台,里面贴满了黄金,作为招纳贤士之用,人称黄金台。天下贤士见燕昭王求才心切,就纷纷前去投奔,魏国的乐毅也来到了燕国。燕昭王很器重乐毅,乐毅也把燕昭王引为知己,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带兵进攻齐国。乐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率兵攻齐,结果势如破竹,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连齐国的国都临淄都攻了下来。齐王跑到了莒城,乐毅奋力攻打莒城和即墨,由于两城防守坚固,三年没有打下来。这时,燕昭王死,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由于跟乐毅素有嫌隙,又怕乐毅势力太大做了齐王,再回兵攻打燕国,就在阵前撤换了乐毅,让骑劫代替了乐毅的职务。乐毅知道临阵换将,必无善意,就没敢回燕国,跑到赵国去了,总算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至于才大压主,那就更有意思了。所谓文人相轻,恃才傲物,普通人之间尚且互相瞧不起,更不用说君臣之间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皇位是从祖宗那里继承来的,几乎没有几个是靠自己的真本领争来的,即便有几个所谓的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也多是流氓或豪强出身,至于文采智计,也并非样样都能高人一等。然而,嫉妒是人的本性之一,如果臣下不懂得谦逊退让,不懂得韬光养晦,而是处处张扬自己的才华,弄得君主或是上司经常难堪,那你也就好景不长了。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杀田丰的例子也极有意味。当时,袁绍带领冀、青、幽、并等州的人马七十多万,前往官渡,进攻许昌,袁绍的谋士田丰从狱中上书给袁绍说:“现在应当静守,以待天时有利于我,不可随便兴兵,否则恐有不利的事情发生。”田丰分析当时的情况,敏捷地看到袁绍兵虽多,但人心不齐,长途征讨,如果被破袭了粮草,局面是不堪设想的。关于这一点,袁绍的另一位谋士沮授也曾提出过,可是袁绍骄横粗蛮,根本不听。田丰的对头逢纪又趁机进谗言说:“主公征伐曹操,是仁义之举,田丰为什么要说这种不吉祥的话呢?”袁绍大怒,就想杀了田丰,众官苦苦哀求,方才作罢,他还是愤恨不休地说:“等我破了曹操,再来治田丰的罪!”

果然不出所料,袁绍被曹操劫烧了乌巢粮仓,又中了曹操的许多计谋,被杀得大败而回,去时带了七十万人马,回时只引八百余骑。看守田丰的狱吏听说袁绍吃了败仗,心想袁绍一定会放了田丰,便来与田丰贺喜说:“袁将军大败而归,您将来一定会被袁将军重用的。”田丰苦笑了一下说:“我是死定了!”狱吏吃惊地问道:“人们都在替你高兴,你为什么说死定了呢?”田丰说:“袁绍外表显得很宽厚,实际上内心里忌恨刻薄,不爱考虑别人的忠诚和恩惠。如果他这次打了胜仗,心情好,又证明我是错的,他是对的,也许能赦免了我;如今彻底失败,他一腔怨怒,再加上事实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他的做法是错的,他怎能忍受别人比他高明呢?我岂不是死定了吗?”狱吏们都不相信。

不久,袁绍派的使者来到狱中,带着袁绍的剑和信,要取田丰的首级。狱吏们这才相信。田丰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复何足惜!”于是自杀而死。

在历史上犯了“三忌”的忠臣良将固然大有人在,但只要得遇明主,又能恰到好处地处理自己和君主的关系,还是完全可以善始善终的,这样的人也为数不少。唐初的宰相房玄龄就比较典型。

房玄龄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平宰相,直至七十岁病逝。他是一位至忠至勤的能相,其善始善终,尤为难得。房玄龄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八年(579年),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曾祖和祖父都曾在北魏和北齐为官,其父房彦谦是当时著名学者,与朝野之间的才俊多有交往,他虽长期在隋朝做官,但以自己的政治敏感觉察到隋必定长久不了,就想辞官不做。在任上他曾积极地为民众谋福利,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房玄龄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逐渐确立了治国安民、造福民众的志向,也养成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还是在隋文帝时期,大多数人都称颂隋朝的功德,房玄龄却看出了其中潜藏的危机。他说:“隋朝本是篡夺了人家的权位,对百姓并没有建立什么功德,只不过一味欺骗百姓而已。现在兄弟之间又互相争夺皇位,贵族们竞相享乐,钩心斗角,甚至骨肉相残,这样的王朝,其灭亡跷足可待。”后来的事实证明,房玄龄的看法是极有预见性的。

房玄龄的个人品德也极为人们所称赞。他是一位孝子,就是对继母也是至孝。继母病了,他请医抓药,每当医生过门,他都哭泣着垂手侍立;继母死了,他居然因伤心而不能进食,以至骨瘦如柴。对父亲就更不用说了,他的父亲卧病一百多天,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房玄龄却始终如一服侍父亲,从来都是和衣而卧,其尽心尽意,是可以想见的。房玄龄的这种个人品德,对他日后能有大的成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隋朝的吏部侍郎(专管选拔调整官吏的人事工作)高孝基就评论说:“我见过的年轻人多了,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房玄龄将来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房玄龄正任隋朝的隰城(在今山西汾阳)尉。李渊派其子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带兵去平定渭水以北地区,房玄龄经过分析比较,认为隋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而在诸支起义军中,唯有李唐政权深明大义,极得民心,又能礼贤下士,将来必定能据有天下,于是,他就毅然抛弃了隋朝的官位,投奔了李世民。当时,李世民距他有八百里之遥,他“杖策谒于军门”,拜见了李世民。一谈之下,大为投机,李世民即委他以渭北道行台记室参军的重要职务,把他当做重要谋士看待。从此,李世民与房玄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两人密切合作,李世民成为一代明君,房玄龄也成为一代名相。

房玄龄跟李世民一起参加了许多次战斗,在平定隋朝大将王世充的战斗中,房玄龄积极出谋划策,为取得这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功勋。在战斗的间隙,房玄龄陪同李世民去拜见一个叫王远知的道士,据说此人道行高深,能上知一千年,下知五百年。他们化装成普通人,“微服”私访,那王知远却一看即知,告诉李世民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从这以后,房玄龄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李世民,坚定地追随李世民、辅其为天下英主。

李世民因赫赫战功而被封为秦王,又官居唐朝特设的“天策上将”,势力很大。他还极其善于招揽人才,在秦王府中有所谓的“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多谋善断,陆德明、孔颖达精通经学,姚思廉擅长文史,虞世南以书法名世,其余十余人也是当时的人杰才俊。在这“十八学士”当中,房玄龄居其首。在秦王府的十多年中,为秦王李世民招揽人才,是房玄龄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起初,杜如晦做李世民的兵曹参军,其职责是帮助训练士兵,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后来,秦王府中的人派往各地的越来越多,杜如晦也要被调到外地去。房玄龄听说了,赶忙跑去对李世民说:“王府中的英俊才杰被调出的越来越多了,别的人我都不觉得可惜,只有杜如晦不能调走,他是个其智能识大局、其才可安天下的大才,您如果还想经营四方,取得天下的话,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听了以后,十分感激地说:“如果不是您提醒我,我差点儿失去了这个人才。”随后立即撤销了调令,重用杜如晦。以后多年的实践证明,房玄龄的认识是正确的,杜如晦在评断大事上极有见地,以致有了“房谋杜断”这一说法。二人密切配合,为唐代的安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随李世民的东征西战中,房玄龄每到一处,都十分注意搜集当地的民情习俗及前代的文献资料,为以后制定决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平定各地的起义军以后,房玄龄被李世民封为临淄侯,升任为秦王府记室,掌管一切军政文书,有许多文件需要他亲自起草,他才思敏捷,文辞优美,气度恢宏,史书上称他“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事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瞻,初无稿草”。

后来,太子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渊的支持下与齐王李元吉联合,共同迫害秦王李世民。一次,李建成请李世民赴宴,于酒中置毒,李世民饮后腹中暴痛,被送回家里,呕血数升才保住了性命。还有一次,李建成借陪父皇打猎的名义,特意为李世民准备了一匹烈马,等到李世民骑马追逐一头麋鹿时,烈马狂性发作,把李世民甩出了一丈多远,差点儿摔死。后来,李建成又与李元吉密谋,准备在替李元吉出征饯行的宴会上杀死李世民。兄弟相残已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房玄龄极力主张当断则断,先下手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房玄龄等人的极力催促下,李世民在秦王府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在玄武门埋伏兵马,趁李建成上朝之机杀死他。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不久又当了皇帝。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曾经论功行赏,史书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兹摘译如下:

同类推荐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史或教育史上的人物,大体上可用“哲人”来概括他们,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也有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陈白沙、容闳、徐复观等。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热门推荐
  • 三生劫之浮生缘起

    三生劫之浮生缘起

    前世,他是冥王陌上,她是莲女红袖,真心相爱,无奈神界之人横加阻挠,莲女重伤陨落,冥王费尽心力集齐她的魂魄,但要她恢复,需要经历三生之劫,于是两人投身轮回塔中转世为人,共堕红尘。今生,他是郢王曲瀚城,废腿之痛使他从昔日意气风发的战神变成日渐消沉的冷王;她是侍郎府的嫡女褚红袖,穿越之故使她从众皆耻笑的废柴女变成人人称畏的罗刹女,一纸赐婚诏,将两人绑在一起······本文男强女强,男帅女靓,男腹黑,女睿智,可谓是强强联合。
  • 逆转女王:倾城废柴二小姐

    逆转女王:倾城废柴二小姐

    她,21世纪的孤儿,孤僻,善良,不任人欺,一次暴风雨将其卷入了异世大陆。一名大家族小姐却忍辱被奴婢欺负,被自己的姐姐抢未婚夫。本想自己会过的很好,没想到比现实还要糟糕,天生废材,母亲失踪,家中无一人善待她,只有月儿陪伴左右。为了自己不被欺负,努力突破修炼灵力,却不想自己有重大使命在等待她!却不想中途遇到了腹黑的他
  • 绝蜜任务:鲜妻宠上瘾

    绝蜜任务:鲜妻宠上瘾

    作为一名平凡少女,能穿越到一本总裁文小说里,顺利戴上女主光环,可谓前途一片光明。然而,我们可怜的安娜,偏偏就没这么好命。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且对她有着生命威胁的小说剧本,她必须努力演绎各种情节,否则——完不成剧本,会死;演绎途中出了NG,会死;演得不好,读者大人们不满意,抱歉,没人看书了,她也得死。斗女配、战渣男,倒追霸道总裁秦千川,为了能活下去,安娜使出浑身解数……“总点击10;总推荐0;总月票0;评论3;成就点数22。PS:以上数据均可兑换商城道具,建议新人演员前往商城兑换‘生命时钟’,演员现在的生命倒计时为8小时56分钟17秒……演出,开始!”
  • 剑梦缘

    剑梦缘

    朔气飘万里,一剑荡九州。剑,在手,神佛难挡,幽鬼怎阻。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难破,看天下勇士,谁值一战?乱世开,烽烟起。与我,平天下。
  • 婚宠100:带回家个小鲜肉

    婚宠100:带回家个小鲜肉

    “我比你大。”“没事,女大三,抱金砖。”“我脾气不好。”“没事,那是个性。”“我长的丑。”“你不能以别人的审美来扭曲我的审美观。”……于是这个被自己一不小心带回家的‘同事’竟然就这么死皮赖脸的赖上了,竟然连七大姑八大姨都能收买。说好的高冷呢?那是不熟而已。说好的霸道呢?你敢想一下别的男人试试好吧……
  • 荣辱

    荣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家四姐妹系列:痞医乱

    医家四姐妹系列:痞医乱

    【本文纯属虚构】第一次,刚拜了天地,新郎被抢走;第二次,刚拜了高堂,亲郎再次……新娘发飚了:“老娘不等你了,老娘自己找人嫁。”于是,第三次,“送入洞房”……这又回,又要抢了。可是,到底是谁抢?又抢得谁?
  • 宝贝小女

    宝贝小女

    意外穿越,捡了个将军爹地不说,还被扣了个皇后的帽子。什么,她是众望所归?好吧,她勉为其难教导一下皇帝大叔的行房姿势好了。不过皇帝大叔貌似很不愿意配合嘛,还要把她压倒?那怎么行,她可是要在上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道男双子女

    霸道男双子女

    冰:“要不你和她彻底断干净,要不我们两个断干净!你选现任还是前任,你自己看着办吧!“勋:”能不能两个都不断,我还在乎她,但是我也喜欢你啊“冰:”对不起,那我们分手吧,祝你和她幸福!“勋:”不分,给我一点时间,好吗?“两天过后。。。。。。
  • 天才乱世妃

    天才乱世妃

    第二次的魂穿!是别有用意?还是命中注定?她,夜墨然,带着前世的神戒,废物?待她回归,昔日弃她,整她的人,亮瞎你们的眼!“小墨儿!你的家人,便是我的家人,你所在乎的,就是我所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