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63300000056

第56章 58.金庄轶事

在《金庄和金庄寨》一文中谈到金庄龙姓时,说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从扶沟县大兴集迁居此处的,《项城市地名志》对此有记载。其实,乾隆四十五年之前金庄村里就有龙姓居住,两支龙姓既不同宗也不同祖。为何《项城市地名志》单单记载了扶沟县大兴集迁来的龙姓呢?极有可能《项城市地名志》编者在采访时访问到的是从大兴集迁来的那支支龙姓,而没有访问到而没有访问到最早的那支龙姓;或者最早的那支龙姓也以扶沟县大兴集迁来的龙姓为荣,没说自家的事情。

这次要说的金庄轶事,是“龙姓父子三拔贡”外带《蠢子医》,故事出在乾隆四十五年从扶沟县大兴集迁居此处的龙姓身上,第一代拔贡也是这支龙姓的来祖名叫龙复。

龙复,字培元,生于乾隆二十四年,祖居扶沟大兴集。幼时聪敏异常,文才出众,更擅长书法,性格刚直慷慨,常临大节而不苟。十八岁考取乾隆丁酉科拔贡。当时太康知县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怨声载道,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大兴集与太康县相毗邻,龙复看到太康知县作恶多端,很是气愤,为解救太康百姓惨遭苛捐杂税之苦,毅然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亲自进京为民请愿,呼吁朝廷革除赃官,上司据情核准,罢免了贪官,大快了人心。当时龙复才十九岁。然而时隔不久,这贪官多方贿赂,居然复任太康知县,因此他对龙复怀有刻骨仇恨,必欲报复。为避祸,龙复不得不奉母逃至陈州。

母子二人在陈州居住数日,盘缠用尽,无以为生,龙复无奈,只得以卖字为生。一日,龙复刚刚将字画展出,刹时围观者达数十人。恰好知府从此经过,见龙复仪表堂堂,言谈举止出众,不像一般卖字之人,遂上前询问,方知龙复乃拔贡出身,因怕贪官报复落难至此,深表同情,当即邀请龙复到官邸做家庭教师。龙复欣然同意,从此吃住皆在官邸。鉴于他的才学声望与义举,知府对他倍加敬重。

一天,项城县城龙某因吃官司,父亲羁押在陈州,直到年底还不能出狱。时至腊月二十九,龙某独自在客店向隅悲泣。店主人说,知府家有一教书先生也姓龙,何不向他去求助。龙某立即到知府官邸找到龙复,将吃冤枉官司的经过叙述一遍,并请求帮忙。听到蒙冤受屈之处,龙复顿时勃然而怒,流泪劝慰说:“你冤即我冤,有冤当申,弟必为兄尽力。”晚上用饭时,龙复向知府讲明此事,请求帮助雪冤。知府说,只要属实,定秉公办理。第二日上午,知府开庭审理,知龙某确实冤枉,当即断清了此案,当场释放了龙某父亲。

龙某父子不胜感激,从此两家不断往来。龙某看龙复无家可归,多次邀请移居项城。可是,知府佩服龙复文才,教学有方,成绩斐然,坚决挽留。龙某父子心愿没能实现。后来知府升迁他处,龙复不愿追随远迁,才来到项城县(秣陵)寻龙某。项城望族高家久闻龙复才俊学博,得知龙复迁居项城,随即聘请龙复做家庭教师。这年,龙复虚岁二十一。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项城知县诗兴大发,撰一上联“架鼓鼓架,陈皮半夏”,制成木牌让人抬着,悬赏征对下联。随从在前,知县在后,灯笼高挑,敲锣打鼓,往来四街。然而四街游尽,也未征到下联。有人说,高家有一龙先生,才高学俊,何不让他来对。于是知县带领众人来到高府门前,锣鼓喧天,以引起注意。龙复正在书房看书,听到喧闹出来观看,见两人抬一木牌,上书“架鼓鼓架,陈皮半夏”,见此联有乐器名,有中药名,且前后句语义相关,觉得确实难对。本想抽身回去,可猛然间又看到随从挑起的灯笼,不禁触景生情,稍加思索,吟道:“灯笼笼灯,白芷防风。”

知县听后,大加赞赏:“好,好一个‘灯笼笼灯,白芷防风’,‘芷’‘纸’谐音,前后句语义相关,浑然天成,况本官上联‘半夏’怎比龙先生下联‘防风’二字?何止高出百倍!”随即接见龙复。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结为至交。此后二人往来不断。

知县了解到龙复二十刚出头,尚未婚配,遂与高家一起作伐,为其聘娶沈丘李家姑娘。李姓是世代官宦之家,与高家又是至亲,项城知县前来做媒,知龙复必定不同凡响,遂答应了这门亲事。婚后,龙复在李家资助下,置了少量薄田,建了书屋居室,买了大量书籍诵读。可是老夫人嫌县城太噪杂,不愿居住县城,想找个僻静之处。龙复经多方打听,得知城北二十五里金庄有同姓居住,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就择定金庄为安身立命之所。到了此时,才算又有了家。

李氏夫人生了二子,长子廷霖,次子廷言。就是在这个小小的穷家里,龙复夫妇奉养母亲,教读廷霖、廷言,一家人其乐融融。成人后,廷霖中了拔贡、廷言中了岁贡,可谓“人才济济”了,“龙姓父子三拔贡”的辉煌就是这么来的。龙复一生耿直,不愿做官进入仕途,终生以教书为业。晚年专心著述,有《四树堂文集》二卷流传于世。

龙廷霖,字怡如,自幼聪慧,敏而好学,博古通今,善于文墨,每读史至忠孝被冤,就呜咽流涕,眦裂发指,似乎要与权奸拼命。二十四岁考取嘉庆辛酉科拔贡,既而去京都游学。他写的一篇策论,议论精辟,文辞高雅,游稿京都,被礼部官员费赓基(字畊亭)发现了,阅后大加赞赏:“龙廷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精辟的阐明了强国富民之道,堪称旷世奇才,如果明年我担任了会试主考官,一定推荐龙廷霖为状元。”

次年,龙廷霖前往京城参加会试,未至京城即被家人骑快马追上,告知其母李老夫人突然发病。龙廷霖至孝,毅然回头急忙赶回家中,可是母亲已病故多日。按古制,他只好在家守孝,不能再去京城参加会试,错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偏巧这一科会试费赓基担任主考官。考试结束,费主考官查遍所有考卷,也没有发现龙廷霖的名字。后来才知龙廷霖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孝,十分惋惜,感叹道:“国家又失去一个栋梁之才啊!”龙廷霖守孝三年期满,年龄渐长,也无心再追求功名了。

其舅父李某,在朝廷身居高位,看到廷霖在家无事,就让他到自己身边管理库银。管理库银可是个肥缺,可是廷霖高风亮节,一尘不染。在任三年,忠于职守,尽心尽力,把库银管理得井井有条,分毫不差,而自己却两袖清风,家中仍不富裕。舅父非常钦佩,赏他白银千余两,让他置田买地,养家度日。可廷霖不爱田地爱书籍,把所有的钱都卖了书,堆满了几所房子,为后代子孙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龙廷霖的两个表弟,都很聪明,据说能过目成诵,请了很多老师,均因不能胜任而被辞退。舅父想起了廷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于是让两个儿子拜廷霖为师。廷霖执教时严格要求,十分认真,讲课既注重深入浅出,也能联系实际,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两个学生进步很快,后来都金榜题名中了进士。一个表弟是状元及第,在殿试中却说自己是家承渊源,埋没了廷霖老师的辛勤培养。结果被廷霖严厉斥骂,不得不跪倒他的膝下磕头认错。廷霖宁可丢掉状元,不愿失去状元老师的称号,在他看来,“老师”比“状元”更重要。

龙廷霖虽说饱读四书五经,精通诸子百家,但并不守旧,对古人著述如有不同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些读书人则不然,认为凡是书上写的、古人说的,都是不可妄自非议的。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杨贵妃、安禄山洗儿钱之事,廷霖认为这不是正史,新旧唐书皆无记载,司马光为何采野史而入之?不管他的观点正确与否,单不盲从古人这一点,就是难能可贵的。

高寺北樊庄进士樊执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学识渊博,但思想却有些守旧。廷霖对朱熹著述的某些观点持不同意见,就写了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送给樊进士征求意见。樊进士看后不敢表态,只说:“朱夫子人中之龙也,对此我不敢妄言。”廷霖听后很不高兴,辞别樊进士回到家中,闭门著述,书成为《学古斋文集》。该书以议论纵横,出入经史,笔力奇奥而著称于世。

龙廷言,幼时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而且在医学上也很有造诣。嘉庆癸酉年选为岁贡,人称他为四拔贡。他继承父志,也终生不做官不入仕途,以开馆教学为业。从教达三十余年,培养学生数百人,遍及各个行业。教学中,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成为有用之才。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即秀才)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这要比考秀才难得多,当然没有秀才资格,更难被选送进京参加考试。龙复、龙廷霖父子以清贫学子皆为拔贡,其学识可见一斑。

岁贡,是清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升入国子监读书的廪生。龙廷言中岁贡,虽比父兄差了一点点,但没有廪生资格难以选送岁贡。县学第一名才取为廪生,享受国家补贴的廪饩银。不少读书人白首至老也难考取秀才,补为廪生更别提了。

廷言初出茅庐时,应聘在大魏寨(今属李寨镇)坐馆,学生三十余人,多数年龄在十七八,也有十来岁的。这些学生大多能写出较为通顺的文章,常以此为自满,认为龙老师年轻,想试验一下他的水平。廷言知道后,就从写作入手,让学生以“学而时习之”为题作文,多数学生能很快写就。第二次作文题目不改,要求内容不能与前次雷同,学生写起来就吃力了。第三次作文还是这个题目,还是同样要求,学生只能东拼西凑勉强写了。第四次还是如此,学生挖空心思也写不出来了,要求老师改题目。龙先生说:“题目好改,但是你们还没把这个题目写好,还差很远哪。今天我写几篇让大家看看。”言罢,提笔书写,一口气写出三篇文章,题目均为“学而时习之”,从三个角度阐明了学习要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各有特色,均不雷同。学生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也不敢骄傲自满了。廷言在此教学数年,学生陆续走出学馆,有的魁名高中,有的踏入社会,学生和家长都很满意。

到了晚年,龙廷言开始从医,只看病不售药,医术之高超,闻名遐迩。一次,他到邻村给病人看病。看过病开了药方,临走听到院里有人咳嗽一声,问主人谁在咳嗽?主人说是一个姓田的伙计。廷言说,此人患了不治之症,且是急症,赶快通知其家人准备后事,现在做出棺材还不晚,不然就来不及了。主人不相信,一个好好的壮年人,怎么会一时半会儿就死了呢?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告诉老田的家人。果然,半夜子时老田突然发病,抢救无效,天明死了。仅从病人咳嗽一声就能判断病人生死,主人佩服廷言的本领。

还有一次,邻村张某偶患重病,奄奄一息,家人不敢离开半步。一会儿,张某病情急剧恶化,昏迷不醒,双目紧闭,呼吸渐渐停止。无论怎样喊叫,他都不应一声,一家人以为老人死了,痛哭不已,给老人穿上寿衣,准备入殓。廷言恰好从此经过,顺着哭声来到张某家中,心想前天见他还红光满面,怎么会突然死了呢?急忙翻开病人眼皮,瞳孔还没扩散,立刻拿出银针扎了几针,一会儿病人发出微弱呻吟声,渐渐苏醒了。廷言诊脉后说,老人脉搏微弱,病情确实严重,但不妨事,吃两剂药调剂一下就好了。果然,两剂药过后,病人痊愈如初。这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都说,龙先生有起死回生之术,是神医。

龙之章(1812—1883),字绘堂,龙廷霖季子,幼年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专心致学,不事戏嘻。良好的家学渊源,促成了他的早慧;优越的读书氛围,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的品格。父亲恐其幼弱太专而影响身心,常以玩耍而诱之,终不能变其特性。父亲喜曰:“是儿或可以光门楣乎?”继而功夫纯熟,为文亦卓然成章。十三岁能明辨事物,有独特见解。十八岁以“才隽学博、落落有大志”选入国子监读书,取为岁贡生。

龙之章自束发受书,即不屑于章句俗学,必求有济于世。先学堪舆,用了很大精力,曾著《平阳真诀》一书。后发现堪舆于济世无补,受叔父龙廷言影响,改学医学,专心致志地攻读医学名著经典。他博览百家,穷深探微,严谨治医,独立思考,嗜古能化,师古而不泥古,凭借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的深厚积淀,及其开拓创新的胆识与才智,在传统医学领域独辟蹊径,对许多危症痼疾每能起死回生。

然而,命运多乖,他自身多病,室人亦多病,又值兵燹,内心很矛盾,既想遵父愿光门楣潜心于举业,内心深处又蔑视功名富贵;求学既要作功夫纯熟的八股文章,又不屑于寻章摘句;虽有五柳先生“富贵非吾愿”的思想,却没有田园可耕,也没有去桃花源栖身的梦想,不得不从科举道路上退却下来,拾起先人的衣钵,当家塾先生去了。

他前半生以教学为业,勤求古训,谆谆育人;兼治医而不售药,因不忍取病家之利。教书并不是他的唯一理想,在济世宏愿的激励下,时刻探索着新的道路。刚踏上中年,诸多不幸便接踵而至,生活道路也随之突变。四十二岁丧妻,晚年连丧二子,诸孙幼小,家业衰微,加之战乱频繁,才不得不以行医为生计。

晚年,培养孤孙,为他们寻求生存出路的重担,一齐压在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肩上。由于家贫业薄,龙之章忧虑重重,“欲课以农,无田可耕;欲课以读,无暇可乘”,无奈只好将平时临床经验及心得之妙,参以历代有验之古人方略,以诗歌夹叙的形式见症即录,写成《蠢子医》一书。以医道相传,取其朗朗上口,以便诵读,使诸孙朝诵夕维,作为传世“衣钵”,这便是他著《蠢子医》一书的初衷,也是书名的含意。时间既久,积篇成帙,经编次整理,成为家藏之秘。继而在亲友中争相传抄,无不以先睹为快。

《蠢子医》一书共分四卷,约十二万字,二百八十四论,全书反映了龙之章对多种学科病症治疗的奇验和独到的见解。卷一阐述医理与脉理,强调医道以气运为主,脉证相应之要;卷二记述临症用药经验;卷三详述杂病辩证论治心得;卷四记录妇科、儿科、外科、眼科等各科经验良方。该书有三大特色:

1、在医理治疗方面,注重“天人相应”,强调“气运为主”。书中提出“医道以气运为主”的理论,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天文、地理、气象、节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常按一定的规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人体造成疾病。重视治胃补脾,指出“万病以脾胃为主”、“治病以调气为主”、“如今治病以治风为主”、“治病须要顺时令”等皆有灼见卓识。提出“病症皆从气运生,今日气运与古大不同”,反复告诫从医者不可不察病情,反对“抄古人之方,治今人之病”。这些都为人们所称道。

2、在研究脉学方面,兼收各家学说,注重常变,自成一家,据脉直言病候,洞见隐情,使病人及其家属为之叹服。

3、在药物运用方面,提出“霸药不可少,君子而时中”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中药有王道、霸道之分。和缓少毒为王道药,峻猛有毒为霸道药。霸药具有奇功,凡用霸药,须针对病情,适可而止。书中所载方剂约有三分之一为骏猛有毒之品,但他善于掌握运用时遵古炮制,转极毒之品成极平之性。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先例。

4、在写作上,文笔浅显达意,生动流畅,音韵悠扬,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生快。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浅易文笔与深刻医理的统一。

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重视。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了成功的探索之路;为济世活人,流下了难以数计神话般的奇迹。他的良好学养、高超医技及精湛的学术思想,不惟在晚清社会各界广为传颂,迄今仍产生着深远影响,被医史家尊称为“河南清代名医”,备受推崇。

此书初为家藏本,继而在亲友中争相传抄。其侄龙金门、其孙龙镇川、其侄孙龙浚川皆从医,恐传抄错讹失真,反没先生之苦心,再经编纂校订,篆编整理,于清宣统三年(1911)集资刊行(石印本),以广流传。至今龙氏医学已相传七代十九人,代代有名医闻名乡里,皆得力于《蠢子医》一书。其再传门人不可胜数。

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艺文志》评价曰:“《蠢子医》其论运气、脉理、病源、用药,妙有独得,为古今人所未道。至于用巴豆、马前、白坯各毒药,似为蹈险而确有奇效。其言之显,虽妇孺可解;其技之神,虽古人罕俪。”

1936年裘吉生先生将《蠢子医》辑入大型医学丛书《珍本医书集成》(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在《蠢子医》提要中介绍称:“本书所论,皆属经验之谈……颇多不传之秘。”

国医中医研究院余瀛鳌、盛维忠二氏撰文《龙之章及其蠢子医》,在《河南中医》杂志1983年第一期《河南历代名医及其著作》专栏发表。誉此书“诊疗把握纲要,汲古出新”、“方药经验心得,颇多不传之秘。”

1986年,上海中医学院王玉润、张伯讷、何传毅等教授审订后,将《蠢子医》全书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第十四册,发行全国,为丰富祖国医学宝藏作出了贡献。

同类推荐
  • 抢尽天下

    抢尽天下

    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没有钱财,我抢,没有人才,我抢,没有美女,我照样抢,本文主人公陈锋说,不做伪善的好人,只做敢作敢当的山贼,老子的目标是抢天下。如果你看正派猪脚看累了,如果你喜欢休闲搞笑,那不妨看看反派的猪脚,给你带来不一般的享受。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离愁,一切尽在三国之中。休闲娱乐,反派角色的搞笑三国奋斗史
  • 大宋极品书生

    大宋极品书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重生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黄少文成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的一名书生。都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将让你知道,事实与此截然不同。此物真稀奇,双丘隔小溪;溪下泉淙淙,丘上草戚戚;有水鱼难养,无林鸟可栖;虽非稀世珍,千古万人迷。……属于黄少文的。
  •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一起来翻阅吧!
  • 风云大宋

    风云大宋

    秦越穿越了,来到北宋元佑四年的杭州,一个距离靖康之耻仅剩三十八年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既富庶又文灿。苏东坡大江东去,李清照细柳黄昏,四学士齐名天下,米狂草一字万金。一句话,实在太好了。然而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既积弱又纷乱。北辽西夏年年岁币仍不免年年内侵,新旧党争此时你谪岭南彼日我亦贬岭南。金虏铁蹄渐闻踢踏,江湖群豪即将啸林。同样也是一句话:好日子快到头了。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里,我们的主角成为一名大宋最底层的读书人。他将做什么,又将改变什么……市井风情,明月黄昏;佳人舞袖,朝堂纷纷;金戈铁马,寸土万金,尽在《风云大宋》。
  • 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太原

    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太原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太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热门推荐
  • 武痴炼

    武痴炼

    武痴的世界,凡人‘不懂’。文案废的世界,你也不懂。
  • 错门正喜:总裁的迷糊娇妻

    错门正喜:总裁的迷糊娇妻

    A和B情深似海,B却忽然娶了C!!C和D素未谋面,C却莫名生了D的孩子?!真相揭开,情归何处?两娃一豹看看B又看看D,“妈咪,你选谁我们就选谁。”“人类的感情真复杂。要不,抓阄吧,抓到谁就选谁。”
  • 生化技能

    生化技能

    世界莫名其妙地爆发一场生化危机,在生化危机中,竟有神秘人,神秘人竟然能让普通人获得异于常人的技能!他是谁?他为什么策划这次生化危机?那些幸存者究竟该如何生存下来?
  • 村之途

    村之途

    “你知道大海吗,水潭中的鱼可以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大海,尽管适应的过程很难;但却比在太阳的炙烤下翻滚在干涸的水潭中好得多....""老师,我们那的水潭不仅有水进去,还有很多树可以遮阴。所以把鱼儿送到我们那个水潭就可以了呀。"
  • 真女汉子奋斗记

    真女汉子奋斗记

    女主李浩娜大学毕业后不久就结婚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但是第三者的插足导致的婚变带给她无穷的伤害。自小性格坚强的她将如何面对婚变和事业的失败,让自己重生,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 少林游侠

    少林游侠

    纯真少林武僧为寻佛尊踏入凡尘,破七情六欲阅人间烟火……
  • 我站在世界的边缘等你

    我站在世界的边缘等你

    本书讲述的是徐雨曦、李柯、张旖、魏源、赵瀚等人物的青春故事,塑造了一些叛逆、无所畏惧,,但是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角色。
  • 人贩子

    人贩子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等风起,云就走

    等风起,云就走

    你来时带来一片阳光,走时留下一片灰暗。我在没有你的世界里反复练习,练习着习惯没有你的日子,我在你的故乡找寻,找寻你曾留下的足迹。人生即便到了死角,只要你退后一步就能绝处逢生,转角遇到爱。
  • 龙荡九天

    龙荡九天

    九天之上,一条金龙,穿梭在天地间,睥睨苍穹。苍穹之上,一个身披神甲的身影,全身爆发出强烈的金芒,目光,洞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