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30800000015

第15章 电影编剧(2)

夏梦去国,《明报》依然关注她的一举一动。1968年1月31日,头条专讯报道夏梦在美国怀孕过关,将在美生产,一家大小在华盛顿定居。一年后,1969年2月17日,《明报》头版头条报道《客居长寂寞,欲作还巢燕,夏梦将返港拍片》,说她这次回港,是因她对脱离左翼仍能在港安全生活满具信心。次日(2月18日)在报头边上刊出一则简短的独家消息《夏梦先头部队林葆诚已抵港》。直到1978年夏梦才组建了青鸟电影公司,投拍第一部电影,由许鞍华执导,电影片名《投奔怒海》就是夏梦特地请金庸改出来的,大概在1982年。倪匡说:“他这一生对电影最大的贡献,只怕是把原来叫《船民》的一部电影,定名为《投奔怒海》。‘投奔怒海’如今已成为某种行动的专门名词了,影响无比深远。”①

三、《射雕英雄传》

自1957年元旦以来,《射雕英雄传》一直在《香港商报》连载,偶尔金庸生病才会停下,比如1959年4月18日,编者告白,“金庸先生因病,‘射雕’暂停两天”,4月20日恢复。1975年12月,他在“射雕”修订版《后记》中说:

回想十多年前《香港商报》副刊编辑李沙威兄对这篇小说的爱护和鼓励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让我将这修订本的第一册书亲手送给他,再想到他那亲切的笑容和微带口吃的谈吐,心头甚感辛酸。

① 翁灵文等《诸子百家看金庸》三,104页。

“射雕”中的人物个性单纯,郭靖诚朴厚重、黄蓉机智狡狯,读者容易印象深刻。这是中国传统小说和戏剧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大概由于人物性格的单纯而情节热闹,所以“射雕”比较得到欢迎,曾拍过粤语电影,在泰国上演过潮州剧的连台本戏,目前香港在拍电视片集,曾译成了暹罗文、越南文、马来文(印尼),他人冒名演衍的小说如《江南七侠》《九指神丐》等种类也颇不少。

他的叙述虽然语意平淡,却可以想见《射雕英雄传》大受欢迎的程度,不但风行香港,而且波及东南亚。每天的报纸一出来,很多人会首先翻到副刊去看他的连载。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人们一路追看下去,看过一遍不过瘾,又看第二遍、第三遍,看过连载,又看每“回”一本的小册子,还要看最后结集出版的单行本。曼谷每一家中文报纸都转载他的作品,并在报馆门口贴出前一日和当日连载的作品。当时各报靠每天往来于香港至曼谷的班机送来香港的报纸再转载,但到了小说的紧要关头,有的报馆为了抢先,不再坐等班机到来,而利用地下电台的设备,通过电报来发表香港当天作品的内容,以满足读者迫不及待的渴望。“用电报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恐怕是破天荒的举动”①,可见他的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在郭靖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金庸自己的影子,他说:“写郭靖时,我对文学还了解不深,较多地体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如果说有自己的影子的话,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应比较慢,却有毅力,锲而不舍,在困难面前不后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下苦功夫,不求速成。”②

他笔下的武功当然出于他的想象,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发现了这些武功的源头,在形的方面,主要取自舞蹈,在神的方面则来自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黄蓉的武功基本上就是舞蹈,“兰花拂穴手”这个名字就有舞蹈的姿态,“落英神剑掌”的身法如同落花。桃花岛上,黄蓉在花树底下舞蹈起来——

① 冷夏《文坛侠圣:金庸传》,69—70页。

② 严家炎《金庸谈读书及小说、电影创作》,《明报月刊》1998年12月号。

但见她转头时金环耀日,起臂处白衣凌风,到后来越舞越急,又不时伸手去摇动身边花树,树上花瓣乱落,红花、白花、黄花、紫花,如一只只蝴蝶般绕着她身转动,好看煞人。

对她武功的想象也来自舞蹈。洪七公教会黄蓉的“逍遥游”掌法(初名“燕双飞”),两人同练,“并肩而立,一个左起,一个右始,回旋往复,真似一只玉燕、一只大鹰翩翩飞舞一般”。①

金庸说,小说里面的招式,大多数是他自己想出来的,看看当时角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在成语或者诗词、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做那个招式的名字。有时候找不到适合的,就自己作四个字配上去。招式的名字必须形象化,因为中国武术的一般招式总是形象化的,根据那个名字,大致可以把动作想象出来。②

倪匡说:“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金庸创造了一个神话,这是他意想不到的:

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颇有发挥想象、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③

他说的是实话,他写第一部武侠小说时还在《新晚报》做副刊编辑,当时只是为了完成总编辑罗孚交给他的一项任务,不料受到读者的大力欢迎,就一路写下来了。他始终不是一个职业小说家,写小说对于他从来都是一种副业。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对社会上丑恶现象与丑恶人物的刻画与讽刺,然而那只是兴之所至,是随意发挥”。“真正的宗旨,当是肯定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和崇高品格、崇高思想,使读者油然而起敬仰之心,觉得人生在世,固当如是。虽然大多数读者未必做得到,作者自己也做不到,但若能引起‘心向往之’的意念,那也是达到目的了。”这是他内心的独白。还有一层意思,他没有说破,在创作过程中他也未必是有意的,却处处流露出来,那就是他的故国情怀、乡土情结几乎浸透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射雕英雄传》开篇——

① 吴霭仪《金庸小说看人生》,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265、266页。

② 翁灵文等《诸子百家看金庸》三,128页。

③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266—267页。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地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了几分萧索。

乌柏树是江南的一个树种,南朝《西洲曲》中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的诗句,这是金庸魂牵梦萦的故乡风物,是他永远的梦,一打开记忆的闸门,他往往身不由己回到儿时熟悉的那片土地,回到少年时一再仰望过的天空。一个出生在世代读书人家,在战乱中成长起来、饱经忧患的读书人,因为大时代的变动,漂泊异乡,在小小的香港落脚生根,但他身上的文化因子全部来自那片古老的土地。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传达的首先是他所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武侠小说仅仅是一个载体,一种市民文化的载体,他把内心的伤痛、时代的疮疤都寄寓在这一高度市民化的载体中,这一切,他本人也许完全是无意的。

(郭靖)当下昂然说道:“……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

郭靖与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在草原上纵马驰骋,留下了这番对话。金庸在战乱中痛失慈母,大动荡好不容易结束,父亲又遭不测,乱世的痛苦使他对功与罪、是与非有着自己的看法,“杀的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是他深入骨髓的体会,他厌恶一切剥夺人类生命与幸福的战争,他鄙弃白骨换来的英雄,他借郭靖之口否定暴力与杀戮,写出了对和平的全部渴望,对他而言还有什么比和平更可贵的呢?

他一而再地提起兵火过后,到处是断墙残瓦,多少家庭的离合悲欢,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这都是他本人的亲身体验,是他铭心刻骨的记忆,他曾说,“若非经过八年抗战的艰苦生涯,恐怕到现在还是浑浑噩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射雕英雄传》结尾郭靖与黄蓉一同南归,“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这正是他自身的感慨,他的伤痛、时代的伤痛尽在其中。

1959年5月19日,《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刊完862段,那正是《明报》创刊的前一天。金庸在“全书完”后面有个告白:

各位亲爱的读者:我在本报撰写《碧血剑》与《射雕英雄传》,前后已近三年半,承蒙各位读者不断地来信指教和讨论,使我得到很大的鼓励,心中自然是非常感激的。……我和《商报》同仁以及《商报》的读者们交情已不算浅,本来应该续撰新作,只因最近我其他的事务比较忙碌,实在抽不出时间,只好与各位读者暂别,将来一俟有暇,当再在本报与各位相见。

随着《明报》的问世,金庸当然不可能再为《香港商报》写连载了。

四、《雪山飞狐》

1959年2月9日,金庸的第四部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开始在《新晚报》连载。

故事本身不过是一个俗套,江湖恩怨、武功高低、藏宝图等,但在这部不算长的作品中,他引入了一些新的写作手法,比如完全采取倒叙的方式,改直写为暗写。比如将说故事与戏剧的方式结合起来,借“一天”来表现一百多年,小说交代,这一天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十五日,距离李自成兵败九宫山已一百三十几年。

《雪山飞狐》的真正主角其实不是胡斐,而是胡一刀,苗人凤与胡一刀的比武——

两人生死决斗又惺惺相惜,白天激战,晚上抵足而谈,比武历时三日,每日都有不同的变化。除了两个主角之外,并穿插以周围的人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比武过程中突出了主角的性格,描写了周围的人物,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又从正面、侧面,或淡描或浓抹地勾勒了主角高明的武艺。读者看得紧张、“过瘾”……①

胡一刀、苗人凤的故事出自众人之口,有人说这是学日本电影《罗生门》三个人讲同一件事,但讲法不同。他却说是从《天方夜谭》讲故事的方式受到的启发,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述,再加上了一些戏剧的成分。②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是金庸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不管有意或者无意,他的小说受到《基督山伯爵》等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刻画、描写人物等小说技巧、方法上,更主要的是精神、气质上的影响。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父仇子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乃是天经地义的。这一简单的复仇模式早已内化为民族潜意识,为芸芸众生所普遍接受,更是中国文学作品长久阐述的主题之一。而《基督山伯爵》表现的善恶观念,对复仇的处理,直接影响了《雪山飞狐》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性格的塑造。③

《雪山飞狐》还受到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懂中文的日本记者本池读过此书,有一次与金庸见面,话题就一直围绕着其中的情节,尤其侧重里面的推理桥段。金庸不否认这是武侠加推理,他说自己十分欣赏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④

到1959年6月18日,《雪山飞狐》共连载了129天,《明报》创刊已近一个月。小说最后没有肯定的结局,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悬念——胡斐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呢,让读者自行构想。

当时,金庸虽离开了《大公报》,与老同事的来往还是很多,在周榆瑞家的宴会上,他和羊朱、梁羽生谈起这个结局,他们都觉得比较新奇,虽然并非赞同。1960年10月5日,《新晚报》十周年,他写了《<雪山飞狐>有没有写完》一文,他说,写这个结尾,他想到了西方中世纪著名的故事,公主、宫女和武士、饿狮,想到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中世纪的传奇》。

① 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海光文艺》,1966年第1—3期。

②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143—144页。

③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197页。

④ 沈西城《金庸与倪匡》,10页。

五、离开“长城”

长城电影公司是张善琨1948年底创办的,专拍国语片。1950年,张退出,吕建康、袁仰安、费彝民等重组“长城”,袁出任总经理,整个指导方针逐渐左倾,并引入“读书会”等组织,灌输红色思想,严俊、李丽华、林黛等先后退出。“长城”和《大公报》一样都是左派文化机构,强调思想意义,重视社会教育,对影片题材的限制较严,天性不喜欢受束缚的金庸在“长城”虽也有成绩,但社会反响远远无法与他业余创作的《射雕英雄传》等相提并论。他工作了一段时期,未免感到失望,觉得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希望多拍一些娱乐性和商业化的电影,提高卖座率,在“长城”却很难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思想”还一度遭到批评。他编的好几个剧本都没有通过,使他对继续留在电影界失去了信心。

1959年,金庸的电影生涯走到了尽头。当初进“长城”,他以为电影圈会比较自由一些,和报馆不一样,想不到也是一样——

自始至终我觉得干电影这行拘束很大,特别是在“长城”此等左派公司,他们的摄制方针和我个人的意见很不相投,比如他们很注重思想教育,当然,我不是否定他们,但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因此不易发挥。后来,我所编写的剧本好几个不获通过,兴趣自然大减,兼且到了五九年,左派公司对电影制作的方针越趋严格,有时整年间也拍不到一两部戏。总括来说,干电影时工作未见顺利,自己又没有能力搞电影公司,相反地,办小型的报纸,需款不多,但给我发挥的机会则较大,故转而办报。

他在另一场合也说过,自己在长城电影公司工作时间不长,“他们对于戏剧的限制非常严,编个剧本要这审查、那研究,工作很受限制,那不是个适当的创造环境,我没有待下去”。

他还在“长城”工作时,《明报》就已创刊。①

短暂的电影编剧生涯,金庸因受不了左派公司的思想控制而选择离开。也有人说他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场失意,才决意离开。此后,他与左派电影圈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明报》创刊当天仅有的两个祝贺广告都来自电影界,头版是峨嵋电影公司,第四版是新新公司,这是长城电影公司总经理袁仰安办的一家公司。②

① 杜南发等《诸子百家看金庸》五,38、39、147页。

② 张圭阳《金庸与报业》,明报出版社2000年版,62—66页。

同类推荐
  • 梁启超传记五种

    梁启超传记五种

    本书收录了《管子传》、《王荆公传》、《袁崇焕传》、《南海康先生传》、《殉难六烈士传》。
  • 伟大的犹太人(上)

    伟大的犹太人(上)

    本书介绍了50位犹太人,包括商业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诸如洛克菲勒、巴菲特、海涅等一批伟人和名人,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骄人成就,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 谍战:在龙潭虎穴

    谍战:在龙潭虎穴

    他们工作的地点是敌特首脑机关、中枢系统,他们的真实身份是中共高级特工。中统、军统、汪伪76号,个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魔窟,破密电,除叛徒,保卫中共领导人,传递绝密情报,凭借超人的胆识、过人的智慧潜伏在敌人心脏。即使是“五重间谍”心中也只有一个方向,传奇;神奇构成了他们绚丽的间谍人生。
  • 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精选长篇试读版)

    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精选长篇试读版)

    《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由两次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赢得赞誉无数的著名作家罗伯特·A.卡洛撰写,其作品已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必读书。本书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作者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写成此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本书内容截至一九四一年。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
  •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热门推荐
  • 甲乙传

    甲乙传

    昨夜轩窗有鬼来,欢歌醉酒舞徘徊。游魂此刻无归处,浪子当时有憩台。地府居然如蜃市,人间未必是尘埃。殊途两界随风失,不过清秋一梦哉!
  • 汉末演义

    汉末演义

    21世纪的高中‘好学生’丁原,莫名其妙成为三国第一武将吕布义父,也就是只为突出吕布性格的‘酱油男’丁原。而他的出现是还会有汉末?是否会出现三国?又是谁结束这个乱世呢?
  • 冰与影之心

    冰与影之心

    尽量消减主角光环效果以趋近于真实的作品。正如人生只有一次一样,进行了错误的选择只能造成死亡,无论你是善良还是邪恶,无论你是壮志未酬还是碌碌无名。其实善恶本一线,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正如历史从来都是由胜者谱写。此小说仅反映了这一点而已,一个只是单纯的坚持着自己的正义的人的故事。
  • 剩女不愁嫁

    剩女不愁嫁

    她,28岁的大龄剩女,同事眼中的女强人,社会的精英分子,却居然剩了?她发誓一定要在年底把自己嫁出去!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让她遇见了善良的他,啥?他要分手?只因她太优秀了?天啊,难道优秀也是一种错吗?于是,当了28年乖宝宝的她,决定去夜店放纵一次!
  • 掌国太皇:祭司大人去哪儿

    掌国太皇:祭司大人去哪儿

    强势魔后,高贵祭司。巫族圣女回归,苍穹之下。亘古大地,朝君病重,假死立后;临危受命,幼王为帝,朝前登后;万古朝堂,三足鼎立,魔后掌权;夜古素衣,运筹帷幄,掌朝祭司;万般江水,遍及天下,绝世无双;千古皇陵,藏图密宝,血雨腥风;巫族异动,血疫蔓延,狂妄之灾;轻装步履,夜红战马,卫国保家。友情提示:简介仅供参考,一切以正文为主!
  • 灵异校卫队

    灵异校卫队

    看似平静如水的高中校园,却危机四伏,层出不穷的灵异事件、深夜出现在古墓的神秘校花、似乎操纵着一切的神秘人……所有的一切开始随着一支神秘校卫队的成立,像逐渐浮出水面的影子,变得似真似幻
  • 珂雪词

    珂雪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豪门宠妻:老婆大人要逆袭

    豪门宠妻:老婆大人要逆袭

    重生前她是蠢材,为了一个渣男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重生以后,她赤手可热,是人人追捧的大艺人,她一点一点往上爬,只为配得上他。相识,他厌恶她,相知,他恨她,相恋,她爱他,相爱,她离去,再次相见,他宠她入骨,只为一个女人,“怀个孩子,生了,我放你走……”他爱的那个女人亲手杀害了他的孩子,他却淡然的看了她一眼,反而责怪她没有保护好孩子。她的离去,他的淡然,无疑不是让两个人越走越远……
  • The Lumley Autograph

    The Lumley Autograp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棺镇天下

    棺镇天下

    一个总想着小小的改变一下自己命运的山村小子,在命运的驱使下做过书生,混过江湖,最终进入修仙界。为了生存,为了让自己的兄弟们活的更好而不断拼命。等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的还有很多。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