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8200000021

第21章 内篇杂上第五(3)

景公对晏子说:“晋国是一个大国,派使臣来是要刺探我国的政事,如今您恼怒了大国的使臣,该怎么办呢?”

晏子说:“范昭的为人,并非是见识短浅,不懂礼仪,他不过是想试探我们君臣,因此我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景公对太师说:“您何不为客人演奏成周的乐曲呢?”

太师回答说:“成周的乐曲,是周天子专门享用的乐曲,演奏这种乐曲,一定要君王一起伴着音乐跳舞,如今范昭是臣子,却想随着天子该使用的乐曲跳舞,因此我不演奏。”

范昭返回晋国,把在齐国的情况告诉晋平公说:“齐国不可以攻打啊。我想刺探他们的君臣,但是晏子识破了我的计谋;我打算冒犯他们的礼仪,但是太师看破了我的意图。”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在宴席之间,却能折退敌人于千里之外,说的就是晏子这样的人吧。晏子可以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而太师也从中协助,使的这件事情如此完美啊!”

景公问东门无泽年谷而对以冰晏子请罢伐鲁第十七

[原文]

景公伐鲁,傅许,得东门无泽①,公问焉:“鲁之年谷何如?”对曰:“阴水厥,阳冰厚五寸。”不知,以告晏子。晏子对曰:“君子也。问年谷而对以冰,礼也。阴水厥,阳冰厚五寸者,寒温节②,节则刑政平③,平则上下和,和则年谷熟,年充众和④而伐之,臣恐罢民弊兵,不成君之意。请礼鲁以息吾怨⑤,遣其执⑥,以明吾德。”公曰:“善。”乃不伐鲁。

[注释]

①东门无泽:人名,姓东门,名无泽。②寒温节:寒暑变化有规律。③节则刑政平:季节有规律刑罚政事就平稳。按:此指季节有规律,农作物生长就好,作物丰收,民无饥瑾,故犯罪人少,政局就稳定。④年充众和:即年丰民和。⑤息吾怨:消除对我们的怨恨。⑥遣其执:释放送还抓来的人,即送回被抓的东门无泽。

[译文]

景公攻打鲁国,捕获了东门无泽。景公问他:“鲁国的年成如何?”回答说:“背阴的地方冰封大地,向阳的地方冰厚只有五寸了。”景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他是君子啊。问他年成,他却用冰做回答,这是知礼啊。所谓背阴的地方冰封大地,向阳的地方冰厚只有五寸了,说明寒暑季节变化有规律,季节变化规律,那么刑法政事就平稳,刑政平稳上下就和睦,君臣上下和睦庄稼就丰收。年成好百姓齐心,而我们去攻打它,我担心百姓疲倦,军队疲困,不能完成君王的心愿。请您以礼对待鲁国,以便平息鲁国对我们的怨气,放了抓获的俘虏,以表明我们的恩德。”景公说:“好。”于是不再攻打鲁国了。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原文]

景公予鲁君地,山阴数百社①,使晏子致之。鲁使子叔昭伯受地,不尽受也。

晏子曰:“寡君献地,忠廉也,曷为不尽受?”

子叔昭伯曰:“臣受命于君曰:‘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②;交委多③,争受少,行之实也。礼成文于前,行成章于后,交之所以长久也。’且吾闻君子不尽④人之欢,不竭人之忠⑤,吾是以不尽受也。”

晏子归报公,公喜,笑曰:“鲁君犹若是乎⑥?”

晏子曰:“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公患也。今鲁处卑而不贪乎尊,辞实而不贪乎多。行廉不为苟得,道⑦义不为苟合。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其交。君之道义,殊于世俗,国免于公患。”

公曰:“寡人说鲁君,故予之地。今行果若此,吾将使人贺之。”

晏子曰:“不⑧。君以欢予之地,而贺其辞,则交不亲,而地不为德矣。”

公曰:“善。”于是重鲁之币⑨,毋比诸侯;厚其礼,毋比宾客。

君子于鲁⑩而后明行廉辞地之可以重名也。

[注释]

①山阴数百社:山阴,当指泰山之北,山北为阴。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数白社,约几千家。②礼之文也:指必要的应该讲究的礼节。③交委多:互相给的多。委,付,给。④尽,用如使动词。⑤竭,尽,用如使动词。⑥犹若是乎:还这样吗。若是,如此,这样。⑦道:由,循,按照……做。⑧不:同“否”。⑨重鲁之币:多给鲁国货币。⑩于鲁:指从鲁国不全部接受土地这件事上。重名:使名声尊贵。重,用如使动词。

[译文]

景公赠与鲁国国君土地,这块土地在泰山北面,有几千户人家,派晏子前去赠送土地,鲁国派子叔昭伯前来接受土地,但没有都接受。

晏子说:“我们君主赠献土地给你们,完全是诚心诚意的,何不都接受呢?”

子叔昭伯说:“我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说:‘诸侯会见的时候,应该相互谦让,争着处于卑下的地位,这是礼仪的表现;相互赠送的礼物多,争着尽可能少的接受礼物,这是行为的实质。相互交往先尽到礼仪的表现,然后行为再尽到实质,这是相互交往之所以能够长久的缘故。’再说,我听说君子不能享尽别人对自己的欢乐,不能完全收受别人对自己的忠诚,因此我不能全部接受啊。”

晏子回来向景公报告了此事,景公高兴地笑着说:“鲁国国君真是这样的人吗?”

晏子说:“我听说大国贪图名义,小国贪图恩惠,这是诸侯的通病。如今鲁国甘愿处于卑下的地位而不贪图尊贵的地位,拒绝恩惠而不贪多,行为廉正而不愿苟且求得,遵从道义而不愿无原则行事,不想享尽别人对自己的欢乐,不完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忠诚,借此来维持国与国的之间的交往,鲁国国君的道义,有别于世俗,使鲁国去掉了诸侯的通病。”

景公说:“我喜欢鲁国国君,所以赠给他土地,如今鲁国国君的行为果真如此,我将派人去祝贺他。”

晏子说:“不行!君主由于高兴赠给鲁国国君土地,又去祝贺他拒绝不全接受的行为,这样就显得两国之间的交往生疏了,这样一来,原来赠送土地也算不上有恩德了。”

景公说:“说得好。”于是厚赠鲁国财宝,比对待别的诸侯更加的丰厚,用隆重的礼节对待鲁国使臣,比对待别的诸侯的使臣更加的庄重。君子通过鲁国拒绝不全接受的行为,然后懂得了行为廉正、辞让赠地可以使国家享有很大的名声。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

[原文]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发而视之,中有丹书①,曰:“无食反鱼②,勿乘驽马③。”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⑤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闾⑥。纪有此言,注⑦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释]

①丹书:此处指金壶内刻铸文字,涂以朱砂。丹,此处指朱砂,亦称丹砂、辰砂。②“无食反鱼”旧作“食鱼无反”,文义相同。此依张纯一说据《太平御览》改。③驽马:能力低下的马。④:通“臊”,鱼的腥味。⑤有以:有原因。⑥闾:古代里巷的大门。⑦注:记载。

[译文]

景公到纪国去游玩,得到一个金壶,于是打开壶盖观看。壶里有一张丹书,写着:“吃鱼不要乱翻,骑马不要骑劣马。”景公说:“好啊!我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吃鱼不要乱翻,是厌恶它的腥臊;骑马不要骑劣马,是厌烦它不能走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吃鱼不要乱翻,是不要耗尽百姓的力量!不要骑劣马,则是不要将不贤德的人安置在身边。”

景公说:“纪国既然有这样的丹书,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它的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君子有治国的策略,要高悬在里闾的门上。纪国有这样的丹书,却藏在壶中,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

[原文]

鲁昭公弃国走①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②?奚道至于此乎③?”

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④;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是以内无拂⑤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⑥,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⑦,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⑧,虽速,亦无及已⑨。”

[注释]

①走:此指逃亡。②蚤:通早”。③奚道至于此乎:为什么到了这地步呢。④吾体不能亲:我自己不能亲近他们。⑤拂:通“弼”,辅佐。⑥使是人反其国:假如让这个人返回他的国家。⑦坠:当作“隧”,道。下“坠”亦当作“隧”。⑧噎而遽掘井:吃饭被噎着了才急忙去挖井。⑨亦无及已:也来不及了。

[译文]

鲁昭公失去了国君的君位,逃亡到齐国,景公问他说:“你为什么如此年轻,就把君位给丢失了呢?什么原因使你沦落到如此地步?”

鲁昭公回答说:“我年少的时候,很多人热爱我,我却疏远他们;很多劝谏我的人,我却不听从他们的意见,因此朝廷内外都没有辅佐我的人;我得不到一个能辅佐我的人,阿谀奉承我的人却很多,这种境遇就好比秋天的飞蓬一样,它的根很孤弱,枝叶却很茂盛,秋风一吹,连根拔去。”

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将这些话告诉了晏子,说:“假若让这个人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像古圣贤君主那样的国君吗?”

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愚昧的人喜欢追悔往事,不贤德的人总是觉得自己贤德,被水淹的人是由于不事先打听清楚流水的路线,迷失方向的人是由于不事先问清楚路线。结果,被水淹了才去打听流水的路线,迷失了方向才去问路,就好比国难临头才迫切地去铸造兵器,喉咙噎着了,才迫切地去挖井,即使再快也来不及了。”

晏子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

[原文]

晏子使鲁,仲尼命门弟子往观。子页反,报曰:“孰谓晏子习于礼乎?夫礼曰:‘登阶不历①,堂上不趋,授玉不跪。’今晏子皆反此,孰谓晏子习于礼者?”

晏子既已有事于鲁君,退见仲尼,仲尼曰:“夫礼,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夫子反此乎?”

晏子曰:“婴闻两楹之间②,君臣有位焉,君行其一,臣行其二。③君之来遫④,是以登阶历,堂上趋,以及位也。君授玉卑⑤,故跪以下之。且吾闻之,大者不逾闲⑥,小者出入可也。”

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反,命门弟子曰:“不计之义,维晏子为能行之。”

[注释]

①登阶不历:上台阶时(按阶次走)不超越。历,过,超越。②两楹(yíng)之间:指中堂。古代堂两侧有屋,两楹即指东西屋而言。③君行其一,臣行其二:君主走一步,使臣(小步快走)要走两步。④遫:同“速”。⑤君授玉卑:君主接受王时姿势低。⑥不逾闲:不超越规矩。

[译文]

晏子到鲁国出使,孔子叫学生前去一观晏子的风采。子贡回来,向孔子报告说:“谁说晏子精通礼仪啊?《礼记》上说:‘登台阶不能越级,殿堂之上不能疾步,授给玉器不能下跪。’如今晏子都违反了这些规定,谁说晏子是精通礼仪的人呢?”

晏子完成了在鲁国的出使任务后,出来去拜见孔子。孔子说:“按照礼仪规定,登台阶不越级,殿堂上不疾步,授给玉器不下跪。先生您违反了这些规定了吗?”

晏子说:“我听说殿堂的东楹与西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国君跨一步,臣子行两步。君主走来得极快,因此我登台阶越级,在堂上快走,是为了及时赶到自己的位置上去。鲁君接受玉器时姿势很低,因此我跪下来把玉器交给他。再说,我听说,大的规矩不逾越,小的方面有点瑕疵也是可以原谅的。”

晏子要走了,孔子用对待宾客的礼仪送他,返回后,对学生们说:“不拘泥于明文规定的礼仪,只有晏子这样的人才能够做到。”

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

[原文]

晏子之鲁,朝食,进馈膳,有豚焉。晏子曰:“去①其二肩。”昼者进膳,则豚肩不具。

侍者曰:“膳豚②肩亡。”晏子曰:“释③之矣。”侍者曰:“我能得其人。”晏子曰:“止。吾闻之,量功而不量力,则民尽④;藏余不分,则民盗。子教我所以改之,无教我求其人也。”

[注释]

①去:通“弆”(jǔ),藏。②豚:小猪。③释:舍,不再追查。④民尽:民力用尽,民穷财尽。

[译文]

晏子到鲁国去,清晨吃饭的时候,侍者送来吃的东西,其中有道菜是蒸乳猪。晏子对侍者说:“你把猪的两只前膀留出来。”白天侍者又送来吃的东西,却没有那两只猪的前膀。

侍者告诉晏子:“小猪那两只前膀丢了。”晏子说:“不要追查这事了。”侍者说:“我能找出那个偷小猪前膀的人来。”晏子说:“别这么做。我听说过有这样的道理,国家如果安排兴办的事项繁杂,一旦国力民力承受不起,必然会民穷财尽;国家如果把征敛来的赋税钱财都储存起来,不用来救济贫穷的百姓,就会逼得穷人去偷东西。您应当教我改正储存多余东西的毛病,而不要教我去查出那个偷猪前膀的人啊。”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

[原文]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乎,以轩乎?”

曾子曰:“请以言。”

晏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①。良匠揉②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③。故君子慎隐④揉。和氏之璧⑤,井里之困也⑥,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修。”

“今夫兰本⑦,三年而成,湛⑧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⑨,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⑩也。愿子之必求所湛。婴闻之,君子居必择居,游必就士。择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婴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

[注释]

①这句意思是,车轮是用山上的直木做成的。②揉: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③暴(pù):晒。嬴,挺直。④隐:通“”,即栝,矫正弯曲的工具。⑤和氏之璧:楚人卞和得到的一块玉璞(未经琢治的玉),后经琢治,成为宝玉,故名和氏之璧。⑥井里之困也:井里,乡里名称。⑦兰本:兰草的根。⑧湛:浸泡。⑨縻醢:麋鹿肉制的肉酱。⑩所湛:用以浸泡的东西。游必就士:出外旅行一定结交贤士。汩常移质:常在浊水里浸泡就会变质。汩,通“淈”(gǔ),浊。

[译文]

曾子打算离开齐国,晏子给他送行说:“君子与其赠给人车子,不如赠给人言语。我请问我是赠给你言语呢,还是赠给你车子呢?”

曾子说:“请您赠给我言语。”

晏子说:“如今的车轮,原本是山中挺拔的木材,良匠使它弯曲,使它的圆度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经历干枯日晒,不会再伸直了。因此君子要慎重地矫正弯曲。和氏璧,本来与百姓居家的石头门限一样,经过技艺精湛的玉工琢治,就成为传国之宝,因此君子要慎重地对待个人修养。

“如今兰草与蒿本,三年才能长成熟,如果把它们浸泡在苦酒里,那么君子就不喜欢接近它,普通百姓也不喜欢佩戴它;如果把它们浸渍在麋鹿肉制成的肉酱里,它们的价值就能换一匹马。这其中原因,不是兰草与蒿本的质地美,而是用来浸泡的东西使它们的价值升级。希望您一定要慎重选择改变自身性质的东西。我听说,君子选择宅子一定要选择好邻居,交游一定要选择贤士,选择好邻居是为了寻求贤士,寻求贤士是为了避免灾祸。我听说违反伦理纲常就会改变人的本质,风俗习惯会潜移默化人的本性,不可以不慎重啊。”

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

[原文]

同类推荐
  • 清朝野史大观(中册)

    清朝野史大观(中册)

    本书分“清富遣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逮异”五辑,共十二卷。内容涉及上至帝王后妃、天潢贵胄、悍将权臣、名媛佳丽、学士才子,下至讼师衙役、游侠术士、市井小民,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众生世相。
  • 续汉

    续汉

    首先,这是一本好看的书,能让大家轻松地享受厚重的历史,后面的内容会越写越好看的。一个小人物在乱世中奋斗崛起的历程,一次不容错过的三国之旅。请看萧遥如何笑料百出,历尽险恶,依香偎翠,游走官场,改革弊政,经商济农,精兵强将,角逐天下,创造历史……*******忍龙已完本小说《异世霸王录》书号:88355《续汉》读者1群:4076392《续汉》读者2群:85803112请大家不要重复加群。
  • 大唐辽东王

    大唐辽东王

    冥冥之中皆有定数,生活无忧,妻妾成群的他,却成为了反武势力的代言人,他将何去何从......
  • 终生为奴

    终生为奴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是一篇回忆录。没有来源的开始没有结束的结束。这是短篇大概三天发完。
  • 传承斗暗夜

    传承斗暗夜

    现实社会中两大暗组织,开始了一场龙争虎斗,我们主角,22岁的大学毕业生,将以自己超凡的能力周旋于这场正义于邪恶的较量中,并揭示着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历史的秘密将被揭开.....................
热门推荐
  • 弑圣灵

    弑圣灵

    天地伊始,恩怨纠戈,诸圣争霸,至强喋血。是身死道消,回天无力,还是隐匿蛰伏,以期再战。一场贯穿天地的阴谋,以众生为祭品。求道,不求成神,只为大逍遥。逆道而行,敢问苍天有灵否?
  • 叔本华的顿悟口诀

    叔本华的顿悟口诀

    本书是一本叔本华人生智慧的精粹集。编译者赵华民从叔本华的所有著作中,精挑细选翻译出了最有价值的214句话。包括如何磨练意志力、如何洞悉生活本质、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锤炼强大的心智、如何获得人生幸福等八大板块。这八大板块基本囊括了叔本华智慧的精髓所在,对帮助年轻人洞见人生本质、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板块中的内容都紧扣主题,阐述了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哲理,行文深入浅出,绝不艰深晦涩,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 邪神炎史

    邪神炎史

    人间尘世,人心险恶,为满足自己一己之私,或争夺权利,或争夺金钱美女,……,使得整个看似极其平静的尘世,蒙上了一层“恶魔”的阴影,杀戮、流血,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 媒介消费学

    媒介消费学

    传媒经济学虽然在中国创立已尽30载,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相对较新学科中的诸多理论观点,常常是在与我的同事、朋友、学生探讨中甚至争鸣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如,在与我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我的同事的长期探讨或争鸣中,形成了我的传媒二重性理论、信息价值理论、传媒经济维度理论……这一次,通过阅读长辉的书稿,我想也会形成一些新观念,进而产生新的理论。
  • 勿枉此生

    勿枉此生

    万物起于无,万物终于无!众生愚昧,唯我一人清醒……朗朗青天,茫茫大地,看这天下风云,终将执于我手!勿嗔,勿贪,勿恨天地无道…勿尤,勿怨,勿枉此生轮回……
  • 召唤天神

    召唤天神

    张杰因为救人而成为了天界在人间的办事员,从此过上了幸福而烦恼的人生。拍拍西王母的马屁,就能赏几个蟠桃。给太上老君跑跑腿,就能得几颗废丹。帮哮天犬找个母犬,还能收获一窝的神宠。什么,你还想跟我打架,你有一个佣兵团,我召唤我的神仙兄弟下来灭了你们!可是月老的行为就让张杰看不懂了,你说美女来求你赏赐姻缘,你干嘛要把红线绑到我手上啊!
  • 瓦城上空的麦田

    瓦城上空的麦田

    他的老伴当时正一动不动地望着远处,望着远处的一朵白云。李四说,那是一朵湿漉漉的白云,那种白云在瓦城是永远看不到的。那种白云好像在慢慢地飘,又好像总是一动不动。他老伴经常看着那种湿漉漉的白云发呆。她没有回过头来。 她说我怎么知道呢?不回来就又是忙呗。李四说他不喜欢她这么回答。哪一年她总是一句,好像她已经习惯了,她无所谓了,她好像已经不于期盼着他们的回来……
  • 宇宙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

    在恒星之间茫茫的黑夜里,存在着气体云、尘埃和有机质。通过射电望远镜,我们发现那里有数十种不同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的大量存在,表明生物无所不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很可能是宇宙的必然规律,只是时间迟早不同而已。在银河系的几十亿个行星当中,有些行星可能永远也不会产生生命,有些行星可能有生命的兴亡,或者只是停留在生命的最简单形式而已,但是在一小部分的星球上可能有比我们人类更高级的智慧和文明。
  • 无敌播放器

    无敌播放器

    凌羽被跳楼之后,发现自己的大脑可以播放视频,而且还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才工作的新人,没有关系怎么立足?挣的钱连房租都不够怎么破?生活中遇到了急事怎么办?看一段视频,解决一切事情。有无码的哟,亲。
  • 机构股东、公司治理与治理效率

    机构股东、公司治理与治理效率

    本书探讨了机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关注了机构股东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中的作用,并对公司治理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