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4000000011

第11章 历史中的加减法 —— 一加一减得天下(4)

贾谊在《治安策》里把汉高祖初年异姓诸侯先后反叛的历史总结为四个字:强者先反。他说:“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汉书·贾谊传》)

这番话的意思是说,诸侯造不造反,跟他们与皇帝的感情好坏没关系,势力越大,造反越早;长沙王吴家之所以是汉高祖时期留存的唯一一个异姓王,是因为长沙国实力最弱,只有二万五千户,没有造反的本钱;忠诚亲近如樊哙、灌婴等辈,要是封给他们的土地够大,他们也照样会造反;杜绝诸侯造反的最好办法是把他们的实力控制在长沙王吴家那样的规模;诸侯王弱小不敢造反,中央集权自然就得到加强了。

由此可以看出,诸侯王反与不反,与是不是皇亲国戚,是不是忠臣良相,没有一点儿关系,只要他势力够大,就有造反的可能。贾谊这种怀疑一切的态度,在以权力与流血为特征的封建王朝,不能不说是非常英明和谨慎的。

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诸侯势力已经过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不可能等着朝廷来把他们削弱成长沙国第二、第三。因此贾谊又提出了“割地定制”的对策:令齐、赵、楚各分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等国皆然。

另外,在考虑到汉文帝时期中央政府与诸侯王之间实力的对比之后,贾谊的措施也是提得非常小心的,他考虑到:“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于彼也,所以数偿之。故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制定之后,下无背叛之心,上无诛伐之志,上下欢亲,诸候顺附,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效顺,上使然之,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贾谊《新书》卷二)

贾谊要汉文帝分割诸侯王的封地,但不随意吞并诸侯王的封地,诸侯有罪的,可以削夺封地,但是对其封国范围内无罪的侯国要进行妥善安置,以地还地。

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贾谊的策略的确高明,甚至日后的“推恩令”中也有贾谊思想的精髓,可是贾谊的才华没能得到施展,是什么原因导致贾谊的才能被埋没?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关于贾谊的诗写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的不幸在于他遇到了汉文帝。汉文帝是有名的谦恭皇帝、仁爱皇帝,这种类型的皇帝,放在西汉之初,是非常适合的,因为仁爱孝悌,正好有利于汉初人民的休养生息。但这类仁爱皇帝已不适于贾谊所生的时代,这也正是贾谊的不幸。汉文帝做皇帝以德治天下,只会用加法,不会用减法,仁爱够了,铁腕少了,实力也就不够强大。

汉文帝生于公元前202年,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两人几乎同龄。汉文帝是藩王入继大统,贾谊是平民入朝为官。当时朝中重臣都是开国打天下的功臣,又曾联手发动政变推翻过前一任皇帝,在这些重臣面前,文帝及其心腹只要触犯他们一丁点儿既得利益,都可能招致强烈反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汉朝的列侯主要有三种来源:军功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汉文帝前期,王子侯和外戚侯不多,以军功侯为主。汉朝的列侯普遍喜欢住在长安做城里人,不喜欢回各自封地做乡下人。贾谊建议汉文帝命令他们“悉就国”,这表面上是为了减轻列侯封地人民的负担,其实意在削弱列侯对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就很容易遭人忌恨。

第一次“列侯就国令”是文帝二年十月下达的,很多侯爷赖在长安不走,过了一年文帝看到效果不大,就号召丞相起好模范作用,把绛侯周勃的丞相帽子给摘了,免相就国。这件事,下诏的虽然是文帝,但出主意的可能是贾谊,这样贾谊自然更招人忌恨。文帝“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有点儿酬答贾谊功劳的意思。所谓“公卿”,就是“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谓三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是谓九卿。

汉文帝前期,别说三公之位,就连九卿的官职也多由列侯把持。汉文帝想要把年轻的贾谊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上,盘踞在权力重位的这些顽固势力又岂能答应?最后,仁爱皇帝抵不过顽固保守势力,贾谊也被贬出京,汉文帝爱惜自己的这位人才,拜贾谊为梁王太傅,把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刘揖托付给他。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刘揖堕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师傅的责任,郁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的不幸,一方面在于贾谊本人在学术上用加法,在人情世故上却只用减法,说白了就是智商高,情商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中,不修炼得像泥鳅一样滑溜,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于贾谊遇到了一个会用加法,而不擅长用减法的仁爱皇帝。以德服人,强调给予,强硬不足,温和有余,这些错误的加减谋略导致了贾谊的不幸结局。

◎ 晁错错误加减的悲剧

贾谊之后,晁错登场。文帝晚年的时候,晁错就上书三十余次,强烈请求削藩,但未被采纳。景帝即位,机会来了,在晁错的一再坚持下,汉景帝动了真格的,找借口削了楚王的东海郡,削了赵王的常山郡,削掉胶西王的六个县,还准备对吴王下手,结果吴王刘濞造反了。在这里我们要先来说说这个给西汉带来如此多麻烦的藩王制度。

众所周知,秦汉两朝是中国国家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为他彻底颠覆了旧制度,建立了一种新制度。这个被颠覆的旧制度,就是“邦国制”,也就是“封建制”,而建立的新制度,历史上叫“郡县制”。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郡县制”,很多人主张继续实行“封建制”,还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封建”(分封诸侯)。迫于无奈,刘邦在建国初期,只好实行“一朝两制”的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外围地区实行“邦国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国的君主自行治理。

刘邦的用意,是要让他们充当中央政权的屏障,也就是“藩”。藩,就是篱笆(藩篱)的意思,刘邦希望能依靠这些藩国阻挡一些侵扰,所以这些国家就叫“藩国”。这些国家的君主就叫“藩王”,他们到自己的封地去叫“之国”或“归藩”。这样一种郡县与邦国并存的制度,就是“郡国制”。

不过,刘邦在实行“一朝两制”时,也留了一手,只准封同姓王,不准封异姓王。为此,还杀了一匹白马来盟誓,叫“白马之盟”。后来,吕后破坏了这个规矩,封姓吕的做王,违背了刘邦最初只封刘姓子弟为王的宗旨,因而被视为“乱政”,吕后以及吕姓子弟最后被武力平定。平定诸吕的功臣,就是后来平定七国之乱的将领太尉周亚夫的父亲——周勃。

刘濞造反并不因为他身上有“反骨”,晁错削藩和刘濞也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在晁错削藩进行得正火爆的时候,刘濞并没有造反。事实上,削藩不是针对某一个诸侯的,而是针对“郡国制”的。按照这种制度,藩王们是有实权的。他们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军队和财政收入,俨然“独立王国”。如果地盘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其实力便很可能超过中央政府。比如刘濞的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富饶之国,鱼米之乡。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富甲一方,势可敌国。长此以往,势必尾大不掉,成为中央政权的心腹之患。这就必须要钳制,要打击,要削弱其势力,也就是得“削藩”。

可见,削藩是建立在藩国必反的前提下的。那么,吴王刘濞他们是真的想造反吗?事实上,吴王造反,事前并无证据。“七国之乱”平定后,也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吴王造反早有准备。相反,《史记》、《汉书》都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或者“吴王恐削地无已,因欲发谋举事”,即都认为吴王的造反是削藩逼出来的。至于晁错弹劾楚王和胶西王的那些事,比如楚王在太后丧期****,胶西王卖了官爵,也都不能说是要命的罪行。当然,晁错是御史大夫,弹劾这些诸侯是他分内的工作。但是以这些事件为由头作为削藩的理由,就有点儿“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了。

不过,吴王不造反,不等于别人不造反;此刻不造反,不等于将来不造反;刘濞本人不造反,不等于他的子孙不造反。曹操没有篡位,曹丕还是篡了;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也造反了,而且口号也是“清君侧”。诸侯坐大,对于皇权确实是有威胁,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所以,站在中央的立场,削藩确实是对的。如果任由诸侯拥兵自重,造反的事就迟早会发生。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言:“根据当日的观念,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变的证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何况刘濞不但有能力,也有形迹,比如靠着财大气粗,广散钱财,招兵买马,笼络人心,而且专门招募那些亡命之徒。这实在让人难以对他放心。

这一次,晁错动了真格的,汉景帝也动了真格的,结果,七国之乱爆发了,打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最终,一心主张削藩的晁错被腰斩于市。削藩的意义大家都明白,满朝的文武却没有一个为他说话,原因就在于晁错用错了减法。力主削藩,引得诸侯王一片人心惶惶,这是减法;为人过于执著,得罪朝中同僚,使得自己在蒙难时朝中一片附和喊打之声,这是减法;恃宠自傲,搞不好人际关系,这也是减法。汉文帝和贾谊只用加法,晁错和汉景帝只用减法,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 加减好了国家,没有加减好自己的主父偃

西汉的历史在单纯的加加减减之后终于有了转折,主父偃的一剂良药治好了大汉朝最为头疼的心病——削藩。前例表明,只用加法,或只用减法,都不能彻底解决藩王势大的问题,“推恩令”恰好弥补了前策的不足。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在向武帝上书时提出了新的建议。汉初,诸侯王的爵位是由嫡子继承的,庶出的子孙没有继承的资格。主父偃认为,诸侯骨肉子弟无尺地之封,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发扬。因此,他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恩德,实际上是分割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了激起诸侯王的武装反抗,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正月,武帝诏告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这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都得以受封为列侯。《汉书·王子侯表》所记载的王子侯,大部分是在元朔年间受封的。由于实行“推恩令”,河间王国先后分为兹、旁光等11个侯国,甾川王国分为剧、怀昌等16个侯国,赵王国分为尉文、封斯等13个侯国。此外,城阳、广川、中山、济北以及代、鲁、长沙、齐等诸侯王国也都分为几个或十几个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就这样,中央政权不行黜抑,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

“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加与减的相结合,推恩是加,散势是减,以加之名,行减之行,化藩王势力于无形,主父偃的“推恩令”恰好是加减原则的巧妙结合。

主父偃善用加减法,提出了“推恩令”,很好地解决了令前代帝王头疼不已的藩王割据问题,可惜的是,他在自己命运的加减法中做的却不那么漂亮。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主父偃不断上书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让他担任了谒者、中大夫等要职。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镜旗北)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价值。后来置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随后,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主父偃还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后顾之忧。

但是,主父偃为人狭隘阴毒,倒行逆施。他曾告发董仲舒,使董仲舒差一点儿没了命;还曾因游燕时未被赏识而主张严惩燕王,使燕王被诛,燕国被废除;又因想将女儿送入齐王宫内做妃嫔,被齐王之母纪太后拒绝,而向武帝告发齐王,迫使齐王惧而自杀。由于主父偃很得武帝赏识,朝野大臣怕他在武帝前进谗言,故多行其贿,“赂遗略千金”。有人称他“太横矣”。主父偃听后大言不惭地说:“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

主父偃歹毒的为人使赵王非常害怕,因为当初主父偃游赵时,赵王也不曾厚待他。想到燕王齐王的命运迟早有一天会落在自己头上,赵王便先发制人,上告主父偃接受诸侯贿金。再加上齐王自杀事发,武帝大怒,就下令追查主父偃。主父偃对受贿供认不讳,但否认逼齐王自杀。武帝想赦免他的死罪,丞相公孙弘说:“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于是主父偃被族诛。

主父偃在向国家献计献策时会运用加减法,可惜的是,他在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却一路大用减法,这一点与和珅倒是有几分相似,只减不加,堵死了自己的后路,最终落个被族诛的下场。

同类推荐
  • 南宋之新大陆

    南宋之新大陆

    在第三空间里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蒙古军包围了所有城池此时,魔法使赵碧风凭空带着一个大陆穿越过来,但其实一切只是神秘事件开始一位少年大臣甘愿为他承受所有
  • 将军百战身名裂

    将军百战身名裂

    天汉二年,李广利伐匈奴,李陵独率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最终遭遇如何?PS:参加征文的一个历史小短篇,时过境迁,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九四九年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人类的文明漫长而悠远,想要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常识。只有掌握了历史常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潮流。
  • 无间天下之皇帝

    无间天下之皇帝

    穿越之前,李烨是个跑龙套的,但是很专业——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男主角……一次意外中,他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南朝年轻的皇帝在一场和亲阴谋中死于非命,李烨卷入一个更大的窃国阴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扮演起了皇帝。他终于当上男主角了,只不过是没有彩排的人生大舞台。宫廷内外,危机四伏;朝野上下,凶险莫测。他很清楚,要是扮演失败被人识破,他将死无葬身之地;而若能扮演成功,他赢得的,就是整个江山,整个天下……
热门推荐
  • 默言心语声

    默言心语声

    回到最初的地点,依然是在那张高中时代的的课桌。只不过从承载着学生的瞌睡到现在放满了杂物,看着看着,有那么一瞬间,升腾起来的是满满的怒气,但却慢慢平复,着手清理干净,桌面上还清晰的刻着那时的记忆,低下头慢慢回顾着,看着高中毕业季留下的疯癫字体,姚心语笑了,但下面有一段走时没有的话让她下一瞬间呆立,陷入回忆,随后突然醒悟的她感觉那么的讽刺。轻轻地脚步声响起,回头看见倚着门框带着浅浅笑意的苏子默,姚心语深吸一口气,忍住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慢慢的走近,看着苏子默的双眼,低声问道“如果不是我学会回忆,是不是永远都发现不了你。”
  • 神州战绩

    神州战绩

    神州大陆自古纷争不断豪强四起,直到玄天元年战神玄穆统治八方,至此玄氏一族展开了对神州大陆长达千年的集权统治。玄天九九八年,玄氏衰败,年仅十六岁的战神玄无极被天幕府纵为傀儡。天幕府为巩固统治开战了一系列暗杀事件。而后各路战尊,以及新晋战豪纷纷举旗而起,神州战火纷飞。
  • 伟大的犹太人(下)

    伟大的犹太人(下)

    《伟大的犹太人》介绍了50位犹太人,包括商业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诸如洛克菲勒、巴菲特、海涅、门德尔松、马克思、柴门霍夫、弗洛伊德、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骄人成就,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 混迹在花都

    混迹在花都

    特种兵退役之后,是为何坐拥数位美女的呢?敬请关注《混迹在花都》!
  • 佛灭轮回

    佛灭轮回

    看一个从小被人欺负,高中追求一女生被侮辱的现代屌丝如何成为一个屠神灭佛的绝世高手
  • 读懂人生 取巧做事

    读懂人生 取巧做事

    做事不能不取巧。要想生活得好,在人生舞台上发挥你的魅力,做事时就必须做到会取巧。本书共分九章教你如何做到这一点。
  • 成仙笔记

    成仙笔记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群星璀璨,演绎着那令人向往的传奇九天之上,五帝之威震九州。西方极乐,释迦摩尼普度众生。阿尔卑斯,十二主神战威无可敌。九泉之下,地府之威逆乾坤。少年自地球而出,左手紧搂炎帝之女,右手紧握月牙之锤,胯骑太阴玉兔,前往那宇宙深处与那万族群雄共同争霸
  • 秋天的故事之风葬

    秋天的故事之风葬

    秋天。万物凋零,生命休息。天地苍茫,空气在微风中瑟瑟发抖。渡口,长亭,离别。一切的生命繁盛在秋的季节里呈现萧瑟颓废之态,一切的欢乐聚合仿佛注定要在这个伤感的季节里上演,配合大自然的节奏。然后,一声哀歌,曼妙的嗓音,纯净的声色,悲惋的曲子,一点点,一点点的延展开,讲述着凄凉的故事,流淌着内心的情感。一个美丽的倩影坐在荒漠身处的流水边,旁边是亘古的巨石,巨石上是模糊和清晰的名字。夕阳晚景,秋色含烟。
  • 霸心

    霸心

    他们,本是一对相爱的冤家,却因一些事,让公司损失惨重。他们,越吵越恩爱,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公司却因此损失更严重,让别的公司有了可趁之机,当知道时,为时已晚。当两人回头时,公主已易主。此时,两人才停止了针锋相对,同仇共敌。可是,一无所有的两人,要拿回公司是谈何容易?
  • 供养仪式

    供养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