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5600000026

第26章 采撷文明的碎片——文化之谜(3)

首先对《满江红》的作者提出质疑的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辩证》中的《岳武穆遗文》条下,提出了两条质疑的根据:第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这篇文章的根据是弘治年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这首词不见于宋人、元人的书,却突然出现在明中叶,来历不明,深为可疑。第二,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陀粹编》中的《岳王家集》也没有收录这首词。岳珂平生富于收藏,精于鉴赏,他与父亲岳霖搜访岳飞遗稿不遗余力。但是,从嘉定三年他为《岳王家集》作序到端平元年重刊此书,共经历了31年,仍未收入这首词。因此,这首词可能不是岳飞所作。

此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于1961年发表了《岳飞〈满江红〉词考辨》,认为“踏破贺兰山阙”一句颇有疑点。贺兰山在今甘肃河套以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之地。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金国上京黄龙府,在今吉林境内,简直南辕北辙。而明代北方的边患是鞑靼族,据《明史·鞑靼传》记载:弘治十一年,明将王越曾率兵抗击鞑靼兵于贺兰山后,袭破之。据此便可推定《满江红》词是明朝王越等将帅或幕僚所作。台湾学者孙述宇也发表了《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疑问,着重从词的内容和风格上提出了两点质疑:第一,词中用了不少岳飞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作者自己用自己的事迹典故实在是罕见的和不可思议的事。相反,一个伪作者倒不难写出这么一首词来。第二,《满江红》是一首激昂慷慨、英风飒飒的英雄诗,而岳飞的另一首词《小重山》却是那样低沉、惆怅,两者的风格和格调迥然相异,不像出自同一人的手笔。由此看来《满江红》可能是伪作。

然而,有些学者并不赞成上述说法。台湾学者李安写了《萧萧雨未歇——岳飞的〈满江红〉读后》,认为《满江红》是岳飞的杰作。他根据史实提出了三条根据:第一,在“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岳飞30岁时(1133年)受到朝廷的恩宠,开始掌握指挥大权,因为责任重大,身受殊荣,感动深切,所以才作成这一篇踌躇满志的《满江红》词。第二,岳飞自20岁离开家乡转战南北,至30岁由九江奉诏入朝,行程加起来足有八千里,所以词中又“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第三,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正逢秋季,当地多雨,所以词中又“潇潇雨歇”一句。综上三条得出结论:《满江红》词是岳飞表达他本人真实感受,在1133年(宋绍兴三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

香港学者苏信写了《壮怀激烈——也说岳飞〈满江红〉》,就“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之句,作了解释。他说:西夏与北宋之间屡有战争发生,真宗、仁宗时向西夏贿赂求和,才换来了暂时的安宁。岳飞对这段五十多年前的历史当然熟悉,因此岳飞便在《满江红》一词中以贺兰山借指敌境。此外,苏信还把岳飞在收复建康城之后写的《五岳祠盟记》与《满江红》一词作了对照和比较,认为两篇作品的风格和情怀完全一致,纯系出自一人之手笔,所以不应怀疑《满江红》词是岳飞所作。邓广铭发表了《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等文章,也不赞成伪作之说。他说:岳飞《题新涂萧寺壁》的七绝,岳珂编《金陀粹编》时也未收入《岳王家集》,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那首《满江红》词不曾被岳珂收入《家集》之中而断定他不是岳飞的作品。

岳飞被害时,家产文稿被查封,家人无法妥收。岳飞死后,秦桧及其余党继续把持朝政,又历经元朝异族统治,因而岳飞的声名始终受到压抑,直到明朝才逐渐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造成了《满江红》出现在明中叶的情况。即使《满江红》词不是岳飞所作,也仍然值得流传下去,它毕竟是一首振奋人心、充满爱国精神的好词。

再现楚汉相争的琵琶曲

《十面埋伏》作者为谁

《十面埋伏》再现了楚汉相争两军决战、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壮和复杂情形。金石坠地慷慨悲歌中还有别姬之情,铁血柔肠,丰富,完美,令人称绝,但它的作者还是一个谜。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史诗般的气势再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而悲壮的楚汉之争,征服了古今中外无数听众的感情。然而,这首世界名曲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个谜。

《十面埋伏》的曲谱最早见于1818年所刊印的华秋苹《琵琶谱》,谱中既无作者姓名,又无产生时代,只在“跋”中称它为“古曲”。而在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895年刊印)中,《十面埋伏》改名为《淮阴平楚》,并标上了“隋·秦汉子作”。但是,据《旧唐书》记载,秦汉子并非人名,而是唐人对秦汉时期流传的一种弹拨乐器的俗称。李氏分明是托古杜撰,不足为信。

唐代的琵琶已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了,出现了一批以战争为题材的琵琶曲,如《凉州曲》、《秦王破阵乐》等,在唐诗中则有更具体形象的描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千悲万恨四五弦,弦中甲马声骈阗【tián】。”(无名氏《琵琶》)“倒腕斜挑掣流电,春雷直戛腾秋鹘【?弈ǔ】。”(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千乱【chāi】鸣镝【dí】发胡弓,万片清球击虞庙。”(元稹《五弦弹》)有人据此认为,《十面埋伏》产生于唐朝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而已,何况曲中首段有模仿火炮的音响,这在唐朝是没有生活依据,因为火炮在宋末元初的战争中才出现。

据明沈榜《宛署杂记》(1593年出版)称:“李近楼号‘琵琶绝’……能于弦中作将军下教场、鼓乐、炮、喊之声,一时并作。”《十面埋伏》中也有“列营”(又名“开门放炮”)、“吹打”、“点将”、“呐喊”等段落,所以,这“一时并作”之声,很可能就是《十面埋伏》的雏形。李近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琴、筝、笛无一不通,尤精于琵琶,被时人誉为“京师绝艺”、“琵琶第一”。他的指功惊人,“夜卧,以手爪从被上按谱,被为之穴。其声能以一人兼数人,以一音兼数音。”(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可见他的技艺具备了创作和演秦《十面埋伏》的条件,但要确认其为《十面埋伏》的作者,还需更多的史料论证。

有人根据明末清初文人王猷【yóu】定(1598—1662年)《四照堂集》中的《汤琵琶传》一文,认为《十面埋伏》的作者是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约1585—1652年)。汤氏“所弹古曲百十余曲……而尤得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显然,这首《楚汉》即《十面埋伏》的前身。有人将《十面埋伏》首段的旋律与维吾尔族北疆《古典歌曲》第七套第五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的调式、骨干音、终止式和气质十分相似,因而认为《十面埋伏》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而汤应曾在成为当时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后,曾被征戍,随军到过嘉峪关、张掖、酒泉等西北战场,以音乐鼓舞士气,振奋军威。这使汤应曾不仅亲历战场,领略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景象,而且有机会学习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为他以后创作《十面埋伏》提供了生活依据和音乐素材。但是,与汤应曾交往甚密、结为知交,并为他写传的王猷定在《汤琵琶传》中却没有写明汤应曾创作了《十面埋伏》,而将《十面埋伏》列入“古曲”一类。这对持《十面埋伏》的作者是汤氏观点者不能不说是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有人认为,许多琵琶古曲都是土生土长、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辛勤培植才趋于成熟的,作者无从考证,如《将军令》、《月儿高》、《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就是如此,《十面埋伏》也不例外。但是,琵琶古曲与民歌又有所不同,不少文人和宫廷乐师也参与了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如王维的《郁轮袍》、康昆仑的《羽调录要》等,《十面埋伏》可能也是如此。所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十面埋伏》的作者姓名有可能重见天日。

明清状元们考的什么题

八股文的由来之谜

这儿成就了一代代学子的将相梦,这儿埋葬过无数英才的壮志雄心,这儿是登高阔步的黄金台,这儿更是噬人前程的坟墓,爱你恨你,万种滋味向谁诉?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等。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束缚人们思想,严重摧残人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怒谴责:“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日知录》卷十六)1901年,清政府宣布“自明年为始……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八股文才被废除。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这样长,影响如此大,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仅见的。那么八股文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太祖与刘基所定”或“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说。《明史·选举志二》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认为八股文是明太祖与刘基所制定。陈东原对此持不同意见。他在1936年撰写的《中国教育史》中说:刘基卒于洪武八年(1375年),那时正是科举停顿时候,直至洪武十七年才正式开科取士。因此,“他是赶不上参与文体之创制的”。又说,自洪武三年虽然一连开了三年的科考,“但那时诸事草创,恐也未顾及考试的文体”。可能是受陈东原的影响,张晋藩、邱远猷在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科举制度史话》中,提出八股文是明太祖制定的。他们写道:“明太祖朱元璋,在沿袭宋朝科举考试文体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种用八股文取士的方法。”1979年出版的毛礼锐、翟菊农、邵鹤亭编写的《中国古代教育》,似认为八股文始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他们说:明太祖为吴王时已定文武科取士之法,中间曾一度停止,到十五年复设科举,到十七年规定科举定式,“从此八股文的格式一直支配着科举考试,是一种高度注重形式的文字”。

“始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说。最早持这一说的恐怕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十二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并具体指出:“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以及“弘治九年(1496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均是八股文。顾炎武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又是明末清初人。因而,他的见解颇为学者们所接受。鲁九皋《制义准绳》论八股起源,首即引顾氏之言。陈青之在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教育史》中则直说:“据顾炎武所考,八股文的形式始于成化以后,在此以前,场屋文字不过类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形。自成化以后以至满清末年,数百年间皆为八股所支配。”1981年出版的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肖永清主编《中国法制史简编》也都采纳了顾炎武的看法。然而,有些学者却不赞同此说。陈东原于1936年分析指出:“此文,在顾炎武所谓成化二十三年之前十二年,弘治九年之前二十一年,而已具八股的形式。”因此,他说:“若谓成化二十三年方有八股,亦非定论。”

商衍鎏在1958年也说:据顾炎武说,八股始于成化之时,但成化以前,于谦“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题文,王宗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等题文,皆八股格。由此,他认为八股恰起于成化,恐亦未必(《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源于宋经义,定于明初,完备于成化”说。陈东原先生认为,文体之变,大都由渐而来,断不能恰指何时,也不能恰指何人。他指出,若追溯八股前身,当源于宋代经义。王安石在变法中,罢诗赋、帖经、墨义,改试经义。这是一种新文体,与论相似,不过限于以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以经书中的意思去解释推演。王安石在创“经义”时,尚无整齐严谨的八比,但无论是直说、喻说、正说、反说,总是一个对一个,“而开后来八比之风”。到明代遂成为格律拘谨字句皆有规定的八股。因此,他的看法是:“明代制艺,确较宋代格式严紧。成化以后,束缚得格外厉害罢了。”(《中国教育史》)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也说:“论八股文者,沿流溯源,不可不谓其托始于经义也。”八股之法,“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者”。198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则作这样的概括,八股文“其体源于宋之经义,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定科举取士式,定制《四书》用朱熹注,然文章未有定式。成化(1465—1487年)以后始形成八股”。

另类文学关乎市井民俗

《金瓶梅》作者之谜

《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也是记载明代生活的风俗长卷,衣食住行,无不形诸于笔端,其艺术价值很高,人们固定思维中《金瓶梅》作者为兰陵笑笑生,其实不然……

《金瓶梅》扩大了小说审美领域,曲折地反映了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初生之时市民阶层的心理情绪,是反理学、反复古、重民间文艺这一进步思潮的产儿。它是一部泄愤的世情书,而不是有人认为的****。张竹坡认为作者描绘市井社会逼真如画,使人不敢轻视。《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誉为“第一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纷纭近400年之久,迄今仍无定论。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过《金瓶梅》一书乃“出于嘉靖间大名士之手”,入清以来,“嘉靖间大名士”如徐渭、卢楠、薛应旗、赵南星、李卓吾等人,都曾被假定为《金瓶梅》的作者。不过最为流行的看法,则是指嘉靖年间的大文学家王世贞。据传王世贞的父亲王杼,因献《清明上河图》的赝品,为唐顺之识破,因而得罪于权臣严嵩和严世蕃父子,最后被残害致死。王世贞为报父仇,特作小说《金瓶梅》献给严世蕃投其所好。书的内容影射严嵩父子,揭露他们的种种丑行,而书上又涂有毒药,书阅毕,严世蕃即中毒而亡。这个故事后来成了“寓意说”、“苦孝说”的根据。

同类推荐
  • 战明

    战明

    蝴蝶煽动翅膀时,总会带来一点点的改变。看来自时空的游客,在时代的潮流中,一点一滴的改写南明历史。穷途不做满清奴,断首只因汉家人。
  • 末日三国行

    末日三国行

    2012世界末日挺过,悲催的大学生黄天居然回到了汉末,那可是一个连末日都不如的时代啊!别人穿越了不是猛将就是高官,可怜的黄天居然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猎户家的婴儿,黄巾侵扰,官兵欺压,连自保都是问题,黄天如何去逐鹿天下?乱世人命贱如狗,生存下去,拳头大才是王道!乱汉?拥汉?保命要紧,与我何干!南蛮入侵?乌桓南下?居然敢毁我家园!我若不死,谁敢染指江山?!一个小人物,在汉末为保命而进行的抗争!三国?有我在此,何来三国?历史,在我的铁骑下改写吧!
  • 世外天朝

    世外天朝

    一个千年前的承诺,一句前人的誓言,改变了一个少女的人生轨迹,在纠结千年的恩怨情仇中,她付出的是心血、青春、爱情和能够付出的一切,也收获了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曾经那么坚定的信仰,理所当然的付出,到最后却不过是一大群人在一起做的一场大梦,是另一群人的精神依托而已。
  • 王汉史璇帝列传

    王汉史璇帝列传

    公元之后是纪元,纪元50年至550年间,汉朝动乱,汉末帝刘朱荒淫无道,朝中奸臣大乱朝纲,在纪元50年时,各路起义,灭掉已有无数年的大汉王朝,其子刘张其逃往陇西隐居,纪元535年,其子孙刘柱称帝,又改名大汉,用十五时间称霸中国,可纪元590年,英勇的刘柱去世,大汉又动乱了,西漠王朝(非洲)乘虚而入,称霸中国,可那位皇帝更荒淫无道,他叫沙河天,他死后,其子沙河阳继位,但他却遇见了又一次动乱。这时,我们那伟大的璇帝将开始登场。
  • 优化三国

    优化三国

    优化戒指功能:复活+优化体质+优化兵器穿越到三国,主角手戴优化戒指,率一班兄弟横扫腐朽的东汉末年。自立为王,令潘凤力擒华雄,在陈宫跳的白门楼下堆被子、复活被砍头的高顺,于是主角开始标榜顺我者昌,逆我者……有本事你昌给我看!~向吕布下武斗战书,与曹操平原决战,同孙策争雄水上霸主,命贾诩与诸葛亮隔千里决战于帷幄之中。与刘备、袁术、袁绍等三国众英雄一起逐鹿天下……还原三国历史风貌,一展名将风流。加入新时代元素,绽放新的三国世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且看我优化三国!
热门推荐
  • 焚香寂

    焚香寂

    一个在夜一个守月,这就是她和他的宿命!黑夜,继续眷顾她吧!月影不是女巫,却有着胜过女巫的神力。可自从无故占用这具身体开始,她不得不收起她的暴力,使用起人类最原始的大脑。为什么?废物一般的身体,软弱的性子,也难怪爹不疼娘不爱姐妹不亲了。不过扮猪吃老虎似乎也不错。她就让这些总是在背后捣鬼害她的家伙们尝尝她的厉害。家嘛!总还是安宁点的好!
  • 太古铭尊

    太古铭尊

    铭,是储藏神仙的灵力和能量的法器,张宁晏得到了孙大圣的神铭,法力无边......作为孙大圣在凡间的代理人,张宁晏表示日子过得不要太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 武者仙境

    武者仙境

    佛问修罗曰:是否皆因世人暴虐,残忍,极恶,无好生之德,所以踏入杀道?修罗曰:非也,皆因吾辈怯懦,卑微,贪生,寡断,与世间弱者无异,所以,吾辈才要踏上杀道。在武者与修士斗争的世界。传来一声冲破枷锁的怒吼!
  • 易烊千玺之过客

    易烊千玺之过客

    第一次遇见,是在他们五岁的时候,两个人腼腆害羞,却互相在对方心里留下了不可抹捏的记忆。第一次分离,是在他们十二岁的时候,他去了北京,而她却去了重庆。第二次遇见,他是大明星,她是娱乐圈升起的新星。第二次分别······
  • 幻炎战记

    幻炎战记

    兵荒马乱时代,所有的人都忍受着饥寒交迫,他也并不例外,就在他看着面前一个个的饿死过去,他是否能逃过这场灾难?
  • 小学生脑筋急转弯天天读

    小学生脑筋急转弯天天读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活泼有趣的智力游戏。它能促使小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发挥自身的超常思维,锻炼成机智灵敏的大脑。本书编写了适合小学生的脑筋急转弯,幽默风趣,答案出人意料,同时设置了不同形式的拓展栏目,让小学生在智力挑战中收获快乐与智慧。
  • 异界天齐

    异界天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阴差阳错的来到了地球星。这是一个灵气稀薄的世界,可是里面却危机四伏,他依然踏上了这条“不归路”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也因为这次机会,成为了异界的霸主。
  • 人类的创举(科学知识大课堂)

    人类的创举(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密切结合青少年朋友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特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科学知识大课堂》。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洞的消失

    洞的消失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月下残阳:玉萧萧风兮兮

    月下残阳:玉萧萧风兮兮

    原是雪山孤女,终生守护在雪山与人为善可好景不长,天劫落入世俗,碰到命中的他而他却处处防备着他,直到他回头却回不到那份殇璃,命运交织缕殇,早已回不到当初的那份倾心,梅雪纷飞似看到了初见的那份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