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000000015

第15章 汉晋文学对庄子理想人生境界的接受(1)

如前一章所说,庄子从天人相分、人的自我异化中感到了忧惧和孤独,更感受到了人格选择的艰难。为摆脱这样的生命困境,庄子致力于寻找超越之路。他期待着一种真正的自由,无论是精神还是形体,都从现实甚至是宇宙的牢笼中逃脱。但因为缺乏现实体验作为基础,庄子对于这种绝对自由境界的想象显得非常有限,也许他自己都觉得这样绝对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不仅完全的解脱不可能,就是要活下来都是一桩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庄子又希望能在现实的夹缝中游刃有余,以全身远害,并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独立。但即便是这样退而求其次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亦需要足够的运气才能实现,于是庄子只好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通过回归自我心灵来完成超越,或是在艺术性的活动中获得自由。这就是庄子的三重理想人生境界:游于无穷、游于有间、游于心或游于艺。这三重境界基本上与绝对自由、相对自由和精神自由相对应。庄子力图说明三重人生境界殊途同归,都因为合乎无为的精神而臻于道的境地。

§§§第一节《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理想人生境界

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

正如学界所公认的,《逍遥游》篇是全书之核心,是理解《庄子》的一个入口。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众说纷纭的《逍遥游》主旨进行一番考察。我们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我们准备从三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逍遥”、“游”释义;文章结构;无为思想的理解。这三个方面也是学界争论最多的。

一“逍遥”、“游”释义

关于“逍遥”一词的含义,学界多从它今天的意义出发,理所当然地认为“逍遥”就是自由。如果要追究这种说法的源头,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晋代向秀、郭象那里,他们将“逍遥”解释为自由自在。后人基本上承继这种说法,如唐释湛然《止观辅行转》弘决引王瞀夜说:“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今人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说:“《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刘笑敢也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张松辉在其《〈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一文中提出了异议张松辉:《〈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通过考察 “逍遥”一词在《诗经》、《左传》、《离骚》、《礼记》、《史记》等典籍中的用法,他指出:在这些文献中“逍遥”一词都是用来形容那些苦闷异常、无事可做的人。因此 “逍遥”的意思应该是无所事事地走一走,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并非描写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样子。而《庄子》中“逍遥”一词的使用,正是取其“无事”、“无为”义,并非“绝对自由”的意思。他还从《庄子》一书中找到了一些“内证”:“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消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天运》)。从而说明 “逍遥”是用来形容无事无为的样子,“逍遥之虚”,也即“无事之处”。因此,“逍遥游”就是讲无为以处世的原则。逍遥者,无为也;游者,处世也。

张松辉先生的意见一反陈说,令人耳目一新。但因其对所举例证的解读颇有可商榷之处,因而引来他人的反驳。如对于《诗经·郑风·清人》中“清人在消……河上乎逍遥”,张引《左传》“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为之赋《清人》”,将“河上乎逍遥”解释为高克和其部下,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苦恼、忧愁之际,无所事事地在河边闲逛。商原李刚先生即反驳道:“因师久不能归而断定他们都很忧愁,因此也就只会无所事事地闲逛,‘苦闷异常’,并以之解释‘逍遥’。这种解释既是臆断,也不符合军旅生活,不懂得苦乐相伴。”商原李刚:《〈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其实,张松辉和商原李刚二人对于“逍遥”的理解并无根本的分歧,两者都承认逍遥有徘徊、翱翔,即随意自然地走来走去的意思。只是张认为这种徘徊带有忧伤的色彩,而商原李刚认为它具有更多的游戏以自乐的意味。而这种对于情感的体味,总是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张说要推翻“自由”说,因而要否定“逍遥”的轻松、愉快的情绪;而商原李刚要推翻张的“无为”说,因而极力寻找“逍遥”中游戏欢乐的因子。

因此,我们认为应回复到“逍遥”的本意来进行理解,“逍”、“遥”均从“走”,可见它与游走相关,而它在文献中多与“徘徊”对举构成互文,则它就是指徘徊、散步,是随意自然而没有什么目的性的。至于《庄子》之“逍遥”是带着忧伤还是带着愉悦的情感,我们就要根据《庄子》的整体思想来把握。而我们前文已经说到,庄子以被弃之才而愿意独自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其逍遥之境是轻松自由的,又是寂寞冷清的。《庄子》中所描写的逍遥之境也大都这样,冰清玉洁的人和世界,都带着自由又寂寞的味道。这样看来,《庄子》的“逍遥”应是融合了上述两种情感。这并非一种简单的折中,而是对《庄子》思想作整体把握的结果。明了庄子的生命焦虑与孤独,我们就不会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当成喜好做白日梦的青年对于理想境界的纯净、美好的想象,我们会明白追寻“逍遥”在庄子亦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从《庄子》全书内容来看,逍遥的境界哪怕是带着一丝冷清和寂寞,也不能阻挡庄子热切追寻自由的脚步——眼下的世界太污秽,庄子多么希望能像大鹏一样“怒而飞”,飞向无穷的自由之境。

我们已经说过,“逍遥”一词原本即是指随意游走,由它可以引申出自由之义,而“游”除了表示游走、游离的行为、动作外,也可指向游走、游离时的自由的状态。这在《庄子》中可以找到例证,如令庄子艳羡不已的“游”的形象,如鹏、龟、鱼等都代表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知北游》中,颜渊问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意思是想知道“无有所将,无有所迎”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因此,“逍遥”和“游”都可以说是体用一如的,“逍遥游”可以理解为游于逍遥,也可理解为逍遥地游,前者强调的是自由的境界,后者强调的是达致自由的方式。

二结构分析

《逍遥游》篇由两部分组成,从开头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一部分,是推出自由境界(即道的境界),后一部分则是说明如何臻于自由(道)的境界。

先看第一部分。一开篇,庄子即通过直接叙述和引用典故的方式将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故事讲述了三遍,中间插入了斥、蜩鸠等小鸟对于大鹏的质疑和嘲笑,引出小大之辨的话题;接下来,由斥、大鹏的小大之辨转向世人之间的小大之辨:“知孝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相对宋荣子为“小”,而宋荣子相对“列子”亦为“小”,列子相对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又为“小”。而“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庄子看来,他已经臻于自由(道)的境地了,“恶乎待哉”意为:他于达致自由(道)的境地还有什么要等待的(即未尽)呢?(“待”的用法后文将详细说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是通过小大对比,即用臻于自由(道)的境界与未达致自由(道)的境界的形象作对比,推出自由(道)之境界。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式的对比,而是对比与类比的复合,小鸟与大鹏;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知孝一官者、宋荣子、列子与游无穷者这几组对比通过小大之辨相类比,从而说明小大,即臻于自由与未臻于自由(也即未得道与得道)的境界的差别,从而使自由(得道)之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明白了这一部分的结构,我们就再不会为大鹏和小鸟谁逍遥谁不逍遥的问题争论不休——文中的大鹏小鸟既是大小之辨的喻体,又是逍遥和未至逍遥境界的代言人。近年来的许多学者将这一部分的对比理解成了“小鸟-大鹏-知孝一官者-宋荣子-列子-得道游于无穷者”的线性递进式的对比,认为大鹏否定了小鸟,得道之人又否定了大鹏如商原李刚云:“采用层层烘托的手法,以大鹏否定小鸟,又以至人进一步否定大鹏;通过两次否定,见其《〈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这是不正确的,何以见得得道之人否定了大鹏呢?这种意见否定了大鹏“逍遥游”代言人的地位,这就不能解释为何庄子要花那么大力气满怀深情地塑造那么一个潇洒飞扬、意气风发的大鹏形象,以致千载之后人们在念及庄子时,首先想起的还是他的展翅高飞的大鹏。

推出理想的自由境界之后,庄子开始说明达致自由的方法,即无己、无功、无名:许由辞尧之让天下故事是说明“圣人无名”,肩吾连叔所述神人故事说明“神人无功”,庄子惠施论大瓠、大树之用的故事是说明“至人无己”。要说明的是,这种分辨也只是相对的,其实,不管是在庄子的思想理论中,还是在其寓言表现中,无己、无功和无名都是紧密联系难以截然分开的。比如,在主要说明“神人无功”的那段文字中,也包含有“无己”的思想:肩吾从接舆那里听说神人之事,以为“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这里反映出肩吾是“有己”的(即带着成见来看待未知事物),他因此而受到连叔的指斥;而在庄子批评惠施拙于用大的寓言中,除表达“无己”的意思外,也未尝不表现了“无功”的思想,大树之无用,岂不正是“无功”的表现?

三无为释义

无己、无功、无名,这正是庄子或者说是整个道家的“无为”之义,黄老道家注重的是无功和无名,强调无为而至无不为的功效;庄子注重的却是“无己”,强调无己之后的自由无碍。从《逍遥游》篇或从《庄子》全书来看,论述“无己”的文字远远超过了“无功”和“无名”。这一方面是由于黄老思想与庄子思想的着眼点不同,黄老主要是一种统治术,而庄子则着眼于个体精神人格的修养;而另一方面,庄子的强调“无己”恐怕也与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庄子的现实处境相关,他是社会的弃材,功名之事于他可谓远矣,一己之生存才是切近的,不可回避的。因此,“无己”是庄子无为思想的核心。

人的主体化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天人相分的过程,而天人既相分,则不免产生对立与矛盾,要消解这种矛盾,就只有完全消除对立的一方——这就是庄子“无己”思想背后的逻辑。他认为只有无己、“吾丧我”,才能回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所谓自由或道的境界,其实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因此,为了达致自由,与道相合,人们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吾丧我”,丧失主观之“我”,以随顺自然的状态应对世界;在认识过程中,要不带主观成见,认识主体要像镜子一样只是映照外物而不作反应;至于表达言说,最好是“无言”,不得已要言,则要“言无言”(关于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这样,无为就是指不带主观成见,顺物而为。

这里我们必须对文中出现的列子“犹有所待者也”、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进行解释。学界对其中“待”字的理解有偏误,从而造成对《逍遥游》篇主旨理解的失误。上文已经提到,《逍遥游》前一部分是通过几组对比来突出得道的自由之境的。在知孝一官者、宋荣子、列子和得道之人这一组的比较中,庄子也是以“得道”的标准来衡量的,前三者在人生境界上、认知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孝一官者,亦是人中之英杰了,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于世亦“未数数然也”,而作者亦云其犹有未尽者也,就是说离道的境地还有一段距离;而列子能御风而行,已是飘飘有凌云意了,而作者认为,其旬二日而返,于道还是有未尽之处。因此,这里的“犹有所待者”与“犹有未树者”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说,要臻于道的境地,还有值得等待的,即尚有可努力之处。而那些能“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的人,他们还有什么不足呢?还有什么未尽的呢?还有什么有待改进的呢?他已然臻于道的境地,他就是所谓至人、神人、圣人。这里“待”即等待,其用法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有待改进”“有待提高”的用法是一样的。

所以,有所待者与无有所待者,指的是是否已经得道,而非能否得道的条件。以往的研究者不管怎么解释“待”字,都无一例外地将有待、无待当成了一种能否得道的素质。他们甚至自作主张,将“犹有所待者也”减缩为“有待”,将“彼且恶乎待哉”缩减为“无待”,还私自将“待”的宾语补上,认为“待”的是外物,因此,列子是不逍遥的,因为他还有待于外物,而得道之人是逍遥的,无待于外物。

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将“待”字理解为“凭借”,这样,有待就是需要凭借外物;无待就是不需要凭借外物。这种看法无法解释为何列子御风就是“有待”,而得道之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是“无待”。又有学者将“待”解释为对待、对立,有待即是与物有对立,无待则与物相谐,无有对立张松辉:《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这种说法同样无法解释为何御风就是人与物之间“仍为对立二物,并没成为一体”,而圣人御气就是“一切顺应自然,与自然融而为一”,“圣人与自然之间毫无‘所待’”。还有研究者认为“无所待”的思想,就是庄子“无心”、“无求”、“无为”的思想,是一种无为自得的忘我境界,“待”字意即“有为”、“力求”黄海波:《“待”字的训释与〈逍遥游〉的主旨 ——兼考〈庄子〉一书“待”字的用法》,《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这也无法在列子和得道之人的身上得到合理的验证。

因此,研究者从以上所列关于“有待”“无待”观点出发而论逍遥与不逍遥的问题,其结论就必定是有问题的,如认为逍遥就是无需凭借外物,从而将逍遥游中的“逍遥”理解为精神超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庄子诚然也讲精神逍遥(后文会谈到这一点),但精神逍遥绝非其最高理想,庄子并非以类似佛教的“心无法”来超越,而是主张抛弃主观因素(即无己),一切因应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这个角度看,庄子并非消极,而是表现出了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获得悬解的轻松。

从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逍遥游》篇旨在标榜一种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并指出了达致这种境界的途径,即无为(主要是无己)。这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

§§§第二节庄子理想人生境界的三层次

同类推荐
  •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村上春树·猫

    村上春树·猫

    只有猫知道村上世界的玄妙!村上春树爱猫,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本书以此为契机,对村上春树的作品进行分析重组,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村上春树·猫”的世界。全书由九章构成,从生活到文学,作者不仅对猫的特点和习性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而且对村上作品中的猫进行深入的挖掘,提出了“猫派”“黑猫宅急便”“猫化”等新颖的概念,对喜欢村上春树和猫的读者而言,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暖心之作。没有人比村上春树更了解猫,也没有哪种动物像猫这样了解村上春树!无论你是否读过村上春树,本书都将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 曹雪芹访谈录

    曹雪芹访谈录

    电视连续剧《手机》里,费墨有过论断:曹雪芹要是活过来,肯定拿大耳光抽所谓的红学家。台词很有趣,的确是,从某种角度看,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但作者构思得更妙,曹雪芹还魂了,不但抽不了红学家,还得被红学家们集体驱逐。书中有段很经典,“红学大师”对想出全本《红楼梦》的曹雪芹喊道:“在我们百多年的耕耘中,《红楼梦》已经成了文学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作品,还有哪部作品能形成一个所谓的学派?一部完整的《红楼梦》重要吗?一部完整的《红楼梦》会比现在的《红楼梦》伟大吗?残缺状态下是不是更加理想,对你还是对我们?
  • 战场上的蒲公英

    战场上的蒲公英

    这里要指出的是,黄晓峰并非战争残酷论者,他不以突出人性丑恶和战争的凶暴来惊骇或折磨读者。恰恰相反的是,在他笔下,硝烟弥漫的战场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读起来不但无沉重感,时不时还令人发笑,其细致平和的描述,如同你从战场轻松走一遭。这一遭,胜读十年书!任何一位军迷都不应错过此书,所有读者都将获益匪浅。那么,本书的魅力何在?黄晓峰讲述了一个什么不一样的战争?
  • 疯言乱语

    疯言乱语

    本书主要包括《老宣供词》、《跳加官》、《妄谈》、《疯话》等内容。作者宣永光(1886-1960)是河北省滦县城内南街人。乳名和尚,学名金寿,世人常呼为“老宣”。
热门推荐
  • 捡到只狐狸

    捡到只狐狸

    在白糖去云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孩.少女什么都不懂.白糖出于担心带上了她.但毫无生活经验看上去又有几分萌蠢的她来到人间.又会给少年添多少麻烦.又或是多少温甜的回忆呢?他又能否让她不变成回忆呢?
  • 转生之九天幽歌

    转生之九天幽歌

    故事从这里展开——西蜀皇城,偌大的皇宫魔影憧憧。外有纳兰雲率领军队虎视眈眈,内有君臣貌合神离伺机而动,远有魔女投以的怨毒的目光,近有巫咸从未冷却下来的觊觎的目光,还有尚琳临死前的赌咒。。。。。。内忧外患,危机似乎从未远离。。。。。。周饶临安,淳于律已经得知“纳兰谨”未死的真相,他与宓幽是否还能再续前缘;纳兰晴的到来,又会在巫咸掀起怎样一番风雨;踏上寻找宓幽旅程的纳兰明月和纳兰霁,又会有怎样的奇遇;从未露过面却一直暗中将黑手伸向三国的始作俑者——巫咸,在新的篇章之中又会掀起怎样一场腥风血雨;经历生死之劫之后的即墨家族是否还会隐居山林;而蠢蠢欲动的魔族在魔帝伽罗的带领之下,会给魔女们的旅途带来怎样的灾难;降落大地的那一道银光,为何会让宓幽在意不已;一直追捕宓幽的神秘人物,又会给宓幽带来什么;北狄大漠,魔女与耶律哈丹,是否会擦出火花?最后赢得芳心的,是年轻的北狄君王,还是痴情的周饶太子,亦或是一直伴于宓幽身边的白灵圣子?命运的转轮再度开启。。。。。。
  • 魔也败家

    魔也败家

    一个被贵族遗忘的私生子,看他如何一路披荆斩棘,最后霸凌天下
  • 仙君劫

    仙君劫

    一个从21世界现代社会走出来的独行修仙者,他的修行道路注定是孤独和无助的,当他知道他原来的身份后,他还敢踏上寻找记忆的道路吗?他是为他自己还是为了她。他为什么愿意放弃他今身所有在为她轮回二十亿年,和她轮回在这万千世界之中。
  • 至尊王神

    至尊王神

    生于帝王之家,却一夜成空。励志修仙,誓夺天地造化。燕枭说过,不是为了证明我多厉害,而是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 小介传奇

    小介传奇

    一位喜欢看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的年青男子意外穿越,来到一个拥有江湖的世界,在危急关头主角发现自己居然可以使出后世小说里的绝世武功,于是主角开始了闯荡江湖的生活!
  • 华清若水·花开尽

    华清若水·花开尽

    我知道,是连家,杀了宠我疼我的父皇,夺走我大昭的江山。是你,连锦年,我曾经的驸马,代替我的父皇坐上九五至尊的位置。我以为,随着光阴的散去,一切都会在我的记忆里渐渐幻化不见。只是命运总是不愿意轻易让尘埃落定。我明白,一味的躲避只能遭受更多的迫害,我不得不担负起国仇家恨,利用你对我的愧疚、你对我的无可奈何……我笑着,假装忘记了父皇的死,忘记了江山的易主,自己依然是那个骄傲的公主,以纯白的姿态重回皇宫,对你步步紧逼。没料到,深情总是难却。我自认机关算尽,却不知,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静静地看着我演出这场独角戏,淡若梨花的笑容里只有宠溺。原来爱恨情仇早已落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武林逍遥路

    武林逍遥路

    笑看江湖风云动,醉卧河山听雨声。笑红尘,问天道,江湖路上自逍遥。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江湖梦。鲜衣怒马,快意恩仇,拔刀于世,杀伐决断,这是我们当年梦中的那个江湖。秦乾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个以武为尊的江湖世界,还携带者一个可以穿越诸多武侠世界的金手指。与乔峰拼酒松鹤楼上,与西门吹雪斗剑紫禁之巅,与小李飞刀相识于冰天雪地……可能穿越的世界:金庸(天龙,射雕,神雕,倚天,笑傲等……),古龙(风云第一刀,武林外史,陆小凤传奇……),黄易(大唐双龙,覆雨翻云,寻秦记……),梁羽生(七剑下天山,……),某些武侠游戏世界(武林群侠传,剑侠情缘……)具体穿越世界未定,穿越顺序同样未定。(PS:这是看了五方大大的武侠世界大冒险之后写的东施效颦之作。)
  • 看我蒙面装高手

    看我蒙面装高手

    一道闪电劈下,宅男林枫也穿越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随身附带的居然是一个召唤系统,可以召唤英雄联盟游戏中的所有英雄。一阵询问后林枫才从系统中的光脑那里得知,自己是被派来完成任务拯救千亿外星人的,当然外星人承诺也给地球一定的好处从此没有战争。林枫肩负使命欣然答应,关键不答应回不了家……强大的天赋,华丽的技能,林枫和手下的英雄在不断的成长变强,而完成任务进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敌人也是各种超出想象的强大。看林枫如何驰骋未知世界,为了拯救外星人,为了地球的和平,为了回家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步步成长为最强大的召唤师。“你有召唤鬼王,你有召唤魔神,你还有召唤远古灵兽?”林枫颇有些惊叹:“好吧,我只有召唤英雄联盟!”最后声明:本书经特殊工艺调和,拥有特仑苏的香醇,冰糖雪梨的清润和地沟油的震撼,敬请广大读者品尝。
  • 英伦骑士

    英伦骑士

    回顾亚瑟王时代的不列颠,恩斯特从小兵开始一步一步攀爬到亚瑟王的身边。为了王的荣誉,为了不列颠的光芒,拔起手中的剑起誓:我是英伦骑士,我是不列颠骑士,我发誓毕生守护不列颠!ps:本文为架空历史,毕竟亚瑟王也是神话传说,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写。我随便添加一点也可以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