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200000019

第19章 流溢與呈現(4)

輸寫其流落患難無聊之情,而怡然有恬愉閒雅之度。如《書懷》《紀夢》《寄友》等篇,莫不理趣幽遠,其味悠然以長,幾迫古作,非胸中有書者不能爲,亦非淺之爲章句者所能到也。{《秋聲集》卷五}

這裏的修養包括德行與書本兩方面,正是基於這樣的修養,所以其雖遭患難而性情中和,性情閒雅,故其趣幽遠,其味悠長。

我們在對有節與有餘的分析之後可以發現,宋代詩學中的有節與有餘觀念事實形成了一個紡棰形結構,即總起來看爲兩頭大,中間小的結構:蓄積的有餘(即范溫所說的“韻生於有餘”)與效果之有餘(即范溫所說的“有餘之謂韻”)構成兩頭大,而要求表達有節(簡易、含蓄)則構成中間的小。

第二節 中和與平和

蓄積而後平淡,平淡而餘味無窮還涉及了文與質的關係。宋代文質觀念有兩種思路:一是內容與形式,而文質中和即要求內容與形式的參半,這與前代沒有太大的差別;二是華麗與質樸,則無論內容與形式皆可能有華麗與質樸的不同。宋代詩學標舉內容的繁富與形式的質樸,這是具有宋代特色的文質中和,此亦可以相通於平淡而餘味無窮的表達原則。

我們知道漢魏六朝以來的尚藻麗文風一度使表現層面遮蔽了本質的真實,先組麗而後平淡的理論緣于宋代要求剝去華彩,以圖靠近本質真實的努力。但是文學發展並不僅對藝術技巧踵事增華、變本加厲而言,人類的思維與感情也是在由簡樸向復雜發展,這就決定了宋人不可能再回到《詩經》那樣的環境中去,而只能將《詩經》作爲一種詩學理想的標誌加以標舉。顯然無論是單純的尚質,還是單純的尚文,都會使詩歌陷入危險境地,所以宋人要求文質中和也就有了時代的意義。

宋代的文質中和並非是傳統修辭學意義上的文質參半,而是要求形式的質樸與內容的豐富。“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都是追求“先組麗而後平淡”,這時的組麗與平淡的關係雖是一前一後,但事實上可以理解爲內容的組麗與形式的平淡。所以我們可以說宋代的文質中和觀成了內容的豐富與形式的質樸,這與前代的文質參半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文與質

我們知道文質中和觀念最早見於《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晏《論語集解》引苞氏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也”。孔子雖然這裏談的是君子爲人之道,但此語實對後世爲文有深遠的意義。{因爲最初的“文”觀念,君子之風與六經之文一樣都是屬於“文”的,所以論人亦可移至論文。}《禮記·表記》:“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是從“情”“禮”關係講的,雖講的政治,但精神完全可以相通。《論語·八佾》又表示“繪事後素”,可見在質與文雖說應並重,但還是有前後之分的。

文質彬彬作爲一種表達理想,一直被標榜,鍾嶸《詩品》:“吟詠情性,何貴於用事”,“公幹詩氣過其文”。殷璠《河岳英靈集序》:“文質半取,風騷兩挾”,此“半取”就是指的華質中和,也就是文質中和的意思。但自漢魏六朝以至於唐代,都是以藻麗爲主流,即使出現如陶淵明那樣的平淡詩人,也並未受到重視,即使出現要求文質中和的理論,他們要求的卻在於以華藻寫悲情。

宋代具有尚質的觀念。曾鞏《祭歐陽少師文》謂“絕去刀尺,渾然天質”, {《元豊類藁》卷之三十八}對於歐陽修摒棄華豔,歸於天質的文風表示稱賞。黃文雷《看雲小集*和陶》:“工華不工實,此語我所疑”,陸遊(1125-1210)《宋都曹屢寄詩且督和作此示之》:“淫哇解移人,往往喪妙質”, {《陸放翁全集》《劍南詩稿》卷七十九}皆表示重質而輕華。但宋人並不是不講華彩,華彩是“文”本身固有的含義,完全排開文而尚質,是文學所不能允許的。楊萬里《洮湖和梅詩序》:

梅之名肇於炎帝之經,著於說命之書,召南之詩,然以滋不以象,以實不以華也。豈古之人皆質而不尚其華歟?然華如桃李,顔如蕣華,不尚華哉?而獨遺梅之華,何也?{《誠齋集》卷七十九}

即表示華彩不可棄。只是這種文還得以質爲先決條件。張九成(1092-1159)《橫浦心傳》卷中釋:‘繪事後素’時說道:“大抵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必先有其質,方可從事於外,豈有先繪衆采,而後施素者乎?”{《橫浦文集》附《橫浦心傳》卷中。}所以最好的提法還是文質中和,也就文質彬彬。

由此出發,宋人多有要求文質中和者。鄭獬(1022-1072)《劉舍人書敞》:“然翶之文尚質而少工,湜之文務實而不肆。張籍歌行乃勝於詩,至於他文不少見,計亦在歌詩下,使之質而工,奇而肆,則退之作也。”{《鄖溪集》卷一四}此雖論文,實可移評於詩。李綱(1083-1140)《書四家詩選後》:“子美之詩非無文也,而質勝文;永叔之詩非無質也,而文勝質;退之之詩質而無文,太白之詩文而無質。”{《梁溪集》卷一六二}其理論標準顯然就是文質中和。范溫《潛溪詩眼》“詩宗建安”:“建安詩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風調高雅,格力遒壯。其言直致而少對偶,指事情而綺麗,得風雅騷人之氣骨,最爲近古者也。”對建安詩的理解就體現了文質中和的觀念,“言直致而少對偶”謂語言接近內容真實,屬尚質;“指事情而綺麗”都指表現接近內容真實,但又不乏華彩,這就是文質並重的觀念體現。王履道《鄄城杜澤之詩集序》:“精深婉約,華而不綺,清而不臒,刊陳而趨新,出險而掇奇,人所甚嗇,而公獨裕。”{王正德《餘師錄》卷三引}劉克莊《敖茂才論詩》:“至質翻如俚,尤臒始似仙”, {《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七}正是“至”“尤”,才使風格流於一偏。

但宋代的“質”不再是質樸的內容,而是由華麗而歸於平淡的質。陳知柔《休齋詩話》:

人爲之詩要有野意。蓋詩非文不腴,非質不枯,能始腴而終枯,無中邊之殊,意味自長。風人以來得野意者,惟淵明耳。如太白之豪放,樂天之淺陋,至於郊寒島瘦,去之益遠。

這裏認爲意味自長的前提即是“始腴而終枯,無中邊之殊”。“始腴”指內容的豐富,“終枯”指形式的平易。這裏的文指內容的豐腴,而質指形式的簡易,二者不再是平面的“彬彬”,而是由文而返歸於質,所以表面看來是質,但卻有著內涵的文,所謂“平淡而山高水深”。因爲這裏的質是對超越了文質以後而得到的質,即“千煆萬煉以歸於平易”, {道璨《柳堂外集》卷三《營玉澗詩集序》}所以質內在地包含了文。這就是宋代特色的文質中和觀念。

文質在外現層面上體現爲質樸與華彩的關係,但由於外現的質樸直接來源於內容的質樸真實,所以文質關係又常用來指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那麽由文質關係可以引出語與意、語與情、語與理等與文質關係相類似的關係問題。

在語意關係上,主張“理得而辭順”,與文質關係相似,都在於強調質對文的主導地位。黃庭堅《答王觀復書》:“好作奇語,自是文章一病。要當以理爲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表示理對辭的主宰作用,並注意“意”的有餘。陳亮《書作論法·意與理勝》:

大凡論不必作好語言,意與理勝,則文字自然超衆,故大手之文不爲詭異之體而自然宏富,不爲險怪之辭而自然典麗,奇寓於純粹之中,巧藏於和易之內。不善學文者,不求高於理與意,而務求文彩詞句之間,則亦陋矣。故杜牧之云:意全勝者辭愈朴,而文愈高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昔山谷云:好作奇語,自是文章一大病,但當以理爲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類拔萃。{《龍川集》卷一十六}

此雖論文,其理實可通於詩。他認爲“寕不足於辭,而有餘扵意”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〇《張文學詩卷》},其意即在於強調質對文的統領地位。姚勉《送黃強立序》謂:

文之所以妙者,意也。意不足而文有餘,不若文有盡而意無窮也,夫意無窮而後文有味,意非文之所以妙乎?雖然,意必至於理,理至焉,意次焉。{《雪坡集》卷三八}

這裏的“意無窮而後文有味”與范溫“有餘之謂韻”說的是一個道理,要求詩歌首先應該做到文盡而意豐,也與《滄浪詩話·詩辨》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可以互證。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言淡而旨遠,決非汨沒名利而不知返者也。”言淡則指言簡,旨遠則指味長,用文質範疇來表述則可謂爲文約而質豐,宋代詩學的文質中和觀特色即在於此,即外在的質包含了內在的文,換言之,則爲內在的文以質的形式外現。這樣的文質中和當然不同於宋代以前的文質彬彬。

但是前代的文質彬彬觀念在宋代仍然存在。宋代對重語辭而輕意理的創作態度表示批評就體現了重質的觀念。張鎡《仕學規範》卷三十九引歐陽修語謂:“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論文》:“崔德符《魚詩》云:‘小魚喜親人,可鈎亦可扛。大魚自有神,出沒不可量。’如此等作甚好,《文鑒》卻不收,不知如何?正道理不取,只要巧。”

但宋代詩學並不輕視語辭。劉克莊《張文學詩卷》:

意本也,辭末也,然聖門之論曰‘辭逹而已矣’,又曰‘質勝文則野’,辭亦豈可少哉?{《後村先生大全文集》卷一一〇}

表示辭亦不可輕。但是重文或是重質都會帶來偏激,如王正德《餘師錄》卷四“李翺”謂:

義不深,不至於理;言不信,不在於教勸,而詞句怪麗者有之矣……故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傳也。文、理、義三者兼並,乃能獨立于一時而不泯滅于後代,能必傳也。仲尼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子貢曰: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尚質而去文與尚文而去質皆陷於一偏,最好的表述還是中和。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

元白張籍以意爲主,而失于少文;賀以詞爲主,而失於少理,各得其一偏,故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同类推荐
  • 我要回报以歌

    我要回报以歌

    本书收录了张丽钧最新创作的40多篇散文,充满了对现实与生命的感悟,为阅历尚浅、忽略过多的中学生们摆出了一场珍贵的“纯净阅读的盛宴”,展现了精神原野上的美好风景。
  • 鹅湖新绿

    鹅湖新绿

    《鹅湖新绿》编辑推荐:鹅湖,因了一位长者的文化反哺,因了一群思想活跃,执着勤奋、怀抱梦想的鹅湖传人的激情创作,重又绿意青葱、鸟语花香。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

    本书是为你量身定做的非虚构写作指南,帮助你写出心灵深处的真实故事,不仅带给你新鲜有趣的想法,更能激发你的写作灵感,让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动笔,锻炼一下你的“写作肌”。作为国第一位获得创意写作终端学位并回国任教的高校老师,李华通过自己与学生多年的创作实践,展现出一个真实的非虚构创作过程,激发并鼓励你写出自己的故事。
  • 埋在花盆里的真情

    埋在花盆里的真情

    《温暖的故事:埋在花盆里的真情》是从全国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叶雪松先生已发表的温暖故事作品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温暖的故事:埋在花盆里的真情》里这25篇故事,有数万字的中篇,有数千字的短篇,多角度,多侧面描绘了让人落泪的人间真情,读之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或掩卷深思,或催人泪下,无疑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 散生漫笔

    散生漫笔

    近几年我的视力突然衰退,医生诊断是老年性白内障,而且是“老双白”:两只眼都被“白”蒙上了,这一点儿不冤枉我。几十年来两只黑白分明的眼睛跟着我受够了罪,伤眼的事儿看得太多了。
热门推荐
  • 我们的向日葵

    我们的向日葵

    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美好年华。我们在单纯中成长,却又不得不被挑染的更加出色。平凡的高中女生,和一些平凡的高中生活。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极品医仙

    极品医仙

    一代医学大师陆辰穿越到了异界,可是当他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这里才是他的天堂。我又不厉害,为什么那么多强者跪在我面前?我又不霸气,为什么那么多宝物非要找我认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御动四荒

    御动四荒

    浩渺星域,百界林立。天元大陆,四域为之。人常言曰,泛古苍源。天元临危,邪族来犯。千年之前,三子封邪。时至今日,辰灭邪族。辰天之名,永存天元。
  • 名侦探推理破奇案

    名侦探推理破奇案

    本书中的故事内容虽然简短,却趣味横生;作为向自己的脑力挑战的媒介,毫不逊色于一般的侦探故事。本书包括了“古坟里的谋杀”、“印花上的毒药”、“风流作曲家之死”等等精彩的奇案。
  • 兽,我要你负责

    兽,我要你负责

    我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某人的好太太兼好情人,为了目标不停地努力着,可是即将实现时忽然发现,我......移情别恋了。这个长着好看酒窝的大男生,美女当前竟然拒绝,亏我还在他打架时拿着钢筋救他。什么嘛?既然吻了人家,怎么可以不承认!该死的兽,我要你负责!
  • 重生凤女:妖孽王爷小娇妻

    重生凤女:妖孽王爷小娇妻

    她,堂堂的21世纪的盗宝专家,被妹妹陷害。穿越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国家,还是一个有爹生没娘养的小婴儿身上,遭受冷眼,备受打击,女子昂首轻笑大声道;“我堂堂的再世时迁,一模二抢三蒙骗,这小小世道还没有可以留住本小姐的人,偷遍天下吃遍天下。”他止步于她一笑,内敛光华,陪她闯遍天下
  • 血瞳杀神

    血瞳杀神

    上古第一奇书《世训》有言:“血瞳者,乃天生王者也,创世灭世于弹指之间!血瞳现世之日,便是星河宇宙统一之时!”本应是天生王者的血瞳神脉,却在绝世魔功之下悄然变成了嗜血嗜杀的血瞳魔脉!血瞳惊现,血溅九天!魔身现世,血杀八方!斩妖降兽,屠神弑魔!血瞳杀神,血杀六道!绝世无双的武道资质,让人震颤的修炼速度,匪夷所思的炼丹手法,无人企及的武学境界,强大神秘的九天神龙,血瞳神脉的嫡系传人,血染苍穹的狂战杀神,造就了一个逆天而行的血瞳杀神!神魔之战到底谁是赢家?血染神龙的极限到底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 盛宠嫡妃:毒医三小姐

    盛宠嫡妃:毒医三小姐

    五年痴情,换来的只不过是深爱的男人的残忍杀害,一朝重生,容锦歌发誓要将所有欺辱背叛过自己的人,通通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医术卓越,毒术精绝,医毒无双,却又阴险腹黑睚眦必报。然而容锦歌从来没有想过的是,自己从重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招惹上了一个不该招惹的人……她要交易,他同她交易;她要复仇,他帮她复仇;然而她要走,他却不让她离开——“进了本王的门,就是本王的人,容锦歌,你这辈子都别想离开。
  • 上课记2

    上课记2

    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这本书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渐少而悲悯之情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