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200000021

第21章 說解與涵詠(1)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吟詠性情爲詩之本旨,宋人認爲詩歌爲性情的自然流露,性情不僅可以穿透時空,如陳藻所謂“詩,情性也,古今一也”,而且也可以穿透作者與讀者的隔閡,“以今之情性求古之情性,則奚有諸家之異同哉?” {《樂軒集》卷六《詩》}但這裏的性情必須是合乎要求的性情,也就是說性情應該中和平和,樓鑰所謂 “若夫發明無邪之思,一貫之旨,天人同心,大道至平。”{《攻媿集》卷六七《答楊敬仲論詩解》}所以詩中所流露出的性情也應是平和的。對於這種平和的性情,讀詩者當然也應以平和的心態去理解它,而且應該從這種平和性情流露的詩歌中得到啓示,受到薰陶與教育。正如韓淲(1159-1224)《澗泉日記》卷上評呂本中所謂“評詩論文,必歸淳雅”,詩歌的品鑒其最終的目的也在於得性情之正。

中和性情的表現往往是平淡的。表達平淡與置心平易從創作到接受都以平易爲要求,張載的“置心平易始知詩”成爲宋人談詩論詩的普遍心理要求。與宋代的平淡詩觀相聯繫,平淡並不是枯槁,平淡與餘味無窮是不可分離的。與餘味相應,宋代詩學要求以涵詠諷誦、熟讀玩味來加以體會。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心性中和詩學在接受層面的回應。在此宋代中和詩觀終於達到理論的圓滿,即從天、人、詩關係的探討到對詩歌創作本身的探討,再從對詩的品味中體驗人格的魅力以及與天道的合一。

第一節  無邪之思

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宋代對人與詩的關係的重視,他們認爲詩歌應成爲人的真實寫照,應該反映出詩人自身的人格修養以及他們對世界的體悟。這樣宋代詩歌就成爲理想人格的流露,而我們所謂的理想人格就是中和性情。宋人認爲這種中和性情自然流露於詩中,詩成爲這種中和性情的載體,具有了承載與運載的功能。宋人標舉流露出中和性情的詩歌。陳藻《綿亭楊氏子名字序》:“詩三百,思無邪,無邪者誠,誠者中,中者仁,此詩之至也。”{《樂軒集》卷五}認爲性情的中和是詩歌最爲重要的條件。而柴望(1212-1280)《道州台衣集原序》所謂的“學詩四十年,吟詠數千首,求其優柔和平,哀樂中節,可以詔將來,有關乎世教者,蓋百不一二也。”{《秋堂集》附錄}可見性情中和一度成爲詩人們終生追求的目標。

宋代人以《詩經》爲詩歌的典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詩經》所流露出的性情被認爲是“思無邪”的。我們知道《論語·爲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成爲宋代詩學思無邪論的依據。同時《論語》“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也認爲《關雎》流露的性情中和。《關睢》位於《詩經》之首,也是國風之首篇,可謂爲詩經的代表篇目,《關雎》的性情中和也應可以看作是《詩經》性情中和的代表。

宋人廣泛認爲《詩經》是思無邪的,如楊簡《慈湖詩傳》卷一十五《漸漸之石》:“是詩正矣,無邪思也,無邪,道也,孔子取焉。”宋人屢屢表示對《詩》的無邪之思的向往。宋代並以此爲期人之勉,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卷十《題勿齋曾魯詩藁》:“勿夫子語顔以作聖工夫也,作詩亦有待於此乎?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固出於性情之正而後可。曾君魯擇言未爲不精,尚勉之哉!”

一、宋代詩學對《詩》思無邪的闡釋

我們知道漢儒對思無邪的理解表現在《詩大序》中:“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以禮義爲詩中所發抒之情的限定。雖然《詩大序》說的是變風,但由於《論語》認爲《詩經》總體上是思無邪的,所以有理由認爲發乎情止乎禮義應是合乎“無邪”的要求的。魏晉南北朝思無邪說衰微,《文心雕龍·明詩》:“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爲訓,有符焉爾。”主要指的是詩之本身的無邪可修持人之性情,對於無邪並沒有明確的說明。宋代詩學重視詩人之性情的修養,對“思無邪”進行了種種闡釋。

《詩經》中內容多樣,流露性情並不整齊一致。詩三百篇中畢竟還有許多或怨憤或嬉戲之詩,正如李衡《樂菴語錄》卷二所謂:“且如《桑中》、《牆有茨》、《東門之枌》之類,皆具道閨房****之事”; 段昌武《毛詩集解》卷首《學詩總說*作詩之理》引永嘉戴氏曰:“今《詩》中亦有自敍其嬉戲之樂,嘲謔之辭”,這些似乎算不得 “無邪”,對思無邪進行闡釋,宋代詩學必須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

(一)漢儒所亂

極端的看法就是漢儒所亂。方岳(1199-1262){另有方岳(約1252年前後在世),字元善,有《深雪偶談》存世,當注意區別。}《回趙子淵》謂:

嘗鼎一臠,則《牆茨》諸詠,似若以人倫之逆自相報復者,此殆不可以訓。孔子刪詩,何取乎刪也?傷風敗俗之辭,不可以明示天下來世者,則刪之耳。《牆茨》諸詩,所謂言之則汙口舌、書之則汙簡牘,蓋父不敢以訓諸其子,師不敢以淑诸其徒者也。某意其決在刪例。何以言之?《記》《禮》《左氏》諸書所引逸詩,其辭皆雅正,而夫子猶刪之。則淪三綱、斁九法如《牆茨》諸詩,刪之決也。夫子之言詩曰:思無邪。若諸詩者,其然歟?某決以爲黷亂如《牆茨》之比,淫奔如《桑中》之類,皆夫子所刪之詩也。删之矣则曷爲存秦火之燼,漢儒亂之也。漢儒奚其亂之火於秦者,不能盡記而孔子所刪之詩流傳習熟於人之口耳者猶在也,亡者不可復,則取其在者以足之耳。此漢儒之罪也。{《秋崖集》卷二十六}

但是象王柏那樣直接改動《詩經》的人畢竟不多,這種看法只代表了少數要求純正的“思無邪”的極端觀念。

(一)止乎禮義

變通的一種看法就是無邪即爲合乎禮義,如唐仲友《詩解鈔*四始六義》:

夫詩者,有感而作,心之發也。先王之民雖甚卑賤而僻陋者,其言猶若是也。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子刪詩之法也。發乎情故有思,止乎禮義故無邪。詩非必聖人之所作,而聖人斷之者也。

明確表示無邪就是止乎禮義。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一《詩序》:

詩三百篇,不爲不多矣,而孔子蔽之以一言曰:思無邪。蓋取其直已而發,粹然一出於正,風雅雖變,而思之無邪則一而已矣。

這裏的“直己而發”、“一出於正”指的就是性情之正,義理之正。陳埴《木鍾集》卷二《孟子》“詩可以怨,當怨而怨,不害於義理之正。”認爲詩經雖然有怨,但是其怨是義理之中,也就是“當怨而怨”,所以也可以算是思無邪。這裏的思無邪指的是義理之正,而邪就指的是違背義理的性情了。段昌武《毛詩集解》《學詩總說*作詩之理》引黃氏曰:

夫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大序》亦曰:發乎情,止乎禮義。’蓋曰思曰情,則有喜有怒,有哀有樂,而思曰無邪,情曰止乎禮義,則《記》所謂中節而和者也。今觀諸詩,其盛者言后稷先公之風化,文武成康之盛德,溫溫乎其和可知,而其變風,變雅之作,雖愁困哀思之中而亦有惻然愛君之意,則所謂喜怒哀樂之中節者,於此可證。

這裏指出思無邪就止乎禮義,也就是性情中和,並不是詩中發抒性情不能有喜怒哀樂,只是喜怒哀樂應該合乎禮義的要求。變風變雅之作,雖有怨愁哀思,但其中有愛君之意,其中雖有喜怒哀樂,但這種喜怒哀樂是合乎禮義的,也就是發而皆中節,這裏的節也就是義理、禮義,所以也就是思無邪的。

(三)作詩者意在勸戒

但是以上只是停留在對作者的性情流露上,雖可解釋變風變雅的愁困哀思,但仍不能解釋《桑中》等詩的道****、敘嬉戲之詞。稍爲通達的看法是將《詩經》的性情放在教化的環境中來攷察就顯得可以理解了,也就是將詩經的取捨原則與說詩者的選擇聯繫起來。楊簡《慈湖詩傳》卷四《桑中》:“詩無邪,《桑中》非淫者之辭,乃刺者之辭。”認爲《桑中》雖然寫的是淫者之辭,但是作者目的實在於勸戒,所以是合乎“思無邪”的原則的。朱熹將這種情況解釋爲:“彼以無邪之思,鋪陳****之事,而閔惜征創之意自見於言外”。{《朱文公全集》卷七〇《讀呂氏詩紀桑中高》}這裏仍然就作者流露的性情而言的。

(四)讀詩者之思無邪

這裏認爲《詩經》的原作者所流露的性情雖然看起來是有邪,但其目的卻在於勸戒,所以還是無邪的,這種思路仍然難以解釋鄭衛之音中的男女淫奔之詩,於是性情中和更多地向接受一方側重。朱熹說:

至於《桑中》《溱洧》之篇,則雅人莊士有難言之者矣。孔子之稱“思無邪”也,以爲詩《三百篇》,勸善懲惡,雖其要歸,無不出於正,然未有若此言之約而盡者耳。非以作詩之人所思皆無邪也。今必曰:彼以無邪之思,鋪陳****之事,而閔惜征創之意自見於言外,則曷若曰:彼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則彼之自狀其醜者,乃所以爲吾警懼征創之資耶?{《朱文公全集》卷七〇《讀呂氏詩紀桑中高》}

這裏認爲“非以作詩之人所思皆無邪也”,即謂即使作者之思爲有邪,但只要讀者之思無邪,也可合於思無邪之原則,也是與聖人之旨相合的。從作者思無邪,到讀者思無邪(作者即使思有邪,而讀者亦可存無邪之思以讀之),我們可以看到思無邪向讀者一方的側重。

在此我們將宋代中和詩觀對讀者的性情要求引出就顯得順理成章了。陳淳《北溪大全集》卷一十八“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謂

此一言,《魯頌·駉篇》之詞也,主于思馬而言。夫子讀詩,至是有感而取之,以斷三百篇之義。非以三百篇之詩,皆止乎禮義而粹然一正也,如變風鄭衛之詩,不止乎禮義,而逸於邪思者亦多矣。聖人之意,直以詩有美惡之不同。其言善者,足以感發人之善心;其言惡者,足以懲創人之惡志,所以指歸,不過欲人使人得情性之正而已。故惟此一言,簡要明白,可以通貫全體而盡蓋三百篇之義,因特表而出之以示人,可謂切矣。則讀詩者,右不深體以爲切身之務而徒諷誦之云哉?然詳玩是言,雖約而爲義甚博,蓋誠之通而大本之所以達也。豈但讀詩之法爲然,凡讀書窮理,治心修身,無適而不可,學者誠能深味其旨而審於念慮之間,必使無所思而不出於正,則日用云爲千條萬緒,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陳淳將朱熹的讀者之思無邪觀念發展到治心修身,更涉及到了品鑒的意義所在,雖然他說的儒家的修身之用,但對於我們今天的文學品鑒所謂的陶冶作用也是可以有所借鑒的。

我們說過,詩歌作爲中和性情的載體,起到承載與運載的作用。當被讀者讀到時,意味著這種承載和運載到了接受者的一方,接受者一方被認爲是這種中和性情的接受者,也是創作者中和性情的印證者,這樣的積極的接受方式當然要對接受者本身進行要求。思無邪這一原則也被用於接受者了,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是宋前所未見到的。陽枋《與蘇坤珍書》謂

‘無邪’,不只是作詩者‘思無邪’,而誦詩者亦當‘思無邪’方得。不然詩只是古人言志底,何益哉?所謂不能無疑且闕之,看來看去,疑者終亦不疑矣,只須取其爲我用者,深玩潛體,其餘差舛不必深較徒費工夫虛度時日,大閫之招已辭之矣。”{《字溪集》卷三}

可謂一語道破天機。{自漢代以來詩歌的接受者往往又具有闡發的責任。本章的討論將誦詩者、解詩者、說詩者一並認爲屬於

品鑒類,這是要先進行說明的。}所謂的以無邪之思讀之,也就是要求讀者的性情合乎要求。只要讀者之思無邪,即使詩作本身思有邪,亦無妨礙。正如李衡《樂菴語錄》卷二引王居正曰“觀人之言,系乎心術之邪正。”而“道本無邪正,自正人視之,天下萬物未始不皆正;自邪人視之,天下萬物未始不皆邪。”所以“非特明作詩者之思慮不及於邪,亦欲使讀者其心術不可不出於正也”。對讀者的無邪之思的要求就成爲宋代中和詩觀品鑒論的重要內容。

但其間還有一個轉變過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五“桑中”曰:“仲尼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人以無邪之思作之,學者亦以無邪之思觀之,閔惜懲創之意隱然自見於言外矣。”指的是作者思無邪,讀者亦須思無邪。陽枋《與蘇坤珍書》:“‘無邪’,不只是作詩者‘思無邪’,而誦詩者亦當‘思無邪’方得。” {《字溪集》卷三}要求讀者思之無邪與作者思之無邪的一致。而朱熹的觀點則在呂氏與陽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指出即使作者思有邪,只要讀者思無邪也可合乎聖人之意。其意在於以讀者之思無邪來達到對作者思有邪的超越。在朱熹之前,宋代說詩者皆認爲《詩經》之思是無邪,即使那些怨憤嬉戲之作,表面看來思有邪,但其中作者真正的目的仍在於勸戒,也就是所謂的“喜怒哀樂中猶有愛君之意”,呂祖謙的觀點事實上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即所謂的“詩人以無邪之思作之,學者亦以無邪之思觀之,閔惜懲創之意隱然自見於言外矣。”而朱熹觀點則將思無邪的側重點移到了讀者一方來。這從品鑒論來看,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讀者之思無邪超越了作者之思無邪而在詩歌接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實他們還把思無邪的接受方要求延展到了其他領域。有謂六經皆思無邪者。陳傅良《止齋文集》卷四

五附錄《文章策》:“昔者甞疑夫子於詩之三百篇斷之一辭,則曰思無邪。夫《易》也,《書》也,《春

秋》《禮》《樂》也,皆其無邪思也,”可見宋代思無邪觀念的廣泛滲透。}陳埴《六經總論》卷二《孟子》“學詩之人每一章一篇,並存無邪之思以觀之,則百篇之義不在《詩》而在我矣。”{《木鍾集》卷二《孟子》}充分認識到讀者性情之正在詩歌接受中的積極作用。

二、讀詩可得性情之正

既然三百篇之義在讀者而不在作者,當以無邪之思觀詩,而觀詩又可促進思之無邪。讀詩成爲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劉翼(1198-?)《戲和劉雪巢題壁韻》:“要識性情根極處,請觀三百五篇詩。”{《心遊摘稿》南宋群賢小集本}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一有謂:“學者不可以不看詩,看詩便使人長一格。”上引陳淳《北溪大全集》卷一十八“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進一步表示:“豈但讀詩之法爲然,凡讀書窮理,治心修身,無適而不可,學者誠能深味其旨而審於念慮之間,必使無所思而不出於正,則日用云爲千條萬緒,莫非天理之流行矣。”皆謂讀《詩》可以修心養性,而得性情之正。與此相反,對於某些詩,人讀之而不得性情之正者,則進行批評。楊時《龜山先生語録》卷二謂:“若涉於訕謗,聞者怒之,何補之有?觀蘇東坡詩只是譏誚朝廷,殊無溫柔敦厚之氣。以此,人得而罪之。若是伯淳詩,則聞之者自然感動矣。”指出讀之而怒,不得性情中和,所以此詩不可取。楊冠卿(1138-?)《靜寄樂府序》提到“或者乃謂綺靡之詞,發人幽感,君子病之,不傳焉可也。”{《客亭類藁》卷七}即表示有人認爲讀之而得傷感的詩歌沒有流傳價值。

我們在第二章第三節討論詩以修德時已經提到讀詩而得性情之和,那麽在宋代人觀念中爲什麽讀詩可以修心呢?那是因爲詩有如下幾種作用。

首先是勸戒作用。勸者,進也,也就是鼓勵促進的意思。陳淳說“聖人之意,直以詩有美惡之不同,其言善者,足以感發人之善心,其言惡者,足以懲創人之惡志,所以指歸,不過欲人使人得情性之正而已。”即可以對善心進行鼓勵,而對惡志對懲戒。

同类推荐
  • 忆往抒怀

    忆往抒怀

    著名作家程树榛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曾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和《人民文学》杂志主编。2008年推出汇总其近60年创作精华的十卷《程树榛文集》,文集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散文、诗歌及评论。2008年后散文创作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近日八十高龄的老作家程树榛将其2008年至2014年间创作的散文结集成册。散文分以追忆旧友、域外感受、生活感悟等分六辑,其中多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刊发。
  • 古文观止鉴赏

    古文观止鉴赏

    在社会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的车轮正以惊人的速度横扫世界,终日在电脑和千奇百怪的机器前忙碌的现代人,用电线、轨道、或航线,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
  •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

    欧阳自远,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普通孩子,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一步步走上中国科学的尖端,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欧阳先生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追忆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讲述探月的梦想是如何走进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又肩负着祖国怎样的飞天梦。欧阳先生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期待中国探月的成功,但更期待国人真正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通过欧阳先生的自述,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更能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为梦想执着一生的高尚情怀。
  • 借我春秋五十年

    借我春秋五十年

    本书是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作者的又一部宏篇巨著。作品叙述并描写了一个英俊少年从戏剧舞台到政治舞台的人生历程。洋洋洒洒、流畅生动的文字展示着作者精彩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有众多人物形象,立体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句时髦的词语——我们很快就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作者对亲历的数十个文化事件的详细描写真实地揭示了 座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堪称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配有百余幅历史图片,展现着作者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书稿更加显得生动而丰满。
  • 温暖的石头

    温暖的石头

    《染布》、《难忘那双大头鞋》、《倒小肠》、《乡戏》、《偷粪》、《卖豆腐的男孩》、《吃鱼》、《剃头》、《一块旧表》……《温暖的石头》再现作者相裕亭亲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与物,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尘埃飞舞里的几多喜悦、悲伤、欢乐、情恋,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回忆,真是很奇妙!久留心底的往事,可以在回忆里让其情景再现。消逝的童年、远去的故乡,甚至是自己至亲至爱的故人,都能在回忆中一一找回。《温暖的石头》再现作者亲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与物,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尘埃飞舞里的几多喜悦、悲伤、欢乐、情恋,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狂傲神妃:废材逆天小姐

    狂傲神妃:废材逆天小姐

    一个万人瞩目的大明星在不知不觉间穿到一废材身上,更可怕的的是刚穿越过去就被人找上了麻烦。“我滴天,姐姐我从小到大怕过谁?居然欺负我,就算是废材我也不会让你安宁活着。”“这位小姐姐你很嚣张啊!”邪魅美男给出一个迷死人的笑容挡在她茶馆门口冤枉她偷了他的东西。“这位帅哥,我们认识么?我偷了你啥东西?”“你偷了我的心,要么还给我,要么嫁给我。”“怎么还?”“嫁给我。”“……”
  • 横勇无敌

    横勇无敌

    宇文,一位只在大学就读一年便辍学在家务农的小农民被闪电劈中后灵魂穿越千年来到隋朝,成为了有天下第一横勇无敌大将军之称的宇文成都。这一年正值开皇二十年,英气逼人的杨玉儿正当妙龄,秀丽脱俗的小辣椒单盈盈含苞欲放,美艳绝伦萧美娘芳华正茂,冰山美人宣华夫人也才十九岁,且看少年英雄与绝世佳人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前世,他只是一个为家人而活、老实巴交的小农民;今生,他是名满天下的少年英雄,面对即将到来的乱世他能否改写自己悲惨的命运?乃至于施展雄才伟略,指点江山,一统这纷乱的天下,成就前无古人的盛世基业,真正做到横勇无敌?平反王、灭突厥、兵伐高句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美娘嫣然笑、宣华内柔外傲,巾帼也羞娇,美人如花花正茂,点缀这纷乱的世界!沙场会英豪,醉卧美人膝,数风流人物,还看宇文成都!乱世出英雄,我不做英雄谁做英雄!
  • 神魔齐舞

    神魔齐舞

    我心不入魔,万事奈我何?他从小就没了爹娘,抚养他长大的师尊最终也死在自己面前。少年郎一步步走来,等他报了父仇、救回娘亲、重振宗门接受众人膜拜时,真正的杀戮才刚刚开始……《归葬经》开篇曰:“众人终死,皆归于土;生有来处,死葬归途。“
  • 宫女上位记

    宫女上位记

    从小小的洗衣宫女一路爬上巅峰要有什么?如花容貌?强大靠山?或是不择一切的手段?冷静即不如花也没靠山,不过幸好她是穿越的。不过幸好她还遇到了一个男人。“你的计终有破绽,我也会在你身后为你守护。”男人的心声。可惜,冷静听不到。冷静向望的是黄袍朱服,王冠加身。就是爱情,在她看来也不过是权势中的一抹蚊子血,疼过便觉得碍眼。
  • 恶魔道士

    恶魔道士

    他是一个恶魔但也是一个道士,他的眼瞳看的只有失去,但是他为爱而战斗……
  • 一念成婚

    一念成婚

    某日,C市首富程安俞上了报纸,穆歌放下报纸,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你们已经离婚了,难道你还对这个曾经那样折磨你的人心存幻想?对于何念来说,这世上她做的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嫁给徐左,而她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和徐左离婚。其实就是一个心里没有女主的男主在经历过种种之后终于爱上了女主的故事。
  • 从绽放到凋零

    从绽放到凋零

    当代中国白领阶层婚外情现象真实纪录,为你讲述发生发生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香港五大城市的男女婚外情故事。关于出轨,男人说:“出轨,没有特殊理由!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我做的只是男人做的事。” 女人说:“婚后没多久,我便受不了生活单调无趣。我爱性,爱男人,喜欢风流韵事的快乐。要这样,就只有一个法子:红杏出墙!”......梦幻与现实、灵与肉、欢乐与痛楚相互交织,当事人奇妙的心理活动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纠葛……情节真实,请勿对号入座!
  • 邪魅王爷混血妃

    邪魅王爷混血妃

    木小小是天才医生,父亲是发明家。暗中发明时光机,被木小小触动开关,穿越到历史架空的朝代。古灵精怪的她,要替在古代好友嫁给花心王爷~结果成亲当天,内王爷却在妓院鬼混。本想给新婚娘子来个下马威,没想到,这个“温柔安静贤惠”的宰相千金却将王府闹的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笑料百出……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九幽鼎帝

    九幽鼎帝

    一个大山里出来的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居然身怀灵脉,有望踏上修仙大道,但是灵脉品质几乎是修炼废材。一尊神界飞下的神秘小鼎,拥有着超强炼丹能力。两者相遇,造就一代帝王。关注九幽鼎帝,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