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9100000005

第5章 手腕·手段·权力游戏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刘邦的一生,可以说是玩弄手腕的一生。他善于玩弄手腕,耍弄手段,他用无形的绳索,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天下都纳入自己的彀中,即使与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萧何,也被他戏耍于股掌之间。

手腕上的力量

纵论秦汉时期的英雄,可谓是英雄辈出,星河灿烂,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有力拔山兮的楚霸王项羽,有善于搞后勤的萧何,有善于攻城略地的韩信……个个都是身怀绝技英才,至少,都应该比刘邦强。

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是刘邦。这决不是历史在开玩笑,因为刘邦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刘邦虽然没有项羽的霸气,张良的满腹良谋,但是有一项却是这几个人比不上的。那就是——手腕!

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叱咤风云,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善于玩弄手腕,或者说不屑于玩弄手腕。在刘邦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项羽之所以不善于玩弄手腕,有可能是由于项羽的能力太大了,他能力拔山,勇冠三军,冲锋陷阵,无人能敌。大概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勇力太过于自信了,所以对玩弄手腕这一套十分瞧不起,认为是属于下三滥的招数,而不屑于使用。在鸿门宴上,见到刘邦就说:“这不是我的意思,是您手下的曹无伤告诉我的。”一句话就把投靠自己的人给出卖了!

这和刘邦千方百计拉拢项伯为自己所用相比,是有天地之别,由此可见在玩弄手腕方面项羽与刘邦的差距。

其实在这之前的一个时间,还有一个和曹无伤相类似的例子。在刘邦进入关中时,心里自然起了“王关中”的念头。刚巧这时候,有位解生,他跑来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关中是秦国的故土,比关东可富庶十倍不止呀!地形也是虎踞龙盘之地。现在我听说章邯已经投向项羽了,被项羽封为雍王,要把关中给他治理,恐怕你就得不到关中了。所以当今之计,您应该赶快派兵把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兵马进来。”

刘邦大概是想念关中的美女珍宝想得有点儿昏了头,一听有道理,就自作主张,立即照此办理,连同张良等高参都没有商量。

结果,解生给刘邦出这个馊主意,差点儿给刘邦惹来大祸。项羽一听说刘邦闭关拒纳诸侯,立即就要派兵攻打。幸好项伯给张良报信,张良才知道这回事,立即前去告诉刘邦。

刘邦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便不好意思地对张良说:“是鲰生给我出的主意,让我派兵守住关口,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这样就可以占秦地为王了。我就听从了。”估计这时刘邦的脸红得就像块红布了。

不过,这时就显出刘邦的手腕来了。明明出主意的是解生,怎么到刘邦嘴里变成鲰生了呢?

这个“鲰生”是古代南方一种方言的说法,意思就是浅薄愚陋之人。刘邦以此来代替解生,其实是对解生的一种保护。如果都像项羽一样,张口就把人给卖了,以后谁还敢给你出主意呀?这也正是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

不管是因为项羽是看不起玩弄手腕,才不愿去耍弄手腕,还是因为本身就不善于玩弄手腕,总之,和刘邦比起耍弄手腕,项羽绝对不是一个等级的。

刘邦耍手腕时,表现得很是机警。在和项羽战斗正酣的时候,韩信派个人来进见刘邦。这个时候派人来干什么呢?韩信向刘邦讨封来了。韩信率领大军平定了齐地七十二城,觉得自己立了大功,所以就派个人来,告诉刘邦,自己平定了齐地,为了管好这块土地,请你先封我做个假(代理)齐王吧!

刘邦这时也许正在为和项羽拼得你死我活而大伤脑筋,听见韩信这时候来讨封,不由得火上心头,大骂起来:“他奶奶的,我被围困在这里,日思夜想盼望你来帮我解围,原来你是想自立为王……”正在这时,他手下的两个大谋士张良和陈平在凳子下面同时踢了他一脚。这个时候也就显出了刘邦的机灵劲,他先打了个停顿,示意“我渴了,给我送上杯水来”。张良这才趁机附在刘邦耳朵边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不利的境地,你能够阻止韩信称王吗?万一他恼羞成怒,反水了,你能阻止他吗?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省得再闹出什么事情来!”

其实就是没有刚才这两位那一脚,刘邦已经醒悟过来,他丝毫没有露出破绽,放下水杯,接着开骂:“大丈夫顶天立地,想做王自然就应该做真王,做个假王算什么呀?这个韩信真是连我也信不过?”他摆摆手,让韩信的使者退下去,立即派张良代表自己,前去齐地向韩信颁赐印玺,正式立韩信为齐王。

估计正是这次册封使韩信感恩戴德,感受到了刘邦对自己的信任,便立即率领大军解救刘邦,使刘邦摆脱了项羽的围困。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的手腕。其实刘邦在紧急关头能够随机应变的本事是他的看家本领之一。

早在荥阳与项羽相持的时候,由于鸿沟对峙的局面无法打开,楚军的粮食供给出现了问题,士气低落,军队里逃跑的人越来越多。项羽坐不住了,便派人对刘邦说:“这些年来天下不太平,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你争我夺。为了让天下的父老不再受刀兵之苦,我们两个来个单打独斗,一决雌雄!”

这个项羽对于自己也太自信了,竞用起了单打独斗这一招。刘邦岂能和勇冠三军的楚霸王单打独斗,所以他笑着拒绝了项羽的请求:“我宁可斗智,不斗力!”

这个事情也充分显示了项刘的不同风格,一个崇尚武力,一个善用智力,善用手腕。项羽为了使刘邦出战,便让士兵辱骂叫阵,想要激怒刘邦。但刘邦找了一个神射手,将辱骂的士兵都射死了。

不过刘邦也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善于使用手腕的刘邦可不会采用当街大骂的办法,他有更绝的,他约项羽隔着鸿沟举行对话,当面向项羽宣读他的十大罪状:

第一条:违背怀王之约,将刘邦分到汉中;

第二条:擅自杀死上将军宋义;

第三条:援救赵国后,不回楚,反而进军关中;

第四条:烧毁秦宫室,将财宝据为己有;

第五条:杀死已降的秦王子婴;

第六条:坑杀秦降卒20万;

第七条:分封诸侯不公;

第八条:将义帝赶出彭城,据彭城为己有;

第九条:暗杀义帝于江南;

第十条:为政不公,主约不信。

这十条罪状使项羽恼羞成怒,也顾不上自己的尊严了,命令自己的弓箭手暗中放箭,正中刘邦的胸口,刘邦几乎从马上掉下来。当时,双方几十万士兵都在伸长了脖子观看楚汉两大巨头举行“峰会”。刘邦为了稳定自己的军心,硬是忍着疼痛,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反而俯下身去摸着自己的脚,叫道:“这个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脚!”

其实,这一箭可是结结实实地射在了刘邦的胸口,刘邦伤得很严重,回去以后就躺到了床上。张良就说了:“你可不能躺倒呀!大家都知道你在两军阵前中箭了,如果躺下去了,军心就会动摇呀,如果项羽趁机发动进攻,那可就危险了!”

刘邦一听,只得强撑起来,包扎好伤口,坐上辇车,前往各营巡视。当个领导也真不容易,受了这么严重的伤还要强撑着对别人说:“我没事,我没事!”怨不得刘邦在征讨英布回到自己的家乡时,回想起这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想起自己的不容易,不由得一股悲壮的情绪涌上心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谓是唱出了心中那种悲壮的思绪,估计当时心里头就想着项羽射他这一箭!

不过,当时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士兵都紧张了好几个月,心里头估计早就厌烦了,厌战情绪蔓延,如果这时候自己的统帅都被人家给射死了,这仗还怎么打呀?所以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这时候听说汉王来巡营了,大家的情绪一下子稳定下来了,大骂项羽不是东西,居然暗箭伤人,比较起来,还是咱们的大王仁义,是个大英雄!

这样刘邦靠着自己的手腕稳定了自己的军心,从而为击败项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形之中的绳索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象无形。”意思就是最宏大的方正(形象)反而看不出棱角,最大的(人)材(物)器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制成,最宏大的音律往往听上去声响稀薄,而最宏大的影像,因为无法看清全貌,似乎已没有了形状。刘邦的手腕非常高明,真可算得上是“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了,他总是能够在无形中,把人控制住,为他自己效力。

前面我们讲过,季布在项羽手下曾经“数窘汉王”,但是后来还是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一个官做。

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人,刘邦却没有这么客气。这个人就是曾经放他一马的丁固,丁固这个人和季布也有点关系,他是季布的舅舅。他曾经放过刘邦,按理说应该得到比季布更多的封赏,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在投降刘邦之后,反而被送到了军法处。刘邦还为此下了最高指示:“丁公(就是这个倒霉的丁固)作为项王的部属,行事不忠,导致项王丧失天下的,就是这种人。”“最高统帅”下了“最高指示”了,“军事法庭”的“法官”们秉承“最高指示”,判决丁固斩首。

险些要自己命的人得到重用,救了自己命的人反而被处死,这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但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是他从心理上控制人的重要手段。他就是要鼓励这些对主人忠诚的人,而要警戒那些卖主求荣的人,“千万不要背叛我呀,否则丁固就是你们的下场!”这也正是刘邦控制人的高明之处。

刘邦知人善任,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于人才的控制,而且他控制人的手腕非常高明,常常在无形之中将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对于韩信,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刘邦在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之后,立马封韩信为大将,将自己的几十万兵马都交韩信指挥。但是,刘邦真对韩信这么放心吗?这时就显出了刘邦的手腕来了。

把位居诸将之上的大将印信交付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历史渊源,甚至是毫不了解的人,毕竟是一件非同一般的大事,以“沛公殆天授”的禀赋,刘邦岂能不留一手?

刘邦怎么做呢?他给韩信派了一个助手。其实这个助手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名义上是助手,实际上就是派去监视韩信的。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他的老乡,对他最忠心耿耿的大将曹参。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这就是说:曹参之所以能建树这么多攻城野战的军功,是因为他一直同韩信在一起。

以众人的眼光来看,给韩信派去一个副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充分说明了刘邦的高明之处。韩信在为大将之前,是寸功未立,甚至从投奔项羽到现在,就没有正儿八经打过一次仗,诸将怎么能服从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毛头小子呢?他们难免会有抵触情绪,这对于韩信调兵遣将是非常不利的。派一个德高望重的曹参过去,就可以镇住诸将,使他们不敢不听从韩信的命令,这对于韩信完成自己的任务显而易见是很有利的。

但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并不止于此。几十万的大军,这可是刘邦的家底。就这么让外人来掌管,他就能够放得下心去?

刘邦把曹参派去做韩信的第一副手,可不是让他去建立攻城野战的功勋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帮助韩信。曹参的第一重要使命应该是暗中密切监视韩信。

这就显示出了刘邦的“手腕”,以曹参在诸位将领和部队中的威望,韩信若有异心,曹参马上可以拿出“汉王密诏”之类,号召官兵将其制服,从而确保刘邦对于军队的控制权。

刘邦在把军令大权授予韩信的同时,却把执行军法的大权交给了曹参。韩信自登坛拜将以后,在执掌兵权的这数年中,刘邦始终以曹参为盾,步步防范。更使人钦佩的是,负有这一秘密使命的曹参,从未妨碍过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雄才大展,至少韩信的感觉是配合得很好,也未有过对曹参不恭的言行。由此可见刘邦手腕的高明之处。

刘邦这一手,即可控制军队,又能借此衡量韩信与曹参关系的亲疏厚薄。由此可见他对韩信和曹参的搭配使用,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日后没有多长时间,他这一手就显露出效果了。在荥阳和项羽大战失利后,刘邦从成皋仓皇逃跑。他并没有向西逃回自己的大后方关西,而是渡过黄河向北而去。为什么呀?韩信的军队就驻扎在这里。刘帮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军权控制在谁手里。

当晚,刘邦就立即派夏侯婴连夜同曹参、灌婴等取得联系,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刘邦安排得巧妙之处了。他并没有首先去找军队的一把手韩信,而是首先去找自己最信赖的曹参。由此可见他派曹参给韩信做副手的真实用意,那就是当关键时候的棋子!

稍后,陈平等人陆续来到,他们连夜商量出了对策。什么对策?不外乎就是如何应对韩信的对策。商量好了对策,第二天一大早,就由夏侯婴驾着车,刘邦带着那一班人来到辕门,自称是汉王使者,有要事谒见赵王张耳,没有让士兵通报就直接顺利地进人大营。从这里可见韩信治军并不是十分严格,想想几十年后周亚夫在细柳营治军,敢于斩杀监军,也许就是从这次事件中汲取的教训。

就这样,刘邦长驱直人,直达韩信的寝帐。这时韩信还高卧未起,刘邦由曹参引路,直接去韩信的卧室,将他用来调兵遣将的印玺符节全部收归己有。刘邦得到印信之后,在陈平等一班从成皋跑出来的将吏们的配合下,对韩信军团迅速地来了一次人事安排上的换血。待韩信在睡梦中被人唤醒,匆匆来到中军帐参见从天上掉下来的汉王时,兔起鹘落般的军权易手,已经宣告完成了。

在整个荥、成战线几乎全盘输光的情况下,韩信军团可谓是刘邦手里仅有的一张牌了。大家也不妨想一想,刘邦仅带着数十个随从来投,韩信会采取何种态度有谁敢打保票呢?如果不是有曹参在里面做内应,刘邦又怎么敢直入韩信的寝帐,堂而皇之地将印把子抓在自己手里呢?

事实上,刘邦仅用一个早晨的时间,便占有了主动地位,如果没有登台拜将时留的这手,谁能够保证如此顺利呢?

可见刘邦的手段实在是高明之极!

刘邦不仅对于像韩信这样半道来投的人敢于玩弄自己的手腕,就是对于和自己一起起家的人,他同样留有一手。最明显的例子就要数萧何了。

在追随刘邦的诸人中,萧何是功劳最大的。所以刘邦也对萧何格外看重。在封赏功臣时,刘邦提出要搞一个“十八元功臣”的座次。大家一致推举曹参为第一,理由就是曹参受伤达七十多处,攻城咯地最多,当然应该排在第一了。

其实刘邦心中早已将萧何列为第一了。但是这种话他并没有说出口,而是借鄂千秋替自己把话说出来了。这个鄂千秋就是善于揣摸人的心理,他早就看出了刘邦的心思。所以,他立即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位所说都不合情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野战之功,但是这不过是一时的功劳。皇上与楚王相持五年。经常败军亡卒,只身逃亡无数次。就是因为萧何时常从关中补充粮草和兵员,不用皇上下一道诏令,数万之众立至,救了皇上燃眉之急;皇上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数载,军中乏粮,萧何从关中转漕运粮,供给不乏;皇上虽然丢失中原数次,但都是因为萧何保全了关中,皇上才有了根基。这些都是万世之功。即使没有曹参这样身经百战的人,皇上同样会夺取天下,怎么能够凭一日之功而看不见万世之勋呢?所以说,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听了鄂千秋之言,正好中了自己的心思,诏令萧何为功臣之首,可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这在古代可是对于臣下的最高待遇了,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特权。

秦朝的法律规定,群臣上殿不得带尺寸之兵器,所以荆轲刺秦王之时,秦王一时拔不出剑,群臣又无剑可拔,只好徒手相搏。汉承秦法,所以群臣上殿同样不得带兵器,而萧何独有此特权,足见刘邦对于萧何的重视程度。

按照自古以来的朝礼规定,臣下进殿上朝要“趋”步而进。就是要碎步小跑前进,以表示对于皇上的尊重。《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时就是“入而徐趋”,“徐趋”就是“慢慢地碎步小跑”,触龙年老,行动慢,但也要做出个“趋”的样子。刘邦把“不趋”这一特权赐给萧何,以示敬重功臣。

不仅如此,刘邦还加封萧何家人,“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刘邦想到当年他去咸阳服苦役,萧何曾经多送给他二吊钱,又加封二千户。

由此可见,刘邦笼络人心很有一手,所谓“赏一人而天下皆敬”,他就是借此表示:凡是对我忠心的人,我是不会忘记的。

但是,刘邦往往对人有软的一手,就会有硬的一手。他对萧何也不例外,他允许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看似对于萧何的一种重大的赏赐。其实其中的苦衷,大约只有萧何自己心里清楚。

后来,陈郗起兵造反。刘邦御驾亲征。战事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被吕后采用萧何之计,将韩信诛杀于未央宫。刘邦听说韩信被诛,立即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下令增加500人作为相国卫队,并令一个都尉率领。朝中文武皆来祝贺,庆祝萧何高升。

萧何的一个食客叫做召平的人看出了刘邦的用心所在,这个召平原来为秦朝的东陵侯,后来沦落为种瓜的人,世事沧桑,所以练就了世事洞明的慧眼。他忙去给萧何出主意。

召平在一片赞歌声中,偷偷地跑来见萧何,向萧何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丞相可知大祸将要临头?”

萧何对于召平的话自然大感吃惊,疑惑不解。

召平将自己的看法对萧何讲了出来:“丞相怎么不细细思量一下,皇上御驾亲征,顶风雨、冒严寒,时刻都有生命之虞,而丞相镇守关中,可以说是过清闲日子,无刀箭之险,无严寒之苦,而皇上还加封您为相国,增加您的卫队。加封您的食邑,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萧何来不及多想。

召平说:“淮阴侯韩信新近谋反,皇上因此对您也产生了疑心。皇上赏赐卫队,名义上是对您的宠爱,而实际上是为了监视您呀。希望丞相推辞不受。赶快拿出自己的家产去充军费,这样或许可以转祸为福,取悦皇上之心。”

萧何觉得召平的话很有道理,急忙上表辞封,拿出家产充当军费。刘邦果然大喜。

但是刘邦对于萧何的疑虑并没有消除。几年后,英布被刘邦逼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在征战途中,刘邦数次派使询问萧何,镇守关中准备做些什么。萧何上表回奏,声称就像刘邦平定陈郗时一样,安抚百姓,稳定关中,搞好后勤供给。

大凡人都有这种心理,没有成功时,倒能够和他人共患难,一旦成功了反倒患得患失。几百年前的勾践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消灭了吴国之后,就借故逼迫首席功臣文种自尽,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现在的刘邦何尝不是这种心理呢?刘邦自从杀了韩信之后,接着又杀彭越,现在又去征讨英布,心中十分恐慌。韩信、彭越、英布,号称汉初三大将,刘邦最怕他们造反,所以设计诬英布拥兵造反,他怎么能不忧心忡忡?

刘邦对萧何的这些举动,又被萧何手下食客看出了其中奥妙。食客对萧何说:“相国知道吗?您已经离灭族不远了!”

萧何本来忠心耿耿,想必也没有想那么多,所以忙问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位门客说:“相国现在已经名列功臣首位,皇上还能够加封您吗?”

“不可能了,我已经贵极人臣了!”

“相国自从人关后,十几年来深得民心。这种情况随着皇上杀功臣,屡征伐而有增无减。关中之民尽皆归附相国。皇上这次带病亲征,对手是英布这样的劲敌,连留侯张良这样的人物都感到形势十分严峻,带病出来辅佐太子。皇上屡次派使询问相国,就是怕您深得民心,功高震主,一旦有什么异举,关中必然倾动。臣下为相国计议良久,相国最好侵民自污,压价多购强购百姓土地,用这方法失去民心,皇上心中才会感到后方安稳,才会消去疑心!”

萧何越想越怕,万不得已,依计而行。刘邦听到萧何扰民,果然十分高兴。

刘邦平定英布之后,返驾长安,在半道上,关中百姓就拦道告御状,纷纷控诉萧何强行压价和强占他们的土地。刘邦乐滋滋地回到宫中,萧何立即去拜谒。

刘邦喜上眉梢,说:“如今相国这样替我镇抚关中百姓?”说着把百姓的状纸递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交待吧!”

萧何叩头请罪,回到相府,立即召来百姓,愿卖的立即补足余钱,不愿卖的,如数退还土地。关中百姓高呼万岁,盛赞皇帝英明。刘邦听说此事,欣喜欲狂。萧何本来不愿意如此行事,但是为了消除刘邦疑心,不得不自斟自饮了这杯苦酒,不得不自己毁坏自己的名声。

你看,刘邦的手腕是多么高明呀!他对于自己最为信任的人也是软硬兼施,让你有苦说不出,只得乖乖地听从刘邦的调遣,这正是刘邦手腕高明之处。

分封功臣的玄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大家跟着刘邦出生入死打天下,也就是想要得个封妻荫子的结果。“当年万里觅封侯”,就开门见山,直接道出欲求高官厚禄、封妻荫子的心态。

所以刘邦打败项羽,终于得到了天下,大功告成,就要封赏功臣了。但是封赏正是打击异己、培养亲信的一个大好时机,是玩弄手腕的好时机。刘邦在分封功臣之时,更是表现出了极高的“手段”,让人叹服不已。

天下初定,把自己的脑袋绑在裤腰带上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文臣武将,都渴望得到自己的那杯羹。所以大家也都是寻找一切机会提醒刘邦:该封赏了,不能好处让你老大一人独吞呀,你吃了肉,总得让我们啃点儿骨头喝点儿汤吧!

有一次,刘邦和大臣们闲聊。刘邦也是喝得有点儿高了,便晕晕乎乎地问自己的老部下:“今天你们都得给我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而不可一世的项羽却失去了天下呢?”

刘邦的本意大概希望别人奉承他两句,因为好像大家一致认为刘邦是个饭桶,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连韩信都说他只能够带十万兵。刘邦大概一直觉得有点儿不服气吧,所以想要借此机会,让众人夸夸自己,捞回点儿面子吧!

不过大臣却一点儿面子都没有给,他的两个老乡,一位是高起,还有一位曾经是刘邦的“老大”的王陵,两个人站起来说:“你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就在于你的手下攻城略地,所得到的战果,都能够归于有功之臣,愿意同大家一起分享胜利果实呀;而项羽就不是这样子了,他打了胜仗不肯论功行赏,占有土地却不愿和大家分享,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呀!”

刘邦却连连摆手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张子房呀;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确保前方的粮食供应,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克,我实在是不如韩信。我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我能够使用这三位杰出的人才呀,这就是我能够打败项羽的原因所在呀!”

这段著名的对话,人们总是用来说明刘邦善于用人。其实,如果细细推敲起来,应该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要求刘邦开始封赏的一种暗示。但是这种话过于直白,所以丞相萧何、太尉卢瑁和刘邦关系过于亲密,不好意思说;而张良、陈平等又过于聪明,而不肯说,都装聋作哑。所以只有秉性憨直、又曾经做过刘邦“老大”的王陵和自恃和刘邦是老乡、倚老卖老的高起才敢于说出大家的心声。不过大家都没有异议,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也是大家的心里话。

不过,刘邦虽然喝多了,但是碰到实质性的问题,一点儿也不糊涂,这也是刘邦的过人之处吧。他立即用“我善于用人”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封住了众人的嘴,也因此贬低了众人的功劳——你看,我胜利都是这三个人的功劳,你们实在是没有出什么力气呀!你们就少要一点儿封赏吧!

你看,刘邦的手腕总是不露一点儿痕迹,就像玩“太极推手”一样,把臣下的暗示给封了回去。

不过,封赏终归还是要封赏的,但刘邦可不会那么痛快就让他们得到自己的“封赏”。由于要细细计算各种功劳,加之要斤斤计较,所以,刘邦现在念的就是一个“拖”字诀。

那些期望赶快得到自己封赏的将领们,每天都到宫中打探消息,好像渴望得到糖块的孩子一样,每天都翘首企盼。

有一天,刘邦在皇宫内楼阁间的通道上散步,远远看见许多将领东一堆西一伙地站在一起,聚首交谈,好像在窃窃私语,商量什么机密一样。刘邦觉得奇怪,便问在他身边陪着闲聊的张良:“这些人在谈些什么?”张良大概也觉得刘邦不够意思了,便说:“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商量反叛呀!”

刘邦大惊:“天下刚安定下来,为何又要反叛?”

张良趁机吓唬刘邦说:“陛下能够得到天下,可是全靠这班人出力卖命呀。现在陛下做了皇帝,萧何、曹参这些陛下的老朋友、亲爱者,都得到了封赏,而陛下平生所怨恨的人,多被处死。如今要是照战功统计来行封赏,恐怕直属中央的土地还不够分配。这班人既担心得不到封赏,更害怕以往犯下的过失还会成为陛下要惩罚他们的理由,所以便聚在一起酝酿反叛了。”

刘邦一听,才知道自己又犯错误了,不胜担忧,忙请教张良:“那该怎么办?”

张良问:“陛下平生最怨恨而又为众所周知的人,是哪一位?”

刘邦脱口便说:“雍齿!这家伙过去就同我有仇怨,后来又背叛我,我一直想杀他。只因为他建树战功不少,所以才忍住没有下手。”

张良说:“那就好办了。请陛下先赶快封赏雍齿,这样,其他的人都会安心了。”

于是刘邦赶紧置酒宴请众将官,席间专为雍齿举行封赏仪式,封他为什方侯(一作汁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户。同时当着众人的面,吩咐相国萧何、御史大夫周昌及计相张苍等人,抓紧定功行封,以此来安抚众人的心。果然,酒宴散后,众人都高兴地说:“连雍齿都封侯了,我们还有啥好担心呢?”

为什么大家一见雍齿得到封赏,就放心了呢?因为这个雍齿大家都知道,他本来是沛县的一个豪杰,曾经和刘邦有过摩擦,后来多亏王陵从中调解,才算完事。后来追随刘邦,也确实做过对不起刘邦的事情,在刘邦刚开始起事的时候,打下丰邑之后,便命令雍齿留守丰邑,自己率兵继续攻城略地。这时候,问题来了。另一路义军的首领周市从半道杀出来了,这个周市原来是陈胜的手下,但是他背叛了陈胜,由此可见此人非常狡诈。他眼见刘邦接连取胜,锐气正盛,知道遇上了对手,便动开了脑筋,他要避开刘邦的锋芒,抄刘邦的后路。于是他就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人直接去丰邑,找到留守丰邑的雍齿,对他说:“丰邑是当年魏王假被秦军迁徙软禁的地方,可以说是魏国的陪都。现在魏已复国,占有几十座城市,你如果归顺魏王,魏王就封你为侯,仍旧派你守卫丰邑。你如果拒绝降魏,魏王大军攻下丰邑后,父老子弟都将遭屠戮!”

这个雍齿本来就对刘邦不是忠心耿耿,早年就和刘邦有仇怨,后来因为王陵在中间“和稀泥”,彼此算是和解了。等到刘邦起事当上沛公后,因雍齿在丰邑党徒众多,拥有势力,便委以保卫丰邑这个根据地的重任。但是雍齿内心很失落,当初这个还不能够同他平起平坐的刘老四,竟然对自己呼来唤去的,他心里感到很不平衡。现在听周市的使者这么一说,马上就很高兴地答应了,马上就改换门庭,做了魏王咎的列侯。好在雍齿久在江湖行走,还讲点江湖上的规矩,没把住在丰邑的刘邦家属交出去。

雍齿这一反水,可把刘邦给气坏了,能不生气吗?根据地都没有了,于是急忙引兵赶回沛县,结果周市趁机从正面出击,把刘邦刚占领的地方夺走了,把刘邦的留守部队撵了出来。

刘邦无可奈何,下令罢战。司马迁写道:“沛公病……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站在他的立场上着想,自己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倚为凭靠的故乡子弟,既有跟着王陵跑掉另立山头的,又有跟着雍齿反水同自己作对的,乃至被人端掉老窝,这实在是一个很深的刺激,你说刘邦他能不气出病来吗?

所以,大家眼见刘邦连雍齿这样背叛过他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自然都把心放回了肚子里头。

其实,刘邦在封赏功臣时,不唯用了先封雍齿这样自己痛恨的人的招数,同时还用了后封自己亲近的人的招数,以此来堵住众人的口。

王陵可以说是刘邦最为亲近的人了,没有起家时,刘邦曾拜他为“老大”,当做自己在沛县时的“保护伞”;王陵的母亲为了坚定儿子为刘邦效力的决心,效忠的信念,甚至伏剑自刎,激励王陵为刘邦尽忠,传为千古流芳的典故;刘邦兵败彭城后,是王陵浴血拼杀,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挽救了太子刘盈和公主鲁元的性命。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得到封赏,有人传言说是因为他和雍齿走得比较近,所以刘邦一直对他有看法,才没有加封。

其实,这又是刘邦玩的一手障眼法,这是他给大家的一个信号——你看,我“老大”我还没有封赏呢,你们几个急个什么劲呀!这就和先封雍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

后来,王陵被封为安国侯,食邑五千户,同樊哙、灌婴一样,他守护丰邑、保全太子的功劳,乃至当年同皇上兄弟相称的感情,最终还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由此可见,刘邦手腕的高明之处了!

刘邦分封功臣、排比“元功”,是他高明手腕的一次集中表现,他通过种种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首先,他故意在各股势力内制造矛盾,分而治之。

刘邦集团中以萧何和曹参为首的“老乡派”,仰仗自己和刘邦的老乡关系和自己的资历,总是对外面的人进行排挤,以正宗自居。刘邦借助萧何、曹参的声望,对这个乡党集团进行控制和运用。然而,他们的强大,也是刘邦最不愿意看到的,臣子越强大,主子的心里是越不踏实呀,唯恐哪天也来个“逼宫”。所以,刘邦自然要借助论功评比来制造萧曹之间的隔阂,进而扩大为整个“老乡派”的相互猜忌,使这股势力分化,以便易于控制。这是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手腕之一。

其次呢,他要平衡、弱化各股势力,从而使他们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大致算来,刘邦手下有四股势力:自己的直属部队;韩信手下的部队;萧何手下的关中部队;还有吕后的亲信这一股势力。

为了平衡各种势力,刘邦在封赏时,大搞平衡游戏,对于韩信这一股,由于韩信已被降为淮阴侯,所以,他把功劳记到了曹参的账下,但是这一派的其他人,却受到了抑制;而对于追随刘邦在荥阳一线作战的一派,名义上虽然没有提那么高,但是在实际利益上使他们受益甚多。至于吕氏山头的封赏过高,更不待赘述。

厚此薄彼的结果,势必是各派力量之间的矛盾加深,但是刘邦也不让任何一派过于突出。显而易见,这就是刘邦利用名利两种手段,在各派之间摆弄折中平衡。

制造隔阂、分而驭之的具体运用,就是让相互猜忌的各方彼此监视,形成一种互为制约的态势。这也正是刘邦手腕的高明之处。

最后,刘邦在分封诸人时采取打拉结合的办法,使他人对自己感恩戴德。

这一招,以王陵最为典型。刘邦称帝以后,这位心直口快的忠厚汉子第一个跳出来代表将领求封,却因为刘邦自己的如意算盘而故意放到了最后,所以等到排比“元功”时,忽然又把他提了出来,排在开国元勋之列,可以说在很高程度上满足了这位“秉性憨直”的“老大哥”的自尊心。往后的事实表明,刘邦死后,始终对其心口如一、忠诚不二的,正是这位王陵。

后来,吕后夺了朝中大权,想封吕家的人为王,但她又怕大臣们反对,于是就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是个直心肠,他当时就表示反对,对吕后说:“不行!高祖在世的时候,曾经杀白马订盟约,规定不是刘家的人不得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谁不遵守这个盟约,天下人共同讨伐他!如今您要封吕家的人为王,这是违背盟约的,我不能同意!”惹得吕后很不高兴,就免去了王陵的职务。在这里面,刘邦的封赏应该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有对于韩信,这是韩信因为“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只封为一个淮阴侯,但是刘邦仍然把他列入“元功”名单,也可以看做是打过之后再抚慰的伎俩。

刘邦就是通过封赏,打完再拉,拉完再打,总之,就是将自己的手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使他们为自己出力卖命。

迁徙黜退的伎俩

事实上,刘邦在封赏功臣时,所玩弄的手腕还远远不止这些。刘邦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打下了一个江山,所以他可不愿意自己的江山像秦朝一样转瞬即亡。事实上,他对于秦朝瞬间灭亡的原因可谓是精心作过研究。以为秦始皇完全采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使得皇族全无实力,这才导致天下一乱便迅速灭亡,所以他觉得很有必要广封同姓王,对位居中央的皇帝形成屏藩之势,共同镇抚天下。

所以,刘邦给予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权属,完全都是一样的,无论行政、财税、军事、司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立或半独立的地位,其职官制度也大体仿照中央。凡王国丞相、内史、御史大夫、卫尉、中尉等主要的军政职官,多由刘邦指派。例如刚刚受封平阳侯的曹参,马上便奉旨出任最大的一个王国——齐国的相国。从这个任命来看,实际上他仍是刘邦最信任的高级官员之一。

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的同时又广封同姓,甚至拿出了原属“汉王国”所有的资源。这也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是他在对外要防范异姓诸侯、对内要驾驭众多功臣的形势下所采取的迫不得已的策略。

而对于异姓王,他则尽可能地予以限制、打击,削弱他们的势力。首当其冲者是韩王信。

其实,韩王信能有得封为王的福分,与其说是他有这个实力,不如说他运气好。他之所以能为王,完全是刘邦一手扶植的结果,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缘由的。当初,为了尽力扩大反楚联盟这个“统一战线”,来壮大自己的声威,刘邦当然要不遗余力地拉拢韩王信。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张良因为誓死要为韩国复仇,所以才要和强秦、项羽为敌,尽管这个韩王信和张良关系并不紧密,但是毕竟还是一笔写不出两个“韩”字,为了拉拢张良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劳,刘邦自然要好好对待韩王信了。

不过,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当刘邦完成灭楚大业,意在通过广封同姓分占荆楚、三齐等战略要地时,韩王信所处位置与这一政策的矛盾,便显得格外突出了。依原先剖符封王时划定的区域,韩国的疆域大体相当于秦朝时的颍川郡,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但在它的东界,又把原先属于楚国的淮阳地区也划了进去——这又是出于借重韩王信来削弱牵制楚王韩信的考虑。时过境迁,当初针对韩信的划界,现在反成了对刘邦的威胁,而且其北界毗邻巩、洛,南界逼近宛、叶,都是在中原用兵的战略要地。为确保刘汉对这一带的绝对控制,实在不放心让这样一个兼备才略武勇的异姓诸侯酣睡于卧榻之侧。

于是刘邦再次祭起当初对付吴芮的法宝,下诏将原为太原郡和定襄郡的三十一县圈为新的韩国,将韩王信徙封到此,并指定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王都。这一迁徙,韩王信内心的不满可以想见,但是在异姓诸侯中,他不比彭越、英布,绝无讨价还价的本钱,所以奉诏以后,只好马上搬家。这样,就把韩王信迁徙到了—个对自己威胁不大的地方去了。

其实,刘邦这一手并不是第一次使用,他对于这一手已经玩弄得非常纯熟了。早在刚称帝时,刘邦就面对着不少他挠头的难题。第一个令他坐卧不宁的就是手下这帮诸侯,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是连项羽也为之挠头的枭雄,还有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等一帮子能够和他平起平坐的“老资格”王侯,如今表面虽然遵从自己,其实依然故我。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共享天下吗?刘邦面对这些不可一世的诸侯,不挠头才怪呢?

但是刘邦毕竟是个“手腕高手”,他先从封疆划分上做文章:尽可能先从地缘上让这几个厉害角色离自己远一些,减小对自己的威胁。

他将韩信从齐王徙封为楚王,除了借此机会收回自己对北方军团的指挥权外,就是要让韩信把齐地这块肥肉让出来。

有一个叫田肯的人曾向刘邦进言,说齐国东有出产富饶的琅玡、即墨,南有可做天然屏障的泰山,西有黄河孟津之险,北有渤海鱼盐之利,幅员广达二千余里,集结兵力可达百万以上,这可是一片足以与关中相抗衡的地区啊。所以,他向皇帝建议:“若非亲生儿子,切不可以使之放封齐王。”像这一块丰饶的土地,当然不会让韩信占去了。当初封韩信为齐王,那也是迫不得已呀!

所以,在消灭项羽之后,刘邦立即着手收回韩信的军权。韩信还在为自己的齐王名分高兴呢,收兵权就收回吧!很坦然地就把军权交了出去。但是作为“手腕高手”的刘邦,高明就高明在这里,他并没有就此罢休,收回了军权之后,紧接着又是一道命令,说义帝没有后嗣,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你韩信就去做楚王吧。

其实,张良曾经在固陵对刘邦说过,韩信是楚人,心里想得到自己的故土作为封地。聪明绝顶的张良,大概看出了韩信期盼衣锦还乡的心思,“(韩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其实,韩信的本意,大概是估摸自己的功劳,觉得自己应该在做齐王的同时,能够再得到淮阴。孰知善耍手腕的刘邦摸准了韩信的心理,根本不给他思考的机会,借用这一点给他来了个“假戏真唱”,一下子收回了齐地。

这一手魔术般的变幻,实实在在是韩信没有想到的,但军权已经交出,齐国又有曹参当家,欲进欲退,都无可能。只有退一步想,楚国曾是项羽划给自己的封地,幅员亦很可观,而且富贵还乡也的确是他多年来的心愿,于是韩信还是很顺从地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就这样边缘化了韩信,减小了韩信对于刘邦的威胁。

这样一来,刘邦直接统治的疆域,就从其原有的巴、蜀、汉中、陇西、北地、云中、雁门、代郡、上党等,通过赵国的邯郸、巨鹿诸郡,同齐国连成一片,除了燕王臧茶在其北之外,可以说整个北方和西南、中原的大部都在皇帝的直辖势力范围,而彭越、韩信、英布及吴芮四王,正好被划分在这条漫长的界线以东,全集中在东南地区——隐埋在这种调整背后的更深一层的考虑,是让所谓“兴汉三杰”在疆域毗连中互相制约,这也是中央在获得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又能对诸侯有所控制的一项条件。

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卧榻之侧他人酣睡”的危险,刘邦对于玩弄迁徙黜退的伎俩感到已经非常高明了。已从徙封韩信之举中尝到甜味的刘邦,就继续耍弄着“迁徙”的“手腕”。他以皇帝名义发布了一道诏令:将衡山王吴芮徙封为长沙王,王都从邾移到临湘(今湖南长沙)。

吴芮被刘邦选中作为自己树立威风的角色,有其特殊的原因:此人和燕王臧荼项羽有旧,但此时已是老病缠身,而且还有一根参与谋杀义帝的小辫子攥在刘邦手里,未经宣布追究。这一道诏令,除足以体现皇帝不做空头“共主”而欲真正当家的意向外,还有附带效用,其中之一就是在吴芮与英布的翁婿之间打一根桩子:从表面上看,指定给长沙国的封疆,包括南海、桂林、象郡、长沙四郡,比原先衡山国仅有衡山一郡要大得多,但实际上南海三郡全在“南越武王”控制下,是一块闻得着香味吃不到肉的诱饵,吴芮反要时时警惕“南越国”的侵扰,等于为大汉看守门户;另一方面,刘邦并不是要衡山郡这块嵌在南方诸侯中的地盘,而是看准了英布见利忘义的为人,顺手便将它划给了九江国,从而切断了吴芮依仗女婿支持抗旨不徙的可能——这种事,戏亭分封后到处发生,项羽的霸王威望因此直落,今天的大汉皇帝,怎能再蹈覆辙?

果然,诏令一颁,英布便急着要老丈人办移交,吴芮被迫就范之际,还上表叩谢皇恩,但心里的那番滋味,肯定不好受。所以迁徙不久,即告一命呜呼。好在配合皇帝立威有功,换取了儿子吴臣的顺利袭爵。就这样,刘邦施展自己闪转腾挪的“手段”,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将这帮诸侯带给自己的威胁降到了最低。由此可见刘邦的手腕。

其实,就是在刘邦行将归天之际,仍然不忘施展自己的“手腕”,来为自己的社稷着想。

刘邦的病势恶化之际,诸子环侍,但是除了齐王刘肥正是“富于春秋”、太子刘盈接近成人外,其余还多是小孩子。就这种现状,他们能担负起传承刘汉江山的艰巨使命吗?

一边是稚气未退的孩子,一方是久经战阵的功臣。刘邦怎么能够放心地就此西去呢,所以在临死之前,他还要施展自己的手腕,为自己的江山设置一道屏障。

老谋深算的刘邦深知,管你什么君尊臣卑的观念,监察司法体制的制约,都不如把大家的利益捆在一起可靠,大家成了一个绳子上的蚂蚱,那就谁也离不了谁了,只有这样才能够长久维持下去。

于是刘邦拖起病老之躯,施展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招,也可以说是在中国皇权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动作:皇帝带上太子和皇室作为一方,诸侯功臣作为一方,同在庙堂之上,举办了一个标准的江湖仪式——白马之盟,就是现场割取白马之血,滴人每个人的酒杯内,然后一起举杯发誓:“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誓毕,各将杯中血酒一饮而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盟”,日后陈平、周勃正是根据白马之盟铲除了吕后一党。

刘邦这一手可够辣的,实际上刘邦就是要告诉这帮功臣: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刘家皇室担保已封功臣的既得权益不受侵削,你们也要安分守己,给我守点儿规矩,同心维护刘家的皇权。再说白一点儿,就是从今以后,称帝称王是刘氏血亲的特权,出将入相是你们功臣列侯的特权,甲乙双方的利益永远捆绑在一起,谁如果不按照规则办事,那就是自讨苦吃了,天下将共击之。刘邦用“白马之盟”画出了两道平行线,从此做皇帝成了刘家的特权,别人休想染指了,就连他的老婆吕雉最后想要当皇帝,也要细细思量。结果还是被陈平、周勃以“白马之盟”给灭掉了,维护了刘家的特权,由此可见刘邦的先见之明,手腕之高!

白马之盟以后,老到的刘邦仍然觉得心里不踏实,害怕这些身居高位者、手握实权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会集体性地背叛自己,所以又来了一手——将血誓的宗旨用诏令形式颁布天下,诉诸于“天下贤士功臣”。这个文件其实和“白马之盟”是一个意思,不过区别就在于把传达的范围扩大了,使所有随他征战立功的将士以及全国人民都知道,想要对皇位动心的人“天下共击之”,从而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将觊觎皇位的人作为全民公敌置于全国人民的面前,使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彻底断绝他们的非分之想。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的高招!

正是由于刘邦善于使用种种手段,所以,他才能够成功建立了大汉王朝,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同类推荐
  • 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

    本书所述十三太保的故事,主要是根据史书所载,一部分吸取了古代传说与文学作品的内容,为广大读者介绍了晚唐五代这一特殊时期所涌现出来的特殊军人形象,并且通过对他们的描述,为人们展现出那个风云突变、腥风血雨的特殊时代的历史状况。
  • 梦归田园:孟浩然传

    梦归田园:孟浩然传

    孟浩然身怀仕途报国之心,情系山水田园之美。然文人功业的失意、家庭生活的磨难、求仕与归隐的矛盾,终使一个才华横溢、耿介清高的诗人落寞而终。作者依据史料和传主诗作,详尽描述了孟浩然的人生际遇、思想变化与命运轨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王昌龄等人的酬唱交往,与时代背景、国家隆衰形成内在参照,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文史专家何西来孟浩然一生浩情在胸,可惜大梦难成,总在落寞孤寂的路上。作者深切地感受到传主的不幸与无奈,用心地在这不幸中检视他杰出的山水诗创作,并在其人生与诗歌的不断缠绕中书写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品结构严谨,感情充沛,语言质朴,颇具诗意蕴含和感染力量。
  •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本书按历史顺序精选了中国古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讲述了他们从小立志立德、文武兼修的成才过程和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事迹。虽然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的智勇韬略、精忠报国、出奇制胜的品质与精神,给读者以新的启示与鼓舞。
  • 我的外公陆定一

    我的外公陆定一

    本书系统记述了陆定一同志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历程、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华彩乐章、“文革”中遭受的种种冲击和苦难,记述了陆定一同志与唐义贞烈士的生死情恋,展现了陆定一同志虽历经磨难而依旧信念不改、信心不减、追求不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本书将以现代人的视角全面演绎仓央嘉措短暂却又多彩的一生,全书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丽的情郎。该部分主要以散文的形式来解析仓央嘉措的情诗,通过对其诗歌的理解,来展现仓央嘉措多情多才的一面。第二部分:住在布达拉宫。我是这雪域之王,该部分以传记体的形式阐述其作为达赖喇嘛的生平。
热门推荐
  • 重活的岁月

    重活的岁月

    他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啊。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重活的岁月里,没有那些遗憾,我们会怎样?
  • 你独自怎可温暖

    你独自怎可温暖

    本书选作者创作的小小说40篇,既有对沉重乡村风情的描绘,又有对喧嚣城市图腾的刻画,传递温暖,主张善良,倡导崇高,将深刻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融合在千字方寸中间,充分体现了作家对社会良知、责任以及对生命的深切体悟与人文关怀。
  • 系统之拯救病美人

    系统之拯救病美人

    林筱买了个山寨手机,却被强行附赠了一个奇葩系统,美名其曰拯救美少年系统。意思就是林筱需要穿越到某个美男子的正太时期,将他养育成根正红苗的好孩子,防止他日后的黑化。林筱迫于无奈开始了她的任务之旅……
  • 我叫苏东白

    我叫苏东白

    青青河边草,爸爸死的早。漫步西湖畔,妈卖咸鸭蛋。要是能重来,不做苏东白!
  • 若只如初见,我愿意再爱你一次

    若只如初见,我愿意再爱你一次

    当、习惯了太多,就变成了抹不去的惯性当、笑不出了,只会哭泣当、哭不出了,只有微笑
  • 无双赵子龙

    无双赵子龙

    以命修魂,身化乾坤,孕阴阳,乃合五行,破生死,夺造化。是为命修六境。”“何为六境?”“所谓命修六大境界,分别是命魂士,乾坤师,阴阳王,五行天王,永恒帝和最强大的造化帝君。三国赵云重生,一代武神再燃热血。无字神碑再现寰宇。本书书友群号:124016522
  • 重走人生之路

    重走人生之路

    意外的重生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谁也不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发生。如果你想知道李哲明的未来人生,那就来书中寻找答案吧......建个书友群:369869003(重走人生)
  • 雪云

    雪云

    如果说相遇是一种折磨人的痛,我愿意一生一世也不与你相遇……没想到一错就是这样,相隔万年我还会再执着地找你,只为那一点点温暖的回忆,一生一世,永远不变。
  • 独破轮回

    独破轮回

    世间一切皆为虚幻,天地不仁,轮回无道,这天地,这六道,还有什么值得众生俯首。
  • 娶个毒仙当老婆

    娶个毒仙当老婆

    那一世,他是藐视一切、笑傲苍穹的“冥尊”,而她只是一个家破人亡、命悬一线的女童。斗转星移,二千四百年弹指一挥间。这一世,她是由毒入道、修正正果的“毒仙”,而他轮回六道,成了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职业军人。前世因果,天上人间,再续前缘,爱我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