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1700000031

第31章 元稹 白居易(1)

九世纪的初期——元和长庆的时代——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光荣灿烂的时代。这时代的几个领袖文人,都受了杜甫的感动,都下了决心要创造一种新文学。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变动向来都是自然演变出来的,向来没有有意的、自觉的改革。只有这一个时代可算是有意的、自觉的文学革新时代。这个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是白居易与元稹,他们的同志有张籍、刘禹锡、李绅、李余、刘猛等。他们不但在韵文方面做革新的运动。在散文的方面,白居易与元稹也曾做一番有意的改革,与同时的韩愈、柳宗元都是散文改革的同志。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本是北魏拓跋氏帝室之后。他九岁便能作文,少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他为第一,除右拾遗;因他锋芒太露,为执政所忌,屡次受挫折,后来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量移通州司马。他的好友白居易那时也被贬为江州司马。他们往来赠答的诗歌最多,流传于世;故他们虽遭贬逐,而文学的名誉更大。元和十四年(819年),他被召回京。穆宗为太子时,已很赏识元稹的文学;穆宗即位后,升他为祠部郎中,知制诰。知制诰是文人最大的荣誉,而元稹得此事全出于皇帝的简任,不由于宰相的推荐,故他很受相府的排挤。但元稹用散体古文来做制诰,对于向来的骈体制诰诏策是一种有意的革新(看他的《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新唐书》说他“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旧唐书》说他的辞诰“敻然与古为侔,遂盛传于代”。

穆宗特别赏识他,两年之中,遂拜他为宰相(822年)。当时裴度与他同做宰相,不很瞧得起这位骤贵的诗人,中间又有人挑拨,故他们不能相容,终于两人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转为越州刺史;他喜欢越中山水,在越八年,作诗很多。文宗太和三年(829年) ,他回京为尚书左丞;次年(830年),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831年)七月,死于武昌,年五十三(生于779年)。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在杜甫死后的第三年。他自己叙他早年的历史如下: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暗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试。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与元九书》)

贞元十四年(798年),他以进士就试,擢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召入翰林为学士;明年,拜左拾遗。他既任谏官,很能直言。元稹被谪,他屡上疏切谏,没有效果。五年(810年),因母老家贫,自请改官,除为京兆府户曹参军。明年,丁母忧;九年(814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当时很多人忌他,说他浮华无行,说他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他作《赏花》诗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他遂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自己说这回被贬逐其实是因为他的诗歌讽刺时事,得罪了不少人。他说:

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致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诫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元和十三年冬(818—819年),他量移忠州刺史。他自浔阳浮江上峡,带他的兄弟行简同行;明年三月,与元稹会于峡口;在夷陵停船三日,他们三人在黄牛峡口石洞中,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别。

元和十四年冬(819—820年),他被召还京师;明年(820年),升主客郎中,知制诰。那时元稹也召回了,与他同知制诰。长庆元年(821年),转中书舍人。《旧唐书》说: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二年(822年)七月,除杭州刺史。俄而元稹罢相,自冯翊转浙东观察使,交契素深,杭越邻境,篇咏往来,不间旬浃。尝会于境上,数日而别。

他在杭州秩满后,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宝历中(825—826年) ,复出为苏州刺史。文宗即位(827年),征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太和三年(829年),他称病东归,求为分司官,遂除太子宾客分司。《旧唐书》说:

居易初……蒙英主特别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讦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太和以后,李宗闵、李德裕用事,朋党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惧以党人见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远害。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

太和五年(831年),他做河南尹;七年(833年),复授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为东都,故各官署皆有东都“分司”,如明朝的南京,清朝的盛京;其官位与京师相同,但没有事做)。他曾在洛阳买宅,有竹木池馆,有家妓樊素蛮子能歌舞,有琴有书,有太湖之石,有华亭之鹤。他自己说:

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杨贞一所赠),举陈酒(陈孝仙所授法子酿的),援崔琴(崔晦叔所赠),弹姜《秋思》(姜发传授的。《旧唐书》脱“姜”字,今据《长庆集》补)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曲未竟,而乐天陶然石上矣。(《池上篇》自序)

开成元年(836年),除同州刺史,他称病不就;不久,又授他太子少傅,进封冯翊县开国侯。会昌中,以刑部尚书致仕。他自己说他能“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晚年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称香山居士。他死在会昌六年(846年),年七十五。(《旧唐书》作死于大中元年——847年,年七十六。此从《新唐书》,及李商隐撰的《墓志》。)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改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在江州时,作长书与元稹论诗(《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八,参看《旧唐书》本传所引),元稹在通州也有“叙诗”长书寄白居易(《元氏长庆书》卷三十)。这两篇文章在文学史上要算两篇最重要的宣言。我们先引白居易书中论诗的重要道: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这是诗的重要使命。诗要以情为根,以言为苗,以声为华,以义为实。托根于人情而结果在正义,语言声韵不过是苗叶花朵而已。

洎周衰泰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时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

这就是说,《楚辞》与汉诗已偏向写主观的怨思,已不能做客观的表现人生的工作了。

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谢灵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微矣。

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矣。嚼!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他在这里固然露出他受了汉朝迂腐诗说的恶影响,把三百篇都看作“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的美刺诗,因此遂抹煞一切无所为而作的文学。但他评论六朝的文人作品确然有见地,六朝文学的绝大部分真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旧唐书》作“三四十”,误。今据《长庆集》。)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以上是白居易对于中国诗的历史的见解。在这一点上,他的见解完全与元稹相同。元稹作杜甫的墓志铭,前面附了一篇长序,泛论中国诗的演变,上起三百篇,下迄李杜,其中的见解多和上引各节相同。此序作于元和癸巳(813年),在白居易寄此长书之前不多年。(看《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六)

元白都受了杜甫的绝大影响。老杜的社会问题诗在当时确是别开生面,为中国诗史开一个新时代。他那种写实的艺术和大胆讽刺朝廷社会的精神,都能够鼓舞后来的诗人,引他们向这种问题诗的路上走。元稹受老杜的影响似比白居易更早。元稹的《叙诗寄乐天书》(《元氏长庆集》卷三十)中自述他早年作诗的政治社会的背景,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一班诗人作“讽谕”诗的动机。他说:

稹九岁学赋诗,长者往往惊其可教。年十五六,粗识声病。时贞元十年(794年)已后,德宗皇帝春秋高,理务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过。

阃节将动十余年不许朝觐,死于其地,不易者十八九。而又将豪卒复之处,因丧负众,横相贼杀,告变骆驿。使者迭窥,旋以状闻天子曰,某色(邑?)将某能遏乱;乱众宁附,愿为帅。名为众情,其实逼诈。因而可之者又十八九。前置介倅,因缘交授者,亦十四五。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孩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省寺符篆固几阁,甚者碍诏旨。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仆畜。厚加剥夺,名为进奉,其实贡入之数百一焉。京城之中,亭第邸店,以曲巷断。侯甸之内,水陆腴沃,以乡里计。其余奴婢资财生生之备称是。朝廷大臣以谨慎不言为朴雅。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禁省之间,时或缮完 坠;豪家大帅乘声相扇,延及老佛,土木妖炽。习俗不怪。上不欲令有司备宫闼中小碎须求,往往持币帛以易饼饵。吏缘其端,剽夺百货,势不可禁。仆时孩,不惯闻见,独于书传中初习理乱萌渐,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适有人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不数年,与诗人杨巨源友善;日课为诗;性复僻,懒人事;常有闲暇,问则有作。识足下时,有诗数百篇矣。习惯性灵,遂成病蔽。……又不幸年三十二时,有罪谴弃,今三十七矣。五六年之间,是丈夫心力壮时,常在闲处,无所役用;性不近道;未能淡然忘怀;又复懒于他欲,全盛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

八世纪末年,九世纪初年,唐朝的政治到了很可悲观的田地,少年有志的人都感觉这种状态的危机。元稹自己说他那时候竟是“心体悸震,若不可活”。他们觉得这不是“嘲风雪,弄花草”的时候了,他们都感觉文学的态度应该变严肃了。所以元稹与白居易都能欣赏陈子昂《感遇诗》的严肃态度。但《感遇诗》终不过是发点牢骚而已,“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还不能满足这时代的要求。后来元稹发现了杜甫,方才感觉大满意。杜甫的新体诗便不单是发牢骚而已,还能描写实际的人生苦痛,社会利弊,政府得失。这种体裁最合于当时的需要,故元白诸人对于杜甫真是十分崇拜,公然宣言李杜虽然齐名,但杜甫远非李白所能比肩。元稹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墓志铭》序)

这还是大体从诗的形式上立论,虽然崇拜到极点,却不曾指出杜甫的真正伟大之处。白居易说的话便更明白了。他指出李白的诗,“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而杜甫的诗之中,有十之三四是实写人生或讽刺时政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类的话,李白便不能说,这才是李杜优劣的真正区别。当时的文人韩愈曾作诗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有人说,这诗是讥刺元稹的李杜优劣论的。这话大概没有根据。韩愈的诗只是借李杜来替自己发牢骚,与元白的文学批评没有关系。

元白发愤要作一种有意的文学革命新运动,其原因不出于上述的两点:一面是他们不满意于当时的政治状况,一面是他们受了杜甫的绝大影响。老杜只是忍不住要说老实话,还没有什么文学主张。元白不但忍不住要说老实话。还要提出他们所以要说老实话的理由,这便成了他们的文学主张了。白居易说: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长庆集》作“愦”)发,或食辍哺,夜辍寝(此依《长庆集》)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这便是有意要作文学改革。他又说: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唐高宗名治,故唐人书讳“治”字,故改为“理”字,此处之“理道”即“治道”;上文元氏《叙诗》书的“理务因人”,“理乱萌渐”,皆与此同)。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最末十四个字便是元白的文学主张。这就是说,文学是为人生作的,不是无所为的,是为救人救世作的。白居易自己又说:

是时皇帝(宪宗)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便是他们认为文学的宗旨。白居易在别处也屡屡说起这个宗旨。如《读张籍古乐府》云: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词,举代少其伦。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又如他《寄唐生》诗中自叙一段云: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同类推荐
  • 月下客

    月下客

    本书作者是新世纪以来涌现于网络上的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这是她的首部诗集,收录了精美短诗80余首。
  • 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所写的消息、评论、通讯、调研报告等选编成的一个集子,记录了中国铁建中铁二十局集团改革发展变化的足迹。
  • 红楼的草根儿们

    红楼的草根儿们

    从不同视角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了解读,看十二个小人物是怎样串起红楼史话的。
  • 中华上下五千年妙诗妙词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妙诗妙词趣话

    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再到宋词和元曲,经典的古诗词或绮丽婉约,或豪迈壮阔,总能陶冶人的情操,催人奋发向上,让人们喜爱、感动,并代代传诵。 但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爱之歌,还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情之思;无论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叹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拳拳报国之志向;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豪情,还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悱恻委婉,是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还是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 心中的大佛

    心中的大佛

    《心中的大佛》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钱币收藏家傅惟慈的随笔集。傅惟慈在书中追忆过往,回顾他年轻时代在抗战时期的求学生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翻译工作和故人;记叙了他在翻译中的体会,和对翻译作品和原作者的理解;并对自己游历世界遇到的景色和各色人等进行了怀念。他用温润精致的笔触回望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可谓是傅惟慈的人生思考录:拿放自如,进退得体,强弱有秩,行止成禅。
热门推荐
  • 日记本之太极化无极

    日记本之太极化无极

    决定自己的命运,死生...爱好...天有这种权利天命...所归...曾学习第一,体育第一,书法第一,美术第一,打架第一如果,六亲无靠,才可是人没有如果只要有家族,就不可是人只要有家族,就无果只要有家族,要么,只能是活死人,要么,只能是家畜习惯了家族是天敌习惯了黑暗习惯了孤独习惯了长期受制于封印习惯了,魂和人分一为二习惯了不是人习惯了活死人习惯了不属于人间不属于阴间习惯了无间无道
  • 我在泰国刺符那些年

    我在泰国刺符那些年

    去泰国看了一场真人秀表演,却没想到遇上了一生中最恐怖的事情......警告:如果你不了解泰国法力刺符,千万不要随便去刺!
  • 我的干爹是土地公

    我的干爹是土地公

    惊讶什么,这个世界那么大,藏点妖魔鬼怪很奇怪吗?所以有一个土地公做干爹,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茅山小道士,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入校园、闯都市、遇灵异、逆天命!富可敌国?终会厌!美女如云?桃花劫!一路行来,且看他如何颠覆人生!
  • 玄星在水

    玄星在水

    我是谁?呵呵,不知道。但我要在这个世界做我想做的,保护我该保护的人!战!
  • 第一真帝

    第一真帝

    元古初年,蛮族大兴,横行于世,残暴不仁,以天下苍生为食,是为天地主角,而于此之际,人道不振,人族疲弱,蹑行于大荒,终日惶惶,然,却不想天眷人族,将之以真法,以昌人道。终,万年之后,人帝奋起,以真法为器,以山河为牢,领亿兆人族以抗暴蛮!战之于域外,破之于暮晓,布施人道于天下!后人族立碑以记之!此便为第一真帝!“孤为人族子,生于大荒,周遭尽是强蛮,多食人族躯!孤恨,恨己身无能!孤痛,痛人族疲弱!孤怒,怒天地不公!孤发之血誓,便是山河尽碎,便是血骨满山,便是雷霆荡荡,孤也要扫尽天下蛮,以血我人族耻!”——第一真帝
  • 绝代禁术师:魔尊也倾城

    绝代禁术师:魔尊也倾城

    魂穿异世,她竟沦为众人耻笑的废物。明是冷家的嫡小姐身边却什么都没有。机缘巧合得到一个“毫无价值”的铁镯,但聪明如她,一眼道破“天机”,从此,她的身旁多了一个实力深不可测的“妖孽”……化身风度翩翩大神医,抬手揭榜潇洒治皇帝!秘密曝光?皇上宠着怕丢了,太后捧着怕摔了,朋友护着怕伤了,实力摆着怕死(虐你死)了……誰又奈她何?
  • 原界笔记

    原界笔记

    如果说周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那我所接触到的又算什么?梦境一场?一场被操控的圆桌会议,究竟该如何取舍?面对完全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人类存在的真相为什么被隐藏?如果一切倒回到那一刻,我们是否有勇气承受一切虚妄
  • 统一瓦洛兰

    统一瓦洛兰

    雷吉纳德?阿什拉姆阁下既然当年诺克萨斯在艾欧尼亚肆虐,制造无数惨剧和恶行的时候你们没有阻止。那么,当艾欧尼亚对诺克萨斯进行理所当然的复仇的时候你们也就没有了阻止的资格和理由。对么?无论你成立所谓的英雄联盟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果你想要阻止我,就要先做好被我碾碎的准备!
  • 幻影历程之深渊

    幻影历程之深渊

    AI人类科技的产物,但是AI却在一天背叛了人类!将人类赶尽杀绝。人类又该如何做呢?
  • 陌上花开丶离人缓归

    陌上花开丶离人缓归

    简介:三年又三年,那些年真的不算那些年只能是曾经了!三年之约!颓废少年的三年又三年一个被冠于天才少年,家庭富有,兄弟情深,红颜环绕,蓝颜慰心的少年!因为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捉弄,当一切失去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受了?颓废?奋发?当然一切还是未知,一切还在故事中!等着他的是什么结局,兄弟反目?红颜离,蓝颜弃!或许结果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曾经走过得那些青葱岁月!重要的是那些终究无法忘怀的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