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6600000023

第23章 宋翔凤的《论语》学(4)

认为人性来源于天,是天赋予人,这是儒学在人性论上的通论。但是,儒学各家在论证上各有各的特点与路径。而宋翔凤在这里,不仅将《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说,《乐记》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之说,而且将董仲舒等人的以阳气为性、为善,阴气为情、为恶之说,《白虎通》的五性六情之说,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天理、人欲之分,都一一引以为说。宋翔凤还从性与天道的联系中,讲到董仲舒等人的天人之际,认为只有明白天人之际,才可以懂得性与天道的微言:“性与天道者,微言也。观夫子再言天何言哉,而后知微言之传,必明于天人之际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1页。)

其二,人性善恶说。

在儒学人性论发展史上,对人性善恶的看法,基本上不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两种说法。宋翔凤以为性善、性恶之说,都是孔子性与天道的所谓微言。他说:

《周易》者,穷理尽性之书也,《易》之乾元,即谓性善,坤元即谓性恶。……言性善者,曰必先有善而后知其恶也,此推本之论也;言性恶者,曰必见其恶而后知其善也,此后起之议也。圣人设教,本非一耑。(宋翔凤:《论语说义九》,《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七,第3页。)

故言性善者以继治世言之也,乾之义也,言性未善者,为救乱世言之也,坤之义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22页。)

六十四卦皆用九六,独乾初言勿用,于《易》为乾元,于人为始胎,虽欲言性恶,而极之于始胎,则未有不善者也。善者,阳也,以乾元之勿用,知复初之不远于乾,明性善之理,此天道也,圣人之学也,于复初著复性之功,此人事也。(宋翔凤:《论语说义四》,《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二,第4页。)

尽管宋翔凤从《易经》中,为性善、性恶之说都找到了所谓依据,但是,他以性善为《易》之乾元,以性恶为《易》之坤元;又说性善为推本之论,性恶为后起之论;极之于始胎未有不善者,善者为阳,性善之理为天道。而乾尊坤卑,阳尊阴卑,推本胜于后起,天道为尚,所以,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宋翔凤虽承认性善与性恶都有立论的根据,但是偏重于性善论,而不是性恶说。(陈静华:《清代常州学派论语学研究(以刘逢禄、宋翔凤、戴望为例)》则以宋翔凤主性恶之说:“然学虽有分性善、性恶两方,宋氏是以‘性恶’为主的,所以主张以‘后起之议’设教兴学,即若孟子之‘诵诗读书,故道性善’,其目的仍为‘称尧舜盖以推本之论,明天以后起之议治人,胥圣人之教也。’所以言性善之学虽为‘推本之论’,落实到现实,仍须以言性恶之学为根本。”(见该文第190页))

此外,从宋翔凤以善为天道是人之始胎来看,他是以人初生有善无恶。那么,恶是从何而来?宋翔凤以为,是因后天人的好恶的欲望所引诱,不能反归天理造成的:“人心之好恶为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天理者,仁也,天理不灭,斯有好仁而恶不仁之性。”(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27页。)这又是《孟子》、《乐记》、《中庸》、宋明理学人性论所共有的说法。

其三,人性如何去恶归善。

儒家人性论最后都归结为去恶向善,而在如何实现善的路径上,主要有通过个人主观内省修养与所谓圣王教化、习行这样两条道路。孟子的性善论主张前一条道路,荀子的性恶论走的是后一条道路。宋翔凤在此问题上,亦是兼采为说,认为二者都是孔子性与天道的微言。他说: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谨按:上三篇,既详大学、明堂、宗庙之法,此篇命治国当察邻里风俗之薄厚,故仁、知、礼、义皆仁,性所固有,必一一反求之于性,而使自择之,则俗无不化,而人无不格,父子君臣朋友之道由是而能不失其理,观于里(原文误作“无”,据上下文改。)仁为美,而治太平有矣。(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23页。)

认为仁义礼知是人性所固有,因而,人性善的实现应该从人自身去寻求,即所谓反求于性。这种说法是《中庸》、《孟子》早就有之的。

同时,宋翔凤更强调后天的学习对成就善性的重要性:

然《春秋》体元,礼本于大一,要其本始莫非性善之理;《论语》撰圣人之微言,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圣人知天人之际则必本乎性,凡民为日用之质则尤慎乎习,故《论语》首篇言学而时习,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德,周四海互古今而不变,此其相近也;言语饮食衣服礼俗,更数十年而易行,九州而各殊,此其相远也。能一而同之则君师之教也,弟子之学也,性相近则有善而无恶,无恶则善亦不可名,习相远则善恶之途日分,而恶不可不治,名之以善恶而不辨其远近,则化民成俗之故,无自而入也,又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此亦明学礼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九》,《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七,第3-4页。)

这是据孔子的“习相远”,来强调后天的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则是对礼的学习。宋翔凤甚至认为,学习之义是孔子微言的首要之义:

先王既没,明堂之政湮,太学之教废,孝弟忠信不修,孔子受命作春秋,其微言备于《论语》。遂首言立学之义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即瞽宗上庠教士之法……先王兴学以治人情,圣人设教以维世,故作君作师,统绪若一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一》,《皇清经解续编》卷三八九,第1页。)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言学而不可究之于治国,其学为无本。(宋翔凤:《论语说义一》,《皇清经解续编》卷三八九,第3页。)

宋翔凤以为,孔子在《论语》中首言学习,就是针对孝弟忠信不修,而为矫治人情,维系世风所发。在他看来,以往儒家所鼓吹的三代之制,也只有教人学习的学校,才是唯一可以万世通行之制:

三代之制,封建、井田、学校三大端,春秋时侯国斥大而封建坏,多兵车之会,而井田什一之法不行,樊迟议修井田以维封建,思见先王之藉,亦深图治之心,不知封建因乎时,井田因乎地,隔阂之故,圣人已知贯乎古今,通乎遐迩,不可易者,其学校乎?故学校兴,虽不井田、不封建,而一世治;学校废,虽行封建、行井田,而世愈乱,上无学,则下无礼也,化民成俗必由学,三王四代惟其师,好礼好义好信,皆学之所出也。自汉以来议法制者,莫能行井田、封建,而学校之事,苟饬纲纪,必由此始,而后知圣人之论为世世通行者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七》,《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五,第3页。)

在三代之制的封建、井田、学校这三大端中,封建与井田都因时、因地而立,不可通行于一切时空,只有学校才可以古今、远近无所不通。这与刘逢禄的重视封建是不相同的。

在宋翔凤关于性与天道微言上的具体论说中,时常出现“继治世”、“救乱世”、“治太平”、“一世治”、“世愈乱”、“化民成俗”以及“言学而不可究之于治国,其学为无本”等说,再次说明宋翔凤所谓性与天道的微言,的确是以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为归属的。这种以政治为宗的理论,是历史转型、新旧交替前夜的必然反映。

三中庸、孝弟

宋翔凤所说的性与天道的微言,说穿了不过是以人性论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伦理学说。而借《易经》以发明天道与人性,本是宋学的特色,因此,这其实是宋学在宋翔凤身上的反映。宋学最重伦常,所以,尽管宋翔凤将性与天道都最终落实于政治,但仍然重视道德伦理,突出中庸、孝弟、仁等观念,认为这些也都是孔子的微言所在,以至他认为的孔子微言从根本上说就是儒家所一直重视的中庸之德。前引宋翔凤《论语说义》最后一卷的总结性论说,不仅以《中庸》为子思明孔子之意,“于《易》成既济,《春秋》受命致太平之道,昭揭无遗”,对孔子的微言作了最彻底的阐发,而且还盛推中庸之德是古圣王相传的大法。

从孔子以后的儒家都以中庸之德为一种最高的德行,宋翔凤却不说中庸为最高的德行,而说中庸是圣王相传的大法,这就把儒家的以中庸为最高德行,变为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宋翔凤看来,中庸之德与忠恕之道都不过是尧舜以后相传的“人君之道”,即圣王治理国家的法则,故他说:

《雍也》一篇,明人君之道,故究以《中庸》之为德,与立人、达人之说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一,第8页。)

(中庸即一以贯之)孔子明己之道,则曰:吾道一以贯之;明尧舜以后相传之道则曰:中庸之为德,谓明五德之运,以明于天下,是以谓之至德。孔子素王之德,否乎常时而迩乎百世,久矣之叹,以时考之,知《春秋》之成,当致太平矣。故《雍也》一篇,首言居敬行简,以明忠恕,而究之以《中庸》,皆一以贯之之微言,南面而听天下,不外乎此,《春秋》继周而作,百世可知。(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一,第13页。)

这里把孔子的中庸、一以贯之、忠恕之道都说成是人君之道,为君主南面听天下的根本。所以,他讲中庸之德是孔子的微言,虽然是从道德伦理来说的,但最终是落实到治理国家的政治学来说。

宋翔凤还较多地谈到孝弟与仁。他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是“《论语》显斥季氏,而深没文公”的“微言”(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4页。);其批评季氏三家之僭,谓之忍谓之不仁,亦“微言之所存”(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1页。),而于仁十分重视。有时,宋翔凤还将中庸与仁合而为说,如他说:“中庸之德,天待我以明之,故《春秋》之作,不得已也。《春秋》之始元终麟,仁也;尧舜率天下,亦仁也,故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亦究尧舜以后中庸之德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14页。)以为仁即中庸之德。但是,在更多的地方,他似乎更重视孝弟,他多次说:“孝弟为仁之本”(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〇,第4页。)。而孝弟也被他视为尧舜之道:“其实尧舜之道,孝弟而己矣。”(宋翔凤:《论语说义一》,《皇清经解续编》卷三八九,第11页。)所以,他认为只有能修孝弟,才可“合之先王之道”,并以《孝经》一书为孔子为曾子所陈,而使“先王之道不湮”(宋翔凤:《论语说义一》,《皇清经解续编》卷三八九,第11页。)。又说:“全乎仁者,君道也。”(宋翔凤:《论语说义三》,《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一,第8页。)这又一次将孝弟与仁归结到政治上。

可见,宋翔凤的发明孔子微言,着眼点是政治,而不是道德伦理,是希图从孔子的微言中寻求所谓百世不易的根本大法。而要从圣人之言中去寻求什么治理国家的不二法则,往往是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

刘逢禄的发挥《公羊》学,以三科九旨建立《公羊》学为中心的经学体系,基本上是对汉代《公羊》学固有内容的阐发,而宋翔凤所说的性与天道及其中庸、孝弟的孔子微言,却主要是孔子之后历代经学关于人性伦理的论说。这是刘逢禄与宋翔凤的经学的一个重大区别,也是清代以《公羊》学为中心的今文经学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把不是孔子的东西强加于孔子这一现象,是经学发展中人们在创立新理论时所惯用的手法。但是,汉、宋的经学家借助孔子,讲出了经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汉学、宋学之类的新内容,宋翔凤却没有像汉、宋的经学家那样讲出什么新东西,而是都可以从历代经学的人性论中所找到的已有观念。这正是旧有的理论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新理论又还不足以形成时出现的某种理论裂变。这一理论裂变开始于宋翔凤,结束于晚清的廖平,反映了清代经学家试图从经学内部建立新理论的努力。由于这一努力是与历史发展背道而驰的,从经学内部也不可能产生出合于历史发展的崭新理论,所以,这一努力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肯定利与货殖的正当性

宋翔凤在发明性与天道的所谓微言时,除了沿袭历代儒学的人性伦理学说外,还提出不同于传统儒家经学,而具有时代新意的观念,这就是肯定利与货殖的正当性。

宋翔凤肯定利的正当性见于如下一大段论说: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谨案:尽此篇之文,皆以说圣人微言之故也。罕者,希也,微也,罕言者,犹微言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存于几希之间,通乎绝续之介,故不得闻者谓之微言。与者,相与之际也。夫子赞《易》、修《春秋》,弟子不得闻……王以当利,使物各得其所,为天下所归往也……《易》以元亨利贞为仁……弟子撰微言,则曰“利与命与仁者”。何也?《易·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惟利物足以和义……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必利物和义,而后见万世之性,正万物之情。故欲求性与天道,必求之利与命与仁也。与命者,率性也;与仁者,利仁也。天命之性备五德、五行,仁则五德、五行之始,有利以保合太和,则天命之性可以率性,可以无终日之间违仁。故曰:能以美利利天下也。……义,性也;利,义之用也,一也。与,比者,与命与仁也。始于以义治我,乃能以仁治人,其所谓义,即所谓利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即不言所利也;四时行焉者,性之所以率也;百物生焉,人之所长养也,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再言天何言哉者,见吾之微言皆性与天道,然必求利之故,而后得性之故;求命之故,仁之故,而后得天道之故。孔子存微言之教,,以为百世之师者,备于利与命与仁之中矣。(宋翔凤:《论语说义五》,《皇清经解续编》卷三九三,第2页。)

宋翔凤此说的中心在肯定利与命、仁,同是孔子性与天道的微言。他借助《易·文言》等,反复说明利同义一样是孔子所肯定的,以至认为“其所谓义,即所谓利也”。而且,求孔子性与天道的微言就一定得肯定利的合理性。对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之语:“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宋翔凤是义利合一论,朱熹是义利对立论。朱熹之说是儒家经学的正统说法,而宋翔凤之说则与朱熹之说是相反的。尤其是宋翔凤通过解释“天何言哉”,得出“然必求利之故,而后得性之故”的结论,以为不明白利,就不可能知晓性与天道的微言,更是突出了利在孔子微言中的意义。

同类推荐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这是一本当代最为传奇的诗人海子的诗传,主要讲述了诗人海子的一生,从他生命的开始讲到最后留有许多疑团的自杀。里面穿插了海子的诗,增加了此书的可看性和收藏价值。是每一个海子迷不可错过的传记。
  • 所念人,所感事

    所念人,所感事

    我们真的要过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有时候,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有时候,回头看看身边的人和事儿,方能彻底理解生活,方能在旅途中长大。一个城市,几个男女,几段爱情故事,落幕!
  • 边缘处的言说

    边缘处的言说

    本书共分为四辑,主要内容包括: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亲密拥抱——论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后”——山西三次小说创作高潮之再审视等内容。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一个偶然的机会,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
热门推荐
  • 召唤魔宠

    召唤魔宠

    什么你是异能者,对不起我也是,什么你是S级的,我都超越S级了。现在终于让我穿越了,不过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前天隔壁的老王在异界收了一头九阶黑暗龙还骑出来逛。我丫的竟然是在异世界被别人骑着出去逛,现在想想一把辛酸泪啊。且看唐逸拥有穿梭在俩个世界的能力与卡牌的特殊异能,给你一个新的世界!
  • 没什么能把俺击退

    没什么能把俺击退

    青春喷薄如火,热烈如血,是与脉搏一同律动的存在。青春洋溢了整个花季,用满腔的热血泼墨我们不羁的青春。如果不能人生辉煌,那也决不让青春暗淡。侃一侃,那些年我用生命维系的人和事。
  • 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

    谁说只有爱丽丝才能梦游仙境,谁说拿钟表的兔子只能是兔子。我也可以梦游仙境,兔子也可以是美男,邂逅那些形形色色搞不清楚的东西吧!让我们与糖果一起来闯荡梦境校园吧!我们一起来么么哒:你怎么可以吃兔兔,兔兔那么可爱!
  • 倾世明眸

    倾世明眸

    初见,月下灯前,他赞她貌美倾城。再遇,她失去所有,他权倾天下。同处阴霾皇廷,历尽背叛,他早已忘却初心,她却依然拥有一双倾世明眸。残忍、决绝、温柔、宠溺,他和她,于爱恨迷离间纠缠。他用尽一切手段,兜兜转转,终是得到了她,却也差点永远失去她——原来世间种种,独爱不能强求。
  • 十年时光

    十年时光

    七年前,她提出分手,然后出国,给他留下了七年的苦苦等待和思念。七年后她带着未婚夫回国,他爱她依旧。话说某年某月,某男回到家后,看着屋子里的花,脸上深深地写着不爽二字:“木木,听说有人给你送花了?”曾木木倍儿兴奋的看着陶司肖:“是呀,老公,你看这花开的多美,还是蓝色妖姬呢。”突然,她被按在墙上,一顿强吻过后,他满意的看着怀里迷迷糊糊的女孩:“以后只能收我送的花知道么?”
  • 网游之一切为了生存

    网游之一切为了生存

    一个为了生存的青年,决定进入一个虚拟的网游去做一个商人赚钱来维持生活,但这个虚拟的世界带给他的却是很多很多。虚拟的世界映射了人生的百态,许多现实得不到不敢做的,在虚拟的网游世界中都可以做到,很多人都会幻想,幻想自己成为一个侠客,十步杀一人,每个人都会幻想,幻想自己经过奇遇获得稀世珍宝,那么让我来为大家完成这个幻想吧。
  • 路过青春的忧伤

    路过青春的忧伤

    爱过的人,随着时光的流逝,好象渐渐的淡忘了,其实,爱情只是沉淀在记忆里,有时候一首老歌,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一句玩笑的话,都会触动心深处,某一根最柔软的神经……
  • 听林清玄讲禅意

    听林清玄讲禅意

    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嘈杂,充斥在耳边的除了各种大型机械不停运转的轰鸣声,就是为了金钱利益而引发的争吵声。
  • Carmen

    Carm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韩娱之完美邻居

    韩娱之完美邻居

    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因为情伤黯然退出,两年后带着沉淀的作品重回娱乐圈……而这时正是女团兴起,这是一个大叔与萝莉不得不说的故事……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