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2400000025

第25章 为了爱,成全爱(2)

1937年7月,她由南京抵沪,再次从黄浦江码头启程赴法。这一年,她已四十二岁,而赞化,已年过五旬。盛夏的江风浩荡吹过,她和赞化又一次像九年前那样,让江水见证伤感的别离。

九年了,尽管已尝过生活的百般滋味,那份曾经鲜艳炽烈的情感,也已化作温暖相守的寻常,但越是平淡朴素,在彼此生命中便越是难以割舍。他们都无法预知,此一别,何年能再相逢,只知世事维艰,时局难料,未来一切都是天尽头般缥缈迷茫。

他从怀中取出那块从不离身的德制怀表,郑重地交到她手里。那是他二十年前,追随蔡锷的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时,蔡锷送给他的珍贵纪念品。潘玉良知道,这块怀表对他的意义,是生命,是信仰,现在,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无法不流泪,无法不伤感。那根嵌有他们两张照片的项链,她还完好无虞地保存着,现在,一个新的离别纪念,又将陪伴她无数寂寞日子的煎熬。

送君一别终须别,唯见江水照离影。她原不过是暂离——她曾经一去七年,不是依然回家了吗?梦想是彼岸花,亲情是此岸根,再长久的离开,她也只是去去就回,去去就回。

然而,当汽笛长鸣海轮离岸后,1937年黄浦江边的那一刻,便成了他们这一生最后的相伴。此后的四十年时光,便日复一日红衰翠减,在红尘里淹没。思念像一根看不见的线,被大洋彼岸的两个人,执着地牵系着,年深日久长在了心底,一扯便幽幽生疼。从年少到皓首,从江城的邂逅到天涯分隔,像一场梦,像一个幻景,像她笔下的一幅画,流淌着热烈又寂寞的深情。

对着彼岸的身影挥一挥手,轻轻道一声:赞化兄,珍重!

相思始觉海非深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向重庆迁移,潘赞化也随之离开南京去了重庆。第二年,重庆国民政府解散了实业部,彼时,战乱使大批流亡学生聚集重庆,潘赞化便离职转行教育,与安徽同仁发起“安徽旅川公学”,后改名“国立九中”,潘赞化任总务长,此后多年,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国内水深火热。南京失陷后,远在法国的潘玉良,与潘赞化失去了联系。她整日悬着一颗心,在忧虑中艰难度日。1938年,她参加法国“沙龙”画展,在一幅自画像上题下这样两句诗: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

离开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她来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也许从艺术角度而言,从抗战到****,这几十年算是一场侥幸的逃避;但对于一颗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那是一种无时无刻无止无休的熬煎。

彼时在法国,日子虽清贫,却活得有尊严。她住在第一次来法时便已相识的房东太太家,后来巴黎沦陷,她又搬到郊区的蒙巴纳斯小镇,在一间四面镶有玻璃墙面的顶层小房子里,绘画雕塑,深居简出。有时,她会去附近的大学绘画,或者到郊外写生。生活似乎就是为了绘画,绘画便是她全部的生活。

一个女画家,背井离乡,独在异国,除了一双充满艺术灵性的手,此身再无长物,生活便离不了贫困和窘迫。她靠卖画度日,却又不愿签约画廊。在异国人眼中,她是一个固执又不可思议的东方女人:生活清贫,却不驻画廊;形单影只,却不谈恋爱;漂泊异乡,却不入外国籍。她的固执和坚守,也许太另类和自我,因而被人善意地调侃为“三不女人”。

她对艺术充满了神圣的尊重。她不愿屈从于生活的逼迫,去迎合画廊的商业利益,将自由灵性的艺术降格为商品,因此她宁愿贫困,也要保持宁静自由的创作状态。

到法国的很多年内,她一直形单影只,孤身一人。再寂寞潦倒,艰难落魄,她也不愿轻易寻找另外一副肩膀去倚靠。她心底的那一个情感角落,被思念占满,再无空隙。

她和赞化都不太善于表达,曾经书信往来,都只是寻常的问候和朴实的关切。的确,他们的青葱年华已逝水东流,岁月,饶不过黑发红颜儒雅少年,也饶不过曾经哭曾经笑的如诗情怀。现在,他们的额角有了皱纹,发间已有银霜,却是远隔重洋,生死未卜,音信阻绝。

在法国最艰难的日子,饥饿和疾病轮番来袭。后来,一个叫王守义的中国男人,及时出现在她身旁,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王守义是河北人,1920年来到法国勤工俭学,此后一直侨居法国。认识潘玉良时,他已在巴黎圣·米歇街,拥有一间名叫东方饭店的中餐馆,是一个善良忠厚的小商人。身居异国他乡,********人自然十分投缘,见潘玉良境况窘迫,极富同情心的王守义便时时接济。

她从此有了一个忠实可靠的朋友。他陪着潘玉良去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瞻仰艺术珍品,陪着她在塞纳河畔、艾菲尔铁塔下写生,并且为她接洽绘画合约,为她四处筹资举办画展。他成了她的支撑和温暖的臂膀。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茫然孤独的心,更容易彼此靠近。然而,当王守义向她表白爱情时,潘玉良婉转地拒绝了他。她相信战争会结束,坚信赞化一定活着,一定在等着她回家!

王守义选择了理解和尊重。在往后的岁月中,他依然是潘玉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友人,直到她最后的岁月。

她望眼欲穿,盼着国内的消息。不记得多少回,她将那块怀表贴在耳边,听秒针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闭起眼睛,似乎能看到黄浦江水,仍在不舍昼夜地流淌;江上的邮轮,还是日复一日迎来送往;江畔码头上的那个身影,还在凝望着她的方向,十几年来从未在她脑海消退过。

赞化,赞化兄!她曾在梦里一遍遍喊他,他却听不到她的呼唤。浩荡浊黄的江水,阴冷疾掠的江风,吞没了她的声音。她使劲地挥手,更大声地呼喊,他仍是岿然不动,寂寞哀伤地等在风中。

日子,就在等待中过去了,在分针秒针的旋转中,过去了十多年。这十多年里,她参加过许多次画展;先后去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举办过巡回展;获得过“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法国艺术家协会鼓励奖”、“比利时布鲁塞尔银奖”等各项荣誉;作品被博物馆、学院等各种机构收藏。她的艺术才能与成就,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渐渐抵达人生的高峰。

国内的消息一直杳无音讯。直到1952年,她偶然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重用艺术家,徐悲鸿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刘海粟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们的个人画展,由官方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盛况空前。”

她欣喜若狂,火速给刘海粟写信,打听赞化的消息。终于在两个月后,她收到了出国十六年来,潘赞化寄来的第一封书信。

此时的赞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1943年,他从重庆回到老家桐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后,他在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的推荐下,挂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并举家迁入安庆居住。

她颤抖着双手将信展开,那熟悉的字迹,句句都是深情的问候。

夫人如握:

有幸能在有生之年,得见鸿雁,是为大快……

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听他再喊一声“夫人”,而今,天各一方,这一声呼唤,忽然间勾起了她无数委屈和心酸。

忆昔吴淞送别,远隔重洋,两地暌违,思念之情,无时不萦绕于梦寐也……

我多次循汝旧址去函问候,只见南雁北飞,不见北雁南回。翘首云天,望风怀想,屈指十有六载矣。原以为今生相见,只寄梦中,今日得见来函,长丝重又接系,相见会当有期。玉良,我能作此设想否?

……

兄赞化一九五二年四月十日

胸间像是生了双翅,她要飞回去!她的根在彼岸,牵引她的线在赞化手中,现在它们都活了,在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她,把她的魂儿都要喊了去!

但此刻她不能——手头接下的几份重要合约需要完工,几尊雕像已排入计划,另外,回国之前,她要再创作一批作品举办最后一次画展,她要带最好的成绩回去,才对得起这些年的流离漂泊。

她仍是那么励志和要强,她要贪心地带回更多,在回家的那一天,让喜悦来得更猛烈一些!

在给赞化的回信中,千般思绪都化作了一首诗:

遐路思难行,异域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身处繁华界,心涌故国情。

何日飞故里,不作寄篱人。

何日飞故里,不作寄篱人。为了这一天圆满到来,她像一只勤劳的蜂儿,忙着画,忙着雕,忙着参加一场又一场展览,一次又一次比赛。她的行囊越来越厚重,赞化的信,却越来越稀少。

她有不安的预感,总觉得一定是发生了什么。这一年是1957年,后来她的预感得到了证实,刘海粟被打为****,国内正在进行“整风反右”运动,文艺知识界一片风声鹤唳。她理解赞化的苦衷,只能把回家的梦暂时搁浅。

1958年,“中国画家潘玉良夫人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巴黎获得了成功,她回家的想法开始迫不及待。她写信给赞化,他回信的语气却模糊而谨慎:“你要回国,能在有生之年再见,死而无憾。但,虑及目前气温转冷,节令入冬,不宜作长途旅行,况你乃年近六旬老媪,怎堪旅途艰辛!还是待来春考虑成行为好。”

第二年春,她获得了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她将领奖时与市长的合影寄给了赞化,在相片背面题下小字:

今天获巴黎大学多尔烈奖,此系授奖时与巴黎市长留影。

赞化兄惠存

玉良一九五九年四月廿七日

她多希望赞化能热切地说:“夫人,你回家吧!”她会欣欣然像个温顺的少女,迫切地奔回到他的身边……然而,这封信后,却再也没能收到他的亲笔回信。

她失望而悲伤,她以为赞化盼她回去的心并不热烈,或者,他已经老得无法写字,老得连思念也忘掉了。世事蹉跎,多年后她才得知,就在她寄完相片的第三个月,她的赞化,已在病榻上长辞人间,他在思念中度完了最后的时光。

此后数年,她成了一个缄默的老人,不再提回国,也不再惦着回家。后来,牟儿持续不断的来信又慢慢点燃了她回家的愿望。1964年中法建交后,她决定落叶归根时,“**********”却开始了。

她终于没能回到生养她的那片土地,没能重温她和赞化共同走过的岁月。1977年,传奇女画家潘玉良,带着无限遗憾,香消玉殒,客死异乡。临终前,她嘱托她最亲爱的朋友王守义,替她完成三件遗愿:第一件,替她换一套漂亮的中国式旗袍入殓;第二件,把她几千件绘画作品运回祖国;第三件,将她一直珍藏的爱的信物——项链和怀表,转交给潘家的子孙。

如今这三件遗愿都已完成,她穷尽了一生的芳菲才情,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份,躺在了法国巴黎蒙巴纳斯墓园。也许这世间,所有人都不会忘记她最初的身份,但所有人都会记住她最后的身份:一代画魂潘玉良。

命运是如此神秘难测,命运安排赞化与她相见,做她命里的贵人,却不愿许给她彼此相守的一生。

前缘未尽情难了,时空里,恍惚都是那幽幽一声叹:赞化兄!

曾记否?在一座江南小城,一个怀抱琵琶的青楼女子,为一位风华正茂的海关监督唱过的那支古曲《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写他们的故事,正逢中秋。深夜,读完她的《天辛》,扭转头,便见一轮圆月在窗外的天空,端端地悬着。远处的山峦、树影,和庭院里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气,都充溢着神秘的宁静。

山川河流都被月辉笼罩,此刻,这神性庄肃的秋夜,一片清宁,一片默静,一片安然。立在窗前,我久久地看着月亮,想他们短促的一生,以及他们宿命的冰雪情谊。人间几回月圆日,在他们的故事里,都作了凄语悲声。

“天辛呵!纵然今天我立在伟大庄严的天坛上,彩凤似的云霞依然飘停在我的头上,但是从前我是沉醉在阳光下的蔷薇花,现在呢,仅不过是古荒凄凉的神龛下,蜷伏着呻吟的病人。”

写这段文字时,高君宇还未从她的生命中消逝。彼时,她站在天坛,高高飘过头顶的浮云如霞似锦,那时的阳光、清风和眼前过往不息的人群,构成了那时她的时空。生命曾如此真实,真实得触目荒古,疼痛呻吟,然而,当这一切遽然不存,干净彻底地消逝一空,踩着文字的碎语幽径去追忆他们的一生,仍然会怃然怅惘,心底抽丝剥茧,会细碎地疼。

我总觉得她是另一个林黛玉,为偿报上一世他的恩情,余生便用流不尽的眼泪,去浇灌他墓前的芳草;我总觉得她与高君宇的生死恋,是宿命的悲情,他二十九岁离世时,她才二十三岁;三年后,她追着他的脚步,也去了。她宁愿穿越生死界线去寻他,也强过独自凄艳地活。彼时,没有他的世界,活着,比死亡更像死亡。

“诞日,你寄来的象牙戒指收到了。诚然,我也愿用象牙的洁白和坚实,来纪念我们自己静寂像枯骨似的生命。”她的话,是多么不吉的谶语,可是彼时她接受了。两枚灵异多端的象牙戒指,载着他的深情,戴在了他们手上。

自此,他们再也不曾分开。

她坐在桌前,将笔蘸饱了墨,一笔一划在红叶的反面写: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

同类推荐
  • 桃花扇

    桃花扇

    一个可以让戏剧日久弥新的时代如约而至。为适应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适当删减,简化了情节,强化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重新编撰目录,划分章节,配以精美彩图。赏菊芬芳你我,品戏演绎人生。
  • 盗墓秘史

    盗墓秘史

    为了解密西域古墓里面“人头密码”之谜,盗墓贼秦汉风历经艰辛来到西域。当他把西域古墓里两个头颅骨带回北平交给考古专家裴教授时,不想:这个所谓的“人头密码”居然隐藏了一个巨大的凶兆。光明铲、海东青、紫河鬼、图腾柱、髑髅王演绎着昔日一个王朝的神秘文化和历史。
  • 乳齿

    乳齿

    如果说三叔是个酒肉之徒,那就太冤枉他了。三叔嗜酒嗜肉不假,可他嗜好的酒肉都是靠本事挣来的,从来不吃白食。三叔长着一颗西瓜一样的大脑袋,喝酒吃肉时脑门就光光亮亮的,热闹得流油。这是颗智慧的脑袋,三叔凭着它成了智慧的牛贩子,谦虚说,至少是个聪明的牛贩子。三叔在一个老牛贩子屁股后颠簸过三个月,老牛贩子不喝酒,连肉也舍不得买,贩牛的日子像受刑,三叔煎熬不过,跺跺脚顶着犯逆的风险另起了炉灶。这一转身,三叔贩牛的生意风生水起,肉管饱,酒管醉,日子比脑门瓜还光亮鉴人。
  • 权力:执行局长

    权力:执行局长

    中国官场权力实践的压箱之作!执行局长李高亭“意外落马”,搅动了东山法院的生态环境。副局长崔玉彬为人刁钻奸猾,很快将他垂涎已久的原本李高亭的情妇刘燕“收编”,同时和执行局内勤“长舌妇”汪凤琴暗度陈仓;还有许多“爬虫”们想借此机会搏一搏。为人正派的院长段正明面临换届,夫人身患重病,副院长渐渐掌握了“话语权”。最不看好的院长秘书朱海鹏主政执行局,新院长的懦弱、贾振清的飞扬跋扈、崔玉彬的徇私舞弊,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各种明枪暗箭奔他而来……
  • 我们爱着爱情的什么

    我们爱着爱情的什么

    在剩女时代,许多女孩在等待中逐渐红颜迟暮,留下许多忧伤,又将这遗憾归罪于遇不到合适的人。那么,如果可以青春不老,有足够时间去相遇,是不是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旷世之恋?孟多多就有这种幸运,她机缘巧合,不再衰老,并邂逅了许多出色男子,他们或重事业,或重情感,或狂放不羁,或善谋略,或童趣盎然,演绎了爱情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易怒、懒惰、贪婪、沉湎、好欲。情感之路何去何从?如果最精彩的恋情总是下一段,我们到底有耐心去经营爱情?爱情如何才能久远?我们到底爱着爱情的什么?翻开此书,或许会得到一些答案。
热门推荐
  • 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文章是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精彩书集。
  • 流星不归亦不悔

    流星不归亦不悔

    男子用狭长的丹凤眼打量着自己的属下,一时间觉得陌生无比。以前,她可从不敢如此……突然,女子的脸色苍白,瞬间变成了另一张脸!男子心惊,望着女子,一时呆住。“羽……阿羽……”变脸后女子的声音也变得空灵起来……
  • 皇上独宠傲娇妃

    皇上独宠傲娇妃

    “皇上,嘉贵妃要临盆了”你说什么,再说一遍“皇上,嘉贵妃要临盆了”只见刚刚还在说话的元晨帝转眼不见了。而嘉贵妃这边因为临盆,疼的也没了规矩“夏梓晨,你混蛋”“我不生了,疼死我了”元晨帝刚到产房门口就听到里面的传出来的惨叫,外面等候的人都被这声叫吓破了胆,“囡囡,你要给朕平安生下孩子,朕就答应你的要求“果然产房不再传出骂声,半个时辰后......就传出孩子啼哭声”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贵妃娘娘产下一对龙飞胎“
  • 辽东志

    辽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特工丫头:我就和你杠上了

    特工丫头:我就和你杠上了

    让她堂堂电脑天才去黑别人的电脑,二话不说,抱起电脑就行动,结果没成功,结果被打发到希斯学院去抓捕嫌疑人,却碰到各种各样的事开学以转学生的身份进学校,却碰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破规矩做人要低调,忍一时风平浪静,我忍“你这么做是不是怕得罪我啊,”某只大狐狸正摇晃着他的狐狸尾巴没有说话,转身离去“我就知道你不敢得罪我”他还得瑟的跑到她的面前炫耀依旧不说话,避开他直接走……“看到没有,他就是个胆小鬼!”某人不要命的继续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抡起拳头“丫的,老娘不打你你欠揍了是吧!”……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天才妈咪惹不得

    天才妈咪惹不得

    她十八岁怀孕,却因为药物作用,没有看清楚孩子爸爸的模样,她还与父亲还有继母决裂,离家出走,六年之后,蔚海澜带着五岁半的天才儿子蔚浩泽华丽归来,成为欧氏集团的首席法律顾问……聚会上的一个对视,她被他视为了猎物。第二次见面,她就和他牵扯起不清的情絮。快乐过,伤痛过,最后他们依偎在一起的时候,谁也拆不散他们的爱情。呆萌的女主,冷俊的男人,可爱的宝宝,当一切都重叠,故事该怎么发生呢?
  • 低碳服装:属于你的绿色时尚新生活

    低碳服装:属于你的绿色时尚新生活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白云蓝天,雾霭流岚、花香鸟语、蝶舞莺飞……如此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不要让小河的水总是恶臭,不要让机动车的尾气令人掩住口鼻,不要让草丛里的塑料袋不计其数……让我们牵起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使我们的地球更美丽,更精彩。《低碳服装--让你穿得舒服又健康(典藏版)》(作者徐帮学)旨在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生活。这本《低碳服装--让你穿得舒服又健康(典藏版)》是“低碳科普馆”系列之一。
  • 极品修真医圣

    极品修真医圣

    我是处男,但我不要为处男代言,我要告别处男时代……于是一群香艳出现了,这让杨烈很受宠若惊…董大小姐得意的说:武功再高,也有怕玉手的时候!洪欣然抛个媚眼嗲嗲的说:杨少,哀家好冷啊,今晚你来帮我暖床吧!杨紫裳露出两个小酒窝说:天生才女必有用,敢拽,就玩到你崩溃、腿软…严茹玉妩媚的眨动眼眸说:杨同学,想吃香饽饽的肉团,就来找我杨大少内牛满面的说:你们别再挑战我的忍耐,不然后果自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吴志刚悲愤喝道:杨烈,你欺负我还不够吗?抢我台词干嘛,你真他么的不是人类,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我,呜呜…-------------------------新书极需收藏,烦请各位收藏入书架,有推荐票的,投己心一票,谢谢!
  • 惊世言

    惊世言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这大争的世界里百舸争流,神魔乱舞。言语有幸穿越重生在这个黄金大世,且看他如何激流勇进,山登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