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9100000039

第39章 李材的“止修”之学(1)

王阳明以良知为“所性之觉”、“天地万物发窍处”,把良知作为天命之性与能体觉此性、显露此性的知体。这种二相合一含蕴着以知觉淆没、掩蔽天理的可能,这种淆没或掩蔽将导致人性中自然的一面、本能的一面的提升,冲破理欲之大防。一些学者看到这种危险,突出知识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区别,使儒家修身为本、修身为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这一传统时时自觉。李材就是这些学者的一个代表,他的学说与前述黄绾的艮止、聂豹的归寂有相同的趋向。

李材(1519—1595)字孟诚,号见罗,江西丰城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云南按察使。曾用以蛮攻蛮之法破缅甸兵,平西南边患,以功升抚治郧阳右佥都御史。后被诬在破缅之役中攘冒蛮功,逮问京师。初拟斩,言官据理力争,得拘囚十余年,发戍福建,后终老于林下。有《见罗先生书》二十卷。《明儒学案·止修学案》载其论学书信及《大学约言》、《道性善编》等著作。

一知与性

知与性的分辨在李材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他止修宗旨的前提。他认为,区别知与性是宋代理学大家一致的意见,他说:

从上立教,未有以知为体者。……明道先生曰:“心之体,则性也。”伊川先生曰:“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理也。”横渠先生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亦是性为心体之见。晦庵先生曰:“仁者必觉,而觉不可以名仁。”知果心之体也,谓知即性可乎?仁为生理,生理即性也;觉不可以名仁,知独可以名仁乎?知不可以名仁,又可以为心之体乎?释氏本心,圣人本天,盖伊川先生理到之语。(《答董蓉山》,《见罗先生书》卷十二,第6页)

李材这里意在说明,程颢主心之体即性,则心不是性。程颐之意同于明道,性是心中之理。张载之“心”,合性与知觉言,心不即是性,亦不即是知觉。朱熹主性即理,心不是理,心的知觉作用亦不是仁。如以心的知觉为性,则堕入佛氏作用为性的坑堑。李材特别赞赏程颐对于儒释所下的分判语:“释氏本心,圣人本天。”佛教弃绝纲常,究心空寂,根源在以作用为性。这里,李材关于知与性的观点很清楚:知是心的作用,性是心的本体,知是知识边事,性是德性边事,知与性绝不能混淆。“止修”即通过修养功夫而止于本体之至善。

在李材看来,儒家的重要经典《大学》的全部宗旨就在于辨明知与性的分别,教人止于性体之善,他说:

《大学》未尝废知也,只不以知为体,盖知本非体也。《大学》未尝不致知,只不揭知为宗。盖知本用,不可为宗也。惓惓善诱一篇经文,定万古立教之宗,总千圣渊源之绪,只是教人知本,只是教人知止。(《答董蓉山》,《见罗先生书》卷十二,第5页)

他认为,《大学》“致知”之知是指知识,不是指德性,所以不能为体。知识是道德本体的作用,不是道德本身。《大学》宗旨在止至善,止至善是本。格物致知必以正心诚意为归宿。这里,李材强调的是目的和归宿。功夫进程,他仍循朱熹先格致而后诚意正心最后止于至善的路径。

李材虽一生对王阳明极表敬仰,但他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偏。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为了纠正程朱后学专注于具体事物的考究,无与于身心性命的偏向,但王阳明未将修身立本之意点明,仍有偏于知的嫌疑。而他自己的止修宗旨将止至善、修身等《大学》根本功夫提揭出来了。止修赅体用,兼知行,是全面的修养途径。李材反复强调的是性与知的分别,本体与作用的分别。他甚至认为,“心之精神之谓圣”这一历来被当作儒家训条的话,也有可商量之处:“精神”即心体的作用,属知识理性的范畴,知识理性非圣人之为圣人的本质。他指出:

精神两字,去本体尚隔一层。今人动欲辨体,只为一向以知为本体,故概以游扬活泼者当之。(《答朱汝钦》,《明儒学案》第670页)

“游扬活泼者”指心的知觉运动等功能,它不是本体,而是心本体的作用。它时时灵知不昧,感应外物,但它本身无有主宰,必须返于性。返于性即止于善。知止则知识对外界的反应才在道德理性的统御之下。所以他说:“大率一到发灵,即终日终夜只是向外驰走,闻声随声,见色随色。即无声色在前,亦只一味思前忖后,所以去性转远。故就性一步,则无非善者,无非正者;离性一步,反是。此止之法门所以为《大学》第一义也。”(《答李汝潜》,《见罗先生书》卷九,第3页)

在李材看来,性与情是体用关系,性是体,情是性的发用。知与心的关系也是如此。他反复言性不能用良知代替,良知尽管冠以良字,但它仍是知,属知识理性范畴。知的主要作用为了别,它不具有主宰义。即使如阳明所言,良知能“知亲、知长、知爱、知敬”,这个知也只是一种分别。知只管分别,不管“良”与不“良”;良与不良,是“性”的功能。以良知为性,是“强心之用为体”。如果没有止的功夫,则将在知上立教,以知为体,夷灭性天。

李材对知与性的分别自觉甚早,确立以性为心体的宗旨亦甚早,后多在知止上着眼。他自述这一过程说:

从上立教,未有以知为体者。余二十年前,即不信之矣,故有“致知者,致其知体”之说。良知者,发而不加其本体之知者也,非知体也。辛酉之岁又觉其非,复为觉性之说。今思之,总是鼠迁穴中,未离窠臼。阳明先生曰:“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寂然不动、廓然大公的本体”,尽力推向体边,其实良知毕竟是用,岂可移易!大率救弊补偏,阳明先生自是不得已而说,已大有功于当世矣,今亦何烦更论。……盖在致知,则以知为体,在知本,则以知为用。以致知为宗,则所吃紧者,要在求知;以知本为宗,则所吃紧者,又当明本矣。肯信此学,直截从止上入窍,本地求讨。无端更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则所云笼内之光,笼外之光,知觉之知,德性之知,与夫或以独知为良知,或以独之一字为良知,总属闲谈,俱可暂停高阁。(《答詹养澹》,《见罗先生书》卷十一,第21~22页)

李材最初着重的是知与知体的区别。按王阳明的说法,良知是“所性之觉”,良知即性。但李材认为良知只是知,性是良知之体。良知非知体,故特别提揭出致知即是致心中之性体,非致其知识。至嘉靖辛酉,李材四十二岁,又改变此宗旨,复为性觉之说。所谓性觉之说,即认为心既是性也是觉。但总在旧有窠臼中打转,未能将道德理性的主宰作用醒豁提出,故倡止修宗旨。止即止至善,修即修身,命意十分突出。

他认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体,是将良知由用强拉向体,其实良知只是用。阳明认良知不清,所以弃明本而求良知,弃止于至善而求其作用,则所求者惟知识。能知本,能止,才是向道德理性上求。这里李材对王阳明的理解甚为偏颇,他比王阳明更强调知识与道德二者的分别,更强调道德的主宰地位、统领地位。

李材还认为,把知觉还是把性体作为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儒和佛的根本区别,他指出:

儒者之论学,事事归实,释氏之论学,事事归空。……见性一差,弊盖至此。推原其故,则以其只就用上看体,直于知觉运动之中,认其发机之良者,据之以为天命之体。即此而观,则知知觉运动不可言性,儒者之学断须本天。(《答徐清甫》,《见罗先生书》卷十三,第5页)

他认为佛氏之弊,在以人的知觉作用为性,而且认为,知觉作用其性本空。儒家学者中亦有蹈此弊者,以为知觉中发之良者,即是天命之性。在李材看来,知觉中发生的意念、判断等,即使是善的,也属形而下的知的范畴,此善之源是性,性是形而上者。性是无声无臭、不睹不闻、至隐至微的,但因它是形而下的主宰,所以不害其为实。自形而上下言,知觉运动不可言性。儒者所谓性,必归“天命之性”,必归形而上之体。所以程朱严辨形而上下,严辨心性之别,自有其不可掩蔽的价值。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材的止修之学,非常重视性与知、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区别,这是他的止修宗旨的理论前提。他认为他的这一区别可以杜绝程朱以知识为追求目标,陆王合心性为一、以形下之意见为形上性地,以及佛教以知觉作用言性,从而抛却道德性体、追求空寂等理论错误,所以他不厌其烦,反复申说。

二止修宗旨及其内在矛盾

李材的学术宗旨是止修。止修二字出于《大学》的“止至善”与“修身”。李材曾说:“止为主意,修为功夫,原非二事也。”(《答李汝潜》,《见罗先生书》卷七,第14页)止修宗旨,实际只一止字,止处即是修处,能止即是修。所以,他反复说止,能止则修就在其中了。关于止,李材有个根本的说法,即摄知归止。他说:

有疑止修两挈为多了头面者,不知全经总是发明止于至善,婉婉转转,直说到修身为本,乃为大归结,实下手。此吾所以专揭修身为本,其实正是实做止于至善。故曰知修身为本,而止之是也。(《答蒋崇文》,《明儒学案》第681页)

止修并非分为二截,而是浑然整体,全副精神总不外《大学》宗旨。修身是总结三纲八目,三纲八目可以归结为修身。而所谓修身,即止于至善。他解释他的止修宗旨说:须思命脉只是一个善,诀窍只是一个止。如何反反复复,必要说归修身为本,必要揭出修身为本?必悟此,而后止真有入窍,善真有谛当,乃不为堕于边见也。(《答龚葛山》,《明儒学案》第680页)

止修的全部命脉在止于至善,至善是目标,功夫在于止。止于至善,则身自然修,止修并非两个不同的阶段。止修虽只一个功夫,但须用此二字才说得完全。止于至善是结果,修身是过程。也可以说修身是最后归宿,止于至善是它的步骤、阶段。止至善最根本的就是摄知归止。摄知归止就是将知识理性统辖于道德理性之下,使道德理性做主宰。在李材看来,知识与****皆属形而下,两者的发出者、产生者皆是心。而欲使心中所发皆出于性体,必须有摄知归止的功夫。他说:

体则万物皆备,用则一物当机。格物者格其一物当机之物也。……只实实落落与他挈出知本为归宗,知止为入窍,使人随事随物而实止之、实修之,即所云格致诚正者,一切并是实事实功。岂不痛快简易!(《答李汝潜》,《见罗先生书》卷十,第2页)

知本即知修身为本,知止即知止于至善,格物即随事随物止于其善。所有修养功夫皆归结到止于至善,止至善包三纲八目,简易直接。李材的止修与王阳明的“致良知”用功路向正相反。致良知侧重于流行,止修侧重于本体。良知的前提是心即性,心即理,只要无私欲障蔽,此心即是天理。致良知重在推致于外,它虽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但偏重于功夫,本体是隐含的。故阳明认为致良知即知行合一。而李材的止修,以修身为目的,以止至善为功夫。至善的积累才是本体,至善积累的过程就是本体完成的过程。所以止修总的说更偏向于本体。

但李材的“止修”只是个纲领,这个纲领标举出了道德修养与知识获取的不同。但修身和止于至善是理学功夫论的一般归向,李材并无特别的、具体的路径提揭。所以刘宗周说,止修是“寻将好题目作文章,与座下无与”(《明儒学案》第13页)。意思是,止修是最后的归宿,不是现实的功夫。如止修归于止,如何止,则曰摄知归止;止于何地,则曰止于至善;何为至善,如何止,如何修,李材并无切实的说明,其论证也不出理学的一般内容。可以说,李材的止修宗旨只是指出了一个大而笼统的目标,并没有将其具体化。在这一点上,李材不能与王阳明相比,亦不能与王门弟子中有明确宗旨者相比。

另外,李材在理论上一个相当大的漏洞,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心与理、性与情的割裂。李材的着重点,在知与性的辨别。但由于过分提揭二者的分别,理学传统中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性体情用、动静一如等不离不杂的关系被割裂了。黄宗羲看出了这一点,他尖锐地指出,李材在性情、动静等关系上识认不清:

同类推荐
  • 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

    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

    从特征看,中国的社会和教育充满了激情、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追求集体利益的英雄),表现为伟大、理想、超越和神圣;西方的社会和教育表现为理性、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追求“个体”自由的英雄),特点是平凡、现实、适应和世俗。在中国,道德义愤常常是正当的,比如劫富济贫;在西方,法制理性衡量一切,尽管“市场失效”会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比如,曾经的中国退休工人的工资比科学家高的现象,虽不合理却合乎人情;西方的科学家工资比工人高十倍,不合人情但是合理(合法)。
  • 老子处世绝学

    老子处世绝学

    老子说“绝学无忧”,就是说有一种非常绝妙的学问让人无忧无虑,那就是简单充实而无所不在的快乐主义。老子是一位快乐主义者,他公然说:“我,愚人之心也。”承认自己是个大傻瓜。我们学老子什么?一是学老子的阴柔,二是学老子的快乐主义。这两大绝学都是老子取法自然千锤百炼的人生成功大法术。
  •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是一本写给中国人的哲学启蒙书,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什么是哲学进行了层层的挖掘与解读,时而进行睿智的思考,时而带来机智的幽默,让您在动静结合间,感受哲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求得自身的逍遥,庄子的书大多是通过对各家学派的批判,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庄子一样的逍遥心态,会让你保有一份闲适,一份快乐。 中国的哲学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两家为主流,而庄周的《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比如陶潜,比如李白,相信你也会因此过上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手游大亨

    手游大亨

    单身二十四年的宅男张一山在本命年捡到一个萌妹子。除了会卖萌暖床,超级会玩游戏。还会做游戏!!来至天顶星人的超级科技,让张大山实现多年的夙愿,颠覆了整个游戏业。
  • 佛说大乘稻芉经

    佛说大乘稻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销售话术是设计出来的

    销售话术是设计出来的

    能说,会说,说中客户需求;能讲,会讲,讲出高效业绩;正确,错误,对比才知有效;心到,口到,订单轻松拿到。乔拉拉编著的《销售话术是设计出来的》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许多销售情景,针对每个情景,分别提供了销售人员需要掌握的沟通技巧与方法,将情景对话与技巧说明相结合,是销售人员提升沟通能力的实务工具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你通过本书掌握了相应的口才理论与技能后,就需要在销售实战中去运用它,去不断地完善它,因为你的说话能力是能够通过不断实践而炼就的。
  • 决定一生的66条职场警示

    决定一生的66条职场警示

    本书从一个员工经常遇到的66个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目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大量的案例也为众多奋斗在职场上的员工提供了借鉴。
  • 九陆回

    九陆回

    冒险的路上不是一个人,你或许发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好像你们已经是家人无法分开一样,这本书也是如此。
  • 末日曙光之月黑时刻

    末日曙光之月黑时刻

    人类的罪孽,神魔共愤;潘多拉的种子降临世间!是科学的失误?还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月黑时刻,人类终将毁灭!却还在渴望着……那末日的曙光!
  • 抱个呆萌回家养

    抱个呆萌回家养

    “你可以干你想干的所有事,我都会尽我最大能力去支持你。你也可以选择把我当做你身后的支柱,也可以选择拒绝。但无论你选择哪一边,都不必担心日后要独自扛下一切。我会一直在你身边,无论何时。”尤溪涵:“刻意拿几年前的情话来哄我,说吧想干什么。”某人蹙眉:“最近围着你转的人太多了。我好不容易追来的媳妇儿总不能让给别人。”尤溪涵点点头:“乖。”然后第二天尤溪涵就以腰疼需要卧床调理的理由向学校请假了。尤溪涵:“我不跑,真的。”某人:“乖。”
  • 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

    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

    有关巴人的历史和故事,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虚无缥缈,人们翻阅故纸堆里的文字就像阅读神话传说,将信又将疑。然而,从20世纪中期以来,有关巴人和巴文化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使那些原本朦胧的史实逐渐清晰起来,那些远古的场景又开始浮现在现今人们的眼前。原来,二三千年前的巴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这片富饶的巴渝大地,与我们仅相隔咫尺红土!透过肥沃的土壤,我们尚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 朱门繁华:今夕何年

    朱门繁华:今夕何年

    强吻、壁咚?男主样样拿手,还会暖床哦~~一场事故,初识花花公子;一场宴会,偶遇初恋情人。门第差距,不得不转身离开;高干强宠,难以抗拒。赵冉冉只是个普通的小白领,然而两个身世显赫的男子先后闯入她的生活,在她的心间掀起翻天覆地的浪潮。谁是挚爱,与谁执手?只凭她的心。
  • 撒旦王子的甜心公主

    撒旦王子的甜心公主

    迷迷糊糊的温雅欣为了寻找爱人而独自前往韩国,后遇到一系列困难而结识了崔秀达和李润泽。好不容易找到爱人,却发现他以成为JYK娱乐公司旗下的练习生,为了出道他不惜放弃温雅欣。而后温雅欣悲痛欲绝在回国的路上却得知崔秀达出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