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9600000019

第19章 汉代妇女的地位:从婚姻角度进行考察(1)

在婚姻关系的社会剖面中,妇女有着颇为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性别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妇女的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婚姻关系基本面貌的缩影。因此,勾勒其概貌,探究其底蕴,分析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汉代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

一个多世纪之前,恩格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①。(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2页。)显然,在恩格斯看来,妇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沦丧,是随着阶级压迫而进一步加深的。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已为大量的民族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的资料所证实,因而对于考察阶级社会的婚姻关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另一方面,恩格斯更多考虑的是人类婚姻过程中的共性,而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妇女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亦会呈现出种种差异。汉代社会的妇女地位和家庭地位,正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进入封建社会的汉王朝,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倾向十分明显,构成了这一时代的主流,并集中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第一,在家庭关系内部,在决定子女的婚姻上,父亲的权力大于母亲。

《汉书·高帝纪上》记载,吕公没有和吕媪商量,就把女儿许给刘邦。尽管吕媪非常不满,责问:“何自妄许与刘季?”但在遭到丈夫“此非儿女子所知”申斥之后,仍不得不把女儿嫁给刘邦。东汉时,甘公把女儿许给陶谦,其妻虽不同意,但也无济于事。①(①参见《后汉书·陶谦传》注引《吴书》。)迄今为止,尚找不到一个母亲的婚姻决定权大于父亲的事例。只有在父亲死后,母亲才有可能决定子女的婚姻。

第二,男子广蓄妻妾是官方承认的合法行为。②

②汉代是一夫多妻,抑或一夫一妻,学术界见解尚不一致。早年,吴景超先生认为,汉代是一夫多妻的社会(见《西汉的多妻家庭》,载《金陵学报》1卷1期,1931年5月)。今人亦颇采是说。依照民族学及社会学的概念,“一夫多妻”专指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现象:妻子与丈夫的婚姻关系是不稳定的,而且,这些妻子的地位无高下差异,尊卑区别,完全相当。而汉代社会的“一夫多妻”,实际上只是一夫多妻妾。诸妾的地位均比妻。低,“嫡庶之别”不仅在汉人观念中深深扎根,而且,得到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不分主从嫡庶之别、两个正妻并居的现象在晋代偶有所见,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且,最终为法律所否定。史载,西晋太康元年,东平王司马茂上言:东平相王昌之父王毖原本已娶妻,汉末三国时期,因与此妻音信隔绝,又另娶一妻,生王昌。王昌知前母已死,欲为之行正母之丧礼。对此,西晋朝中诸臣争执颇烈。有人提出:“虽有二妻,盖有故而然,不为害于道,议宜更相为服。”但遭到绝大多数人的一致反对:“礼不二嫡,所以重正”,“未有遭变而二嫡”,“使昌父尚存,二妻俱在,必不使二嫡专堂,两妇执祭,而同为之齐也”。最后,官司一直打到晋武帝那里。他认为有必要重申前朝(即汉代)之制,以正视听:“毖与前妻,终始永绝(即与前妻隔绝音信并与他人结婚,意味二人之间婚姻关系的断绝)。必义无两嫡,昌故不应制服也。”(《晋书·礼志中》)至于有的论者以恩格斯“多妻制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人民大众都是过着一夫一妻制生活”的话为依据,则似过于拘泥于经典作家的遣词用语了。

汉代的一夫一妻制与进入阶级社会的其他民族的一夫一妻制一样,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不过,汉代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正妻之外的“妾”的名目十分繁多,上自皇帝,下到统治阶级的一般成员,都是如此(表5—1)。虽然其名称各异,但所处地位却基本相同:都是男子在正妻之后另娶的女子,其在家中地位比正妻低下。

关于中国古代的妻妾区别,还有某些误解。瞿同祖先生据古人关于“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话,指出:“妾是买来的,根本不能行婚姻之礼。”在汉代,虽有买婢为妾的现象,但更为普遍和广泛的则是以聘财来娶妾。如《西京杂记》卷二:“司马相如将聘茂陵女以为妾。”《后汉书·宗室四五三侯列传·赵孝王刘良》记载赵惠王刘乾聘娶小妻之事。而封建皇帝聘娶夫人妃子的钱财数量之巨,使人为之瞠目。由此可见,以财物“聘”或自己“奔”并非区别妻、妾的标准。正确的标准应是二人在家庭中的主从地位。

总之,由于“一夫多妻”概括统治阶级多妻妾的现象,是不严密的,容易引起误解,比较恰切的提法应是一夫多妻妾。

男子多妻妾主要风行于统治阶级中,平民中的富裕人家虽也偶见纳妾现象,但其数量往往很少,一般只有一人。总起来看,在人口众多的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当中,纳妾的人家是寥寥无几的。②

在统治阶级中,妻妾数目在不同阶层中亦有差异。一般而言,妻妾数目的多寡与经济和政治地位的高下成正比。

皇族男性所纳妻妾数目,是各个阶层中最多的。《礼记·昏义》:“古者天子之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其中不无想象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在先秦时代,最高统治者拥有的妻妾数目远远超过了一般贵族。从秦代开始,一直到东汉覆亡,天子后宫妃子、夫人及其他宫妃数目没有定制。秦始皇宫中宫女数目庞大,史载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①(①《史记·秦始皇本纪》。)直至刘邦入关中,所见“妇女以千数”②。(②《汉书·张良传》。)始皇子女数有二三十之人③,(③林剑鸣先生指出:“说秦始皇只有十二子是不正确的。二世兄弟姊妹至少有二三十人之多。”(《秦史稿》,43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足见其正后和妃子、夫人的数目了。西汉初年战乱未弭,后宫人数可能较秦始皇时为少,但也绝非如贡禹所说的,仅有“十余”人。④(④《汉书·贡禹传》载贡禹语云:“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余。”按,贡禹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和汉武帝时作比较,以衬映出武帝时后宫人数太多之弊。因而,不可据以为信史。西汉初年,吕后曾赐诸侯王宫女各五人(《汉书·戚传上》往诸)。查吕后时,刘氏诸侯王有十一人,诸吕封王者有三人。可见,仅一(见)次遣侯(外)王宫中的皇宫女子,就有七十人.如果是时皇帝后宫中的宫女人数是被遣出者的十倍,则西汉初期,皇宫宫女约有七百余人。)延至武帝,骄奢纵逸之风弥漫统治阶级中,后宫人数激增:“武帝时,又多取妇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⑤(⑤《汉书·贡禹传》。)元、成、哀诸帝及王莽时效尤未改。《后汉书·刘玄传》云:“王莽败……宫女数千,备列后庭”。东汉时期,后宫女子人数并未稍减,而且,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这种现象也愈来愈烈。到桓、灵。二朝,至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⑥。(⑥《后汉书·皇后纪下》。)如西汉初年后宫人数以七百人计,则整个汉代后宫人数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

西汉时期,汉代皇帝后宫的设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武帝之前。这时,后宫建置只是仿秦代而设:“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⑦。(⑦《汉书·外戚传上》。)第二阶段是武帝统治时期,呼应于政策上的好大喜功。在原有建制上,又设立了婕妤等四职,“各有爵位”。第三阶段是元帝统治时期,这时,新设立了“昭仪”的称号,其位在皇后之下和所有其他妃妾之上。此外还有五官等地位较低的人员,各享有一定的俸禄。

第四阶段是东汉时期。此时,后宫女职有了较大变化。《后汉书·皇后纪上》云:“及光武中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以后,又陆续补设了美人、宫人和采女,一共五等。而且,对后宫人员俸禄有了大幅度的削减,“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①。(①《后汉书·皇后纪上》。)但是宫女人数并未稍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人数渐次增加。

其实,就后宫嫔妃的生活来看,两汉同样的奢华,同样的靡贵。后宫女子终日衣锦绣,食粟肉;听丝乐钟鼓轻歌,观歌伎摇曳曼舞。正如时人所指出的:“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鄙谚言‘盗不过五女门’,以女贫家也。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①(①《后汉书·陈蕃传》。)皇帝后宫人数的庞大,是刺激皇室大肆挥霍汉代社会财物的重要因素,亦是汉政权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

诸侯王也有许多妻妾。《汉书·景十三王传》载,中山靖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其子有一百二十余人,其正妻及妃子人数当不会少于三四十人。燕王刘旦自杀,其“后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②。(②《汉书·武五子传》。)昌邑哀王刘贺有妻妾十六人。《盐铁论·散不足篇》则记诸侯妻妾“以百数”。东汉与西汉情形大致相同。故时人胡广建议最高当局对诸侯王妻妾数目规定出上限:“乃制设正適,曰妃,取小夫人不得过四十人。”③(③《续汉书·百官志五》刘昭注引胡广语。)可见,汉代诸侯王拥有的妻妾人数有十数人至百余人不等,一般在三四十人左右。

高级官吏也往往妻妾满室。还在社会经济凋敝的西汉初期,丞相张苍即“妻妾以百数”④。(④《汉书·张苍传》。)武帝初年丞相田蚡“后房妇女以百数”⑤。(⑤《汉书·田蚡传》。)这些都是突出的例子。西汉后期,丞相史丹“后房妾数十。人”⑥。(⑥《汉书·史丹传》。)东汉时,一方面高级官吏竞相蓄妾,另一方面擅权朝政的宦官也不甘示弱:“嫱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绮室。”⑦(⑦《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因此,高级官吏蓄妾的数目接近于诸侯王,最多者可达百余人,一般有十余人。这个数字也合于贤良文学的估价:“今,诸侯(妻妾)百数,卿大夫十数。”⑧(⑧《盐铁论·散不足篇》。)

中、小官吏及一般富户的妻妾人数远不如上述诸阶层多,一般在数人至十数人间。故史称“富者盈室”。西汉人枚皋之母是楚王侍中枚乘的小妻。侍中中郎将张彭祖“为其小妻所毒”....。有少数统治阶级成员只娶很少的妃妾,甚或在正妻之外不再聘娶女子,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生理缺陷。如胶西王刘端“为人贼戾,又阴痿”①。(①《史记·五宗世家》。)

二是个人兴趣转移至其他方面。如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招之”。时人称其“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②。(②《汉书·景十三王传》。)

三是淡泊寡欲。东汉襄阳大姓庞德公,“夫妻相敬如宾……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③。(③《后汉书·逸民列传·庞公》。)

不同阶层男子多妻妾现象,一般是皇帝高于诸侯王,诸侯王高于普通官吏。但在特殊情况下,有的高级官吏多于诸侯王,有的诸侯王甚至多于皇帝。

妻妾之间的差异是如何决定的?在汉代一般是取决于入夫家的时间顺序。即先入夫家者为妻,后入者为妾。但也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变化。首先,妻子被逐后,原来地位较为低下的妾可以上升为正妻。如曹操正妻丁夫人被废后,“遂以后(卞夫人———引者注)为继室”④。(④《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其次,由于妻妾双方家庭地位不同而出现妻妾易位。东汉末年,孙权先娶谢氏为妻,“爱幸有宠”。以后,又娶妃子徐氏。由于徐氏的家庭地位较谢氏高,孙权“令谢下之”,以徐氏为正妻。⑤(⑤参见《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再次,正妻与妾地位的置换,还与是否生育以及能否生男儿密切相关。这种情形在皇帝后妃中尤为突出。西汉时,景帝薄皇后、武帝陈皇后,虽然率先成为皇帝配偶,并被立为正后,但却因无子而把皇后的位置让给后入宫的嫔妃。最后,丈夫个人的主观意愿以及正妻与妾之间的争斗,也可以造成二者地位的转移。景帝夫人栗氏、王氏均有子,因栗氏先王氏入宫,景帝遂立其子为太子。后来,栗氏与王氏明争暗斗,纷扰后宫,而栗氏对景帝“言不逊”,引起景帝不满,终至改立王氏为正后。⑥(⑥参见《汉书·外戚传上》。)

统治阶级中男性成员多蓄妻妾的风气,给汉代社会生活造成了多种不良后果。

在汉代,妻与妾、妾与妾之间的矛盾是破坏家庭生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妻妾位置没有凝固化,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所以妾可以凭借有子或容貌出众来威胁正妻地位。而正妻对于妾也高度戒备,视若仇敌。妾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西汉广川王刘去之姬阳成昭信为了攀至后位,设计唆使刘去残杀了其幸姬王昭平、王地余及从婢三人。阳成昭信被立为王后,继续迫害刘去姬陶望卿和崔修成、荣爱,把荣爱“缚系柱,烧刀灼溃两目,生割两股,销铅灌其口中。爱死,支解以棘埋之”。而“诸幸于去者,昭信辄谮杀之,凡十四人,皆埋太后所居长寿宫中。宫人畏之,莫敢复迕”①。(①《汉书·景十三王传》。)《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钟会为其母所撰之传云:钟会父钟由之妾孙氏甚为得宠,“摄嫡专家”,对钟由正妻已形成威胁,恰在此时,钟由的另一妾张氏以贤惠得到举家上下的好感。孙氏“心害其贤,数谗毁无所不至”,张氏怀孕后,孙氏“愈更嫉妒,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瞑眩者数日”。其矛盾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一般来说,统治阶级成员的地位愈高、权势愈显赫,家庭内部妻妾矛盾所引起的后果也愈严重:在一般贵族,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暂时破裂和人命案的迭现;在诸侯王,严重者导致王位的被剥夺;而在封建皇帝,则可能造成政局上的混乱。所以,汉代有人反复论证“未有闺门治而天下乱者也”②。(②《汉书·谷永传》。)

统治阶级成员的多妻妾状况直接影响了下层人民的婚嫁。据人口学研究,在正常的社会状况中,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一般是100∶102,即男性与女性数目大致相当。这样,社会中某一部分男性的多蓄妻妾,必然会破坏性别比的平衡状况,从而严重影响作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小农、佃农、手工业者、城市平民的婚配。正如当时人们所批评的那样:“内多怨女,外多旷夫”,“男或放死而无匹”③。(③《盐铁论·散不足篇》。)

统治阶级的多妻妾,使人口总的增长速度减慢,并形成统治阶级人口的增殖远高于普通人民的畸形人口增长。这是因为,统治阶级成员多纳妻妾,其中的许多女子必然要中断生育过程,从而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减慢。另一方面,在妻妾数以十余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计的皇族、贵族的官吏中,由于女子可育性和多育性大大增强,其人口增长速率便远远超过了被统治阶级。

朝廷官吏、贵族豪门家庭的子女数目多寡不一,许多人有六七个子女。如王莽时朔调连率(即太守)耿况有子6人,汉末大姓张允亦有子女6人。多者可达十余人,如东汉初司徒邓禹,有子13人,汉末虞翻有子11人。谨慎估计,朝廷官吏以及贵族大姓家庭一般每户有子女5人。

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汉代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存在早婚状况,每对夫妻的最高生育率从理论上讲是8人,但或口食不充,或医药不济,他们只能养育2~4个子女。汉代人所说的“五口之家”就反映了这种家庭人口结构。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江陵郑里家庭人口状况简牍,也提供了可靠的证明。②(②参见裘锡圭:《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册考释》,载《文物》,1974(7)。)

同类推荐
  • 多姿风情:民俗卷

    多姿风情:民俗卷

    雄奇绵长、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多民族风情,构成了甘肃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辽远广阔时空。
  • 瑜珈史诗

    瑜珈史诗

    这本书以古印度哈拉帕文化为时代背景,作者以自己多年瑜伽修行的领悟,为人物故事注入了血液和灵性,文学性地虚构出了一个包罗人性多面和人生百味的故事,在物欲、情欲和生死面前,不管消失的古文明,还是现在辉煌着的新人类文明,人的愚、痴、贪,依然存在,如何参透虚妄、看清本真呢?作者也在叩问这个可谓永恒的命题。
  •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论文集包含方位系统与古蜀文化、鱼凫文化总论、鱼凫文化与考古遗存、蜀王鱼凫与历史文化、鱼凫文地理与名号考论、鱼凫文化与田园城市、鱼凫神话与传说掌故、等几部分,共收录42篇研究文章。
  • 异域风情

    异域风情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神秘异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藏、神农架、新疆、楼兰。让读者畅游在这异域风情之中。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热门推荐
  • 不朽天道

    不朽天道

    慑百族之灵;佑天下苍生;诸神震颤;宇内升平。真正的皇者,并不是因为血脉的高贵,而是来源与灵魂的高贵,至高之神,也并不是以为神格的璀璨,而是生灵的刻骨铭心。我将统一这片大陆,在万灵的虔诚膜拜下,证道成神,而我的下一个皇宫,就将建在那永恒不朽的神殿之上。
  • 我的弟弟长歪了

    我的弟弟长歪了

    “姐~”软乎乎撒娇的呻吟听得人心柔成一片。低头看他,声音有些沙哑,眼睛也费力眯成一条缝,长长的睫毛时不时扫过眼角下的肌肤,忍不住伸手捏了捏他的脸颊柔声开口:“回家再睡”“嗯”乖乖蹭了蹭我的手。快速装好课本提着两个书包推着他往外走,刚走出教学楼手里骤然一轻,茫然低头再抬眼~书包好好背在阿溪背上左右一个,包包上粉色流氓兔咧开大嘴笑出两颗大牙似乎很开心可爱到不行。
  • 爱之初夏恋语

    爱之初夏恋语

    “只是仅仅的一次相遇,我怎么就爱上你了呢,而且永远都放不不了。”慕淳灏这样说道。雪的飘荡,静静的夜,学院的风波一直在测试他们互相的爱情,被等待的,只是那一最后踏出的一步。
  • 盗神

    盗神

    当自己心中的逆鳞被别人碰触后的强者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师门被灭的刘可,进到了游戏的虚拟世界,自己深爱的女朋友离自己而去,但是这里有自己的兄弟,而且碰上了自己的灭门仇人。为了复仇,他慢慢的成长为强者。且看他如何成为绝世强者,如何傲啸世界!
  • 总裁,别碰我妈咪!

    总裁,别碰我妈咪!

    “大宝,这个男人,说要追我们妈咪!”大宝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张照片!“不够帅!你去解决!”大宝把手里的照片丢进了一边的垃圾筒里。“好的!”小宝接到命令,从沙发上跳了下来!“大宝,这个男人,说是我们的爹地!”小宝指着被自己带回来的男人。事情从这个男人出现之后发生了。
  • 仙门土匪

    仙门土匪

    魔道、佛道、仙道,三道纷争,不可共存。小小土匪,入仙门,修三道,铸魔体,练神识,习仙法,战仙门,斗妖魔,灭佛道。
  • 冷剑离殇

    冷剑离殇

    一名痴傻的少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风景?江湖纷杂,起起落落又会有着怎样的波澜?从小混进天下第一庄的少年,身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秘密?两名少女的离家之路,将会逐渐发掘出怎样一个惊天的阴谋?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背后总有一双冷眼默默注视,风云变幻,一个江湖传说将会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 究竟大悲经卷第二

    究竟大悲经卷第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乾元八卦

    乾元八卦

    一场车祸,让一个高中生穿越到了另一个空间在这个陌生的空间开始走上了修炼的道路生死搏杀,爱恨情仇,一路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肩负重任,砥柱中流他刀劈奸逆,怒斩乾坤破开空间回归故土那一刻,他究竟是人还是神?
  • 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春秋左传(套装共2册)》介绍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大权旁落,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臭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而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对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