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56200000084

第84章 第四十八、《敬告青年》

霸占印度的英国,强迫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同他们在印度西姆拉开会上,英国提出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由英国统治的主张,遭到中国代表的反对。

英国贵族们不死心,使用阴谋诡计,背着中国政府,捏造一条“麦克马洪线”,擅自与西藏地方政府秘密换文签约,中国历届政府均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

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国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统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史称“西姆拉会议”,西藏的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夜里还在持烛看地图,拿阗放大镜,在地图上看着中国的大好河山,垂涎欲滴,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并据此达成了一个英、印、藏三方协议——《西姆拉条约》,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以至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后来到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明确态度。

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中国也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英国殖民者片面划出的英属印度(当时缅甸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段边界。该线从不丹向东,大致沿喜马拉雅山山脊直到高黎贡山北段的伊索拉希山口,涉及中印边界东段及中缅边界北段的一部分地区。

中缅边境北段,是指西藏察隅以南、尖高山以北、高黎贡山以西、印度阿萨姆以东地区。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的交会处,屑伊洛瓦底江流域。这里的主要山川自西向东依次为巴特开山、更的宛河(钦敦江)、枯门岭(克钦山)、迈立开江、江心坡、恩梅开江和高黎贡山;其中巴特开山与枯门岭又统称为野人山。这里的居民有景颇族(克钦族)、独龙族和傣族(掸族)。景颇族遍布除恩梅开江支流独龙江流域以外的整个地区;独龙江流域为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坎底(葡萄)主要居住着傣族;恩梅开江支流狄子江、狄不勒江、驼洛江流域及迈立开江支流木里江流域也有部分独龙族,江心坡一带也零星分布着傣族。

独龙族聚居的独龙江流域在元代属丽江路;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后,该地归丽江土知府;到清代中叶,则直接受维西康普土千总管辖;。嘉庆初年,独龙江上游地区被赠与西藏察瓦隆土千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云贵总督锡良派夏瑚巡视了独龙江(俅江,又称猠江)一带,逐村委派原来的头人为伙头和甲头,并分别发给委任状一张和小红帽一顶。1930年,中国内政部及外交部会派滇缅界务调查专员尹明德等人进行调查时,还发现独龙江下游地区仍有宣统年间发给的印照文件。1912年,独龙江地区被划归菖蒲桶(今贡山)殖边公署。同年,云南迤西国民军总司令李根源派“怒俅殖边队”进驻怒江和独龙江地区,并设“怒俅殖边总局”于兰坪县营盘街,就近领导殖边各队的工作。

中*缅*边境北段的其他地区也曾属中国管辖。唐朝时,这一带属南诏政权辖区。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此置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北极吐蕃,西通天竺,东南邻于缅”。永乐五年和六年,孟养辖地中先后分出茶山、里麻二长官司。茶山辖地在恩梅开江支流小江流域,里麻辖地在江心坡一带。但到万历末年,孟养一度为缅甸控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盂养又与缅甸同时降清。但清朝对该地并未进行直接控制,而是以“徼外”对待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率兵征缅,再次占领孟养;傅恒撤兵后,孟养又被缅甸占去,但缅甸后来也未控制孟养。里麻、茶山二长官司自其长官明末奔入内地后就已废弃,但原茶山地区在清代仍属中国。

乾隆十六年(1751年),云贵总督硕色奏称:

片马、渔洞二寨——与保山县之登埂等寨隔离不远,应将此二寨一并改归保山县管辖。官寨、上楼、尧戛、把仰、大塘、明光、派赖、习降、古永、鲁仰、滇滩各寨附近腾越,应归腾越厅管辖。

此后,清朝将上述小江流域地区分别划归保山县和腾越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瑚也曾调查过恩梅开扛和迈立开江一带,证实恩梅开江支流狄于江、狄不勒江流域“向在化外,无人管束”;迈立开江支流狄满江地区或“无人管束”,或“归木王管束”。夏瑚虽提议“于独江设一知县,管辖猫江及狄子、狄不勒两江”,“于狄满设一知县,管辖狄满、脱洛两江”,但不久清朝灭亡,中国政局动荡,对该地区已无暇顾及。

英国*吞并*缅*甸*不久,即北进*占*有*了八莫,1891年又侵入野人山和江心坡南端,占领了麻阳、垒弄两寨。1894年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规定“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之北一段边界,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两国再定界线”。这样,尖高山一线以北就成了未定界地区(条约中规定了尖高山往西南方向的中缅界线,因此尖高山就成为中缅北段边界的起点)。

1898年,英国要求中国“于思买卡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企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的目的。此后英国始终坚持以高黎贡山为界,并在1905年提出了以该山为界的“紫色线”,清末中缅北段界务交涉有所谓的“旧五色线图”,“紫色线”为其中之一。其余四条线均为中国提出,分别是:

参加中英会勘的中国代表石鸿韶提出的“绿色线”;

以后清政府外务部提出的“蓝色线”;

云贵总督依据洋务局的意见提出的“黄色线”;

1900年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的“红色线”。

中国提出的4条线均未超过恩梅开江。为达到这一目的,英军1900年侵入小江流域的茨竹、派赖等寨,枪杀100多名中国官兵。

清朝未年,清政府在西藏和川滇边实施“新政”,并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英国一些官员惊呼“中*国*威*胁”,“中国已来到了印度的大门口,必须正视和处理这一问题”。于是,英印总督明托在1910年提出了:沿东喜马拉雅山直到滇缅边境北部建立“战略边界”的计划;这条“战略边界”从“达旺县的楔形地带边缘,沿东北方向伸展至北纬29度,东经94度,再向东南——进至察隅河与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再沿这一分水岭伸展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分水岭”。

此后,英国除了在中印边界东段着手实施这一计划外,也在中缅边境北段采取了中缅边界“麦克马洪线”行动。

1911年1月,英国侵占小江流域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寨,制造“片马事件”。此后英国虽然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仍决定占领片马等地,并在与中国交涉时声称:

“现英国兵队、巡警均驻在边界,如中国派员前往必起冲突,若自量其力足以逐出英人,则不妨派员前往。”

1912年,英军沿迈立开江北上,掠取野人山地,直达坎底;1913年又由坎底向东,进人独龙江下游;1914年在坎底设葡萄府。

这一时期,英国对中缅边境北段有了更多了解,为其在地图上画出“战略边界”提供了可能;而“麦克马洪线”正是以这条“战略边界”为基础的。

西姆拉会议期间,英方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1914年3月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出一条“藏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把包括滇缅未定界在内的大片地区划给英属印度。1914年4月,麦克马洪又迫使中国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草签了英方提出的《西姆拉条约》及附图,“麦克马洪线”,作为西藏与中国其他地区界线的一部分混入附图。“麦克马洪线”根本就没有出现在1914年4月27日草签的《西姆拉条约》附图上,狡辩的英国人有意的捣鬼。

1914年7月3日,英藏双方又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草签了《西姆拉条约》,未正式签字,并签署了一项从未发表过的联合声明,称《西姆拉条约》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另一处是中缅边界中段的勐卯三角地。1897年的《续议缅甸条款》承认勐卯三角地“为中国之地”。但由于英国在该地修筑了公路,因而在上述条约中英国又以“永租”名义取得了对它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种“永租”关系。

中缅未定界应该由双方谈判解决,中缅双方一直默契是维持现状。中缅之间的这一默契,使双方没有因边界问题发生过多争论,从而维持和发展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为边界谈判赢得了准备时间。

在北京,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意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总揽政权的行政制度,曰:“总统制”,又任意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袁世凯举手摸了摸自己的光脑壳,得意地对老婆说:

“娘的,权力在我手里,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说法在我嘴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总统无限期制,有权指定继承人,不就是当皇帝的另一种说法嘛!”

44岁的蔡元培对妻子说:

“袁世凯实行专制,任意践踏共和,是一个窃国贼,必遭失败,我不能与袁世凯为伍,否则,要遭世人唾骂的”。

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的职务,到德国、法国考察学习去了。

蔡锷可没有蔡元培自由,自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来,唐继尧继任云南都督,蔡锷被袁世凯糜以虚职,被软禁监视起来,蔡锷私下与原长沙时务学堂老师、现任司法部长梁启超来往密切,蔡锷与同伴商议,遂定“玩物已丧志,留连声色犬马而不思返”的计策来。整天和相好名妓小凤仙﹙又叫四凤姐﹚同进同出,看戏打牌,袁世凯大喜,对属下说:

“莫让蔡锷都督那小子跑了!”

同时,北京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出兵讨伐外蒙古叛国集团。

1915年底,袁世凯费尽心机,授意他的法律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诬蔑中国“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因此,“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在袁世凯的授意下,1915年秋,杨度等人出面组织筹安会,大肆鼓吹复辟帝制,为混淆视听,袁世凯令各省组织“国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国体,在袁世凯爪牙的操纵下,各省代表1993人全部投票赞成君主立宪。各省“推戴书”上一律写有“恭戴令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的字样。

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极,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长期流亡海外的戊戌变法著名人士梁启超,时任袁世凯政府官员,目睹了袁世凯的专制,萌发了反袁世凯思想,书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批驳古德诺、杨度等人言论,斥责筹安会鼓吹帝制乃“阴谋家之所为”,表示“在现行的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其他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梁启超刚写完尚示发表,袁世凯就知道了,听说梁启超写了批文,令人给20万大洋收买梁启超,被梁启超拒绝了,来人威胁梁启超,梁启超说:

“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于此,不愿苟活于浊恶空气中也”。

1915年秋,梁启超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这篇文章,引发各阶层的强烈反响。

袁世凯强迫议员选举自己当上总统,骨子里的封建思想迸发出来,开始着手当皇帝了,撤销国务院,设立政事堂,任命小站练兵时的朋党徐世昌为国务卿,解散政治会议,成立参议院,袁世凯亲自指定参议院成员,全员73人全部指定。公布官秩令,把政府官员分为9等: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各省都督改称将军,民政长改称巡按使,规定各省将军传人改用令箭,求见者须递手本,新任命的大员要行觐见礼等等,煞有介事,过起清王朝皇帝的生活,袁世凯摸摸自己的光脑壳,对大老婆说:

“我也要当回皇帝。”

他大老婆喜道:“你当了皇帝,我就是皇后了。”

“那是当然的不!”袁世凯得意地说,想起自己1妻9妾70个子孙时,心里美滋滋的。

话说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时,认识了日本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教授——河上村夫,河上村夫是日本理论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汉学家,与日本共产党创始人片山潜关系密切,河上村夫把自己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日文书籍,热情地送给李大钊阅读,李大钊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激怒了全国人民,流亡的中国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等,激怒了日本留学生,激怒了国内革命人士,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国内外的革命党人抵制袁世凯,发起反袁“三次革命”,密令国内的同志们,为推翻袁世凯作准备,在日本的李大钊的一篇富有政治远见的讨伐袁世凯檄文《国情》,在《甲寅杂志》上发表,章士钊极佩服李大钊精彩的文笔,深刻的见解。

一天,在章士钊日本寓所,陈独秀与章士钊谈起了孙中山发起的反袁世凯第三次革命,陈独秀冷笑道:

“中山先生书气十足!起初,双手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奉献给袁大头,现在又想把这个独夫民贼拉下来,谈何容易?”

陈独秀在江浙一带出名较早,1896年考中秀才,那年17岁,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日报》。1904年初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后编辑部迁至芜湖,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章士钊对陈独秀说:“仲甫,你也太偏激了,革命既要像我们这样办刊办报的制造舆论,也需要像中山先生那样的实干家!”章士钊又笑道:“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青年,你看看,他居然用无产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形势,不同凡响啊!”章士钊顺手把李大钊的《国情》递给陈独秀看。

陈独秀拿着《国情》边看边恨恨地说:“打倒了皇帝,争来了多少民主?民众又得到多少自由?一点也没有!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国家,一个国家没有民主,就不会有进步,更不能产生真正的革命!”

从此,陈独秀知道有个李大钊。

11月10日,陈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在《甲寅杂志》上发表:

国人要是没有爱国心,这个国家就快完了;国人要是没有自觉心,这个国家也快没救了。如果两种心都没有的话,国家必定是彻底死了......中国现在的状况,当权者既不能抗拒外辱,又不能理清内乱,根本不能给人民带来平安幸福的生活,并且无论大小官员,只会剥削老百姓,已经让人民彻底绝望了。

一天,由章士钊牵线,在章士钊的日本寓所,35岁的陈独秀与25岁的李大钊见面了。陈独秀面白饱满,头发向后梳理,精神饱满,中等身材,西装革履,洋气十足,李大钊理平头,面微黑,身材高大,目光炯炯有神,穿着长衫,衣着朴实,若不看眼睛,还以为他是个农民。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两个领袖人物会合在一起。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话说,陈独秀与李大钊一见如故,李大钊礼貌地对名人陈独秀说:“仲甫先生,您对中国有何高见?”

“当今的中国,黑暗到了极点,我想了很久,惟有科学、民主,才是驱散中国大地黑夜的两盏明灯。没有民主,就没有进步,也没有革命;没有科学,就不能生存,就要亡国。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民主与科学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是独裁与愚昧!”陈独秀有时挥动拳头说。

“如果我们4万万同胞都明白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意义,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帝制的思想,就能造就一个崭新的中国!”李大钊十分赞同陈独秀的见解与观点。

陈独秀接着谈到自己的实干想法:“我准备近日回国,针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卖国行径,办一个杂志,举起科学与民主这两面旗帜,告戒我们的人民,其实政治反动,是一时之事,但文化反动,就会坑害一代甚至多代的青年,那就会真正扼杀和阻碍中国革命!要用民主、科学唤醒青年,让青年自觉地去充当革命的主力军!我办这个杂志就叫《青年杂志》,到时,你一定要撰稿支持哟。”

“好!我一定投稿。”李大钊看到陈独秀意气风发的战斗精神,喜道。

在中华民国军阀混战的时候,1915年6月中旬,中国的一个杰出人物回到了中国,他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生,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长得白白净净,团头大脸,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聪明伶俐,思想敏锐,言词激烈,长辈人说:

“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日报》。1904年初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后来编辑部迁至芜湖,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1915年6月中旬,36岁的陈独秀和29岁的易白沙(易坤,长沙人)秘密回国到达上海,住法租界嵩出路吉谊里21号,这是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楼房。在这里,与分别一年的妻子高君曼团聚。

陈独秀的老朋友——37岁的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热情地为陈独秀等设宴接风洗尘。席间,陈独秀对汪孟邹说:

“汪兄,我这次回国,主要是为办一份杂志,让你的图书馆负责印刷和发行,我保证,10年的功夫这个杂志就会影响全国”。

汪孟邹笑道:“想不到你在办报刊吃了这么多亏,现在还痴迷此事”。

汪孟邹笑的是陈独秀曾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在日报上宣传革命,《国民日报》报社被查封,后在安微芜湖办《安微俗话报》,继续宣传革命,名气太大,袁世凯任命的安微巡抚要逮捕他,陈独秀逃到日本,现在陈独秀又杀回来,在上海办杂志。

易白沙也笑看陈独秀说:“他就是喜欢舞文弄墨,把笔杆子当枪使”。

汪孟邹忧心地说:“这次袁大头与日本人签订‘21条’,大举借款,进行复辟活动,国人多盼中山先生发起第3次反袁革命,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打响”。

“袁大头就想当皇帝,不过,我对孙中山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中国现在这情况,进行政治革命没有丝毫意义,辛亥革命成功了,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块招牌而已,新军阀林立,西南的、东北的,大大小小有多少军阀?只顾自己抢地盘,穷兵黩武,谁把民国当成多大的事,现在,袁世凯连这块‘中华民国’招牌也不要了!”陈独秀说。

汪孟邹坚持说:“有招牌总比没有招牌好哇!那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

陈独秀说:“革命必须革得彻底!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先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要先换脑筋,人的脑筋是思想,国家的脑壳是政府,这脑壳呀,不换不行。”

易白沙说:“在日本的时候,仲甫我们就反复谈到这个问题,要让‘共和’名符其实,必须改变人民的思想,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要让‘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陈独秀坚定地说:“先影响青年,占据时代主流,占据时代的先潮,办杂志是改变思想最快捷的途径。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我反复思考,还是觉得,救中国,建立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汪孟邹称赞道:“这主意不错。”

“经费由我们群益书社承担。”在坐的群益书社总经理陈子寿抢着说。陈子沛、陈子寿兄弟,也是报刊界进步人士,汪孟邹常在陈氏兄弟面前鼓吹章士钊、陈独秀。陈氏兄弟倾慕章士钊、陈独秀已久,这次听说陈独秀回上海,要汪孟邹一定引见结交。

陈独秀感谢道:“那就谢谢陈兄了!一见面就支持我的事业。”

陈子寿说:“能与在座各位共事,我兄弟二人荣幸之至,但不知道你这杂志叫什么名字?”

陈独秀说:“叫《青年杂志》,主要争对青年人,开启青年一代的思想”。

“好,太好了!”大家称赞道。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首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由群益书社出版,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经费。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

群益书社是陈子沛1907年在上海创立的。陈独秀办杂志的念头1913年亡命到上海时就有了,那时,他曾对安徽同乡老友、办了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说过,他说自己想办一本杂志,只要七八年的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叫老友想想办法。孟邹感到亚东实在还没有力量做,就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他们较有经济实力,陈氏兄弟同意了,商定每月编辑费、稿费200元,月出1本。这就是1915年9月问世的《青年》杂志。最初每期只印1000份,没有多久,竟然每月能印到15000~16000份,这是陈氏兄弟和汪家叔侄没有想到的,比独秀本人预计产生影响的时间要短得多。

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是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对青年提出6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呼唤中国青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新鲜活泼的价值,与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号召青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腐败因素彻底清除”。

《敬告青年》一文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帏幕。这一天是1915年9月15日。

此时,追随袁世凯的幕僚梁士诒、杨度、刘师培、严复、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一批文人,成立“筹安会”,宣传“民国自从建立,动乱不断,所谓共和,实属虚幻,导致人们缺乏精神信仰”,宣传“国体要变更”,大造恢复帝制舆论,在筹安会的鼓动下,有8个省以“公民代表”的名义,向参政院递交了“改革国体”的请愿书。严复还是第一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是《天演论》的翻译者。

随后,梁士诒发起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会”,发动更大声势的“改革国体”的请愿戏剧,10月,全国投票,结果全部“赞成”君主立宪制,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不得不辞职。

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大封追随自己的文武官吏。

此时,梁启起也觉悟了,在上海也发动讨代袁世凯事业,在报刊上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一文,讽刺袁世凯,并拒收袁世凯送来的20万大洋。

1916年1月15日,《青年杂志》发表了陈独秀的《一九一六》,陈独秀痛斥中国“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曰:臣、民、子、妻,实为君、父、夫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要争取独立人格,必须废除封建奴隶道德。

2月15日,《青年杂志》发表了陈独秀的《吾人之最后觉醒》,对封建伦理道德,不攻破,我们国家的政治、法律、社会道德,都不能冲出黑暗而见光明,“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2月,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经常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杨杏佛等人通信,讨论文化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如: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是中国在世界学术界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一生中获得36个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韦斯尔阳大学、杜克大学、克拉大学、卜隆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学院、柏令马学院、宾州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森林湖学院、狄克森学院、密特勃雷大学、密达伯瑞学院;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达脱茅斯学院、纽约州立大学、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奥白林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妥尔陀大学、东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第纳逊大学、柏克纳尔大学、牛津大学、柯鲁开特大学、美国克莱蒙研究所、夏威夷大学等。

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胡适青年时,长得特别精瘦精神,聪明好学,博文件强记。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毕业于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陈独秀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1916年8月,北京微风习习,北大校园里,一大早学生手里竟有了一本新杂志《晨钟报》,上面著主编是李大钊。原来汤化龙在北京创刊《晨钟报》,邀请李大钊任主编。

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曰:

“本其自由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刚出版20多天,言论便刺痛了北京民国政府,汤化龙遭到训斥,汤化龙到报社,气哼哼地对李大钊吼道:

“李大钊!请你办《晨钟报》,你怎么把《晨钟报》办成了一份过激党人的报纸,尽发过激言论,赶紧改过来,多报道现实的事,多宣传政府要做的事。”

李大钊说:“《晨钟报》晨钟报,不就是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带头鸣钟吗?办成政府的附庸品,那还有什么进步意义。”

汤化龙说:“你不改弦更张,我这个《晨钟报》就办不下去了!”

“办成这般政府的附庸品,我办不到,你另请高明吧。”汤化龙半天作声不得。

李大钊志在救中国,那肯背弃信仰,在《晨钟报》上发表辞职声明,扬长而去。

1916年9月20日,康有为在《时报》上发表致总统、总理书,极力主张中国“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此举得到内阁总理段祺瑞的支持,中国大地一时“尊孔”之风刮遍全国。

此时,《新青年》对康有为开战了。

先要说《青年杂志》变为《新青年》,有一天,群益书社陈子寿接到上海青年会的一封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周刊)名字雷同,要求及早改名,以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去陈独秀的住处,专门商量杂志改名,汪孟邹那天吃了晚饭后去陈独秀处,陈子寿正在与陈独秀商量改名的事,陈子寿的建议将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说:

“新青年,新青年,好哇,这个名字不错。”

汪孟邹也觉得不错,赞同说:“新青年,好,新青年必将开辟新时代。”

大家一致赞同。

《新青年》是新名,向康有为开战,历史又掀开一页。

首先,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指出孔子学说,在春秋战国只是九家学说之一而已,只是到了汉武帝,为了统治需要,才独自尊孔,后来又为中国历代皇帝利用,尊孔,容易误导蒙骗人民,“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容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陈独秀连续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复辟与尊孔》等等一系列文章,笔锋犀利,重炮轰击孔教与孔学,对于不同的思想观念,作了明确回答,主张对旧的封建道德观念,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以进化论和朴素的阶级观点为武器;

接着,李大钊、鲁迅、北大教授四川华阳人吴虞等,也发表文章,对孔教礼学进行了批驳;

胡适也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写在孔子诞辰之后》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

10月1日,《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致陈独秀的一封信。这时胡适已经在康乃尔大学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系主任为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

文学革命要从八事入手,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语,五讲究文法结构,这是形式上的革命,六不作无病呻吟,七不摹仿古人,八须言之有物,这是精神上的革命。

陈独秀作了认真回信,说,除了第五、八项外,其他的都非常赞成,回信胡适:

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青年》。

胡适接到陈独秀的信后,加以修改和阐述,题为《文学改良刍议》,这是胡适一生较有成就的代表作,掀起了文学改良运动,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模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和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说明是文学改良而非革命,“刍议”,而非教条式的结论,指出中国民间语言与书面文字差异的弊病,主张以白话文为主,言文合一。

陈独秀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后,陈独秀紧接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把文学革命作为开发文明、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的利器,同政治革命密切结合起来,《文学革命》的发表,吹响了向封建文学进攻的号令,掀起了新文学革命,钱玄同,刘半农立即响应。钱玄同斥责一味的拟古的骈文、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积极支持文学革命。

很快,李大钊也从日本回到中国,暂居上海,继续思考中国问题。

1916年12月26日,中华民国在总统黎元洪发布命令,任命中国著名教育家、学者、原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在此之前,49岁蔡元培先生,对约见自己的政府总理52岁段祺瑞说:“要我任北大校长,我有三个条件,如果总理答应了我提出三个条件,我就上任,否则,请政府另请高明,三个条件:

一、北大经费要有保障;

二、教师组织评议会,把大权交给教授们,由教授治校,教育部不能插手;

三、每隔一定年限,派教员和学生到国外留学”。

政府总理段祺瑞当即拍板,说:“你的条件,完全合理,我答应您”。

蔡元培,生于1868年1月11日,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汉族,。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1884年,蔡元培17岁时,考取秀才。1885年,18岁时,设馆教书。1889年22岁的蔡元培考中举人,1890年会试贡士,未殿试。1892年补殿试,为进士,殿试策论成绩为2甲34名,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27岁时,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受到毁灭性打击。1900年,蔡元培33岁,夏天,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这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夏,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1902年,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均曾被推为总理。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1903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蔡元培为抗拒俄国政府觊觎中国北方领土,与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对俄同志会的名义办了《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1904年,他在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07年5月,40岁的蔡元培,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一面学习,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1911年11月上旬,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1912年1月4日,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教育部在蔡元培之下对公众征求可能的国歌,后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五旗共和歌》。1月19日,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键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2年2月,教育部来了一个新人,平头、胡须硬扎,中等瘦削的30来岁的人,他就是后来成为名人的鲁迅,被蔡元培邀请到教育部任职。袁世凯上台任中华民国大总统,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1913年,即民国二年,蔡元培46岁,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1915年6月,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说是要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12月26日,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官办,创建于1898年光绪皇帝百日维新时,由于是官办,在北京大学里,封建余孽颇为狂吠,蔡元培思想,即然革命了,已经是中华民国共和时代,必须学术自由,兼容并办,再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文化景象。首先得寻觅一批有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作为新兴北京大学的栋梁之材。恰在此时,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见着蔡元培,把10多本《新青年》递给蔡元培,笑着说:

“蔡校长,你看看《新青年》,是安微人陈独秀主编的,社会上流传的‘南陈北李,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的陈,就是这个陈独秀,李是李大钊。这几天陈独秀也恰好来北京了。”

蔡元培大喜道:“好哇!陈独秀我认识,原来我们都是反清暗杀团呢,他在哪?我去拜见他,他确是一个有见识的人物,博学多才,有新思想,我决定请他做文科学长(即院长)。”

蔡元培慧眼识英雄。

“哦,他就住在北京的中西旅馆呀!”汤尔和说。

“那我现在就去拜访他。”蔡元培起身握住汤尔和的手,要走,丢下一句:

“汤校长,我忘不了你的成人之美,萧何之情,来日再谢!”蔡元培竟急急地走了。

见人敲门,陈独秀、汪孟邹等人正在商量募集资金的事,靠门边的人打开门:

“我是蔡元培,来拜访陈独秀先生。”

来人自报家门,陈独秀见蔡元培校长上门,大吃一惊,蔡元培是1892年的进士,任过中国民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而陈独秀是1896年的秀才,后来,再没有任何文凭,德高望重的49岁蔡元培亲自拜访37岁的陈独秀,在场的人无不大吃一惊,陈独秀悄一楞,急忙走上前伸出双手,热情地握住蔡元培的双手,连声说:

“失敬!失敬!请坐!请坐!”

“仲甫先生,今天来,是为聘请你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一落坐,蔡元培就说。

“只是我才疏学浅,难当大任,真是谢谢蔡校长好意。”陈独秀说。

“仲甫有什么难言之隐,只管直说,孓民愿尽力为仲甫排忧解难。”蔡元培问道。

陈独秀爽朗地说:“我一不是博士,二无教授职称,那能担当堂堂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再说,我还在主编《新青年》,每月要出一期,编辑部还在上海呢,无法脱身。”

蔡元培略沉吟了一下,说:“仲甫啊,你说的都不是问题,仲甫可以不开课,专任文科学长,教授职称,凭称的学识,冲着你已经出版的《新青年》,完全可以授予你教授职称,等仲甫进了北大,即可由北大授予仲甫教授职称,另外,仲甫先生把《新青年》杂志也搬到北大来办,北大人才济济,一定比在上海办会更有影响力。”

陈独秀谦恭地说:“文科学长我可以先暂时代理,我向蔡校长推荐一人,他叫胡适,眼下在美国,等他回国,请他担任文科学长,胡适才学,胜我10倍。”

“我也久闻胡适先生大名,等胡适先生回来,还请仲甫引荐来北大任教,那北大可谓得龙又得凤了,呵呵。不过,文科学长非仲甫先生莫属,胡适先生回来会另有安排。”蔡元培高兴地说。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正式到北大上任。并立即致函教育部,推荐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附一张蔡元培为陈独秀编的一份假履历,上写着:

陈独秀,安微怀宁人,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微公学教务长,安微高等学校校长。

其实,陈独秀没有上过日本东京大学,也没有当过安微高等学校校长。蔡元培认为陈独秀是奇才,无论如何要把陈独秀弄进北京大学,当文科学长,不能受文凭所限。这正是龚自珍的一句话:“不拘一格降要才”。

14日,教育总长范源濂签署教育部第三号令:

此任命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

15日,蔡元培以校长名义签署布告:

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在北京大学四处张贴。北京大学学生见了布告,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他们都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许多北京大学老教授们,畏陈独秀如虎,如洪水猛兽,包括国学大师章太炎、林纾、辜鸿铭等先生,说三道四的人也不少。

1月下旬,陈独秀走马上任,住北京市北池子箭杆胡同九号,这里也就成了《新青年》杂志社的编辑部。《新青年》杂志社的编辑部也就由上海迁到北京了。

在上海,陈子沛、陈子寿的群益书社是为《新青年》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20年后,1935年,群益书社已传到陈氏后辈的手里,经营不下去了,准备关门,因为汪孟邹曾为群益的房租做过担保人,要赔款5000元左右。最后由做律师的章士钊出面,让群益将《新青年》的纸型交给亚东重印一版,作为补偿。重印本前面有当年8月20日蔡元培题词,蔡元培说:

《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现传本渐稀,得此重印本,使研讨吾国人最近思想变迁者有所依据,甚可喜也。

有胡适的题词:

《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我们当日编辑作文的一班朋友,往往也不容易收存全份,所以我们欢迎这回《新青年》的重印。

那时,《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正关在南京的国民党监狱中,和亚东图书馆主人书信往来不绝。这都是后话。

北京大学(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大学),国这精粹,人才济济,严复首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仍在此任教,北京大学真可谓风支际会,北京大学当时有名人教授章太炎、陈寅恪、梁漱溟、沈尹默等等名人。

陈独秀的到来,在北京大学杀进一道新风,新文化、新思想、新主义,其势如汤泼雪,狂扫旧的封建文化思想;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杨济昌等也进入北京大学任教。《新青年》杂志在北京,一次发行15000~16000份,每期出版即在北京大学抢售一空,有不人托亲拜友,想法设法弄到《新青年》杂志,有不少是自己买的,也有一部分为在外地大学同学或朋友索要而买的,后来成为中国领袖的毛泽东,当时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上学,毛泽东回忆说: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康有为、梁启超,一时成了我的模范,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的问题。”

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恽代英,当时在武汉中华大学上学,也非常慕求《新青年》。

那时,全中国各大城市基本都是这个情况,恽代英给《新青年》写信说:

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咸感谢了。

《新青年》风靡一时。在很多大城市、很多大学堂、很多进步人士之间传阅,许多人来文参与讨论,许多人来信说不同的意见,许多人来信说感谢,很多青年人为谋求一本《新青年》不知托求了多少人。

1917年初,因陈独秀到北京大京任教,《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胡适1917年6月回国,9月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讲授英文学、英文修辞学、中国古代哲学。

北京大学人才济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周树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张申府、朱自清、杨济昌、陈梅村、林纤、刘师培、辜鸿铭等等,他们互相交流、探讨、辩论,甚至为思想、学术,相互攻击,相互开战,致使北京大学,十分活跃。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当时向往革命,梦想祖国强盛的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参加欧战回国的华工,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过欧洲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和中国落后面貌的经比,痛心祖国不强大,他们在各地形成了先进的群众群体,为国家做着不同的工作,却有同样的意义——维护民族的尊严,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工作。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被捕,《新青年》由胡适主编,胡适主张多谈实用问题,少谈主义。

从1919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多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

当时,上海让人感到人才是成群的来。

上海宣传社会主义的有不少人,影响较大的有三股力量:

一是陈独秀领导的新青年社;

二是国民党创办的星期评沦社、觉悟社。.星期评论社出版(星期评论)周刊,编辑是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戴季陶原与陈独秀在\日本相识,沈玄庐是老同盟会员,流亡日本时钻研社会主义理论书籍,李汉俊也是早年东渡日留学,拜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村夫为师,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些人与陈独秀可算是志同道合;觉悟社出版《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是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左派邵力子;

三是研究系张东荪等人组织的共学社,出版《时事新报》。张东荪与陈独秀有旧,写得一手、好文章,也读过一些社会主义著作。

不论是陈独秀、张东荪、戴季陶,还是邵力子,沈玄庐,都曾在日本留学,程度不同地都懂一些。

三股力量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建立了联系,大家经常在与起讨论。这年的4月间陈独秀迁居到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幢房子是他老朋友柏文蔚让给他的,全部建筑面积约140多平方米。从此,这里既是陈独秀的住处,也是《新青年》的编辑部所在地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的诞生地。

大家经常聚会,便想把《共产党宣言》译成本中文,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已经成为新潮,成为时髦。早在1919年8月,年仅19岁的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日刊》上发表《社会同题》一文,文末节录了《共产党宣言)第2章的1O条纲领。然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全本,不但要有相当高的中文修养,而且要谙熟马克思号主义理论才行,特别是《共产党宣言》的“引言”的第一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在当时,这一句非常难翻译,就这短短一句,不知难到了多少人。

戴季陶打算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便着手物色合适的译者。邵力子向戴季陶举荐一人——杭州的陈望道。陈望道,浙江义乌人,中学毕业后到上海进修英语,准备去欧美留学。最后欧美没有去成,却去了日本。他在日本主攻法律,兼学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回国后在浙江第1师范学校国当语文教师,他常为《国民日报》副刊《觉悟》撰稿,成为邵力子的密友。陈望道与浙江第1师范语文教师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倡导新文学、白话文,人称“四大金刚”,戴季陶给陈望道寄去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还寄去了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时对照参考之用。这本英文版是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弄来的。陈望道带着这两本《共产党宣言》和《日汉辞典》、《英汉辞典》,回到义乌县农村的家里,躲进柴屋,搭起铺板作书桌,又找来一盏油灯,日夜不停地翻译起来。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译完《共产党宣言》寄给戴季陶。这时,他接到《星期评论》编辑部邀请他到上海担任编辑的信,便提着皮箱来到上海,《共产党宣言》译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一齐交给了李汉俊,由李汉俊和陈独秀校阅译文。陈望道住进了三益里《星期评论》编辑部李汉俊的家里。

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了《共*产*党宣言》,再经陈望道改定,准备发表,这时突然发生意外,国民党的《星期评论》被当局查禁而停刊。陈独秀邀请陈望道来编辑《新青年》,于是,陈望道便成了陈独秀的助手。

公开出版《共产党宣言》可能会有麻烦,陈独秀决定出版单行本,初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印了1000册,不胫而走,各方纷纷求要,紧接着又印了1000册。

从1920年9月《新青年》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尤其是李大钊。

中国的北方边疆—外蒙,1915年6月7日,中国、沙俄、蒙古三方在恰克图缔结《关于外蒙古之三国协定》,明确规定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承认中国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自治权,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沙皇,俄国失去了对外蒙古的控制。

同类推荐
  • 馨语心愿

    馨语心愿

    故事讲述了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所经历的酸甜苦辣的青春,有初尝爱情的甜蜜,有遭受背叛的痛苦,有情同姐妹的友情,有生死离别的痛苦……但所有的轰轰烈烈都将深深地刻入记忆,最终归于平淡的生活。若生命直到这里从此没有我我会找个天使替我去爱你
  • 昔日少年游

    昔日少年游

    岁月无休无止,当初笑傲江湖的少年随风而去。一路上花开花落,起起跌跌,你们陪我多少年……
  • 过客2016

    过客2016

    讲述现代同志生活的真实点滴,曾经我们定义为的伊人,终将成为彼此的过客!
  • 第9封信

    第9封信

    讲述一对在校大学生双胞胎兄弟在成长途中对爱情的探索和对幸福的体悟!哥哥刘天祎和小雪在大学中相识、相爱,但天祎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临终前希望弟弟刘天祈帮助他照顾小雪,而天祈的女朋友玉茹却忍受不了自己的男朋友照顾其他的女孩子,故事就这样纠结地发生了......
  • 诗意全无

    诗意全无

    胡楚楚辞掉了一份干了五年的工作,收拾好行李准备好开始一场浪漫的旅行。然而,原本计划中的诗意浪漫并没有如约而至,换来的却是无聊地冗长火车硬座时间,加之由于没有勇气去搭讪而错过了与背包客的交集,胡楚楚的这场旅行的开端可谓诗意全无!
热门推荐
  • 校长放开我

    校长放开我

    这是一个在现实位面教导高中生,在异位面调教“神二代”的双穿越故事。这也是一个在现实中当校长接班人,在异界当校长的故事。班花级别的中考状元,百变的美术老师,知性的女公务员,异界的小萝莉,小正太,一一闪亮登场。(ps:最近校长很火,但本书“小清新”,传播“正能量”!不看本书,无异于放弃治疗!)(ps2:校长有枪?唱答曰:人生已经如此得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群:守夜人:252042865)
  • 绝世邪神战火重生

    绝世邪神战火重生

    前世的妖孽杀手,今生的妖孽邪神。一场倒霉的相遇:“啊!你这白痴,没看到下面有人吗!”,“啊,这位小姐,对不起,让石子砸到你了。”一次让感情升温的冒险:“叶璟,抓着我的手,蠢货,抓紧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次虐心虐肺的经历!尽在【绝世邪神战火重生】哈哈,别被骗了,请放松心态,看女主如何调戏花样美男,闯三界,打BOOS,一举成为神界之主吧!一切尽在【绝世邪神战火重生】。
  • 那些岁月的光辉

    那些岁月的光辉

    我去,这是什么情况,她林幽真的是万万没有想得到,她的老师竟然是如此这样的一个人,试问,我的老师大人,您这样大晚上恬不知耻的和我住在一起,孤男寡女,我还要不要脸,要不要清白啊,你这样让我林幽以后怎样嫁人啊,更何况,我是有男朋友的林幽啊,那既然如此的话,林幽,我娶你啊!随后,就只看见某女的一阵暴打,滚,有多远给我滚多远,本小姐是千金小姐,你配不上我的,跟何况,本小姐是有男朋友的这辈子我非他不嫁面对女主这样的宣言,我们的男主大大又会展开什么样的猛烈追求呢?欢迎大家走进本书
  • 六界之门

    六界之门

    千载后,天将倾,地将陷,黑暗笼罩人间。尸山血海,群魔乱舞,福兮?祸兮?湮灭?辉煌?人界、冥界、妖界、仙界、天界、魔界并存,大劫将至,六界动荡。一少年身怀神秘青莲,凝聚九窍金丹,闯兰若寺、入锁妖塔、登诛仙台,一路行来,桩桩古今秘史在其面前揭开。亲情、爱情、友情,皆愿以性命守护!且看夏言踏足六界,登顶巅峰!(PS:本书书友群正式开启,530538304,邀诸位道友来此一聚!)
  • 恶魔画廊

    恶魔画廊

    你好,我是店长玛门。本店只贩卖爱,和希望。
  • 青囊残卷

    青囊残卷

    一副古老的青囊一卷泛黄的残卷在那年……在那月……在那日……被我打开了……
  • 明星青梅的专属竹马

    明星青梅的专属竹马

    他,身处黑暗,职业杀手,成立杀手组织,黑暗的主宰。她,身处聚光灯下,以阳光微笑为标志的明星。他与她居然是所谓的青梅竹马。当她爱上他,他不懂什么是爱;当她选择离开,他发现早已爱上了她。曾经选择离去的她再次归来,拥有了另一个全新的身份,然后是否永远无法有交集?
  • 云瑶诀

    云瑶诀

    萝莉少女在进入全息网游《天下》后还来不及享受游戏生涯便被告知没有退出系统。什么?没有退出系统?想要出去就只能在一年一季的争霸赛上夺得前百名?前百名?她看看这个占据了千万玩家的服务器,呵呵笑了。想要出去,唯一的方法大概只有做梦了吧。
  • 道宰阴阳

    道宰阴阳

    三天正法控阴阳,雌雄斩邪镇妖孽,敕命五方八部众,制都功印保平安,阴煞邪物符箓破,九鼎丹经消伤患,自古修仙如登天,何如潇洒人世间。
  • 民国模范作文(第2季)

    民国模范作文(第2季)

    本书共分为五辑,主要内容包括:江山如画;生活映像;风物变迁;彼时心情;激昂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