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2300000014

第14章 需求与恐惧

根据我们的看法,弗洛伊德最伟大的发现,是大部分的心理疾病的最大原因在于对认识自我的恐惧——惧于认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冲动、记忆、能力、潜在力与自己的命运。我们也已发现,对认识自己的恐惧与对外在世界的恐惧,通常是同性质的,而且是平行并列的。这也就是说,内在的问题与外在的问题极其相似,而且彼此相关。因此,我们只一般性地谈论对知识的恐惧,而不严格地分辨是对内在自我的恐惧,还是对外在世界的恐惧。

一般而言,这种恐惧是自卫性的,是为了保护自尊,为了保护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的尊重。对于任何足以导使我们轻视自己,或使我们自感卑下、软弱、不值得、邪恶、可耻等的一切认识,我们自然会感到的恐惧。我们借着压抑和类似的自卫方式来保护自我、保护自我理想的影像。这也正是我们用以避免意识到令人不愉快的或具有危险性事实真相的基本方法。心理治疗学中,我们把这种连续避免意识到痛苦真相的策略,和抗御心理治疗医生努力帮助我们认清真相的方式,称之为“抗拒”。心理治疗医生所使用的一切技术,主要是揭发事实真相,或者强化病患本身的能力,使他能够承担起事实的真相(弗洛伊德说:“对自己诚实,乃是人类最高的努力。”)。

但是我们还倾向于逃避另一种事实的真相。我们不但对我们的心理疾病裹足不前,也倾向于逃避个人人格的成长,因为它也可能会带来另一种害怕、另一种恐惧,害怕感到自己软弱感到自己不足。因此我们发现,还有另外一种抗拒、一种对自我的优点、自我的才能、自我高雅的冲动、自我较深的潜在力和自我创造力的否定。简而言之,就是对自我内在这伟大性质的抗拒,和对骄傲的恐惧。

我们不禁回想起有关亚当和夏娃不准碰触那危险的“知识之树”的神话,在许多其他文化也有类似的神话,也认为最终极的认识是诸神的专利。大多数的宗教都有反理智主义的线索可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线索),都有一些偏好信心、信念或诚心,而不喜欢知识的痕迹,同样都觉得对某种形态知识的涉猎太于过危险,最好予以禁止或留给某些特殊的人。在大部分的文化里,凡是寻索神明的秘密,向神挑战的革新分子都受到重罚,像亚当与夏娃、普罗米修斯和艾底帕斯均是如此;并且一再提醒大众:不可妄想成神。

然而,假如我可以用浓缩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就是说,正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含有肖似于神的成分,才会令我们内心冲突、感到迷惘、恐惧、引起动机和自卫。这正是人类基本处境的某一个面貌,我们同时既是蚂蚁又是神明。每一位伟大的创作者,每一位肖似于神的人,在创造中的孤寂时刻里,在更新(对抗陈腐)的时刻里,其勇气皆备尝历练。这是一种胆识、一种以一敌万的精神、一种反抗、一种挑战。恐惧是可理解的,但是为了使创造成为可能,必须予以克服。在自我的内部发现新的才能,虽然令人兴奋,但也会带来恐惧,亦即对于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孤寂者所具有的危险、责任与义务的恐惧。想到责任可能会成为极重的负担而尽可能地逃避它。我们可以从那些当选为主席、会长之职的人们所提出的报告中看出,他们的心情总是混淆着敬畏、谦抑、甚至战斗的情绪。

一些临床的实例可以使我们获益匪浅。首先是女性的心理治疗实例中相当常见的一个现象,即许多杰出的女性下意识地会把才智与男性视为等同,而深感困扰。他们觉得诸如探索、研究、好奇、肯定、发现等,这一切都是非女性化的东西,尤其当她的丈夫的男性性格不稳定时,特别使她感到受压迫。有许多文化和宗教都不允许女人求知和进行研究,我觉得这种行为的根源之一,乃在于想要维持妇女的“女性化”(虐待狂与自虐狂意义下的字眼);例如,女性不可做司祭或经师。

懦弱的男人也容易把研究的好奇等同于对别人的挑战,假如他无意中变得聪明,又研究出真理来,他就会变得大胆、武断、人模人样起来,因而无法自制,而这种姿态终将引起别的比他年长、比他强的人的愤怒。同样地,孩童也会把好奇等同于侵犯他们心中的神明,亦即全能的大人的专利。当然,在成年人身上更容易发现相对于孩子的态度,因为成长常会觉得小孩子永无休止的好奇至少是很麻烦的事,有时甚至觉得是一种威胁、一种危险,尤其是他的好奇是有关性方面的问题。迄今,还是少有父母能欣赏小孩子的好奇,并且感到愉快。同样,在被剥削的人、被蹂躏的少数弱者或在奴隶的身上,亦可看到类似的情形。他们害怕知道得太多,害怕自由地去探查,因为这样会引起他们的主人的愤怒。在这类人群中,装傻是最常见的自卫态度。无论如何,剥削者或暴君,在情势的力量下,都不适于鼓励他们的属下好奇、学习与认知,人知道太多似乎都会反抗。被剥削者或剥削者双方都被迫认为,对于一个调教良好、服帖的奴隶而言,知识与其身份是不相匹配的。在这种情形下,知识是危险,而且相当危险的。弱者、奴隶、自尊较低者的身份是不可以拥有求知之需的。直接、毫无禁忌的凝视,是一个猴王用以建立其控制权的主要技术,群猴在猴王的凝视下自然低头成为从属的动物。

不幸,这种情形亦见于课堂之中。真正出色的学生、最热切的发问者,详细询问的探究者,尤其当他比老师还要出色的时候,常会被当作“聪明的捣蛋鬼”,被视为纪律的威胁者,以及向老师的权威挑战的人。

在潜意识里,“认知”可以意味着主宰、控制、甚至是轻视;也可以从患有窥视症的眼光来看这个字的意义。患有窥视症的人,在窥视裸体女性时,感到自己对她有一种压服的能力,好像他的眼睛就是一种控制的工具,他甚至能用它们来强奸她。从这个意义来说,许多男人都是爱窥视的人,他们大胆地凝视妇女,用他们的眼光除去她们的衣衫。至于《圣经》上把“认识”一词的用法等同于性的“认识”,乃是另一种隐的说法。

在潜意识的层面里,认识是一种侵入、一种穿透、是男性的性。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小孩由于窥视秘密、窥视未知者而引起的不安;某些女人在女性化与大胆求知之间所感到的冲突;从属者认为知识是主人的特权,迷信的人害怕求知会潜越诸神的权利;这些原始冲突情绪的情意结是危险的,而且会招致愤怒。认识,就如两性之间的“认识”,也能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行为。

迄今我们所谈论的都是针对知识本身的求知之需,亦即是为了获得对知识与理解本身的原始满足和纯粹愉悦而发出的求知之需。这种求知使得一个人长大、更聪明、更丰富、更强壮、更进步、也更成熟。它代表人类潜在力的实现,代表由人类潜能所引领的命运的完成。它就好比好花盛开、众鸟鸣啭一般,它的方式就像果树结果,无需费力,只不过是其内在本性的表达罢了。

但我们也知道,比起安全的需求,好奇与探索乃是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安全感、保障感、无所焦虑、无所畏惧等的需求比好奇的需求更优先、更强烈。我们在猴子和人类婴儿身上均可明显地观察到这一点。幼儿初入陌生环境之时,自然会紧靠母亲身旁;惟有如此,他才从母亲身旁一点一点地探索到附近的事物旁去“探探险”。如果母亲突然消失了,他立刻吓哭,好奇心立刻消失,直到又恢复了安全感。哈尔乐所试验的婴猴也是如此,只要任何东西吓到他,他立即逃回母猴身旁,附着母亲身上,他才敢再度东张西望,然后再一点点摸索出去。假如母猴不在,他就蜷缩成一团,抽噎不停。在哈尔乐所拍摄的实验电影中,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成年人就比较难以捉摸,也比较会隐藏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如果不是完全被打垮,他会很容易加以抑制,甚至对自己否认有焦虑和恐惧。通常,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害怕。

对付这类焦虑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有几种是与求知有关的。对这种人来说,凡是不熟悉的、模糊的、神秘的、隐密的、出乎意料之外的,都是一种威胁。若要使他们变得熟悉、可预测、可对付、可控制——也就是说变得可怕、无害——其方式之一就是去认识他们、去了解他们。可见,知识不但具有成长的作用,而且兼具消除焦虑的作用和保护性的均衡作用。虽然外在的行为可能十分相似,但是动机却可能完全迥异,因此主观上的结果也将十分不同。比如说,有一个管家半夜听到楼下有奇异而可怕的声响,颇感惊扰,于是拿着手枪下楼察看,结果发现什么也没有,这时他所具有的松了一口气和紧张降低了的感觉。跟一位年轻的学生,第一次从显微镜下看见肾脏的微妙组织、或是突然了解一首交响曲的结构、猛烈顿悟一首难解的诗、突然理解某种政治理论的意义,其所获得之透悟的兴奋、甚至忘我的感觉,两者大相径庭。在后者的情况我们感到自己更扩大、更潇洒、更强壮、更充实、更有能力、更成功、也变得更敏锐。好似我们的感官变得更具效力,我们的眼睛更锐利,耳朵畅通无阻。这正是我所愿意感受到的。教育和心理治疗中,应该也能有这种情形发生,但是并不常见。

在广大的人类画面中,在伟大的哲学思想里,在宗教的结构里,在政治及法律的系统中,各种科学中,甚至在整体文化中,均随处可见此种动机间的交互作用。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说,他们同时亦代表了对理解之需求与对各种程度之安全的需求所导引的结果。有时候,安全的需求几乎会完全歪曲求知的需求,使之服膺于缓和焦虑的目的之下。一个不受焦虑干扰的人,可能比较大胆、比较勇敢、而且能够为了知识本身而作研究,并创立学说。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断定,后者似乎比较接近真理,比较接近事物真正的本质。一种仅只寻求安全的哲学、宗教或科学,比寻求成长的哲学、宗教或科学更容易导向盲目。

焦虑和胆怯不仅把好奇、求知、与理解服膺在他们的目的之下(也就是利用他们作工具以缓和焦虑),同时,好奇心的缺乏与由于废而不用所引起的好奇心的萎缩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为了消灭焦虑而寻求知识,也可能为了消灭焦虑而逃避求知。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不好奇、学习障碍、装傻等都可能是一种自卫。知识与行动是密切相连、相互契合的。我越深入研究,越确信知识与行动常是同义的,甚至如苏格拉底所言,知行乃是同一的。只要我们完整而彻底地认知,随后便会自动地反应出适当的行动。因此便能毫无冲突、并且发乎本性自然地作选择。

这一点我们在健康人身上可以看得相当深切,健康的人似乎明是非、知善恶、同时又能轻易而彻底地将之表现出来。但是在幼小的孩童身上(或在隐藏于成人心中的童稚之心里),这点则完全表现出另一种层次。对他们而言,针对一个行动加以思考,就等于已经行动了一般——心理分析的学者称之为“万能的思想”。也就是说,如果他有一个愿望、希望他的父亲死亡,他下意识的行为反应,就会好像实际上他也把父亲杀了一般。事实上,成人的心理治疗的功能之一,就是排除这种幼稚的认同作用,使他不再由于把幼稚思想当成事实而感到罪恶。

无论如何,知与行之间密切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说明对求知的恐惧,其原因之一显然就是对行动的恐惧,对知道后果的恐惧,及对知道以后的可怕责任的恐惧。不知道倒好,因为一旦知道了,就得有所行动,就得引颈以待。这点所隐含的意义,就有一点像有个人所说的:“我真庆幸我不喜欢牡蛎,因为假如我喜欢牡蛎,我就会吃它,而我最恨这种讨厌的东西了。”

对于住在大壕集中营附近的德国人来说,若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是装瞎、装傻,当然要来得安全多了。因为如果他们知道了,则要不然就必须设法尽些力量,要不然就会因为觉得自己懦弱而自责。

小孩子也会演这种戏,他们会拒绝张开眼睛去看众人皆知的事实:比如他父亲是个卑鄙的懦夫或是他母亲并不是真正地爱他。这种知识所要求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行动,因此不知道好。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对于焦虑与认知已有足够的了解,因此我们可以对几世纪以来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理论学者们所坚持的极端立场加以驳斥。他们认为一切的求知需求都是被焦虑所激起的,而消灭焦虑便是求知之需所必要的惟一努力。多年来,大家都以为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说法,但今天在我们对动物与对儿童所做的实验中,均显示出这种理论有所矛盾。一般来说,焦虑会抹煞好奇心与探索力,尤其在极端焦虑的时候,二者更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容。只有在安全和毫无焦虑的情况下,求知之需才能最清楚地显示出来。

罗奇士所著的《开放与封闭的心灵》一书中,对这一情况,作了个十分可取的总结:

有一种信念系统的好处在于,它似乎可以同时应用于两处目的:尽可能去了解这个世界,同时尽其必要地保护自己免受世界的伤害。有些人认为人选择性地歪曲自己的认知功能,因此也只看见、只回忆、只思考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个看法,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人只有在情非得已的时候才会如此。因为,我们都被时而强、时而弱的欲望所引动,想要去看清事实的真面貌,即使它会带来伤害。

如果我们想了解求知的需求,则显然必须将之与焦虑、知的恐惧、安全和保障的需求重加整合。在恐惧和勇气的挣扎间,同时有一种来回交错的辩证关系。一切增加恐惧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都会截断我们的求知冲动,而一切允许勇气、自由与胆量的因素,则将可以让我们求知的需求获得自由。

同类推荐
  • 《道德经》品读

    《道德经》品读

    本书内容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
  • 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前世菩提树,今生因缘果。命运岑寂流离,佛颜嫣然常悦。作为红尘俗世中的人,且让我们问佛观心,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它凝结了先民的睿智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精神,体现了东方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光辉。本书撷取《易经》五十三个卦辞,结合古今案例,以简洁生动的插图、有趣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易经》的原理,揭示做人处事的诀窍,教你改进做事的方法与手段,顺应穷通,获取成功。本书是指导现代人事业进取的一盏明灯。
  •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佛家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儒家说:“人人可做尧舜。”道家说:“人人皆有仙缘。”这就是说,每个人天然是一座宝库,一旦发掘出来,价值何等惊人!然而,多数人身怀异宝,却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最后埋于荒丘之下,这又是何等浪费! 而李叔同、南怀瑾两位大师却凭着他们那一点点素心慧眼,做了一世高人。为什么多数人不能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呢?本书将为你指点迷津!
热门推荐
  • 烟雨误

    烟雨误

    她叫铁春棠,是我见过最神奇的女子。她生得明眸皓齿,心思聪明伶俐。往常所见女子遇事皆作小家忸怩之态,唯独她,却有着男子般坚毅与应变之力。她是“春棠上府”的主人,在这里,一切有趣而奇怪的故事随着日升月落在发生。你一定跟我一样,想认识她。
  • 天黑说鬼

    天黑说鬼

    瘸腿的三流道士,瞎眼的吃货和尚,神秘的青脸丫鬟,和不靠谱的我。现代都市里四朵奇葩忽悠组合,无奈被逼捉鬼。奈何狗屁不懂,陷入鬼界,从此颠倒黑白。小鬼不散,厉鬼缠身,恶鬼难斗,心鬼怎医。今晚说鬼,那鬼就在身边。今夜说鬼,和鬼一起来听。
  • 为君朱颜不改

    为君朱颜不改

    在现代她只是个没爹没妈的孤女,尝尽人情冷暖,因一次为救一个溺水的陌生男人,当她醒过来时,发现处在一个跟历史上的唐朝很相似的朝代,从此她的生活也开始重启......
  • 重获一世:圆满人生

    重获一世:圆满人生

    从醒来那刻起。舞玲珑就发誓:这辈子,绝不再为无谓的人和事委屈自己,欠我的,定要他十倍百倍奉还!
  • 闪婚疯妻休想逃

    闪婚疯妻休想逃

    她的相亲条件?一,领证结婚不给生娃;二,礼金千万不能刷卡。就是这么任性!什么,这条件也有人答应?哪个男人这么傻?抬头一看,我去,这……这不是被自己砸了车窗的太子爷吗?他怎么在这?她没还玻璃的钱啊!立刻拿出号码牌一看,靠,进错地了!偷偷退了两步,逮到机会,一定要逃啊……
  • 会向瑶台月下逢

    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曲清歌,一杯浊酒,最美的爱情只在月夜把酒当歌,畅谈人生。她是公主,一个懦弱无能只能任人宰割的公主,一朝灵魂易世,她变得狠厉而聪明,曾经欺负过的,她必百倍偿还,人人都叹她嚣张跋扈,野蛮冲撞,可时光的面具下,谁又了解她的根本?他是邻国九皇子,身负皇室重任,却一心向往自由无虑的生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厢情愿,却又潮起潮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最美的遇见,不过是你情我愿,最美的结局,莫过于结发夫妻,恩爱不疑……
  • 一后不侍二夫

    一后不侍二夫

    坦白的说,顾雨桐在大明王朝最初的这十几年,根本就没有把朱佑樘当回事。可偏偏这位太子殿下没有继承前辈们桀骜不驯,玩世不恭,草菅人命的优良传统,对于顾雨桐种种任性妄为,放荡不羁的行径,笑之,让之,任其为之。顾雨桐十三岁那年,刚结识巴图,萌发人生第一朵桃花的时候,他命锦衣卫为他们拔草施肥。顾雨桐十四岁那年,使用了卑劣的手段,终于斗败了家中主母的时候,他让宫中亲信送来了贺礼,为她正名。顾雨桐十五岁那年,冒着杀头的危险,拒了太子的婚时,他一笑了之。当人生中的第一朵桃花,被心爱之人亲手掐断时。顾雨桐带着躯壳和凉透了的心嫁入了大明宫,成为了他的太子妃。他尽他所有试图温暖她,他不争,不问,不离不弃。他不是一个千古明君,他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有为的皇帝,可是却一心一意的爱着他的皇后。当顾雨桐心口上的伤即将被舔舐;当她终于决定从此以后相夫,教子,母仪天下;命运又将她再一次推向巴图。荼蘼花开,是为了祭奠最刻骨铭心却即将逝去的爱情。而这一次,又是为了祭奠哪一段无法携手到老的承诺?午夜梦回,她总能清晰地听见他那时在耳畔的低喃:傻丫头,史书不会告诉你,我的那些荒唐,不过是因为对你的深爱。
  • 贵宠

    贵宠

    传说,前世恩怨,只要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喝一碗孟婆汤,就会忘个干净。可是,有一种转世例外,那就是穿越!于是,她穿到了古代,不仅带着记忆,还带着仇人。而且,仇人琴棋书画,貌美如花。她无才无德,貌如豆腐渣。………………………………面对如此奇葩的人生,她有着更奇葩的愿望:好好逍遥,努力作孽!
  • 桃花乱

    桃花乱

    他是英俊潇洒的皇太子,她是命中带煞的妖女,他是邪肆冷漠的王爷;桃林一面之缘,一把神秘的血玉锁,一生的爱恨纠缠。他和她会得到祝福吗?他们的爱是彼此心头的那根拔不出来的刺,再见面彼此早已伤痕累累、遍体鳞伤,该怎样面对那份曾经沧海桑田的爱呢?
  • 魂之幻境

    魂之幻境

    在凡人的天空被撕裂以前,凡人皆有一死,而今苍穹碎万物至,终破亘古不变的世间规律,开辟出一部不朽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