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生,让社会新闻第三次落入发展的低谷。在这场来势凶猛的政治风暴中,新闻媒介被用作了推波助澜的工具,而新闻界本身也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十年浩劫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新闻媒介都完全被“******”控制,从当时的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成为新闻宣传的唯一中心,经济、文教、科技等各方面的报道都与“造反”挂钩,如《热烈响应革命的倡议》(刊登于:《解放日报》,1967年1月30日)、《紧跟毛主席革命到底》(刊登于:《文汇报》,1970年5月8日)、《红色造反列车在前进》(刊登于:《解放日报》,1967年1月17日)等。在伦理道德方面,不管是家庭的亲情,还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都被看作是异端,以至于长久以来一直把社会新闻划为禁区,新闻工作者都不敢涉足于此。当时在上海就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题目是《“救活”鸳鸯,换回外汇》。这篇报道在背景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前,‘******’在上海的余党看到一种畅销东南亚的床单上,印有鸳鸯戏水的图案,就大动肝火,指责经营这种床单是‘鼓吹谈情说爱’。一道令下,这对象征爱情与幸福的鸳鸯被宣判了死刑,床单上换了两只大鸭子。结果,这种‘鸭子’床单,一条也卖不出去。”这篇报道用尖锐、辛辣的笔调写出了当时“******”的专横跋扈和愚昧无知。在这种环境下,社会新闻是很难有生存的空间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媒介才改变了原来一直作为宣传工具的状况,强化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回归其原本的面目。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政治环境逐渐宽松,许多思想上的禁区也逐步突破了,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上的变化都给社会新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动力,于是社会新闻重新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新闻的变化首先不是风格的形成,而是题材的多样;不是方法的改进,而足内容的增加。新闻传播内容的增加和传媒题材的拓宽,是中国新闻改革至为关键的一步。”报道内容的增加无疑扩大了新闻节目的报道面,这为社会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报纸扩版、广播电视增加新闻节目的分量,从时问和版面上确保丫社会新闻的存在。从历年来全国好新闻的评选中也不难发现,社会新闻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比如说1979年全国评出好新闻31篇,其中社会新闻有7篇;到了1988年,全国获奖消息、通讯和来信共51篇,社会新闻就有25篇。
随着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政治环境的宽松又使得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成为可能,于是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疑问、社会现象,新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解惑、引导作用。比如说针对当时阻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大锅饭”问题、企业缺乏自主权问题、租赁制企业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问题等,新闻媒体都通过宣传报道引起了群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引导人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这些都为社会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外,随着新闻研究和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对社会新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些对于社会新闻的繁荣也极为有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新闻的报道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不管是反映文明礼貌、道德情操、邻里关系、社会公德,还是灾难新闻、案件报道,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报道,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内容。
这段时期,批评报道也得到了恢复和加强,1981年1月29日****中央发布了《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就报刊、广播、电视如何开展批评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新时期的情况,新闻界大胆地展开了针砭时弊的批评报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79年11月5日,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号”钻井船在迁往新井位的拖航中翻沉,造成7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700多万元的特大事故。然而,事故发生后,石油部的某些领导却掩盖事实真相,竞“把丧事当喜事办”,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事隔半年,1980年7月22日,《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同时发表消息,披露了“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的真相。《人民日报》的《从渤海2号事故看石油部的领导作风》更是把批评锋芒指向石油部的主要领导,批评了他们对待这一事故的错误态度和做法。最终******作出决定,严肃处理了“渤海2号”翻船事故的责任者,解除了某些人的领导职务。这次报道的成功,“不仅在于各新闻单位勇于揭露这起特大事故的真相,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而且更由于它突破了新闻界过去‘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状况,从这一事件看到了工业战线的‘左’倾流毒,端正了党风,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除此之外,对山西省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的批评报道、对黑龙江省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事件的报道以及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对1987年5月大兴安岭的这场特大火灾的报道,面对火灾现场某些单位的领导人在火灾紧要关头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官僚主义严重,阻碍扑火工作的顺利进行,面对这些人为了掩盖自己的问题千方百计阻挠记者传送
稿件,企图用“天灾”来推卸责任,《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冲破重重阻力,记录广大军民与火搏斗的悲壮场面的同时,还揭露了火灾背后的官僚主义弊端,指出这场火灾不仅是“天灾”,也是“人祸”,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结果当时的林业部部长被撤职,直接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新闻发展
社会新闻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市场经济的深化也不断促进了社会新闻的发展。这种促进除了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新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报道领域外,还体现在由于新闻媒介自身管理机制的改变而造成的对社会新闻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国家改变了一直以来全额负担媒体日常经费的状况,而开始减少对新闻媒体的财政拨款,这就使得新闻媒体不能像以前那样无需考虑市场、经费、利润等问题,无需为生存担忧,新闻媒体不得不在搞好宣传报道的同时还要搞好经营管理。表面上看这给媒体无疑带来了一定的生存危机,然而与危机伴随而来的却是发展的大好机会。为r生存,媒体不得不去走企业化管理的道路,开展多种经营,增强创收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市场经济给媒体带来的“财政危机”并没有让媒体消亡,反而刺激了媒体的发展。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媒体在不断加大自己的改革力度:从自身的改版到专业化的发展再到集团化的发展,每一次变革都让媒体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走得越来越稳。
另外,因为很多新闻媒体打破了过去“大锅饭”体制,实行了聘任制,把采编人员的各种待遇同工作表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也得以大量出现。
同时,为了增加收入,媒体必须具有相当高的受众支持度(对于报纸来说是读者群,对于广播来说是收听率,对于电视来说就是收视率)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而在这之前,由于我们在对媒体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上,过分强调了媒介作为“工具”和“喉舌”的性质,于是,媒介往往忽视受众的需求,总是把媒介认为重要的新闻灌输给他们,而不考虑受众想要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在这种媒介本位的思想体系下,媒介自然不屑于关注生活气息浓厚的“市井新闻”,出现在媒介报道视野里或者“上镜头”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利益在社会中越来越受重视,市民社会逐步形成。于是,“个人主体意识日渐膨胀,强制性的、人为倡导的文化风尚被有选择地接受,各种文化价值平等共存。至此,大众话语权不再是某些文化精英的特权,不再是用来显示知识分子精神优越和智力优越的专利,而是公众自由表达其欲望、情感、意志的工具。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新闻价值中的‘贴近性’就显得格外突出。”于是,“受众为中心”的观念取代了以前“传者为中心”的观念,受众第一次被摆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为了获得受众的支持,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都开始把受众需求作为衡量的一个关键标准,于是贴近受众、报道受众关注的生活现象、社会问题、灾祸事件等就成为媒体努力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新闻就成了媒体取悦受众的一大法宝。
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介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改革版面和栏目设置,使得新闻媒介传播的内容更富有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同时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意识。比如大量涌现的现场直播节目、热线电话节目、游戏节目、谈话节目等等。新闻内容上也进一步呈现多样化,根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 近原则,增强了媒介的服务意识,设置了市场行情、股票信息、社会热点、医疗保健等栏目,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菜篮子”、“米袋子”等问 题也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报道中。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新闻媒介针对改革中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和腐败行为进行了有力的监督,再次发挥了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1992年2月至7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中央级新闻媒体开展的《中国质量万里 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尤其引人注目,这次报道活动途经7省20多个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采访报道,对产品质量好的 产品和企业进行表扬,对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关企业进行曝光。这次活动因为与老百姓生活非常密切,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新闻媒介自身结构和节目样式来看,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也都为社会新闻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机会。比如说都市报的兴起,都市报主要指的是当前报业出现的以实用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在内容方面,都市报有两个突出点,一是注重新闻,二是关注日常生活。”“都市报的主旨是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信息服务。都市报的新闻呈现两个极端,对应市民信息需求的两极,首先是实用,能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信息咨询;其次是消遣,观看世界满足好奇心,所以社会市井新闻大行其道。”广播电视在这方面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通过频道专业化的分众服务、开设“听众热线”、“短信互动”、“百姓摄影大赛”等受众参与环节适应受众在内容和数量上对社会新闻的要求。
社会新闻从起步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太多的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一方面这说明了社会新闻的发展的确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虽然社会新闻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不过因其自身蕴藏的魅力与活力,始终能够受到受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