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新闻策划的主体构成
从新闻素材进入到新闻人员的视野开始,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客观事实就已经进入到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内。从新闻编采人员考虑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挖掘素材,如何采访,如何谋篇布局形成初步的新闻稿件并进行修改、成为成品,到如何对新闻稿件进行编辑发布(其中包括新闻稿件的整合形成更高一级的新闻文本)、发布时机的掌握、相关资源的配置,以及由社会新闻文本所引发的相关媒介活动。这一个过程,事实上就是客观事实符号化为新闻报道并予以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形成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新闻主体的介入、组织和策划。
所谓社会新闻策划的主体,就是指在这一过程中的策划者。按照前面关于社会新闻策划客体分为三个层面的表述,我们也将社会新闻策划的主体相应地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前期策划人员。主要是指社会新闻稿件采访前、采访中针对具体新闻报道进行策划的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对新闻选题的确定和分析,采访预案设计、采访前期的准备,采访中各环节的控制、指导和策应等。
第二,后期编辑策划人员。主要是指对前期采访的社会新闻稿件进行编辑、整合、调度、播发等方面策划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报刊的社会新闻的栏目、部门内,其主要任务是对单件新闻稿件或一档、一版新闻文本进行文稿的修改、角度的调整、方向的把握、文本的组合、搭配等方面进行策划。
第三,综合高层策划人员。主要是指那些从整个媒体发展的高度,从引发媒介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广度(以社会新闻文本为基础和由头)出发,对社会新闻文本(社会新闻节目时段、社会新闻版面、社会新闻报刊)进行宏观把握、分析预测、策划指导的人员。
上述三个层面的人员构成社会新闻策划主体,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的总编、制片人、节目主编、版面节目责任编辑、报刊美术编辑、前期统筹、骨干记者等。
二、社会新闻策划的主体特征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其策划主体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对社会新闻策划的主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社会新闻的策划主体综合素质应该是较好的。他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有较好的个人修养,协作精神,组织才能和社交能力;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敢为人先,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社会新闻策划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新闻策划的起点来看,策划主体要有新闻激情。新闻报道是社会的神经感应系统。在信息时代,每时每刻发生、消亡的社会新闻和社会新闻素材,它们是零碎、散乱的,折射在我们的报道内容上也是琐碎的。当我们一次又一次为下水道、油烟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奔波采访时,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对小孩走失、交通事故等人世间的不幸做文章时,这种琐碎尤其明显。而每天刊登播发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上的社会新闻,除了报道地域和人物的姓名不同之外,在报道内容上很多地方往往是接近的,甚至是雷同的。社会新闻报道内容上的琐碎,对于策划人员来说,最容易磨灭的是内心的激情。社会新闻策划,最需要的是策划主体自身对生活、对新闻事业的激情,没有激情,就会平庸,缺少激情,就会缺少发现,缺少对生活的感受。一个策划人员没有激情就不能真正的投入到对社会新闻素材的把握和策划中,就不会产生联想、想象,不能进行富有个性化的策划;一个缺乏激情的策划群体所策划的节目或者版面内容也就难以形成特色,难以感染受众。激情是流淌在策划人员心中的巨大的力量,拥有激情,才能面对挑战,战胜困难,取得新闻策划的突破和成功。激情是社会新闻策划产生的起点和最基础的条件。
2.从社会新闻策划的效果和性质来看,其主体要有人文关怀精神。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媒体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把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社会新闻报道离不开新闻主体的人。尊重被报道者的人格,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多一点人文关怀,注意社会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每个新闻策划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对于社会新闻策划的主体来说,是否具备人文精神,是策划质量高低的一个衡量标准。社会新闻自身的本质要求策划中应该具有人文关怀,而不是简单的追求猎奇、冲突。策划者要具有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要将社会责任感内化在自己的报道策划中。社会新闻策划主体的人文关怀具体体现在对新闻选题的确立、报道内容的选择与表现以及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等诸多方面,这种人文意识应该贯穿在策划报道的全过程之中,所有的策划都应该体现新闻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使事态向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方向转变。
例如,在对那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还未构成犯罪的赌博、****、吸毒人员采访时,就必须要求记者在拍摄镜头时进行相应的遮挡或技术处理。最近几年,我们在很多报刊和电视上经常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报道大炒良家少女因贫困“****”、民工为催讨工资“跳楼”事件,这些事件本身是社会新闻,但是策划人员碰到这样的题材时,为了所谓的真实、细腻,为了满足部分人一睹为快的心理,在报道中运用大量的跳楼者采访和心理变化的描述等等,就是停留在这样一种低层次的阶段。这种报道往往忘记了采访对象首先就是受害者,报道中缺乏的是人文精神,是对他人痛苦和和生命的藐视。
社会新闻策划的最终目的就是突出新闻价值,而不是简单片面地追求感官刺激和享受。
3.从社会新闻策划主体分布上看,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社会新闻策划主体贯穿在节目生产、新闻稿件播发、新闻决策等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人员虽然岗位、位置不同,但是在具体的策划中,并不是截然分开,更多的策划往往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员贯穿在整个社会新闻的报道中。新闻策划从方案的提出到计划的实施,包括提出选题、设计方案、保证评估、筛选择优、采写、编辑制作等流程,更多的是媒体多个部门的采编人员共同参与、协同作战的产物。
社会新闻策划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策划,很多热点社会新闻的策划就是如此。自下而上的策划从单个记者最先发现新闻线索开始,先是个体或者小范围进行必要的策划,随着报道的发展,策划逐步升级,最终形成一个影响到地方或者全国的新闻事件。
例如,2001年5月《南方日报》和《南方都市报》推出的《解救湖北黄梅乞买童》系列报道。在报道开始阶段,记者发现广州火车站有一群湖北黄梅籍的小乞丐,这一现象几乎全国都有。记者与策划人员交流思考后,决定做深度报道,透过现象探寻根源。在完成初步采访后,记者迅速将这一书面材料送到了湖北省主管公安与民政的省委副书记的手中,这就促成了湖北警方千里赴穗,鄂穗警方联合抓黑手、救儿童的大行动。与广州的同行相比,这一报道已经先人一步。其后,记者一方面积极配合警方行动,做好跟踪报道,另一方面又在寻找第二个新闻点。跟随这群湖北孩子回到家乡,寻找问题的根源。此时,湖北、广东两地主要媒体都在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记者又借这股热潮策划了第三个新闻点,将乞买童一事与其他类似的非法雇用童工的案例联系起来,采访了法律专家和社会学家,从法律和社会学角度对非法雇用童工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使乞买童这一单纯的新闻事件扩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这一策划开头是记者单个行为,后来就是不同媒体的各种策划报道的参与的一种群体行为。
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划,往往是媒体或媒体的某栏目针对一种事件或数件事情或者一个主题,首先设计出整体方案,确立一个大的主题,再将这个大主题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子题,落实到各个部门(或专题小组),部门根据整体的策划思想将任务分解到个体记者。例如,央视最近几年的春节、国庆节日报道,都专门对各地电视台提供的社会新闻提出了选题、画面的要求,地方台根据这一策划要求拍摄新闻稿件。
事实证明,社会新闻策划是群体行为。许多优秀的策划,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业人员的能力、知识聚合成一个整体,相互激励,博采众长,多维应变,才能有好的方案和报道。
4.社会新闻策划主体在思维能力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社会新闻报道策划,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不管是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等等,都是由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个人或群体来完成的。社会新闻报道策划的性质决定了,创造性的思维,是策划活动创造性的基础,是策划生命力的体现。
没有创造性的思维,社会新闻策划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从已知的知识、经验、感觉等出发,通过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转移经验、原型启发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无中生有”,即创造出前人没有提出的新的方法、构想,得到新的发现,积累新的经验,进而将实践活动推向前进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策划者在进行社会新闻策划中的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方法,排除思维定势对形成新思路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进行发散思维。运用发散思维能够由此及彼,沟通某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启创造的闸门,使思维沿着横向、纵向、顺向、逆向重新组合知识、观念,进而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只有善于运用发散式思维方式,策划者才能随机应变。
立体思维方式同样是策划主体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立体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把握事物的整体面貌、本质特征。只有运用立体思维,进行策划,才能适应和把握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形势,也才能显示出新闻策划的系统性。第四节社会新闻策划的个性特征建立在社会新闻策划主客体特征之上的个性特征,是对社会新闻主客体特征和属性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也是对社会新闻本身性质的一种深刻把握。这种个性特征又是相对于传统的时政新闻、重大要闻以及专业性新闻报道的策划而言的。从宏观上看,社会新闻的策划主要呈现以下个性特征:
一、强烈的社会性
社会新闻的策划来源于生活。活生生的变化发展着的生活事态,是社会新闻策划的起点。社会新闻策划的对象和内容或者是百姓的身边事、感人事。
全国各地晚报类的社会新闻报道和电视上社会新闻栏目,在新闻策划中,往往就是从微观、具体和活生生的个体事件人手,将策划的重点对准事件的主体和问题本身,贴近生活、贴近受众。
例如,公共设施不完善,影响市民生活问题;物业管理混乱、环境污染、噪音严重等问题;商品房“短斤缺两”、偷工减料导致严重质量缺陷问题;医疗保险、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校的不断增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社会新闻策划的重头戏。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新闻报道和策划,自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社会新闻策划往往选取社会生活中鲜活而又为广大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策划,这种策划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强化,是对新闻本质的提升和突出,是对新闻价值的彰显。这样的社会新闻报道一旦播发,就会在社会上造成强烈的影响和震动。
例如,2001年,《长江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名打工者的来信,反映武汉地区不少饮食店为使出售的米粉看相好,普遍采用含有有害物质甲醛的“吊白块”漂白。报社社会新闻部立即策划,派记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及时披露出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市民知情,免于上当受骗;一方面促成政府管理部门对这一社情予以高度关注,拿出具体的治理办法。报道持续进行了近一个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后在武汉市政府的干预下,问题得到解决。
国家卫生部还举一反三,发了文件,引起全国有关方面的关注。2002年,央视《经济半小时》精心策划的南京“冠生园”月饼质量的,暗访调查报道,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对月饼质量的关注。2004年5月,央视《时空连线》对阜阳劣质奶粉的连续报道,在全国奶粉市场掀起了打假热潮。
对于报道形式的策划,社会新闻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充分发挥策划人员的个性和想象力。新闻策划特别注意受众接受心理,讲究灵活多变、故事的情节生动和制造悬念,版面语言的新颖。这样的策划往往没有说教味,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社会新闻策划面对最广泛的社会各阶层,比较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贴近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反映了群众诉求,抨击了社会的假、丑、恶现象;经过策划的社会新闻文本在外在形态上,往往具有灵活创新、通俗易懂,可读性、可视性强的特点。无论是从受众接受的广泛性、贴近性和影响力来看,还是从社会新闻策划内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来看,社会新闻策划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