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4800000018

第18章 郑和下西洋(2)

国防建设是个烧钱的玩意儿。1426年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即位为宣宗,年号宣德。此时,安南的反叛活动加剧,大明战事不利,损兵折将。朱瞻基用人不当,他任命王通为交趾戍军统帅。1426年年末,王通受到攻击,损失了两三万人。朱瞻基派兵前往解救,1427年援兵在谅山附近受到伏击大败。听闻这场灾难,王通战斗意志近乎崩溃,于宣德三年(1428)自作主张把军队撤出交趾。收到消息后,朱瞻基想重入交趾,作了一些外交努力,但并没有得力人手可以帮他实现这个希望。宣德五年,郑和第七次南下西洋,这一次,他走到了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的地方,宣德八年(1433)回航途中死于印度古里。

但下西洋的故事并未结束。

“雄主之野心”依然,郑和第二还在。明成化十一年,就是公元1475年。郑和虽已去世40年,但哥伦布还没找着他的军舰。此时,太监冯保劝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效仿朱棣再下西洋。朱见深雄心勃勃,颁诏命令兵部尚书项忠到兵部索拿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并开始规划建造宝船。

郑和档案存于兵部,但当项忠奉命到兵部检索郑和航海档案时,找了三日也没找到。项忠大怒,他责问看管档案的小吏,在如此机密的兵部,怎会有案卷丢失的?在一旁的车驾郎中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意思是说,郑和下西洋是项面子工程,于国家无益,即使有他的档案在,也当销毁不用。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县人。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生。天顺三年(1459)中湖广乡试解元,七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宪宗成化元年(1465)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后升兵部车驾司郎中,改职方司郎中。郑和的档案,其实是让他给藏了起来,最后一把火烧掉。

刘大夏所以要不顾后果地毁掉郑和的航海资料,阻碍中国人再下西洋,主要是涉及利益集团的私利之争。下西洋的事由太监负责,政府官僚插不上手,而下西洋是烧钱的事,动辄数十万的银两,这就损害了政府官僚的利益。对烧钱,皇帝可以不在乎,但贪官们却是不能不在乎的。因为,国防用的钱越多,可供贪官们捞钱的空间就越少。所以,刘大夏说下西洋是“弊政”,说穿了,就是想维护官僚集团的私利。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成化十七年,安南继续它的扩张政策侵略老挝,老挝人民奋起反抗,安南兵败。太监汪直得到消息,立即要求兵部找出以前安南的文牍,以乘机收复安南。刘大夏又一次将文牍藏匿,不肯交出。他对兵部尚书余子俊说:“兵衅一开,西南糜烂。”道理虽然漂亮,但本质上,只是担心兵战一开,就会增加财政负担,这样,官僚们捞钱的空间就被压缩了。

在明“仁宣之治”年间,社会开始变得腐败,在征战中,贪污的军官只征穷人当兵,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资时,勒索黎民百姓,非法使用士兵作为自己的私人奴仆,并侵吞他们的军饷口粮。宣德帝对此颁布了多条法例,并派出监察官员到各地“清军”,以求消除腐败。其实,安南的最终叛乱,也是由于官吏苛逼所致。

所以,中国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令人惋惜地在还没有达到鼎盛的时期而中断,不在于雄主之野心失去了,也不在于郑和,不在于国力,而在于行政官僚的贪婪和腐败。

郑和并没有给我们留下遗憾。郑和是伟大的。他开创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他的后继者,也正整装待发。如果不是刘大夏那为了官僚私利的一把火,冯保将必定会循着郑和的足迹再次到达莫桑比克,而他也必定会学着郑和的样子,走得稍远一些,走得更远一些,绕过好望角去。中国人不是不爱海洋,我们是大陆国家,但我们同样热爱着海洋。只是行政官僚的贪婪和腐败,才毁掉了中国人的航海事业。

2005年6月18日《京华时报》报道,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高中全一册)选修课本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提出质疑。课本是这样写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他采用的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当国力衰退后,下西洋的壮举也随之消失了。”

郑明说:“我们的教科书怎能向孩子这样介绍郑和下西洋呢?”“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为满足所谓‘统治阶级’对稀罕玩意儿的追求,下西洋的壮举也不单单是国力衰退后结束的。”

是郑明的话说得对,还是历史教科书写得对呢?

这只能由朱棣本人来回答,他是否特别地需要些异域珍宝来填补自己的精神。人总有好奇心,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些异域奇珍,当然不会拒绝开一下眼界。但要说到特别组建一支空前规模的庞大船队,耗费那样巨大的资源,还要到不知什么地方,不知有没有奇珍异宝的地方去冒险。没有特别的奇珍嗜好,恐怕是不容易作出这样的决策。如果不是为着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才不会花那么些资源组建船队下海呢。

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回到南京。郑和当然带回了些东西,但是,看看朱棣的日程,除了觉得他很忙之外,实在看不出他有多少闲暇时光来玩弄奇珍异宝。

永乐四年,朱棣设立哈密卫,并派人到西域。同年发兵安南攻打胡季嫠。永乐五年,郑和回到南京。首航的成功,朱棣兴奋莫名,他随即颁诏郑和二下西洋。永乐七年,朱棣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开始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朱棣要以此向蒙古贵族宣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同年九月,郑和三下西洋。数月后,永乐八年,朱棣亲率50万大军北征蒙古。这是他登基后第一次出征漠北。鞑靼部降服。其部臣阿鲁台接受和宁王封号。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六月,郑和返回南京。永乐十年,朱棣颁诏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朱棣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设贵州布政使司,并派遣官吏到西藏迎番僧入京封赐。永乐十二年,鞑靼部败后瓦刺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刺首领仗恃势强,出兵攻打鞑靼。阿鲁台请求明成祖攻打瓦剌。朱棣第二次北征蒙古。皇太孙朱瞻基从行。蒙古瓦刺部受到重创,向明朝贡马谢罪。永乐十三年,朱棣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七月,郑和回到南京。永乐十四年,紫禁城开工修建。十二月,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南京。永乐十九年正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朱棣迁都北京。永乐二十年,在瓦剌部失败后,鞑靼部日渐恢复强盛。阿鲁台改变政策反叛明朝。朱棣第三次北征蒙古。阿鲁台闻悉朱棣亲征,连夜逃跑,避而不战。朱棣回师途中,大败兀良哈部。八月,郑和回到南京。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又再侵犯。朱棣第四次北征蒙古。阿鲁台部众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随后,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大有诸葛孔明七擒孟获之风。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朱棣并颁诏郑和出南洋旧港,册封当地华人领袖施济孙。阿鲁台再出兵扰袭大同。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阿鲁台又再远遁避战。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十八日,朱棣病死军中。

在郑和出海和回来的期间,都是北方形势危急的时候,即使郑和带回了些新奇玩意,他也没有多少闲情别致可以悠着。郑和的行动,实际上是朱棣在北方的军事行动呼应着的。如果说朱棣是为着些异域奇珍才颁诏令郑和下西洋,是污辱了这位比朱元璋更伟大的皇帝。这样的说法不可接受,是自残的民族历史观。

郑明的观点无疑正确。要说明朝国力再不济,组织一支辉煌的大船队让郑和出海,还不会让朱棣觉得拮据。弹丸之地的西班牙国王,尚且能搞支无敌舰队呢。其实,国防这事情,你固然是花钱了,你的对手也一样得花钱,大家是扯平了的。有些钱,该花还是得花。像冷战期间,美国就在军事上花了不少钱。而前苏联,当然也得跟着花,这钱你不花就笨了。前苏联的垮台,并不是因为在国防上花了钱。

朱棣第三次亲征蒙古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以频年用兵,戎马资储丧失,粮储不足为由,力劝不宜兴师。但回顾历史,正是朱棣这五次亲征,沉重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破坏,保障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打出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如果不是因为宣德时期,经济意识占了上风,采取收缩政策,没有趁蒙古势力暂时受到削弱时继续主动向北打击,否则,可能也不会有后来满清入关的故事了。

朱棣虽然雄才大略,武功彪炳,文功卓著,但不受封建士大夫阶层欢迎。所以,一句“仁宣之治”就在历史里给架空了。明仁宗在位八个月就病逝,明宣宗在位十年,但死时才36岁,正是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因此,这两位皇帝除了口碑以外,没留下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给后人。宣德年间社会稳定,没有外部战争威胁,这个和平环境主要还是朱棣留下的遗产。而朱棣唯一还没来得及彻底解决的尾巴,是安南的反叛问题。但这个麻烦因为明军主动撒出交趾而获得解决,朱棣八十万大军的努力算是白费劲了。于是,四海安定,两位皇帝都获得极高的历史评价。

朱棣在历史里的尴尬,是因为他在巩固自己的政权的过程中得罪了士大夫阶层,所以失去口碑。这真是个历史的两难,如果朱棣不努力巩固自己的政权,他还能是个皇帝吗?

即位后不久,朱棣就诫谕自己的靖难功臣“当思自保。凡人致富贵难,保富贵尤难。尔等从朕数年,万死一生,今皆身有封爵,禄及子孙,可谓难矣,但当思保之。夫有功则赏,有罪则罚……朕不敢曲宥”。

他是丑话在先,执法严明。对失职造成恶果,轻则降级免职,重则下狱处死。监察御史王愈和刑部、锦衣卫官4人,会决死囚,误杀无罪者4人。朱棣闻知,即命刑部将王愈等4人逮捕治罪。杀人错案要由皇帝亲自来更正,可见掌握政权后,士大夫阶层已开始官官相卫。而朱棣严明执法,无疑是得罪了一些功臣和高官的。

但真正让封建士大夫气愤不过的,是朱棣用“诛十族”和“瓜蔓抄”的残忍手段对付威胁他的建文旧臣。朱棣的皇位是篡夺而来,政权没有合法性。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的政权合法起来,甚至为此革除建文年号,用洪武年纪。

“靖难之役”攻入南京,朱棣召建文旧臣文学博士方孝孺来为自己起草继位诏书。这事情对朱棣很重要,如果继位诏书由方孝孺起草,这等于向天下宣示他的政权已受前朝旧臣承认,是合法的。但方孝孺严词拒绝。朱棣威胁他:“你不怕我诛你九族?”“便诛十族又奈我何!”方孝孺也不示弱。于是,朱棣命人逮捕方孝孺九族亲眷,然后再加上他的学生凑成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全部处死。

景清与朱棣有旧,得授原宫,但像方孝孺一样,景清也是强烈反对朱棣篡位,一心想除掉朱棣。不过,景清毕竟不是杀手出身。一日,他身藏利刃上朝,朱棣久经战阵,见景清表情异常,内心生疑,即命侍从搜身,把刀搜了出来。朱棣责问景清,他愤然说:“欲为故主报仇耳!”朱棣遂灭其族。因担心景清还有同伙,就“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朱棣为确保政权安全,坚决镇压任何颠覆图谋,也就成为朱棣在后人眼中的重大政治污点而被士大夫阶层否定。这固然有仁义上的理由,但否定朱棣的后果,对民族的历史发展却是灾难性的。朱棣积极进取的国防政策被抛弃,因为,这是劳民伤财的。南下西洋,也是烧冤枉钱的弊政。郑和活着时,他的名声还在,还可以有宣德帝的支持。力争之下,他还能在宣德五年作最后一次出航。但反对的力量已是相当强大,他死后,下西洋作为朱棣的一大亮点被否定了,直至400年后,梁启超目睹西洋之发达而想起了他。

作为朱棣政策的替代,洪武中期制定的“明祖定训,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被重新搬了出来。于是,太祖“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桡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的国防政策被教条化,雷打不动地紧守下来。

和平了,大家闷声发大财吧。

宣德其实并不昏庸,朱棣对他甚为宠爱,也是刻意栽培。北征蒙古时带着他随行,命“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他讲习经书,并立为皇太孙。但在那样一个官僚大环境下,也是有心无力。

“仁宣之治”国泰民安,《剑桥中国明代史》称:“宣德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没有远见,只顾眼前利益闷声发大财的恶劣后果,不久就显露出来。趁着这些人只顾闷声发大财的机会,在北方被朱棣打的四处逃窜的元朝残余势力,默不作声地重新强大起来。1449年8月土木堡之战中,明英宗朱祁镇,也就是宣宗的儿子,被南侵的瓦刺部俘虏。这就是闷声发大财的成本。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登陆美洲。

有经济学家称,郑和下西洋是“赏赐贸易”、“朝贡贸易”,这些都是误导国民的错误的说法。古代中国从来不把朝贡看作是贸易,这种庸俗的经济历史观,是有害的,让人民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以这样的错误观念来读史,不但不能使人明智,只会让人越来越糊涂。而把郑和下西洋称作是“政治大游行”,就更是抹黑之词。

天妃是护海女神,从宋至清,一直为航海者所祭祀。郑和下西洋,屡次祭祀天妃,修建天妃宫,把下西洋的经过立碑于天妃宫。永乐十四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明成祖御制的《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云:“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郑和所立《天妃之神灵应记》云:“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土良,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赍币赍之。”

这证明了下西洋的目的确是有改变,从开始的“耀兵异域”变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这与西方宗教传教士差不多。不同的是朱棣要宣传的不是宗教教义,而是世俗文化,就是传播文明。至于赍币赍之,不过是发奖金罢了。

纵观中国历史,不乏有为之君,不缺有识之士。但最终还是灾难不断,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士大夫阶层集体疯狂地牟取私利的腐败。汉朝是这样亡的,唐朝是这样败的,而明清两朝,也同样如是。

2005/7/20

同类推荐
  • 十年踪迹十年心

    十年踪迹十年心

    都说读好书要净手焚香。于我,读陈浪的诗集是可以有“弦语相思”“落花流光”的雅乐相伴的。
  •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毋庸讳言,一般人都不愿意老。不然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怕退休?甚至为延缓退休而涂改年龄,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即是退休恐惧症的一种反应。所以,国人把正常退休形容为安全着陆,退休居然成了很不安全的事情,就如同有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能够平安降落就是万幸。这时候就看出来,还是当作家好。退休不仅不会影响写作,还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写作。
  • 解放四平

    解放四平

    各地、各部门所保存的四战四平的各类文物十分丰富,尤以文字、图表等文献为最,如四平保卫战前后,中共中央的电报即达数十份之多,仅毛泽东拟稿的电文即达20余份;刘少奇、周恩来拟稿的电文亦有数份。其他如通令、通电、通牒、总结、动员令、报刊、图表……
  • 知青草屋

    知青草屋

    散文集《知青草屋》,述说着作者下乡当知青时的所遇、所感、所悟。集子中的人、景、事愰然已距今四十几年了,虽某些章节根据需要做了一定艺术处理,但并不影响那代人曾经五彩缤纷的记忆。唯那人、那景、那事仍风和日丽,郁郁葱葱。
  • 走进唐宋诗词

    走进唐宋诗词

    本书主要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而又喜爱唐宋诗词的学生而编。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例出了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北宋词、南宋词、宋词等时期的经典诗进行赏析及点评。该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教材,也适用社会上有同类需要的读者。
热门推荐
  • 时光终将错过对的你

    时光终将错过对的你

    不知何时起,我爱上了那个我曾经最不喜欢的人,喜欢是欢喜的反面,就像悲伤一样。为什么喜欢他就一定要悲伤呢?为什么全世界都知道我喜欢他可是他却还不知道呢?为什么在这对的时光里遇见对的你,我却错过了你?我们是否太过年少轻狂终将……错过。
  • 调皮公主,本少爷要定你了

    调皮公主,本少爷要定你了

    她是世界第一家族的独苗苗,她是世界第二家族的小公主,他,洛家的大少爷,他,叶家的独生子。当他们恋上她们,当她们爱上他们,究竟会怎么样呢?
  • 花千骨之爱不要理由

    花千骨之爱不要理由

    我爱他,我可以为她付出一切--花千骨我爱她,我可以为了她放弃天下,上一世,我负了她,这一世我绝对不会让任何人伤害她。--白子画三生三世,永世情缘
  • 控誓邪尊

    控誓邪尊

    玩心眼的时候,骗女人的时候,你可以大言不惭地发着虚假的誓言,甚至可以再大声一点,再严肃一点。但是,在林安逸面前,你最好不要轻易发誓。。。。。。。这家伙邪恶的很,他不但能分辨你誓言的真假,而且还能让你遭受滥发虚假誓言的报应。貌似林安逸这家伙是掌管誓言的神,嗯,据说是的!只是,上仙赋予林安逸的掌管誓言的能力,这家伙有些时候却用来谋私。。。。。。【这年头,没有读者,活不下去!群号:29664848】
  • 家养御兽

    家养御兽

    这是一个关于懒、笨、呆的三无女白领和一只勤、聪、萌的前凸后翘十分有料的狐狸的同居故事。这是一个腹黑激萌的醋缸男和温润儒雅的精英男的单方面斗法的故事。……夜深人静,黑灯瞎火,床上床下。“舒适,我饿了。”“……冰箱里有面包。”“舒适,你好香。”……(⊙_⊙)敢情要吃我!?【简介废起名废作者今碧墨焦灼地看着你们】
  • 王牌军医

    王牌军医

    王牌特工许开光因秘密任务从前线回到家乡,离乡十载,他再不是当初那个傻小子。他无意处处留情,奈何美人多情,校花警花,姐妹母女蜂拥而至;他本淡泊名利,奈何富贵滚滚,高官巨贾争相追捧。小医医病,名医救人,无双神医妙手治国。王牌军医,王牌归来。
  • 末日阎王

    末日阎王

    一个被国家深藏起来的军人,再次站在了熟悉的战场,有着友情、爱情、亲情的支持,走向巅峰。
  • 仙府种田

    仙府种田

    叶凌是一名出身贫寒的采药弟子,无意间得到一个蕴藏仙府的玉佩,从此踏上真正的修仙之路。在这座神奇的仙府里,有一间木屋、几亩灵田,和云雾飘渺的幽谷山巅。一边在修仙界中采药炼丹,一边在仙府里种田,其乐无边。
  • 浑天决

    浑天决

    洪荒宇宙,位面万千。玄月大陆,七族共存。域外入侵大陆沉沦,看我华夏特种兵穿越位面,练就不世神功,解救玄月苍生。
  • 丹仙武神

    丹仙武神

    九转轮回果,一转一轮回。太古神域,五大至尊为最,至尊大战,丹尊者以一敌四,与三大至尊同归于尽,临死前吸收一转轮回之气,神魂散而不灭,重生至苍梧天都,有着懦夫子嗣之称的悲惨少年沐风身上,再掀世间波澜。没有武技?没关系,一颗丹药,武技来换。没有修为?没关系,一颗丹药,实力暴涨。没有地位?没关系,一颗丹药,郡守给你做。等着吧,不久的将来,我便杀回神域,重夺属于我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