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4800000021

第21章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1)

中华文明,号称五千年。我们过去的存在,已经写在历史上,是否文明,人人可见。我们未来的存在,由我们的子孙们去写,是否文明,由他们负责。只有今天,我们存在着的这段历史,是文明还是野蛮,由我们创造。

我们如何创造我们的今天?他日我们的子孙,将以怎样的态度谈起我们的存在。他们会为我们曾经历史地存在过而感到骄傲吗?他们会为因为是我们的子孙而感到自豪吗?或者,他们宁可换掉我们的姓氏,为因为有我们存在过而耻辱万分呢?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临死的太史公司马谈握着儿子司马迁的手,以强烈的责任感提醒司马迁说,一定要好好记录他们所生活的时代。

“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司马迁谨记父嘱。此后虽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武帝判处死刑,后改判宫刑换回一命。司马迁并没有心怀怨恨,而是矢志不渝,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坐了六年牢,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3岁时,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太史公记》的著述。

太史公两父子为何会有这样高度的责任感,非得要把他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记录下来?即使受到委屈,坐牢,甚至极刑。是什么精神鼓舞了他们?

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不能同行,他就十分遗憾。因为,不能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就不能真实准确地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并告诉后人。但是,鼓舞起司马谈的历史责任感的,仅仅是汉武帝封泰山,必定场面奢华,可以大开眼界吗?

司马谈嘱咐儿子,汉兴,不可不记。就是这个原因,汉兴,让两父子感到自豪,让他们不再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坚定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汉兴者,不是因为奢华,也不仅是因为汉的军事强大,而是因为汉文化的发展,使古代中国迅速脱离野蛮而走向文明。文明人的自豪感,悠然而生。那感觉,就跟洗掉了满身野蛮的污泥一样。

为什么我们伟大的民族的名称是汉而不是秦?有人以为,那是因为汉强大。但是秦不强大吗?有人认为,那是因为汉代的时间长。但周朝的时间不更长?相比于汉末的混乱,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功勋,还不足以让他的威名成为一个种族感到自豪的名字吗?

都不是。我们称为汉人而不称为秦人,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四周的蛮族来说,那是令他们诧异和艳羡的。办教育是儒学的基本生存方式,汉人就是文明人的意思。韩国首都称汉城,原本就有文化之城、文明之城的意思,而不是汉人之城的意思。当然,汉城人现在认为文明之城的称呼不好听,要求改名,那是后人的无知,是另一回事了。

2003年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消息传到中国,社会反响很大。后来有一些中国学者提议,“端午节”虽然起源于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端午节”可作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这个提议,倒也是一个好的方案。但韩国的媒体,却一致谴责这是“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

对此,对这些指责,我们作为文明之人,是应该坦然地、和蔼地接受。然后,坚定地回答说:

“对的。中国就是文化鼻祖。”

这是历史。历史就是这样。这不是感情问题,也不是种族问题,而是历史如是。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如果都不尊重历史,那读史何用?又如何明智?

文明。伟大的文明。

这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让我们这些当的子孙的感到自豪的遗产。而不是奢华的物质财富。

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因害怕汉朝趁他立足未稳就兴兵北伐,主动把扣押的汉朝使者全部送还汉朝。汉武帝接受了新单于的善意,也派出使团把在押的原匈奴使者送回匈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任使团正使,张胜是副手,武帝把标志他的使臣身份的“节杖”交给苏武。

苏武到了匈奴,把被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节还给且鞮侯单于。但使团百多人在准备回朝时遇到了意外。匈奴的缑王计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顺汉朝,副使张胜赞同他的计划,并私自拿出钱财资助缑王。缑王事败,于是,这一叛乱事件就牵连到了整个汉使团。且鞮侯单于扣押了全部使者并要杀死他们,他的一个臣子劝单子招降汉使团。单于接受了这个提议,但苏武却宁死不降。

在那个还没有充分开化的时代,背信弃义是常有之事。人们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因为,野蛮人没有文化,还没有形成伦常观和道德观。他们为人直率而自私,有奶便是娘,利益就是一切,所以反复无常。其实不仅野蛮人是这样,那些未开化的汉人也是同样的。在苏武之前有个汉使臣卫律,在汉朝和匈奴互相扣押使臣的对抗战中投降匈奴,并做了王,拥众数万,他就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好羞耻的。像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也是不觉得自己的反复无常有什么不对。因为,他根本就不能辨别这是对还是不对。当然,在诸葛亮的耐心教化下,孟获后来是开化了,明白了一些文明的道理,逐渐脱离野蛮状态。

苏武出身将门,父苏建以大校从卫青北征匈奴,以战功封平陵侯。兄苏嘉为汉奉车都尉,弟苏贤为骑都尉,他们都受过儒学的教育,思想开化,不同于一般武夫。苏武宁死不降的态度让且鞮侯单于大感意外。这是他不曾见识过的。他虽然不明白苏武何以会这样倔强,但他体会到在苏武的态度中有一种自己身为汉使臣的自豪感。于是,且鞮侯单于决意要迫使苏武投降,挫败他的自豪感。他先是利用同样作过使节的卫律去劝降苏武,许以高官厚禄。但苏武却是教训了卫律一顿。

威吓不成,利诱也不成。单于就用其他办法来折磨苏武的意志,把苏武囚于地窖之中,大冬天的,不给食物也不给生火。苏武宁可吞雪解渴,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充饥也不降。这一气节,感化了单于。他放了苏武,但不许他回汉朝。于是,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贝加尔湖)去牧羊。

到贝加尔湖几年后,李陵北伐兵败投降,且鞮侯单干派他到北海劝降苏武。李陵告诉苏武,他的两个兄弟为武帝办事出错畏罪自杀了。他的母亲已经故世,妻子改嫁,子女也不知所踪,回家乡去还有什么意思?

李陵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不如投降算了。

苏武以典型的儒家思想回答李陵说:“我家世受皇恩,虽然肝脑涂地也甘心情愿。臣子对君主尽忠就像儿子对父亲尽孝。儿子为父亲而死,也是没什么可以怨恨的。”

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义士!

这是野蛮人不会有的概念。这是文明人的概念。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死。而此前10年,公元前96年,且鞮侯单于也死了。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他实行和亲政策,双方关系缓和。昭帝要求匈奴送回苏武等被扣押的使臣。匈奴人显然是无法接受自己失败于苏武的坚强意志,就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苏武的前随员买通看管自己的匈奴入,偷偷见了汉朝来使,告诉他苏武还活着。

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终于返回故乡。他在匈奴度过19年艰苦的岁月,娶了胡妻,生了儿子。但武帝当年交给他的“使节”,始终没有离手。回国后,汉昭帝让他到太庙会祭奠汉武帝。这时,苏武把“使节”敬献在武帝灵前,回复自己已完成使命。

在未开化的野蛮人眼中,苏武这种为了皇命而坚定地履行自己职责的意志,是十分愚蠢,不可理解,也是他们希望加以摧毁的。但这就是我们的祖宗在对自己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状态时,为自己文明意识的觉醒而发自内心所感到的自豪;这就是我们的祖宗在坚守自己的文明时所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这就是一个文明人对待自己的使命的严肃的态度。

苏武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文明人的气节。

如同人一样,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的寿命,有生有死。只是古文明的生命往往不像人那样可以善终,而是死于非命,死于异族征服。

公元前338年,商鞅死,古希腊被马其顿王国征服。商鞅在秦国变法,使秦国交得强大。马其顿王国是一个希腊化国家,但马其顿人不是希腊人。这次征服后,希腊文化虽然随亚历山大的征战传遍他的帝国,但希腊文化已再无生长力。

亚历山大死于公元前323午,死后他的帝国分崩离析。公元前146年,汉武帝“独尊儒术”时期,原先的小城邦罗马已经强大起来,罗马占领了马其顿。随后几年,所有希腊化国家全部归入罗马帝国版图。古罗马文化受古希腊文化影响很大,罗马神话甚至是照搬希腊神话,但朱庇特和宙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两个神。古希腊文明终结。

公元235年起,罗马帝国出现严重内乱。50年内罗马换了10个皇帝,跟随内乱而来的是野蛮人的入侵。野蛮人最先是雇佣军,然后反客为主。为了对付野蛮人入侵,罗马帝国不得已实行东西分治,到公元395年,东西两部分正式分裂。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公元410年,野蛮人的首领阿拉里克向他的士兵宣布:进入罗马以后可以随意抢掠3天。这次攻击敲响了古罗马文化的丧钟,不久后西罗马帝国灭亡,古罗马文化终结,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时代。

与罗马帝国相仿,汉帝国的末日更早些。公元220年,曹丕降汉献帝为山阳公。后晋朝建立。公元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诸王在混战中竞相雇请野蛮人助阵,于是,各族胡人长驱直入中原,反客为主。

胡人进入中原,是从落后地区进入已开发地区,生存条件大为改善。为了霸占这些已开发地区,胡人不断赶杀中原地区原住民。胡人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造成“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史称“五胡乱华”,是儒家文明之世纪末日。

在混战中,羯族首领石勒灭了匈奴族刘濯的前赵政权,建立后赵国。石勒发现大量屠杀汉人的后果就是没人搞生产,于是,把大屠杀政策改变为收降汉人做奴隶搞生产。由此,羯石的后赵国迅速强大起来。石勒收降汉人组建的乞活军,乞活军有一个将领冉谵不愿投降继续抵抗,后来在战斗中伤重死亡。石勒收养了他的12岁的儿子冉闵,并改名为石闵。

胡人本身还没有开化,不可能发展中原文化,哪怕他们是汉化了的胡人。这就像希腊化的马其顿人并不能发展希腊文化一样。胡人入主中原,不仅意味着中原人要失去自己的家园,同时意味着中原文化的毁灭。

由于胡人的文化落后,胡人政权对汉人的压迫比对异族胡人的压迫更深。他们就是想要打掉文明的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就是要在中原人心中牢牢地树立起奴隶意识。即使有文化,也是有文化的奴隶,而不是主人。石勒明确规定,胡人劫掠汉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向汉人索取他所需要的东西。

但是,战事频密,人手不够。不得已石勒组建了汉军,时石闵17岁,石勒封他为北中郎将,统5000汉军。石闵随石虎征讨西羌梁辑两年,在灭梁辑、平匈奴的战争中,杀胡无数,成为石勒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石勒病故,托孤于石虎。但石虎废黜太子,篡夺了皇位。石虎残暴淫猥,称帝后不久病死。公元350年,石闵乘机夺取政权,改国号魏,并改回复本姓冉,史称冉魏。

冉闵掌权后,即下了一道“杀胡令”,“各还本土”,要求胡人退出中原,否则杀绝。

《晋书·载记第七》胡人“一日之中,死者数万。闵亲率赵人诛胡、羯,无贵贱、男女、老少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各自回乡的胡人,由于方向不同,道路交错,各自践踏杀掠,死伤百万。“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对冉闵杀胡,北方各胡族极为恐慌,组成联军围剿冉闵。公元352年冉闵被前燕的鲜卑族俘虏,斩于遏陉山。史载是曰:“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

“杀胡令”给进入中原的胡人带来空前的大灾难,古人对此也有微言,但以现代观点看,“杀胡令”放在21世纪的法庭上审判,很大可能是被判为无罪的。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在未经主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进入私人领域,不管有什么事由,主人都有权枪杀闯入者。

“杀胡令”其实就是这样一条法令,胡人进入中土显然是非法闯入者,所以,这法令是正当防卫。另外有一点可以明确的,冉闵杀胡并不是种族清洗,他也不是种族主义者,因为,他最先的命令是“与官合则留,不合则去”,支持他的胡人他是不杀的。

西晋虽然像西罗马帝国一样灭亡了,但冉闵杀胡削弱了胡人的力量,挽救了中华文明,使胡人不敢蔑视汉人的报复,从而收敛了他们肆意抢掠的行径,转而寻求合作,带来种族融合和睦共处的新局面,有历史的积极意义。

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毁灭的危险因冉闵杀胡而得救,此后经过两百多年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终于发展出辉煌的盛唐时代。

******在评《水浒传》时说了句名言:“《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1975年8月31日的《人民日报》就******的点评登载了长篇评论,其中说:在《水浒传》中,“贪官是坏的,皇帝是好的——这个思想,贯穿全书”,从而掀起一场批判《水浒传》的运动,现在人们把这场批判运动看作是政治运动而否定。******的点评确实是政治的,而不是文学的,并不涉及对施耐庵的艺术评价,当然,施耐庵也是无辜的,他也不知道什么叫投降主义。

但无论是支持这个点评还是反对这个点评的人,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就是******为什么要提出反皇帝?

这不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如果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理论上说,所有皇帝都应该反。但秦始皇他没有反,汉武帝也没有反,在后来的“批林批孔”中,这两个皇帝还被作为法家来颂扬。点评《水浒传》时提出反皇帝,实际上要反的,就只是宋朝的皇帝。

在中华数千年文明史上,宋朝是唯一一个被少数民族彻底征服的朝代,让人叹息,也让人觉得窝囊。若仅仅被征服,不应该感到窝囊。民族的征服和被征服,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屡屡可见。雅典被亚历山大征服了,但希腊文明依然辉煌。马其顿被罗马人征服了,这无损于亚历山大的英名。罗马帝国被野蛮人摧毁,罗马皇帝成为野蛮人的傀儡,罗马帝国也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帝国。

为什么宋朝的被征服让人心中产生一种窝囊感呢?

同类推荐
  •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

    该书以比较的眼光分析了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状况,阐述了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的特点,实现了中西相关研究领域的沟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鲁迅精品选

    鲁迅精品选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的文学创作,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思想文化经典。继承并认真学习,研究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不断培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必然是大有裨益的。《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鲁迅精品选》收录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散文集《藤野先生》以及散文诗和部分诗歌、杂文等。希望通过阅读《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鲁迅精品选》能帮助你更透彻地了解鲁迅,开拓阅读视野,获得智慧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 百年老课文

    百年老课文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就是飞翔。看一种书,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起墙头来。
  • 历代名赋

    历代名赋

    从先秦开始,赋体之文就已出现。赋是介乎诗和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画卷中,赋体文学也曾有过它光辉灿烂的一页。本书对于历代的辞赋,选的比较全面,从中不难看出历代辞赋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 期待感动(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期待感动(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热门推荐
  • 混元大法师

    混元大法师

    在仙界大陆的长者眼里,只有身强体壮的武侠,才整个世界和社会的栋梁,而巫师---这一种带点小法术,又身体柔弱的小东西,怎么抵挡得住高阶武侠长刀的刺入?所以在仙界大陆的巫师,多半只是国王和贵族身边的大祭祀,并不能掌握什么过多的权利,一直到张奎的出现------聊天群;436499445
  • 邪虫乱

    邪虫乱

    传说,世间有十条邪虫,全身光滑漆黑,身体不过婴儿手掌大小,可是却是这浩瀚神州最为邪恶的生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历,只知道他们生性残暴,以吸食万物为生,凭着诡异莫测的能力,实力越来越强,以至于天下万灵已沦为他们的食场,甚至连仙山昆仑都差点沦陷。直到万年前,一名叫慕邪的男人横空出世,四百年间连斩三虫,更将剩余七条邪虫打废逃窜,留下仙派道统剑门,人类由此由衰转盛,剑门大昌!慕邪在其六百岁年,坐化于逸山之巅,其后邪虫再次现世,为祸人间,可是每在此时,总会有一个全身黑袍的男人出现制止,至今,也有三条死于此人之下。
  • 重生之饕餮天后

    重生之饕餮天后

    一个绝望的女人,重生后用自己的手炮制出冠绝天下的美食,报仇以及扬名世界。
  • 青春的方案:构建同步成长的十大志商

    青春的方案:构建同步成长的十大志商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没有志商,就等于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人很难取得成功。小志小成,大志大成,学多人一生平淡,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因为缺乏远大的志向和清晰的发展目标。
  • 你不要哭泣

    你不要哭泣

    当我还天真你也无邪时,说好一辈子做彼此的天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变得不同,人生若只初见,留得住的没有什么,只有那些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我和你微笑着坚强,看着那时光!没有什么困难,就算忘记了,我想你也能想起来,因为是那时光!
  • 幻想乡日常

    幻想乡日常

    一只不知道幻想乡的小管家到了幻想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文笔拙劣,请多担当———————————————————————————————————作者当兵去了,两年后归来
  • 龙魂特工

    龙魂特工

    他是超级特工,也是黑暗界的大法官,更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佣兵王者。为朋友,他两肋插刀:为红颜,他血染战袍。只为一个信念,他重临花都,龙傲天下,势要将昔日的敌人踩在脚下。至此都市之中又多了一个超级特工的传说。
  • 盛开花的夏天

    盛开花的夏天

    年少时,林筱筱在繁华盛开之季遇见了顾迹痕,仅一面之缘却让林筱筱动了情。两人之后再也没见过,但顾迹痕的模样却一直留在了林筱筱心中会散不去。过了好久,林筱筱为了忘记他,骗过众人,交了一个男朋友,催眠自己:不可能与顾迹痕再次相见。又过了几年,顾迹痕成为了一个耀眼的大明星,此时,她送男朋友的飞机离开,在飞机场看见下飞机的顾迹痕,两人再次相遇,林筱筱陷入了艰难的选择:选择男朋友,还是自己本身的爱人?
  • 朴灿烈之她没来过

    朴灿烈之她没来过

    她喜欢他,他却对她只是疼爱而已。她冬天每次都忘记带手套,他每次都记得帮她带手套。那一年他有了女朋友那一天她哭的无法自拔终究还是没有勇气说出我爱你这本小说是原创!请不要模仿之类的!!不喜欢别看!
  • 凰弑天下

    凰弑天下

    她是凡尘奇女子,善良优雅,凰落山庄的少庄主,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妹妹。因拥有镇天剑被各方势力觊觎,一朝山庄被洗劫,姐妹分离,生死命悬一线。他是昔日圣君,冷峻高傲,身负拯救仙界使命,进的山庄,也为了夺取镇天剑而用尽心机,耍尽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最爱的人。三姐妹的命运紧紧相连,仙界,魔界,人界,共同演绎了一段三界大战,阴谋与爱情,他们反目成仇,因为爱,她们共同战斗,也是爱,她们互相伤害,更是爱,她们悲欢离合,演绎了一段三界之间凄美的爱情!而我们的女主男主,最终命运如何,且看凰弑天下,虐与情,悲与欢,爱与恨!交织幽怨,荡气回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