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4700000008

第8章 公刘与周祖农耕文化(2)

公刘迁豳,并非“被迫”和“逃亡”。如果公刘是“避桀居豳”(《史记?刘敬传》),则会向更边远的地区迁徙,而今公刘则由“戎狄之地”——北豳迁至豳,是内移,是逐渐向关中地区内移。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周部族在前进,在发展,怎么能视为“避中原之难”和“流浪”呢?

那么,公刘从北豳迁至豳,目的何在?《诗?公刘》这样写道:“笃公刘,匪居匪康,逎埸逎疆,逎积逎仓。逎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这一段话写出了公刘迁豳前所进行的各种准备,讲清楚了迁豳的目的。“思辑用光”,按《郑笺》:“思在和其民人,用光大其道,为子孙之基。”这就是说迁豳的目的在于团结族众,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为周族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崔述也说:“盖自不窋窜戎以后,地非安乐,事多草创,历三世至公刘有令德,而生聚亦渐蕃,物力亦渐充,于是始择善地而迁,立法定制以垂永久,其后遵守之而不改耳。”崔述对公刘迁豳的原因讲得十分清楚。周先祖不窋率族众窜至北豳,在泾河支流的马莲河流域的沿川地区居住,利用黄土高原土层厚的特点挖窑洞,不窋的名字可能与住窑洞有密切关系。同时开发川地,进行农牧业生产,逐渐站住了脚跟,在环江与东河汇合于马莲河之处,修筑城池。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今庆阳县城——引者注)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不窋的后代鞠,《国语》韦注、《酒诰译文》及《路史》引世本皆作“鞠陶”,《庆阳府志》亦作“鞠陶”。文献对鞠陶一生的活动记载甚少,“鞠陶”得名可能与生产陶器有关。198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在庆阳地区合水县蒿咀铺乡九站遗址进行了发掘,据邹衡先生初步鉴定,该遗址出土的陶器,相当于商、先周、周初时期,出土陶器数量之多,在陇东还是首次(据悉,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详细情况的分析待《发掘报告》刊出后)。大量陶器的出土,至少可以说在这里居住的部族绝不是什么游牧部族。因为从历史发展角度讲,陶器生产与农业有密切关系。只有进行农业生产的部族,才有可能长期定居,只有在定居的基础上,才会制作出大批的陶器来满足定居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九站遗址地处马莲河支流地带,可能是从事农业的周部族的活动地区,这批陶器的出土表明当时的粗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周部族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到公刘时,人口有了迅速的增长,生产力有明显提高,农作物种类增多。《豳风?七月》称“其始播百谷”,在十月中收获的农作物有“黍、稷、重、穆、禾、麻、麦”,耕作技术也有进步,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正如《周本纪》所说:“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但是北豳地区山大沟深,生产发展将会受到影响,公刘为了充分利用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选择更适合于粗耕农业的自然环境和较好的土壤条件是势在必行,是姬姓部族进一步壮大的要求,如果由北豳继续往北发展,土质更差,气候更为干旱,所以,公刘只得率部由北豳南行,迁至豳地,这就是“始择善地而迁”的道理。

公刘从北豳迁至豳的南行路线,史籍未具体记载。我们从方志中得到了一些信息。在《庆阳府志》中,有关不窋的记载仅见于安化县(今庆阳县)内。关于公刘的记载,除安化县外,宁州(今宁县)、正宁县均有。说明到公刘时,姬姓部族活动地域已扩大到今庆阳、华池、合水、宁县、正宁一带。在今庆阳县有“西姬峪,在府西南三里,相传为公刘子姓之居”(《庆阳府志》卷七),“公刘庄,在府城北三十里,有腴田数亩,号天子掌,人莫敢垦”(卷十一)。在今宁县有“公刘旧邑”(卷七)或“公刘邑”(卷十一);邑,指村落。在今正宁县有“公刘旧疆”(卷四十一)。如是记载,可以看出公刘所率的族众散居于北豳地区,并且是沿着马莲河及葫芦河流域行进的,由今庆阳、合水到宁县、正宁一带,公刘从北豳迁豳的路线大致也是从今宁县、正宁沿马莲河到达陕西旬邑,或者一部分从今合水县境沿着葫芦河渡过沮河到达今旬邑的。《说文》段注指出:“沮水自中部县子午岭东南流而入于洛水。……洛水亦兼沮水之称。”

《诗?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也透露出姬姓部族在沮漆生活过的情景。《郑笺》称公刘“居漆沮之地”。漆沮在何地?“漆沮乃指陕西渭水北的洛水,……古只名漆沮水,到战国末年始有洛水之名”。《说文》段注引《读史方舆纪要》曰:“洛水出庆阳府合水县北二十里白於山”。渭、漆沮水源在北豳,漆沮之地则指水流经之地,大致是北豳与豳相接之处,公刘从北豳迁豳经过漆沮,并在漆沮之地暂时居住过,然后再到达豳地。

综上所述,公刘迁豳是姬姓部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公刘迁豳的过程,是不窋居北豳后,部族力量壮大,生产向前发展,疆域逐渐扩大的过程,不是公刘遇到什么外部力量的压迫而采取的消极的突然性的行动。公刘一生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在迁豳之前,他们不畏辛劳,经过豳地,渡过渭水去选择好的树木,即“自漆沮渭,取材用”,显示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公刘迁豳是若干年力量积蓄的产物,成为提高生产水平和部族生活水平的新起点,为周部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选自《正宁史论》(作者为原庆阳师专教授)

附录二

公刘庙,老瓜庙(节选)

李建荣

介绍公刘庙的不少文章,都说公刘庙,当地叫老官庙或老公庙,那么老瓜庙就是另一说了。

我忽然感到这庙的沧桑和神秘,好像那颗千人万人寻找的金瓜是天上的太阳,又是地底的一颗金光灿烂的心。

公刘庙确是有风水的。西面沟底相隔不远两泓泉水清清莹莹,在阳光下绿波诱人。北面山背如一头巨大的鲤鱼,摆尾静憩。沿沟底伸入河水的土崖逐级而上,我数了十多级窑洞,越是下面的越破败古老,越是上面的越新式宽敞,窑背上顶着白亮的电视接收锅,正北的台地井田般整齐。麦捆行行,农民正挥汗收割,河边牛儿自在饮水,山坡上羊儿悠悠吃草,不时传来几声狗吠,几声鸡鸣,山间的河水从庆阳县城婉曲转来,而黄土悬壁上槐树、杏树、枣树之下的水哨眼,像曲曲拐拐的黑色象形文字,使人联想到先祖选择这块休养繁息之地的古远英明。

不用我贫乏的语言描写,《诗经?生民》早就描画得生动逼真,后稷的时代这原上就已经是庄稼密密,大瓜小瓜果实累累的情景。

我抓住几根芦苇和蒿子攀上一截城墙,蒿草有如城墙的白发,芦苇有如土垛的胡须,画家徐建新为我写了一张速写,我的背后是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树下洋姜和“的溜子”地里,蜂蝶会唱,百虫合鸣,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类生生不息的感慨油然生我心头。我望北原上,河岸边的黄土峭崖,足有一二百米高,在这个黄土峡谷里,生命走过了多少个亿年?

古人说的荆棘大概就是路边羊儿正嚼的酸枣树吧,酸枣树枝叶油绿光亮,掐一嫩尖,嚼在嘴里,一股清湿的草香。山背坦坦,白云翻卷,风起了,云涌动,回头望身后的公刘殿,大门墙上水泥黑板上写着一行字“天下公刘第一庙”,前几日中国几位大民俗学家前来朝拜过。

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种瓜点豆?什么时候人们用葫芦喝水?

如老子所说:“朴散则为器。”什么时候人们用葫芦盛肉喝酒?什么时候,用葫芦的裂纹占卜?什么时候把葫芦敬若神明,顶礼膜拜?什么时候悬壶济世?什么时候坐着葫芦普度众生?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联想到陇东的刺绣,女人衬衣腋下绣以避邪的荷包,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葫芦?春心萌动,抛给意中人的绣球不就是一个葫芦。《诗经?瓠叶》说:“幡幡瓠叶,采之享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吃兔肉,喝美酒,还要以葫芦叶子当佳菜。“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巨大也。”“瓜生皆由小而至大,始虽为瓞,继渐成瓜,瓜成又复生瓞。此所谓绵绵不绝意耳。”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繁衍生息,不断壮大的,人类就是这样绵延不绝!

我看陇东的刺绣,那农家妇女手下的一个个肚兜,不正是瓜的样子,而绣出的图案,尤其是肚兜插口经常是瓜分为二的图案,绣画上人物坐着的常常就是一颗多子的金瓜。

金瓜为阴,圆腹的葫芦有如丰产的母腹;待破的瓜瓞有如临婚的幸福。其实岂止如此,南瓜、东瓜、西瓜、北瓜,还有木瓜!投桃报李一证芳心,一证赤情,那种落叶灌木,果实如梨,气味清香的木瓜,还是古代男女定情的信物呢!“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记得那年我19岁,刚刚毕业领着学生到学校背后的山上栽树。转入一个深的沟底,发现一片木瓜树,长在出口中,往春无人来折,今春被我们的学生发现了!熟了的木瓜子比杏核大,壳比杏胡薄,一摇里面的子呱呱响。夏天的青木瓜状如绿桃,食之脆香。我不知这木瓜是古代哪位美神种的,折了一掬,珍贵地装在衣里摩挲,我不知要投给谁,和我年龄一般的男女学生们并不知道木瓜的含义,用木瓜互相投击着,奔跑追逐着,笑语喧哗,在山谷回荡。有一个女孩子显然是读过诗经,她摇着听木瓜内部的玲珑声响,走到一个静处,刨开松软的土,埋下了几粒木瓜……古代怀春的男女,打情骂俏,大约也和这些情景相仿吧。

《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就是说七月吃甜瓜,八月摘葫芦,这壶就是葫芦了。今天的陇东特产瓜子,原来历史已经很久远了。远远的男儿,冒着蒙蒙的冷雨,从东山来归,破败的故园墙上瓜篓结着又大又圆的果实。绵延的蔓攀缘在屋檐上,室内已经蜘蛛结网。亲人不知流落何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菲菲。雨雪菲菲里,长长的瓜蒌让人伤悲!让我想起自己童年那失落的美丽。村子里的石家有一个房屋皆无的园子。先前的雕梁画栋,早被拆作了小学校教室上的大梁,四围的土墙变成了生产队的养猪场,园子的木栅门用铁丝缠着。我偷偷地进去,用土块打着高高的蒿草,怕有蛇。吊着瓜胡蒌的墙上头是地,地畔是一层密密的树,树阴遮蔽,阴森森地,我常常是偷几个瓜蒌转身就跑,生怕什么鬼怪来追。其实,圆圆的瓜蒌每年到最后都叫远远近近的人“偷”完了,据说那瓜蒌是一种可以治女人不孕的药……

门口栽几颗香梨墙脚点几窝瓜蒌,香梨不能吃,和瓜篓都可放在箱里、柜里驱虫,放在缸里的柿子、梨子中,可葆水果的鲜味,使水果放得久长,当然再喷一点烧酒在水果上面,再用石板盖住口,与瓜有关的生活自古就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啊!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说:“南有谬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这甘瓠是什么瓜?是嫩可吃菜,老可掏子的葫芦,长筒状形若棒槌,味涩则“匏”,就是现在的丝瓜。丝瓜悬挂在树下,葫芦躺在地里,硕果累累的情景,都是富足日子的象征。房舍前面,院落当中,一个丝瓜架,一盘石桌,炎夏里凉阴下,老人下棋,孩子玩泥。婆婆绣花,媳妇打毛衣,鸟儿飞舞翩翩,多么恬淡舒心。

不过,要说象征,我看这丝瓜是瓜象征的另一面吧?葫芦之“壶”或“瓠”,象征人之繁殖,具有母性的意义。而这朴这“匏”悬若公器,是否也具有父性的蕴含?我从那众多的民间艺术图案中发现的棒槌形图案,与瓜的联系,似乎就在这里。不过我学识浅陋,不及考辨,只是臆测罢了。

我其实更向往富于诗意的劳作和幸福收获的享受,秋野梢林的叶子红了,洼洼地上,南瓜叶子枯了,瓜蔓已快要干了,大地袒露着一块块红红绿绿的热烈颜色,竞相争妍,那是油画家们最喜爱的静物啊!是秋天的饱满,是土地的含情脉脉!

每一块瓜果都包写着白白的大板瓜子,每一瓣瓜子里都包孕着油香的仁儿,凡是与瓜有关的,连同地埂上的葵花子,连同八月十五前后还向西安、兰州、北京、上海运送的绿皮晚熟的大西瓜……都是我们陇东古老的特产。只是这新品种的西瓜引进种植,颇是幸运的植物;而公刘庙院里的大粒古椒,我再去时已被铲除,古椒的遗传算是完结了!

那一诗意的生活离我们亲近而遥远。“幡幡瓠叶,采之享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星星在天空闪烁,打下了野兔,用瓜叶包起来,明月在山头高照,酒壶举起来,这朴素而美好的生活,不能缺瓜,也不能缺了瓜叶、瓜蔓、女人和美酒。

人类最早高擎的酒壶就是葫芦瓢呀!就是豹子头林冲,风雪草料场所挑着的那一把壶,铁拐李的那一把壶,也是我儿时放在泾河水上,追逐的那一壶,大葫芦做了壶,小杯该和我家醋缸上搭着杓的醋葫芦一般吧。

我曾长期工作在宁县的庙坪,县志说“笃公刘,与豳斯馆”的地方就是庙坪,史诗《公刘》就诞生在这里。尽管学术界说法不一,可在我看来,由庆阳到西峰由西峰而宁州,而旬邑,而彬州,以至岐山这都是瓜蔓必经之路。每当消闲,我就站在庙坪之上,看九龙河,菜子河,马莲河,我就高吟起了《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即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我就望见了泾河、渭河、黄河……

公刘披大衣,执长戈,登高岗,望四方的雄略令我多么向往!我们的民族,就是站在这高高的董志原上,端起了葫芦大杯一饮而尽,义无反顾地走向远方!

《论语》曰:“蔬食茶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葫芦本身是人们的图腾,崇之,敬之。葫芦又是人们祭祀先祖必备的祭品。老子以为道若朴,见素抱朴,朴者,葫芦也。在汉语中“朴”“匏”音通。

壶者匏也,混沌者,葫芦也。悬壶济世,公刘庙下的马莲河从庆阳周祖陵脚下蜿蜒而来,逶迤而去。天下江河如一条长长的瓜蔓,一条河流,结一串村庄,一串华夏民族的金瓜。天下黄河一壶收也!瓜也,葫芦者是也!

回首“天下公刘第一庙”几个字,我念叨着老子这句名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选自《传承的力量》(作者为陇东学院教授)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本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生活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常用语的渊源问题。把一些“随口能说,一听就懂,深问不知为什么”的问题,追根溯源,一一作答,把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典故所在介绍给读者。文字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读者打开智慧的大门,带来新的启示与帮助。
  • 走进定西

    走进定西

    本书侧重于收集人文方面的背景资料,在定西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通过它的景观、民俗和民间艺术,给读者展示了定西简明的历史脉络。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本书就是按照这个分法;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本书是一本纯粹的国学书,让你读后回味无穷;是一本有趣儿的书,让你读后轻松愉悦;是一本有内涵的书,让你通过浅显的语言,领悟厚重的知识。这是一本有品味的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学达人。
热门推荐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平凡的异界

    平凡的异界

    警察楚玉在异界的故事。本书涉及到异界刑侦方面,与以往异界书稍有差别。楚玉与女剑圣格林相识相爱,但是却无意中发现了一桩陈年旧案的疑点。格林深陷其中,到底格林早年的经历中遇到了什么,楚玉又是如何从一件件的细微事情中挖掘出真相呢?楚玉遇到无数次的阻挠,在刀光剑影中,在血与火的厮杀中,楚玉终于成为一代强者,全歼敌寇,让金色盾牌在异界熠熠生辉。
  • 盛世悍妃

    盛世悍妃

    小白领穿越成富家千金,混得如鱼得水,拍得飞姨娘,灭得了祖母,更是勾搭上死妖孽三王爷。王爷不乖?王爷找小三?好啊,找个小太监!王爷要离婚?本妃不准!
  • 做事就这几招

    做事就这几招

    本书为励志类图书,从全新的角度讲述为人处世的哲学,总结提炼出做事的16个方略,涵盖工作、生活、社交的方方面面,能够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 女老板的贴身兵王

    女老板的贴身兵王

    佣兵界的无冕之王重回都市,携带一枚神奇的石头,游戏人间,纵意花丛。许多女神都聚集在他身边,有英气逼人的警花,成熟美艳的厅长,人淡如菊的大学导师,清纯动人的实习生小妹妹,还有大亨的爱女等等一系列的极品。要命的是,这些尤物各有各的麻烦,齐人之福,可不那么好享!
  • 重生之凤舞九倾

    重生之凤舞九倾

    本来准备相亲的唐洛落,在驾车赶往目的地的途中发生了意外,一颗陨石及时保护了她的魂魄,却阴差阳错的把她带到了神乾大陆。当她清醒后才发现,自己居然附身在一个本该死去的小女孩身体里时,命运的轮盘也悄悄的运作了起来......
  • TFBOYS勇敢爱

    TFBOYS勇敢爱

    就像天生注定一样。王源和夏小阳或许是注定的。历经波折。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论之前发生了什么,他们都不计前嫌。
  • 月尽天明

    月尽天明

    命运轮回转生,横亘天地棋局!绝世荣光到来之前,月光已经在世间祭奠了千年!每一个卑微的生命,都流淌在这漫漫星河!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血轮眼之纵横仙界

    血轮眼之纵横仙界

    打不过?哥能虚化!战斗意识大幅度加强,越级挑战很难吗?看不破?哥有瞳术!诅咒双瞳幻术无边,生死一瞬间!“形”境金丹很厉害吗?哥以“灵”境修为直接镇压!你说你是称号“半仙”,元婴巅峰?那我的“鬼泣”头衔,你可敢来动上一动!!最后,求收藏,本书不太监,立志副职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