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0300000020

第20章 口舌与意气

这件在当时轰动一时的是非总算有惊无险,曾国荃与曾纪泽最后都安然无恙,官文最后被调走,曾国荃反倒获得了个意外的胜利。可曾国藩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弟弟的这种看似意气用事的小小纠缠往往会为将来埋下隐患。后来,果不其然,在事后不久,官文抓住曾国藩作战失利的把柄,纠合朝廷内满族官员的力量,对曾国藩进行了疯狂的攻击。而曾国藩最终不堪压力,在剿捻的事情上最后功败垂成,也留下了重大的遗憾。

曾国藩痛定思痛,写了很多封信教育弟弟曾国荃和儿子曾纪泽。

他对弟弟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嚚讼,即多言也。”(《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话是说,古来因为个人品德败坏而导致人生悲剧的人很多,总体来说有两种不良品德最易导致人生悲剧,一个是长傲,意即总是很傲,心中总是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而且还不是暂时的,是长久的,这叫长傲气;二是多言。这个多言是指什么呢?曾国藩举了个例子,比如尧的儿子丹朱不是不聪明,但品德败坏,所以尧宁肯把位置传给舜也不传给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儿子。那么丹朱的品德到底坏在哪里呢?曾国藩说他非常傲气,而且一直这样,就是前面说的长傲了。因为傲气,所以喜欢惹是生非,经常搞一些嚚讼。什么叫嚚讼呢?就是奸诈地揭别人的短,告别人的黑状,引发无穷无尽无聊事端,这就叫“多言”!

话说到这个份上,话里话的分量已经很重了,因为曾国荃干的这事,已经有“嚚讼”之嫌。所以曾国藩苦口婆心,最后说弟弟你也是一方诸侯,怎么动不动就与人起口舌之争呢?曾国藩说:“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曾国藩全集·家书》)这个“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正是指意气用事的口舌之争。

至于教育儿子曾纪泽,曾国藩就更直接了。他也没有过多埋怨曾纪泽,因为这毕竟不是曾纪泽的错,但是他直截了当地告诫曾纪泽说:“欲以口舌胜人,转为人所不服也。”就是说别想靠争论胜过别人,越是吹得天花乱坠,别人越是不会服你的。所以,“居今之世,要以言逊之宜!”(《曾国藩全集·家书》)这就是明确提出来,以后遇事要不纠缠、少争论。

那么,为什么遇事要不纠缠、少争论呢?

曾国藩认为道理有三:

第一,争论容易导致口舌之争、意气之争。一意气,争论就很容易发展到争吵,而一争吵,注定两败俱伤,根本无是非可言。所以曾国藩说:“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诘。内有矜气,自是特甚。”(《曾国藩全集·家书》)就是说,争论发展到争吵已经无是非了,根本就是意气用事。

确实,吵架这种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吵架的双方都拼命要争出个对方的不是来,甚至在家吵不行,现在还有很多上电视上吵的,但不论你吵得多文明、多作秀,你看这些吵架的,哪一个能说出是非分明的呢?我们生活里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清官为什么难断家务事?清官要断家务事的时候,往往都是因为家里人因家务事而起了争执的时候,一旦到了要清官来断的地步,那说明这种争执已经升级到非常的地步了,到这种地步,是非还说得清吗?别说清官了,就是天官也断不了啊!

有一年过年前我跟孩子去买炮仗,因为年前买炮仗的人很多,所以排了很长的队。我们正在排队,突然前面有两对夫妻吵了起来。一对夫妻说另外一对插队,另外一对说自己没插队,只是去拿装东西的篮子了,结果争着争着四个人就吵起来了,吵了好半天,几乎要动起手来。四人在众人的劝说下好不容易才罢手,各自骂骂咧咧地散伙。事后,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问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孩子,问他这个事谁对谁错?

小孩还小,所以还算有童真,所以他的答案也令我非常意外。我本以为他会说插队的当然不对,但他却说这两对夫妻都不对。原因很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吵到这个地步,就算吵赢了,也颜面扫地了。

我一想,还真是这样,如此斯文扫地,哪有赢家呢?只要你开争、开吵、开骂,你已经输到底,输到家了!可惜,我们做大人的成熟之后世故了,虚伪了,要面子了,往往还不如孩子的眼睛看问题看得透彻。

这就要说到不纠缠、少争论的第二个理由——从形式上看,争论就是纠缠,对内属于内耗,对外完全没有必要。

柏杨先生曾有一段宏论,他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一个中国人往往是一条龙,但一群中国人往往就成了一堆虫!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人喜欢内斗、内耗。而内斗、内耗的典型方式就是争吵不止、争论不休。

当年曹操八十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东吴的谋臣武将还在为是战是和争论不休,就算是诸葛亮这种能舌战群儒的天才来了,也得一个一个吵完了才能引导孙权作决定。当然,诸葛亮舌战群儒这是小说家言,但孙权被手下吵昏了头也是事实,后来是鲁肃、周瑜坚定其必战之心,才最终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相比较孙权,益州的刘璋就没那么幸运了,刘备入川,手下为此争论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刘璋本身孱弱,根本无力制止这种纷争,以至实力内耗殆尽,原有人才团队也分崩离析,终究把大好家国拱手让与他人。

综合比较来看,倒是曹操一方办事效率最高,他手下也谋士如云,他也非常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但奇怪的是他手下的谋士之间很少有争论的事情发生,这大概也是曹魏集团最终能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说,争论本身容易导致纠缠,在一个团队内部而言,往往会导致团队力量的内耗。但曾国藩更有远见,他说:“牢骚太盛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曾国藩全集·家书》)喜欢争论的人不仅对团队会造成一种内耗,甚至还会对自己造成一种内耗,因为争论的杀伤力是有反作用力的。一则意气之争容易动情动气,这最容易伤肝;二则意气之争容易导致怨天尤人,既然怨天尤人,那同样也会人尤天怨,所以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

你看,民间传说曾国藩是晚清算命大师,这都从命运的角度说争论的利害了,可见他对这事看得多重了。

至于对外的争论、争吵就更没有必要了。曾国藩说:“大抵清议所不容者,断非一口一疏所能挽回。”(《曾国藩全集·家书》)就是说如果外部环境不如意,你去争论、争吵、争执,从事理的角度看,根本就不会起半分作用,还是不要去费这个劲儿好了。

第三,不纠缠、少争论主要指的是那些意气之争。从内容上看,像真理,肯定是愈辩愈明的;而像做事的方案、方法等属于技术性的争论是有必要的,但因矛盾、是非、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争论就是绝对没必要的。

像曾国荃怒告官文,这种争论纯属是怄气。曾国藩事后替曾国荃分析,像官文这样的人,本身没什么能力,朝廷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根本就是要监视我们用,说到底,他就是一颗棋子,你跟他有什么好争的呢?幸好他能力不强,他要是能力强,又有着制约我们的特权,你还跟他这么意气之争,你说你能讨什么好去?

况且,官文也不过就是欺负你没文化,替你申请了个“帮办军务”的虚名来笑话笑话你,就为这事,你跟他动真火、动肝气,你说你值得吗?别说他只是用这种歪主意来取笑你,就算他真的动了你的利益,你也不应该跟他这样起争执、告黑状啊?你这不是让全天下笑话吗?

曾国藩对曾国荃说,你总记得我常说的那句话吧——“让他三尺又何妨!”

说起这句话,还真是曾国藩后代常提起一句家训至宝。1988年,曾家后人、年过古稀的曾德培老人还在台湾著文回忆说,自己1939年要走上抗日前线的前夜,母亲在煤油灯下为他说起曾国藩为曾家留下的很多家训名言,其中就有一首“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七言绝句。

当然,细究起来,这首诗还并不是曾国藩的原创。它的作者是清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当时张英在京为官,他老家修房子,因为宅基地跟邻居起了争执。家人于是寄了一封信进京,要张英凭地位“摆平”这个不知趣的邻居。结果张英看完家书后一笑,直接在家书上题了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然后,张英就让人把信原封不动又送回家了。

巧的是曾国藩也遇到了这种事,他们曾家在湖南老家要盖新房,也跟邻居因为宅基地起了争执。当时主持家务的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是个非常霸道的人,因为这事几乎要到县衙打官司,同时修书一封给曾国藩,让他“摆平”当地衙门。曾国藩看完后,不像张英只回了一首诗,而是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来教育弟弟,让他应以此为戒,勿与邻争利。信的最后,曾国藩又附了张英这首诗。后来,曾国潢看后还是接受了大哥的教育,曾家为此还主动把地基缩后了三尺。邻居一看不好意思,又听说曾国藩专门写了“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回来,更是感动非常,反而主动让出一些地基,让曾家扩建了新宅。

所以曾德培老人说,曾家世世代代都传续着这样的故事,也传续着这样的精神: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专与己争品性之长短!

争论不过徒费口舌,口舌之争往往只有恶果。我们应该还记得那个著名的《三个和尚》的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瘦和尚住在山顶的一座庙里,每天他都会下山挑水吃。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两个人每天都一起下山抬水吃。后来又来了一个矮和尚,这下为了谁该去抬水发生了争执,三个人由争论到争吵,谁也不肯服输,最后索性谁也不肯下山。

水缸里已经没水了,三个和尚还是彼此不服气,终于一天晚上,老鼠弄倒了灯台,庙里一时火起,却因为水缸里没水,三个和尚最后失却安身之所。

所以中国人常教育子孙说: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其中蕴含的智慧,正是——少争论,莫纠缠,脚踏实地把事干!

同类推荐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魏晋玄学会要

    魏晋玄学会要

    本书采用传统史书会要(主题)的体例,对存世的魏晋玄学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搜集、归类和整理,这些史料见于正史、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经过作者长时期地收集和整理,本书成为魏晋玄学文献的渊薮,为研究者和读者了解魏晋玄学的面貌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纵横古今,横跨中西,齐集史上最权威的关于爱的学问,将爱的真谛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高亮之,福建长乐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哲学爱好者,在长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大众类通俗哲学著作,获得各地读者好评。
  • 识人三经:人物志

    识人三经:人物志

    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人的智力不断提高、智慧不断扩充的历史,是一部人才发展史。可以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一个亘古不朽的话题。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周书》中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吕氏春秋》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唐太宗李世民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说:“贤才,国之宝也。”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人才,讲究用人之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用人方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
热门推荐
  • 恋爱法则99:霸道校草跩丫头

    恋爱法则99:霸道校草跩丫头

    他是世界上最苦情的土豪。我有的是钱,可是我没地方花钱!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灰姑娘。我穷的叮当响,可我有豪门继承权!当有一天,落魂的大家小姐遇上了霸道的豪门少爷,一个扫堂腿再续前世之缘!面对家族的世仇,朋友的背叛,亲人的阻拦,他和她,该何去何从?
  • 妖已倾天之九尾天香

    妖已倾天之九尾天香

    有些事情是注定的,从开始到结束,从生到死。不论你是人,是仙,是佛,是神,是魔,亦或是妖······一旦入了这万丈红尘,谁都逃不开这红尘劫难。如若千年后再相见,是否还能记起你的容颜;如若当初选择了放手,是不是便能护你安稳;如若我从未来到这世间,是不是会有人为我,一生暗淡?
  • 不灭玄皇

    不灭玄皇

    平凡武馆少年陈林,遭遇不公,有心抗争,却奈何资质、家境平平。一次意外,获得九天玄鸟传承,从此开始觉醒。面对各路强者,他披荆斩棘,一路逆袭,最终成就不灭玄皇!天若欺我,我便诛天!地若束我,我便碎地!这世间,唯我称皇!
  • 等闲笔墨

    等闲笔墨

    《等闲笔墨》所收44篇作品,依题材内容编为5辑,或念亲友,或记往事,或悟人生,或品新作,以真情实感娓娓道来。见解独到,语言简洁,文风朴实。彰显出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撷文论”收录了几位方家对作者长篇小说《烟火人家》的评论,珍为它山之石,意在激励自己,感谢文友。
  • 起信论疏

    起信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冥传奇

    圣冥传奇

    为报杀父之仇,少年斗乱魔,战龙神,血之债必血偿。为博红颜嫣然笑,少年毅踏王者道。乱世群魔谁称雄?圣冥之巅我为峰!
  • 惊宫之袅

    惊宫之袅

    云袅袅最热爱的天气,就叫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虽然她恪守祖训,不曾杀人放火,但是身为偷门弟子,这种天气可以帮助她多做一票好生意……但是今天云袅袅的心情很不好。偷窃这事儿虽然不讲究什么“人和”,但是非常讲究天时地利,现在天时不错,但是地利方面却不尽如人意。非常相似的长长甬道,非常相似的黄色楼房,非常相似的飞檐画廊——云袅袅摸了摸自己咕咕叫的肚子,非常崩溃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终于有些颓然地承认:自己——似乎是误入皇宫了……
  • 自我发现的开端

    自我发现的开端

    “速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研究方式,是感受生活和记录生活,记录艺术灵感的一种方法。速写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正确的艺术观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速写组画课程”教学是综合性教学在绘画基础教学中的一次尝试,是初步尝试课程教学的课题化与课题教学的课程化,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探究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化教学模式。 本书是“速写组画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总结,从教学理念、课程思路、实践过程中的方法论、教学过程、作品品评等五个方面将这一课程展示出来,对于促进和加强师生沟通,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 拘魂纪

    拘魂纪

    人有三魂,死后天魂归天,地魂归地,命魂虽徘徊于墓地之间却终是散去。实力强大的人其命魂也强横,能长久留存在天地之间,甚至直到下一次轮回到来,天、地二魂和其重新聚首。此类人便是所谓的转生,天生携带前世的记忆,经验和能力远胜于常人。轮光四转,七魄合一,此时命魂便能脱体而出,遇天雷击不散,入水火不能侵,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然而,如何才能让轮光四转,七魄合一?
  • 慕色岚山时

    慕色岚山时

    上巳节的相遇,注定今世的纠葛;千年前的山谷注定后世的执着。生生相约,世世轮回,我们不过是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