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0400000025

第25章 出山记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一个人就算被人打得牙都掉了,那你也得忍着,也得把这打掉的牙,和着满嘴的鲜血,一起吞下去,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好汉!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话呢?

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他这话里除了要忍,还透着股刻骨铭心的狠劲儿。这说话的风格可不像他,他是一代大儒嘛,平常就喜欢拽文诹字的。这“打脱牙,和血吞”说到底就是句大白话,但他一生却对这句大白话十分钟情,还把它当作他家训中的名言,这到底跟他作为一个湖南人的性格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些,都要从曾国藩一手组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地方武装——湘军说起。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太平军从广西出发,一路横扫湖广各地。腐败至极、无能至极的清政府一下慌了手脚,平常那些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时都是一幅趾高气扬的模样,现在老百姓真火了,真反了,他们就怯了,就软了。结果清政府的政府军八旗和绿营,作为这个腐败王朝的腐败军队,更是不堪一击,在太平军面前是节节败退。太平军自广西金田村起义,虽然面临清军的重重堵截,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快就横扫湖广,并攻占了长江上游重镇武汉。然后顺江而下,直指江南腹地南京,并一举攻下了南京,然后把南京改名叫天京,以此为都,建立了震惊历史的太平天国。

历史总是那么凑巧,那么出人意料。本来,太平天国闹得再凶,也跟曾国藩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来,他在北京当京官,而太平天国起义当时主要在南方,曾国藩再忧国忧民,他也只是个文官,发发议论、发发牢骚可以,朝廷怎么也不可能让他到南方来带兵打仗的。

二来,曾国藩个人的理想一直是想当个儒学大师,所以他常以理学传人自命,那志向、那才学,都是个标准的文科班的高材生,他从来也没有去干武行的志愿和本事,所以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去面对太平军。

可历史就这么巧,1852年,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乡试的主考官,到江西去主持当地的科举考试。但按规定,他这个主考官的差事也是临时的,那边科举考试一考完,他就得回京复职。可更巧的是,曾国藩还没到江西,才走到安徽,就接到了母亲突然去世的消息。这一下他只好紧急改道回家奔丧,这叫丁忧,在古代是定制,也就是法律硬性规定的守孝行为,所以朝廷也就立刻批准了这个京官中的文官回湖南老家奔丧的决定。

这样,命运就把这个太平天国后来最大的对头送回了湖南,送到了本来无人可抵的太平军的面前。

我有时真的很感慨命运的力量,它总是有一双神奇的上帝之手,把时光这样扭一扭,把事情那样扭一扭,轻轻巧巧地就把你放到那个你想也想不到的命运的节点上!曾国藩就这样被命运送到了那个谁也想不到的、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的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命运的节点上。

曾国藩千辛万苦地越过太平军和清政府军的交战区,好不容易回到了湖南老家。当时太平军已经越过湖南,打到湖北去了。而清政府军,也就是绿营,面对太平军节节溃散,根本无丝毫还手之力。在这个情势下,那个苦命的咸丰皇帝也急眼了,政府军都不行,该怎么办呢?

他居然很有创意——既然政府军打不过,那就请雇佣军好了。于是,近代史上最早的具有雇佣军性质的地方武装就出现了。

咸丰紧急下诏,命令当时所有在老家或者丁忧、或者赋闲的这些朝廷大臣,一定要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在当地召募兵勇,办团练。

团练是什么呢?其实严格来说,他并不是标准的军队,只是相当于协助正规军维护地方治安的民兵组织,所以也就相当于给绿营当陪衬的,也就是个跟帮的。

但此时绿营已经不顶用了,正规军都成了正溃军,所以咸丰也没辙了,能凑的都凑起来,管他原来是主力还是跟帮的,多拉两个人壮个胆也是好的。因为曾国藩是以朝廷大臣在湖南老家丁忧的,所以他也被任命为了湖南当地的团练大臣。

事实上,曾国藩对于这个任命一开始是非常抵触的。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则,他回家是为他母亲奔丧的。曾国藩跟母亲的感情很深,他后来一直说他们兄弟几个性格、个性都不像他爹,而是都像她妈,他爹本性比较懦弱,而他母亲性格十分坚强,所以打心底说,曾国藩小时候是崇拜他的母亲的。当然,这算不上恋母情结,可毕竟跟母亲的感情很深。现在母亲刚刚去世,他就出来带兵打仗,他觉得感情上说不过去。

二来,他毕竟只是个儒生,是个只会舞文弄墨、不会舞枪弄棒的知识分子,曾国藩说我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对打仗一窍不通,怎么能来负责办这个全省的团练呢?所以一开始,他坚决不肯。

后来也是有两个原因,最终促使曾国藩改变了决定,最终出山当了这个湖南的团练大臣。

一是好朋友的规劝。曾国藩这个人特别喜欢交友,隐然是两湖地区知识分子的领袖。当时很多好朋友了解到曾国藩不愿出山,都纷纷写信来劝他。比如被林则徐最为推崇、号称湘乡奇才的左宗棠,当时就以一个乡村教师的身份,加入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成了张省长重要的参谋。他就反复向张亮基推荐曾国藩,说要想抵抗太平军,就一定得请曾国藩出山,所以左宗棠亲自代张亮基写信给曾国藩,苦劝他一定要出山。

除了左宗棠,也还有很多人劝曾国藩一定要出山,这其中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就是郭嵩焘。

郭嵩焘也是晚清名臣,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外交官,和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是晚清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外交家。当然,他的辈分比曾纪泽高一辈,因为他跟曾国藩是同学,当年两个人一起就读著名的岳麓书院,意气相投,年青时就成了好朋友。

郭嵩焘开始是写信规劝,后来看曾国藩不出山,他都急了,亲自跑到曾国藩的老家湖南湘乡,当面来劝。郭嵩焘的口才真不一般,要不也当不了外交家,当面一席话,居然就打动了曾国藩。

郭嵩焘说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太平天国起义绝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呢?就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说太平天国致命的地方就是它的拜上帝教,他们很明确地是与中国传承的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为敌,所到之处毁学宫、砸孔庙,杀儒生,这些都让知识分子痛恨不已。另外他们还很明确地与同样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传统文化为敌,所到之处,连关帝庙、岳王庙都一一毁坏,这也让底层的百姓同样也很难接受他们。这样,所谓拜上帝教,不论是跟传统民间文化还是跟社会主流文化,都肯定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长远看,他们肯定成不了事。所以你只要出山,最后一定是一场胜局。这种眼看着必胜的事,你怎么能不出来领头做呢?

这位郭嵩焘郭同学要是参加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估计在狮城舌战里怎么着也得拿个最佳辩手。他不是一般的能忽悠,几句话就把曾国藩的心思说活了。

这时候郭嵩焘又告诉了曾国藩另外一个小道消息,这个消息也就是最终让曾国藩下定出山决心的第二原因。

什么消息呢?郭嵩焘说,你别看皇上只是让你当湖南的团练大臣,好像看上去跟其他省的团练大臣也没什么两样,但其实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儿呢?在于你这个团练大臣那是你的老师唐鉴亲自向咸丰皇帝保荐的。

唐鉴是当时的名儒,曾国藩就是拜他为师学了修身养性的静功,所以一听是唐老师推荐自己当这个团练大臣的,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这还真不是郭嵩焘瞎忽悠。当时唐鉴已经退休了,但因为名望特别大,咸丰皇帝面对太平军束手无策,就把唐鉴请去,请教这位大儒有什么救国的良策。结果唐鉴只向咸丰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学问、人品、出身、才干,并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清史稿·曾国藩传》)并以自己一生的名望作担保,建议咸丰一定要请曾国藩出山来对付太平军。

事实上咸丰也不是特别相信唐鉴的话,但你把人家请来,人家都这么说了,那就试一下吧!咸丰也就死马当作活马医,下诏命曾国藩当这个湖南的团练大臣。

曾国藩一听自己的老师不惜以一生名望来保荐自己,当然也是感恩戴德,再加上他也特别认同郭嵩焘的那个文化逻辑论,所以也就下了出山的决心。

但这时候,曾国藩还有一个顾忌,他是个儒生,儒家讲究为父母守孝要满三年,他平常以大儒自命,现在母亲刚死,自己就出山带兵,这不让天下的知识分子笑话嘛!这个理怎么说得通呢?

你看,他既然下决心要出山了,但还顾忌着面子上说不过去,说明曾国藩这个人有时也挺好面子、挺迂腐的。

郭嵩焘一听这好办,你不是怕天下人说你吗?虽然你母亲死了,但你爹活着啊。就让你爹出面,来个正式的仪式,命你出山。这样上有皇命,下有父命,你这就名正言顺了,就不用怕天下人说了。

有郭嵩焘这个大忽悠在,曾国藩心里没有过不去的坎,他居然觉得这也是个可以行得通的办法。于是,曾国藩在皇帝的诏书命令下,也在他爹的亲口命令下,终于墨絰出山。

墨絰,就是穿着孝服的意思。曾国藩的意思是我戴着孝,为国尽忠,这样既对得起人生的信仰,也对得住人生的志向了。于是横下一条心的曾国藩终于走出的湖南湘乡老家,成了太平天国的终极敌人。

同类推荐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它凝结了先民的睿智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精神,体现了东方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光辉。本书撷取《易经》五十三个卦辞,结合古今案例,以简洁生动的插图、有趣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易经》的原理,揭示做人处事的诀窍,教你改进做事的方法与手段,顺应穷通,获取成功。本书是指导现代人事业进取的一盏明灯。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万历年间隐士洪应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精髓,涉及修身、处世等各方面内容,雅俗共赏,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阶层的广泛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按照为学励志、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若干主题,对《菜根谭》原作进行重新编排,加以现代文翻译和评析,并精心选取任伯年、吴观岱、程璋、徐悲鸿、陈少梅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作插图。希望读者能在文与画的双重熏染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热门推荐
  • 别牧纯禅师语录

    别牧纯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许你一世清欢

    许你一世清欢

    你可以忽略我的感受也可以肆意挥霍我的热情甚至不理会于我的沮丧难过可是有一点你必须得明白每个人能付出的爱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爱人如果你让我感觉到力不从心了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你那就再也回不来了—顾清欢我都可以狠下心去伤害包括自己是能让我一心一意想要保护下去的人只有她—顾南忱就算重来我也不后悔我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傅语看到她的执着我感到心疼却拦不住我又何尝不是呢—赵明远
  • 绝密档案:只有警察知道

    绝密档案:只有警察知道

    《十宗罪》作者蜘蛛、《尸语者》作者秦明 咬牙推荐,微博最萌警察——捕快二宝激情作序,马拓,85后警察。2009年毕业于北京警察学院侦查系,现就职于北京市公安局。最真实的警察生活、办案实录。基层民警察原生态的办案氛围,也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关心的焦点话题。
  • 穿越从舰娘开始

    穿越从舰娘开始

    眼一闭一睁,陈晓明所在的世界变得与众不同,这是一处充满奇迹的所在,曾经在世界大战中声名鹊起的战舰们居然活了,并以少女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你听说过战舰少女R么?
  • 有节操的梦界大冒险

    有节操的梦界大冒险

    嗯嗯,一个奇幻又坑爹的异世界大冒险来了!什么?你说这书分类是都市?撒~这种小事就不要在意啦。
  • 读史剩言

    读史剩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七杀神皇

    七杀神皇

    逆天功法,弑天武技,伴随着他走上掠夺之路,以杀神之名,登峰绝顶,一路伏尸百万!诸国林立,万宗驰骋,看主角笑傲群雄,荣登大道之巅,这里残酷而令人战栗!
  • 孤宅

    孤宅

    民国乱世时期,父母双亡、生活窘困的孤女叶惠珍只身投奔她唯一的亲人——姨母陆太太。刚到陆宅,她就发现这幢位处荒山哥特风格的三层洋房里,正发生着各种明争暗斗。曾任北洋军阀的姨父陆应元终日昏睡不醒;面慈心善的陆太太却有着与惠珍母亲难以解开的姐妹心结;陆应元的妹妹陆淑芬与丈夫沈先生早已分居,时常在陆宅中借住;已失踪姨太太的丫头桂芝怀孕了,被锁在阁楼里神志不清……随着时间推移,陆宅发生的一切更显得怪诞无稽,情况也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惠珍的家人、朋友、恋人,甚至她自己都不知不觉地掩盖起秘密来,可令人颤栗的真相却还远远不止惠珍设想地那么简单。
  • 续世传说

    续世传说

    一个强大的民族,一段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神话,他曾经上过天,入过地,凌霄宝殿上放过屁;弑过神,诛过仙,九冥地府发过癫;左青龙,右白虎,把满天神佛当二百五,拿释迦摩尼喂老鼠,耶稣头上打过鼓。
  • 动物探索:中华文化撷英(四)

    动物探索:中华文化撷英(四)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每个民族成员的精神之根;不论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也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人人都时时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中;即使长期生活于他国,文化之魂和根也还是要时时伴随着自己。文化就是这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些,是全世界各个学科学者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