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0700000034

第34章 传说中的杜松

马林是第一个收到西路军覆没的消息的,这到不是说他有啥比别人先进的通讯装备,而是因为他离萨尔浒最近。

离敌人近的好处是收风儿收的早,坏处是逃跑不太方便。

既然跑不了,那就豁出去了。

马林当即命令手下修工事,挖战壕,全军一级战备,坐等努尔哈赤。

马林的想法是:凭自己手下这几万人,要跟努尔哈赤玩儿野战,那基本算自杀,杜松那就是人版。干脆我立足防守,把八旗兵拖住,等剩下两路人马到来,一举围歼敌人。

想法很好,就老马一个文人来说,能想出这点子,算非常不错了。

但他忽略了一个前提。

立足防守,必须要防的住,防不住敌人,那一切都是空想。

很明显,马林手下的明军没有达到“攻必克,守必固”的境界。

老努没有让马林等很久,确切的说连24小时都没等。

三月四日,后金八旗向马林的阵地发起攻击。

努尔哈赤亲自带领正黄旗冲击正面明军,其他各旗由左右两翼掩杀,明军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但在优势的八旗兵面前,抵抗仅仅只证明了明军将士作为军人的尊严,仅此而已。

战斗结束时,除个别人随马林逃往开原外,其余近三万人马,无一生还。

至此,西北两路明军全部覆灭。

以上的情况,刘铤不知道。

不知道的原因很简单,他走的路线比较偏,离其他几路比较远。

开始的时候,老刘很顺利,甚至还打了几个小胜仗,小股后金军望风而逃,根本不敢和刘铤交战。老刘心情很好,一切都看上去很美。

刘铤并不着急,他觉得那些说后金多么多么厉害的人全是胆小如鼠的废物,什么八旗九旗的,都是被这帮人煽起来的浮名。杨镐还派了四路人马,根本就用不着,我老刘一把大刀就能把女真削平了。

三月十三日,刘铤部深入至马家寨,与代善,皇太极部遭遇。

对刘铤来说,这是遭遇战。对代善,皇太极来说,这是伏击战。

刘铤又赢了,不但赢了,还差点把代善给剁了!交战之时,老刘一刀砸在代善的马腿上(注意是砸,不是砍。一般比较重的家伙都不太锋利。)老代的马当场骨折,摔了代善一个狗啃屎,还好身边的亲兵动作快,不然代善可就交代了。

老刘得意了,回营之后赶紧照镜子,越看自己越象要升官的面相。

正美着呢,卫兵来报:杜松杜总兵派人来了。

“禀告刘将军,杜将军已到达建州,请将军火速进兵,夹击敌军,这是杜将军的令箭”。

手下人从来人手中接过令箭,刘铤看都没看,隔着桌子就扔出去了。

“杜松是总兵,我也是总兵,他让人拿块破木头牌子就想命令我?!想什么美事儿呢!”

杜松的使者的马上解释道:“将军息怒,这令箭不是命令将军,只是做个我传话的凭证而已。”

刘铤又说道:“不是说好了放炮为号吗?咋又让你带这个玩意来了。”

使者说道:“是这样,因为杜将军的营地离这不远,所以让小的来一趟,当面向将军禀报。”

老刘嘴一撇:“我不管远近,我只知道听不到炮声,我不能动。”

使者回去了,老刘继续看相。

使者回哪去了?肯定不是回杜松那,因为杜松已经死了。

信号炮终于响了,声音挺大,皇太极亲手点的。

老刘昨天把使者打发了,就命令手下整装待发。他到不是听杜松的,而是怕杜松抢了他的功劳。

炮声一响,刘铤催动人马向传说中的杜松靠拢。

阿布达里冈,地名。

刘铤在此陷入重围。

从上午十点开打,一直战至下午六点,刘铤双臂各中一箭,面中一刀,犹死战不退,终于精疲力竭被斩落马下。其义子刘招孙下马背负刘铤,亦中一箭,穿心而过,父子二人皆死于乱军之中。

辽宁宽甸以北,有一处名为“拜刘川”,据说刘铤战死后,当地百姓怜其忠勇,将他葬于此处,年年祭拜,故名“拜刘”。相传有坟,但以无迹可寻。

同类推荐
  • 大明残云

    大明残云

    明末纷争,投降,委曲求全者不计其数,国人的精神去哪了?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那个多变的时代,历经感情,事业的坎坷征途,渴望延续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第一部将主要以两国间谍战,官场上的权钱交易,尔虞我诈为主,主角借“势”游刃于各种势力之间,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第二部“铁壁关”,内容将以军事战争为主,金戈铁马,初试锋芒。第三部“西南变局”,主要内容是“抵御大西军”“计赚李定国”“舌战朱由榔”“奇袭吴三桂”。PS:非快餐文,流水帐爱好者慎入,另因结构紧密,不建议跳读。
  • 史潮与学风

    史潮与学风

    本书作者是我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的中生代历史学家,见多识广,在过去的十来年中,除了专门的研究之外,写了一些关于学术潮流和学术风气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出来后被媒体广泛转载,读者甚多。现在学术环境不良,许多学者闭门造车,不注意潮流,同时学术风气不佳,更是不争的事实。文章结集,对有志于做学问的学生来说,帮助极大。分为两编,史潮(史学潮流)编13篇,学风编10篇。这些文章长短不一,长者一万多字,短者一两千字,可能性较强,期待这位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的见解能成为中国学术界的解毒剂,为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提供借镜。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中)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中)

    陈桥驿是赵匡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在这个驿站,他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改朝换代。公元951年至公元960年,纷乱复杂的五代十国行将结束,一个空前繁荣的大宋帝国开始浮出历史地平线。大宋立国前十年,周太祖郭威清除往朝弊政,带来了乱世中第一缕曙光;一个有英雄气,又满怀王道理想的大帝柴荣,御驾亲征,击败北汉契丹联军,开始文明政务;绝世高人王朴献《平边策》,“底定中原路线图”;经高平之战,赵匡胤进入后周高级军官行列;不可思议的“韦囊”,神秘的陈桥兵变,使历史出现了惊人的拐点……
  • 战国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战国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战国时代的各家公司老总们最懂得这个道理。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让魏国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秦孝公起用跨国特长生商鞅进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根基;燕昭王筑黄金台招徕天下能人,拉开了攻打齐国、替祖宗报仇的序幕……
  • 首席国士

    首席国士

    青年相声演员因意外穿越到了封建时代,开讲评书唱小曲,包装明星搞娱乐,美人娇笑杨柳岸,狼烟风举大江东。什么?跟哥斗诗词、比智商、拼银子、抢女人?哈,天下英雄谁敌手,且看咱首席大国士手段如何!
热门推荐
  • 取你一瓢

    取你一瓢

    罗清月相貌平平,家世普通,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女人收服了我们妖孽不羁的俊王爷,从此以后,俊王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 玄冥纪

    玄冥纪

    遗腹之子上青山,半是闲来半是烦。时间一晃三年过,天下已是风云变。</p><p>乱世将起,谁与争锋。青山之中,剑动苍穹。大道为何?苍生刍狗。
  • 鬼案法医

    鬼案法医

    这世上的大部分职业,都是可以放在阳光底下晒的。但是,也有些职业,只能躲在阴暗里。就拿救死扶伤的医生来说,大家知道的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中医,二是西医。其实,还有一种医生,这种医生听说过的人不多,见过的就更少了,那就是鬼医。我是一名鬼医,因为那无法侦破的灵异案件,被招进了专案组。不过,因为鬼医是一个见不得光的职业,所以我在专案组里的身份,是法医。
  • 老婆萌萌哒:总裁成婚88日

    老婆萌萌哒:总裁成婚88日

    钻戒名表没偷到,倒把自己的钱包、身份证落总裁豪宅里了!“总裁饶命!我愿意补偿你!”“你确定要补偿?”某女点头。总裁扬起一抹神秘的微笑,道:“我家里一应俱全!就缺个老婆!”总裁上下打量某女,目测后,勉强道:“我就将就吧!做我老婆,我就饶了你!”某女气炸!什么叫将就?她好歹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美女好不好!
  • 今生今世张爱玲

    今生今世张爱玲

    张爱玲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本书是海派作家陶方宣在出版了六部有关张爱玲的专著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厚重之作。全书以16万言的篇幅,从绝句、华服、芳踪、红颜、电影、摩登、美食、素描等八个方面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不仅以生动、流畅的文风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是一部令张迷们无法拒绝的苍凉之书。
  • 醒来吧,睡公主

    醒来吧,睡公主

    因为一个可笑的理由,有人竟轻易的被抛弃,年幼的她一下子就对她的家人伤透了心,但在失去的同时也会得到老天爷的另一份赏赐,这份赏赐即是幸福的家庭,而且还让她遇到生命中那个唯一的存在。
  • 灵魂的颜色

    灵魂的颜色

    很早以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世界在不断变化,春哥著姐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我并不是批评这种现象,而是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人类的一种思考:假如有一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性别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也没有那么重要,人类的爱情不再是基于肉体之上,而是纯粹的心灵交融,那时的配对准则不再是男女,而是灵魂的颜色,两个能互补的灵魂的颜色。
  • EXO——拯救狼族

    EXO——拯救狼族

    行星饭们,EXO的生活习惯你知道吗?哈哈,看这本书就能了解了,他们的私下生活,什么的你都会知道啊(?>?<?)这是我第一次的作品,不喜勿喷(?ò?ó?)
  • 伯爵——时间之轮

    伯爵——时间之轮

    这是一个神奇的魔幻世界。这里有翻云覆雨的巨龙,有力大无穷的比蒙巨兽,有妖艳魅惑的九尾天狐……他,一个做梦都想成为魔法师的少年;他,拥有着至宝时间之轮;他,怀抱九尾天狐,手牵绝世佳人;他,无所不能。
  • 一世倾城:妖妃戏邪王

    一世倾城:妖妃戏邪王

    (新书已发,千古虐恋:三生错彼岸情)(此文已完结。)三世为人,斩不断的情缘。修行天下,解开尘封记忆。魔琴畅弹,万兽匍匐称臣。神妖之恋,殊途皆因不悔。“她若是妖,我便成妖。”“她若是魔,我便成魔。”“深情即是死罪,怎怕挫骨扬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