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重礼,儒院学堂更是天下文人表率。在九鼎大陆上,每一位读书人都希望最低能够成为童生,这样就可以拥有才气,那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天下达到童生境界之后的文人都可以通过才气掌控‘天地元气’,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
儒生尊崇百余年前将儒门发扬光大的孔丘,因此尊其为圣人,号孔子。后来孔子重新修订了《诗经》《尚书》《礼记》和《乐经》,并为文王的《易经》作序。最后,孔子亲笔编写《春秋》。从此之后,但凡儒生皆专心研读这六部典籍。而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夫子平生言语的书籍《论语》更成为儒门至上经典。通过通读诸般圣训典籍,儒生可以调动才气于周身、凝炼文胆于丹田,筑造文宫于心房,并在短短百余年就将儒学的影响散播到九鼎大陆的各个角落。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清明之后便是谷雨。此时的鲁儒院内显得格外热闹,作为鲁国今年的备考春试两位热门童生,独孤羽和南宫正将要早儒门内举行一场文思对比。虽说文思对比毕竟不同于文战,却依旧可以作为文比双方实力评判的参考。
就在诸多童生和鲁国各地文人等候的有些着急的适合,独孤羽和南宫正从内堂步入门前的广场。按照两人原先的设想,就算是谷雨节气,这鲁国儒门广场中应该也不过三四十人而已。但是,儒院广场的实际情况和独孤羽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不止两位师尊,鲁儒院的两位大师,东方无忌和诸葛神通坐在桌子后面。与其并排而席的还有多位身穿官服的官员,这让独孤羽和南宫正的眼中都闪烁出了些许光芒。要知道,虽然九鼎三十六国是依托各大儒门儒院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的,但在九大道门弟子重新出山之后,许多皇室宗亲和朝廷大员就隐于幕后,通过儒门官员来和儒院高层保持联络了。更是连续十年没有过一国官员赫然出现在儒院之中。
独孤羽望向那些官员,通过服饰判断出对方必然是鲁国的几位大夫。
“学生独孤羽,见过各位大人。”“学生南宫正,见过各位大人。”两人朝那些官员弯腰作揖道。
坦然受拜,几位官员并没有起身的意思,其中一位红衣官员反而催促道:“正事要紧,今日鲁国双龙将要进行文思对比,我礼部诸多大员放下手头事务,联袂而来为尔等壮声望、扬文名,你们可不要让我等失望才是。”
听到此语,独孤羽心中更加诧异,却也和南宫正一起连声感谢。
所谓文名,就是文人的名望。名望的多少往往是通过作文曲赋的传播得来的,而参加文会或者文思对比则更能加快诗词曲赋和策论的传播速度。
鲁国礼部的几位大人的到来,显然会将这一场文思对比烘托到一定的高度。对参加者来说,好处极大。
红光一闪,东方无忌便来到二人身前。只见他好似对着独孤羽两人说,又像是对着周围所有围观众人大声说道:“本次文思对比,考验的是双方的策论。策论由房文泉房大人出题。”
听到恩师最后的话语,独孤羽两眼精光闪烁。在其脑海里迅速搜索出来此人的资料。“房文泉,庐州人,现在鲁国朝廷中执掌礼部,官位高居礼部尚书。如此重要的朝廷大员出现在儒院之中显然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观摩我等的文思比对。听师傅说十年前道门复出后,各国皇室就同儒门保持了距离,虽然三年前大陆上发生了惊天异变,但各国朝廷还是谨小慎微,不愿意因为亲近儒门而开罪天下道门。除非……”
另一边南宫正也在仔细思索着。
“本次的策论题目是——论儒门翰林殿试举行的必要性!两位有一刻钟的时间整理思绪,然后通过唇枪舌剑进行答题。”出题者正是先前的红衣官员房文泉。
四面围观的都是鲁国各地的读书人,但是出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并未觉得这个题目出得有什么不妥和新奇的地方。但是在独孤羽耳中,却如同一阵惊雷。
翰林殿试,十年一次。上次考试时,天下帝皇皆以儒为师,殿试更是因为需要在各国朝廷殿堂之上进行,方才得名殿试。而如果这次鲁国殿试再次举行,那将意味着鲁国皇室甚至是整个鲁国都将和九大道门彻底决裂,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至于房大人所说的通过唇枪舌剑来答题,其实就是只答题双方不用笔纸,而通过口舌进行激辩。
“难怪师傅对这次翰林殿试的举行如此有信心呢,鲁国官员们的支持恐怕就是儒门的后手之一吧。虽然殿试本身就是儒门对道门近十年来的反击,但是在表述策论本身时却不能如此道明,因此策论的重点应该是从朝廷人才选拔和寒门文人的视角进行。而这两点中又以寒门压制南宫正为最。因为他必定也会将翰林殿试引述到人才选拔和儒门治国平天下上面去进行辩论,但因为自身背景,绝对不敢为寒门士子言语过多,不然我就可以以‘数典忘祖’反击之”独孤羽默默想好了本次策论的大体策略。
“一刻钟到。现在策论开始。由双方抽签决定先后。”
二人上前抽签,南宫正摸到先手签。策论正是开始。
“这是一个伪命题!”南宫正开口便是一句。众生哗然,这第一句便是直接否决了命题本身,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子曰:‘有教无类’,夫子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由此看来,在圣人眼里,所有人都是需要平等对待的,同时任何人都应该相互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因此翰林殿试就是天下人,不分出身、学派、国度,来为天下人做事情的选拔机制。既然如此翰林殿试自然有必要,并且一定要传承下去。”
…………………………
文思对比已经过去十多天了。可是独孤羽的心境依旧难以平复。这也难怪,原本那道策论题目需要规避的其实是道门对翰林殿试的敌视,而独孤羽本身也设定了寒门针对世家的隔阂,可南宫正引经据典的那句有教无类,直接让这所有的一切显得自然而然了。道门儒门皆是为了天下人而存在的,寒门和士族都是为了兼济天下才参加科考的。既然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而翰林殿试的作用也正好是寻找服务天下人的人才,那么翰林殿试的必要性又何需争辩呢。
当日,面对南宫正的论据,独孤羽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正是因为南宫正的先发优势和大格局策略,使得独孤羽无法进行正面辩驳。其实当日的策论,不仅是儒门寒士,就是道门中人也不能进行辩驳,谁反对南宫正,谁就是和天下人为敌,谁就是否定了自身的存在意义。
只是那日策论之后,成为世人焦点的反而是独孤羽。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独孤羽以天下殿试之下的各类科考皆可替代选拔天下人的服务者为由,推倒南宫正的论述。又以科考选儒生,翰林殿试是选拔合适官员的必要条件来论证殿试的必要性。这种论证思路虽然因可能开罪道门,格局不如南宫正的寒门士族皆为天下人的思想大气,而被判失败。但是据说独孤羽所提出的治国方面唯儒学为上的思想获得了好多文人的好感。这些天独孤羽的论点在儒生中反而流传的更为广泛。
远远的望着正在读书的儒院学生,东方无忌向诸葛神通说道:“此番文思比对之后,天下儒生乃至各国皇族对翰林殿试的热情必然暴涨。只是让南宫正这孩子平白做了一回恶人,老朽心中内疚啊”
“哼,你恐怕是对你那徒儿内疚吧。要是让他知道当时其实是他一个人在回答我们几个老家伙合力设下的陷阱题,不知他这几天会不会心情放松些。”
“这点小事,焉能迷我徒儿心神。到是正儿这孩子本心善良,这次文思比对却平白无故丢了许多儒生文名和声望。你这个做师傅的打算如何补偿啊?”
“哼哼。今年春试,我徒儿只要压过羽儿,就是补偿!”
“那不可能!”
“哦?你很自信啊!不如我们打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君子远离赌博!”
“懦弱!”
“错!这叫自负!”
和一旁两位狡诈的老师不同。独孤羽和南宫正此刻正在儒院的课堂上认真听讲,为一个月后的春试做出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