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0200000026

第26章 成立陕甘边第一个苏维埃政府(3)

陕甘边界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广大农民生活极其贫困,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牲畜极其缺乏,虽然获得了土地,但在生产上仍然困难重重。边区的工农政权一成立即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主要是:①不向农民征粮、派款,使其休养生息。党政军的开支,主要靠“打土豪”解决。土豪拉到根据地,向他们要钱,由他们的亲戚出面“仪价”,或者要物,特别是根据地奇缺的物资,如油印机等。出了钱或出了物之后,小一点的豪绅便放回去,民愤极大的就杀掉。杨森带骑兵团在韩城、长武一带拉了许多豪绅,弄到不少财物,解决了根据地经济方面许多迫切需要。行动非常成功,在政治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曾一时轰动西安,震惊了敌人,城里立刻大哗:“红军真厉害,人多得很哪?”②经营红军公田。在土地分配中适当留出一部分土地作为“红军公田”,由村苏维埃政府经营,其收获一部分用于优抚红军家属和烈属,一部分用于过往的红军游击队零散人员。③兴办小牧场。那时,南梁地区牲畜很少,几乎没有牛羊,土匪常来抢劫,有钱人都将牛羊赶走了,因缺乏牲畜,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为此红军派出小股部队,打入敌占区,捉土豪、抓劣绅、收浮财、赶牛羊,分配给根据的农民群众扶持群众发展生产。把打土豪没收的牛羊适当留一部分,组织专人集中放养。耕牛用于为贫苦农民耕田,羊只主要供作军用。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帮助他们解决生产所需的耕畜。④组织互相合作社,集资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兴办荔园堡互相合作社时,边区苏维埃政府号召机关、部队捐款支持,红三团一次捐款50多元。⑤党政军人员全部实行供给制。从边区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红军战士,经济待遇一律平等。特别是政府明令宣布不向农民征粮和接受农民捐献粮,使南梁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励了他们搞好生产,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

(三)开设集市,发行货币,促进流通

南梁政府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保证商业自由,不干涉经常的商业市场关系,还采取保护政策,允许小商人来苏区做生意。

那时候没有明文规定的商业税收制度。为调剂余缺,促进流通,根据地开设了集市。照金时期在薛家寨山下停子沟设了集市,5日一集,主要是为红军收购粮食和其它生活日用品。

荔园堡在清同治以前曾有过集市,同治年间倒了,群众交易很困难,农村经济十分萧条。边区政府在荔园堡设了集市,每月开市三次,逢一为集,每月阴历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日。为了把集市贸易巩固下来,******曾组织秧歌队、社火班子、皮影戏剧团在街头演出,宣传群众,扩大影响,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每逢集日,荔园堡方圆数十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集,有炸麻花的,卖蒸馍,荞面饸恪的,卖羊肉的,卖其它小吃的,还有卖熟米、细粮、马料以及蓝布做的鞋。市场上牛羊骡马、山货农具、日用百货,样样齐全,吸引了周围几个县的客商。摆摊子的高声叫卖,顾主争相购买,人来人往,市场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景象。几乎每逢集日,习****叫几个人去走一走,群众把他们围拢起来,问这问那,亲热极了。

国民党统治区来的商人,苏维埃政府采取欢迎和保护的政策,通过各种办法,同国统区开明的商人建立合作关系。为鼓励他们来苏区做生意,苏维埃政府将苏区的山货、羊畜、烟土廉价卖给他们,使他们有利可图,又通过他们把苏区缺少的棉花、布匹、盐、药品和其他急需的物品偷偷给我们运进来。这样久而久之,一些商人因受到革命影响,思想进步了,逐渐变得同情革命,有时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给苏区输送货物。每逢集日,白区商人运来蓝白布匹,粉连纸、绿白纸、油墨等物品,在集市上购买土特产品、牲畜,带走大烟土和白洋。

集市过了一些时间市场出现低潮,有时候集市上来的人不少,就是没有做生意的。******亲自访问群众,摸清了底细,原来群众吃够了国民党钞票的苦头,今天到手的票子明天就不顶用了,那时候我们边区政府还没有自己的货币,银洋和食物又不便携带,这就给经济流通带来了困难。

为了稳定市场,繁荣地区经济,把财政彻底夺回到人民手中,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在南梁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苏币(群众称为苏票),建立边区政府自己的金融系统并禁止了国民党的货币在苏区流行。在寨子湾附近的东沟设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银行,在白马庙川的油坊沟设立了造币厂。造币厂只有三名工人,其中一名就是1934年在元城“抓”的那位开明绅士高明山,他为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技术设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高明山经反复试验,就地取材,用手工制成布制苏币。印制苏币很简单,没有机器,完全靠手工刻版,采用木刻版印在白洋布上,盖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的蓝色印鉴,涂以桐油即成。共发行布币3000元,票面分壹圆、伍角、贰角、壹角4种。苏币与银元等值。但一开始,人们对布币持怀疑态度,上集市只观光,不做买卖,财政委员会在荔园堡设立了4个苏币银元兑换处,客商可以用布币直接兑换银元。时间长了,携带方便的布币终于使用开了,集市也逐渐活跃起来,苏币取得了很高的信誉。

当时苏币发行量不大,但价值很高,花壹角钱,能买到许多东西,物价十分稳定,人民非常赞成和拥护。

(四)开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这里没有一所学校,全南梁地区仅有地主、官吏、商人等6个人识字,大多数人目不识丁,文化之落后,文盲之多,达到了罕见的程度。老百姓过年写对联没办法,将锅底下的墨黑刮下来,用水和好,抹在碗底,再印在买来的红纸上,横印四个圆圈作横批,左右各竖印7个圆圈作为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当时,苏区的教育分三个部分,学校、军队、社会,重点主要在政治方面,甚至儿童识字时也是通过简单的革命口号来学的。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提倡兴教办学。将已在林镇小河沟建起的列宁小学,移至荔园堡的转嘴子继续办学,郝建德任校长,张景文任教员,这在南梁是破天荒的一件事。翻身的南梁群众用红布为孩子们缝书包,把衣服洗净、高高兴兴送到学校。当了几代“睁眼瞎子”的农民听着孩子们跟着老师朗读“拿刀杀豪绅,拿枪打白军”的课文时,不禁热泪滚滚,打心底里感谢共产党。

校舍是没收地主的房子,只有三孔窑洞和两间房子。师生们自力更生,架木板当桌子,垒土台当凳子,扫锅黑当墨汁,设备十分简陋。

教材是自编的油印本或手抄本,边区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委员长蔡子伟亲自为学生编写课本。诸如:“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二导师”、“拿刀杀豪绅、拿枪打白军”、“我爸爸是农民,在地里耕种;我哥哥比我大,拿刀杀敌人”。这些教材完全是新的革命内容,多采用顺口溜的形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学易记,既是文化课本,又是政治课教材。

教员张景文是从西安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是千里迢迢投奔南梁根据地的第一位女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毅然离开繁华的都市,撇下年幼的孩子,迎着初春的寒冷,翻过山沟、穿越森林、趟过河水、长途跋涉十多天,来到了南梁。边区有文化的人奇缺,******、习****等边区领导见到她,如获至宝,立即分配她搞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她写的一手好字,左右两手能同时挥毫,两手同写两行字,同起笔同落笔,所写文字的意思正好能接上。她先担任政府妇女委员会委员长,后派到列宁学校任教。

她性格活泼开朗,逢人爱说爱笑,平时光着脚穿一双黑方口偏带鞋,到群众家里把鞋一脱,光着脚坐在炕上同群众拉家常、讲革命,群众和游击队人员都亲热地叫她“张放心”。

张景文上课时嗓音洪亮,对学生态度好,讲课通俗易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有60多名。学校还有红二十六军三团的12名先锋队员,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孤儿,张景文对这些孤儿非常关心和照顾,衣服破了她给缝好,手脸脏了她给洗净,甚至娃娃衣服上的虱子,她晚上坐在油灯下一个一个地给抓掉。学校同时还开设了军事课,学生们拿着红缨枪、木大刀,练习格斗、拼杀,培养他们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和长大参加红军的雄心壮志。

第一所列宁小学创办起来以后,又在太白、九只窑口等地陆续办起了列宁小学。南梁山区,书声琅琅,翻身农民,喜上眉梢。

1935年春,国民党对南梁根据发动第二次“围剿”,南梁政府东迁,列宁小学也停课解散。张景文和在学校的红三团的先锋队员跟着红军来到洛河川下寺湾。在离开学校时,她对同学们说:“大家把仇恨记在心里、把课本藏起来、扛起红缨枪、同敌人作斗争,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学校也一定再会建起来的。”

当年在这些红色学校上过学的孩子,后来有的参加了红军,奔赴抗日前线;有的参加了地方工作,其中不少人成为我党的优秀干部,为革命造就了一代新人。

这不仅在南梁教育史上,而且在陇东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维埃政府还很注意成人的文化教育,在一些村庄办起了扫盲识字班。让一个党员或者识字的人担任组长。年轻人或上了年纪的人,一开始朗读短句,在识字的同时吸收其中的思想。对认字多的,还给予奖励,不是红旗,就是铅笔或其它奖品。

部队也一边战斗,一边学习,一边识字。

同时,南梁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活动,设立了禁烟、禁赌、妇女放足委员会,颁布了相应的条例,并制定了反对封建买卖婚姻,反对迷信活动等法规,开展了以“劝破除迷信、劝诫赌博、劝诫吸食鸦片烟、禁止买卖婚姻,劝妇女放足、劝男子剪辫子”为内容的“六劝”活动。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群众、引导他们从封建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南梁山区掀起了涤荡旧社会污泥浊水的浪潮,出现了一个到处是破旧立新、朝气蓬勃的新局面。他们这样欢快地唱道:

婆姨女子脚放开,

头发剪成短毛盖,

男当红军女宣传,

革命势力大无边。

为了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陕甘边区特委和边区苏维埃政府分别创办了《布尔什维克的生活》和《红色西北》,两份报纸,龚逢春和蔡子伟分别担任主编。报纸上发表的多是红军的战报及党和政府的决议,刊物版面不大,相当于现在的8开纸,用的是油光纸,印刷是油印的、印油有红、黄、黑三色,刻蜡板主要是席德仁,他的字迹工整漂亮。印报纸的两台油印机,是高明山利用同学关系,自己花钱在西安为南梁政府购买的,《红色西北》、《布尔什维克的生活》这两份报纸,就是用这两台油印机办起来的。刊物为团结教育人民、建设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在乡村、机关、学校和部队广泛开展了“列宁文化运动”,大力提倡工农兵群众占领文化艺术阵地,相继建起了列宁室(俱乐部),办列宁会(即周末文艺晚会或文娱活动),逢年过节,乡村的秧歌、社火也闹起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空前繁荣。

这一时期,传统的陇东民间文化第一次赋予了革命的内容,产生了大量的以歌颂******、歌颂红军、歌颂共产党和要求翻身解放为主题的革命歌谣,使陇东民间文化开始了它的新生。是那个火红年代里出现的一个火红的艺术景观。它赋予了各种古老的文艺题材以新的思想内容,紧紧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创造的大量民歌,饱含着对共产党、红军、******无限的信任和盼望。

(五)创办红军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干部

******、谢子长从开始创建红军就对军事干部、革命骨干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视。在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就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组织干部学习游击战争。后来这个训练班扩大为军政训练队,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学习讨论游击战术和部队建设等问题。1933年春又创办了随营学校,吴岱峰任校长,学员二百余人,由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作为依托,只是处于“随营”性质的初创阶段。

1934年秋天,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武装斗争的深入开展,部队和地方都需要大批干部,为适应形势,****陕甘边区特委和边区革命委员会于1934年10月初在荔园堡正式开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兼任校长,习****兼任政委,吴岱峰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马文瑞、蔡子伟等兼任教员。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军区委员会成立之后,红军干部学校改为军政干部学校。校址从荔园堡迁到豹子川的张家岔。学员主要是红军、游击队的中、下级干部,也有各级苏维埃政府派来的地方干部。

张岔,在豹子川河源头的两条河的交汇处,这里山高沟深,古木参天,荒无人烟,平时人迹罕至。学员开始住在清朝同治年间战乱之前修的五孔旧窑洞里。学员又动手挖了些新窑,安上门窗,窑内盘上土炕,作为宿舍和讨论场所,开始了艰苦的学习生活。

教学内容政治课有:工农红军、共产党、土地革命、六大决议等,军事课有:制式教练、尖兵活动、班排连进攻、游击战术等,还开设了政权建设,群众工作和文化课程。同时兼搞生产。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军事素质和增加游击战争常识等。

******担任军事课教员,也讲授社会发展史,他亲笔编写了包括“原始共产社会、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等内容的讲授提纲。吴岱峰、马文瑞、蔡子伟等同志,分别担任政治、文化、政权建设、群众工作等其它课程的教员。因为学员程度不高,文化课以扫盲为主。同时还为部队训练了十多名司号员。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正规的教室和像样的教学设备,每人一枝铅笔和几张麻纸。干校生活很简单,主食是黄米,蔬菜较少,一日三餐大都是糜子米饭,大家都叫“黄米杠子”。羊肉常吃,有时是“黄米杠子烂羊肉”。学员们白天学习、训练、劳动,夜晚排排窑洞灯光下、看书、讨论、唱歌……充满着朝气蓬勃的革命气氛。

学员们编了歌谣,描绘当时艰苦的学习生活,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喝的山泉水,

吃的糜子饭;

睡的五孔窑,

穿的羊毛毡;

上山去种地,

下山把书念;

敌人来“围剿”,

勒马和他们干。

红军干部学校在荔园堡举办了第一期,历时1个月时间。在豹子川张岔,办起了两期。第二期70多天,第三期3个月。前后3期共培训干部300多人。这些学员毕业后,分配到红军、游击队、赤卫军和地方政府工作,成为陕甘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中一支骨干力量。

(六)实行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同类推荐
  • 问道读道

    问道读道

    用最直白、最朴素的语言谈谈《道德经》、《易经》等等国学经典的个人理解和领悟,并在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历史故事。在反复阅读、反复学习的基础上谈个人理解和领悟;在广泛读史、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谈个人理解和领悟。
  • 浮世之帝王

    浮世之帝王

    关于诸葛家族三代的传奇故事。无数男儿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赞歌。保家卫国,好男儿为了信仰而战。
  • 新汉书

    新汉书

    江山如画,豪杰遍生,剑气如虹,美人如玉。没有天生的英雄,没有天生的王者。身逢乱世,能苟活一世已乃兴事,哪有心思争权夺利。可,不愿漏媚骨,不愿屈恭膝,那该何去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却意外来了一个对历史并不熟悉的现代人,他有能力活下去吗,他如何面对这陌生的世界?奸雄、枭雄、英雄、奇才、鬼才、美女......这只是虚构的故事;这只是古怪的传奇。这只是已过去的历史;这只是今日荒唐之言。初次练笔,功底浅薄,若辱君之眼,先行谢罪。
  •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楚汉相争,为何最终刘邦坐拥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尚游刃有余的韩信,竟死在一个女人之手!两朝栋梁的周亚夫,为何落了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的罪名?书生难开国,草莽却成英雄,这又是什么道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两汉历史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其中有关谋略、有关人性、有关处世……
  • 拔剑

    拔剑

    三国之后,中原大地尸骸遍野,人口锐减;到了西晋,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乘机南下烧杀抢掠。汉人从2000万急剧下降到400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
热门推荐
  • 冷王独宠:宝宝还你一生

    冷王独宠:宝宝还你一生

    这是一部女主前世为报仇与恶势力同归于尽的故事。哪想一朝穿越,那人却是个傻的⊙_⊙,不过还好还好,她是正常的啊。这位冷面王是谁?什么,居然是前世守护她的爱人!好吧,那我就用一生还他的生死相护喽。
  • 像狗饮水

    像狗饮水

    周润发、张国荣、张学友、刘青云、黄秋生、张家辉、王菲、葛优 ……《阿凡达》、《盗梦空间》、《岁月神偷》、《无间道》、《打擂台》、《让子弹飞》……这是一本才气横溢的娱评随笔集,被文坛大佬们称为“野孩子”的评论家金成浸淫香港媒体圈数十年,对香港影视红星、庶民生活及流行文化了如指掌。他把消费、潮流看得透澈晶莹,有把明星当常人看的敏锐,有对社会不平事的仗义,也有对生活忐忑无常的倾诉。一手的私密材料,看得人惊心动魄。狡黠的文字,看似离经叛道,其实却直入人心,读来酣畅淋漓,“有一种野孩子打赢公子哥儿的快感”。
  •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本书是狄更斯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被称为“作者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姨奶奶抚养长大。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坎坷与不幸,继父对他百般虐待,以至于他只得逃走。但是,他有保姆皮果提和姨奶奶的疼爱、有特拉德尔和米考伯先生的友情。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和丧妻之痛后,他依然坚强地走了下去,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幸福,而所有的善与恶也都得到了报偿或惩罚。
  • 重生之出租车司机

    重生之出租车司机

    因为前世做了很多善事所以给他一次重生的机会,然后老天让他穿越了,人家穿越不是金戈铁马就是九五之尊,为么他就是为了女人,而且还不是一个女人,俏皮可爱的美女护士,性感热辣的初恋女友,傻里傻气的萝莉邻居,众美女来袭,他可否招架的住……
  • 绝代天王

    绝代天王

    若天终究不破晓,我以为血染红天!坚定的把手中铁剑对准某个方向:“人皇,我回来了”……一个身上背负着沉重枷锁的少年从此变成了一个八荒气急的小混蛋,坑蒙拐骗可称一觉,至此大陆不在孤单……“我,回来了”……
  •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爱之空

    tfboys爱之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们相见一次偶然的安排让他们相爱7年,等到爱情6年,等到事业所有的等待,只为了15岁的初心,第一次写,如有得罪四叶草的和三小只的,骚哩啦~没认识tfboys的上百度查查,好帮助你阅读,喜欢tfboys,是四叶草的,果断看哦另外作者第一次写文文,大家要力挺菲菲哦,文文前半段实在没什么文采,但是到10章以后肯定好看哦,本说很虐,谨慎阅读,准备好纸巾交流群;330681050
  • 帆布鞋女王来袭

    帆布鞋女王来袭

    女王并不都是踩着高跟鞋的,不是踏着鲜血来滴。她———一月,从被拐卖到回归华丽丽的变成女王。。。。他——初睿,一个冷漠少年却为她倾心。“喂,同学,能帮我提行李么?”某人一声不吭,继续在树上看着他的书。她气鼓鼓的看着他说:”同学你怎么这样啊,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他缓慢的抬起头,不在意的瞟了几眼,嘴里吐出一个字:“滚。”他们的爱情故事将如何展开,女王将如何归来。
  • 仙家三小姐

    仙家三小姐

    一场穿越,成就一个传奇!这时代果真如同书中所写:“灵脉密集,天地万物皆有灵;洞藏宝藏,得者继传承;鼎出圣丹,丹出而天色变;卧虎藏龙,气运万千!”这里同样不缺的还有修士们的勃勃野心!且看我们的女主是怎样在这大千世界中走出自己的一条成仙之路!
  • 吴哥之美

    吴哥之美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