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至于道德理想主义本身,作为一种批判立场,应从制度层面退出,在制度层面外安营扎寨,建立政治批判系统。制度操作体现实然,政治批判体现应然。制度形成过程内部已凝结在固态之“善”,制度操作过程的外部环境又处于政治批判之“善”的液态包围之中。内受制于规范,外受制于批判,政治国家才能最终改变对市民社会的凌驾态势。道德理想作为批判功能而使用,并不是作为政治国家凌驾市民社会的张本而使用,道德理想是从社会这一端向政治国家施压,对政治国家布以道德禁忌,而不是相反,从政治国家这一端向社会施压,对社会施以道德禁忌。
这是朱学勤先生研究卢梭思想得出的结论。学衡派的情况与卢梭又有不同。学衡派从来没有像卢梭思想一样一度与政权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的声音来自民间。笔者引述朱学勤先生的文字对他们的评批似有设“假想敌”的成分,也许这对学衡派有些不公平。但是学衡派的思想中的确存在着鲜明的一元倾向。更为重要的是,文至结尾,我们的眼光应该从历史转向现实。20世纪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在纷纷扰扰的思想界再掀波澜,其中流露出的某些思想倾向的确令人感到不安和警惕,学衡派作为保守主义的历史形态被一些学者赋予了过多的光环。作为对这一思潮的回应,作者对学衡派的评判难免又夹杂了现实的和非历史主义的因素。其实,在为期数年的对学衡派的研究中,他们的道德文章多次常常引起我的敬佩之情。作者强调多元,强调宽容,正是期冀他们的悲剧不再重演,他们的思想能够有存身之地和光大契机,在制度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向社会施加道德压力,为阻止和清除道德堕落争分夺秒做出应有的贡献。
征引文献
一、报刊类
1.《学衡》杂志社编:《学衡》1_79期。
2.天津《大公报》社编:《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1月至1934年1月。
3.《新青年》杂志社编:《新青年》部分。
4.《东方杂志》社编:《东方杂志》部分。
5.《晨报》社编:《晨报》部分。
二、专书类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胡明编选:《胡适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吴宓:《吴宓诗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
4.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
5.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吴宓:《吴宓自编年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7.张云台编:《张荫麟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8.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1—10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999年版。
9.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会编:《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4页。
11.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2.罗素著,****德译:《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3.杜维明:《一阳来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论语·雍也》。
15.《大学》。
16.《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杨文会、欧阳渐、吕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8.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19.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黄克剑、王欣、万承厚编:《熊十力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389页。
21.“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小组编印:《现代新儒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的对立互动关系》,1993年2月。
22.郭齐勇:《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5.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6.[美]c.恩伯、M.恩伯著,刘杉杉译:《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7.[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刘伯明讲,缪风林述:《西洋古代中世哲学史大纲》,中华书局1922年版,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
29.[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页。
31.《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刘伯明讲演,缪凤林述:《近代西洋哲学史大纲》,中华书局1932年版,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
33.《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4.******:《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联经出版社1984年版。
35.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胡适文存》1—4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
3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陈独秀著作选》1—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9.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页。
40.孔范令:《对20世纪中国文艺的历史考察》,《20世纪中国文艺纵横》。
41.吴宓:《文学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42.徐葆耕编选:《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3.徐震塄、吴宓、胡先辅译:《白璧德与新人文主义》,新月书店1929年版。
44.柳曾符、柳定生选编:《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5.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独立出版社1945年版,上海中国书店影印,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
4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7.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柳诒徵:《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9.王煦华编选:《古史辨伪与现代史学——顾颉刚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0.张荫麟:《中国史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1.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2.胡适、蒋梦麟等:《争自由的宣言》,《晨报》1920年8月1日增刊。
53.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4.[英]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美]林毓生著,穆培善译:《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6.[英]休·塞西尔著,杜汝楫译:《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7.[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59.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0.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三、论文类
1.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李玉刚:《孙中山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反应》,《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3.王桧林:《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演变》,《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4.龙文茂:《融通中西、贯概古今——学衡派文化观念评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5.孙尚扬:《在启蒙与学术之间:重估(学衡)》,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第13页。
6.郑师渠:《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7.冯崇义:《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思潮》,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总序》,《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9.朱汉国:《创建新范式:五四时期学术转型的特征及其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0.李赋宁:《吴宓先生与我国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1.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2.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3.陈志瑞:《保守与自由——埃德蒙·伯克的政治思想》,《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