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53000000002

第2章 西游记探究报告(下)

5、孙悟空的变化

1、妖性出现之前

孙悟空这一形象本身就很复杂。它是一块仙石所产的石卵而化作的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这说明它本身就是一个动物,与其他兽类无异。书中在这里特别提到“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来形容它与众猴的谈话,更证实了这一点。当然。此时它还是一个出身奇异的动物,在花果山中占山为王,与众猴同处,这时还没有显露出它的妖性。但书中提到“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能活“三五百载”而不死,证明它又不是普通的猴子,有着妖性产生的先天条件,遇到一定时机就会转化为妖魔。孙悟空在花果山这三五百载,《西游记》中并未详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段时期内它与其他兽类无异,过着同样的生活。本来,求生是任何动物的本能,所以,书中接下来写孙悟空“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其忧虑可见一斑,但孙悟空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逆来顺受,坐等死亡,而是积极地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得知佛、仙与神圣三者能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渺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之生,常躲过阎君之难。’”“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次日,悟空便辞别众猴漂洋过海,寻访三者。此行意义非同小可,惟此,造就了悟空的妖性;惟此,才有了后来的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一系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

二、妖性的产生

悟空历经艰险,终于如愿以偿地拜在了神仙须菩提祖师门下学艺。初始,祖师问悟空姓什么,悟空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当然是悟空误会了师祖的意思,但也可以看到它此时的确无性,更遑论妖性了。悟空的妖性究竟出现于何时呢?应该是在它在学艺的过程中。师祖擅长的本领很多,“‘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成正果”,这些高深的本领悟空都未学,只学了所谓的“长生妙道”和七十二变以及斤斗云等。这些皆非正果,只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悟空由此误入歧途,雕虫小技筑就其妖性。应该说,师祖对此是负有责任的也可以说,这个妖性的悟空是师祖刻意造就的。日后悟空的妖行均在师祖的预料之中。下例可以为证:一日,师兄弟们闲聊时让悟空演练所学的绝技,“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恰巧被师祖看到,执意要悟空离去,并说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由此可见,孙悟空的妖性是在其向须菩提师祖学艺之中产生的。

三、妖性的发展及其高潮

孙悟空的妖性产生于其学艺过程中。悟空被逐后的遭遇及其所作所为展现了其妖性的本质特征,这是其妖性的发展阶段。学艺回来以后悟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其他妖怪手中重新夺回花果山,继续占山为王。此时的猴王今非昔比,再没有了往日的纯真,反而增添了无限的本领。凭借这些本领,去龙宫强索金箍棒,去地府勾销生死簿,且都如愿以偿,这使得其妖性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化,并最终导致了大闹天宫以及以后一系列事件,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其妖性发展及其高潮的时期。

对于大闹天宫。以往的电视剧,动画片以及戏曲舞台上的这一幕都是表现得波澜壮阔,光彩照人,极力突出孙悟空的造反英雄形象,然其所蕴含的另一层面,即其妖性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程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予以揭示。原文中第十四回,猎户刘伯钦曾对唐僧说道:“先年间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王莽篡汉历来被后人唾弃,把他与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相提并论,可见在作者眼中,这二者的性质是雷同的。孙悟空上天宫及其大闹天宫的原因究竟如何?

孙悟空第一次上天乃是太白金星下界相请。只因悟空妖性发作,在下界连连闯祸,闹得鸡犬不宁,众神告到上天。玉帝欲行招安术,息事宁人,遂派太白金星奉旨前行。金星来到花果山,招见悟空并曰:“奉玉帝招安圣旨下界,请你上天,拜受仙?”,闻此,悟空欢喜,上天做神仙何乐而不为,遂与金星前往。然其上天后,行于南天门外受阻,悟空不悦,说:“既请老孙,如何教人动刀动枪,阻塞门路?”此为后来妖性发作埋下伏笔。悟空被玉帝封为弼马温,在任期间暂时隐蔽了妖性,工作乃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把天马养的“肉满膘肥”。然当其闻弼马温只不过是一个无品无级的小官时,愤然回到花果山。其实花果山才是它真正安居乐业之所在,但悟空只把其当作屏蔽风险之所在,并不安于此地。后来玉帝再次下诏令金星二次下凡时,悟空认定金星此来“必有好意”,遂开门迎接。听说玉帝要封它为“齐天大圣”,并未仔细追究封官的原由及相应职责,便应诏上天。之后,每日饮酒作乐,“无事牵萦,自由自在”。此时身为妖怪的悟空要的只是高官权贵,能与众天神平起平坐。以往把悟空当作大闹天宫英雄的论点有几条。主要有:孙悟空见玉帝“只唱个喏,并不下跪”;二是它所说过的“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这两句话。但仔细考虑,与其将其视为英雄表现,不如看做妖性显露更恰如其分。至于“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这其中不但看不到一点反抗权贵的意识,而且还明确地肯定了玉帝天神们的崇高地位。可见,孙悟空并未否定玉帝的权威性,甚至在它看来,只有玉帝封的官才是合法的,因此,这丝毫不能证明其具有反抗精神。

再者,悟空大闹天宫是真正的所向无敌吗?天宫众神真的对它就无能为力吗?后来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所遇到的那些妖怪,很多就是天宫中的神将下凡,有的甚至还是他们的坐骑,这些与悟空对阵时都可以做到平分秋色,甚至还可以凭借其一两件法宝取胜,逼得悟空四处求援。如第五十一回青牛精用的金刚圈就是当年太上老君打昏悟空的那个圈子。太上老君当时也说过,此圈“能套诸物”,如果当时用此圈套走悟空的金箍棒,再加上众神施展神通的话,是完全可以制服悟空的,那也就不会有了后面的事件发生了。所以众神的退却不是不敌,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用意的。在后面将详细论述。

什么是妖怪?大凡妖怪都有着共同特性的。如面目狰狞,危害百姓,嗜吃人肉等等。这几个特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身上都可以找到。悟空在三打白骨精时曾对唐僧说道“师傅,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内作妖怪时,若想吃人肉,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罪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遂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防天阴哩……”,八戒、沙僧的这点在书中也有表现,在此不论。后来八戒智激美猴王,悟空离山时,特意跳到海里去洗了洗澡,八戒问其原由,悟空回答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的身上有些妖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在联想起此前悟空刚回花果山时,为了搭救自己的儿孙们,不惜施妖法杀死千余名猎户,这么做不是妖怪是什么?这点连它自己都未否认过。

既然众神完全可以制服它,却为何要请如来出山呢?其实仔细看《西游记》全书就会发现,悟空被二郎神拿住之后,天宫内也是想用常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但悟空被“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这说明悟空并不是普通的妖怪,用这种方法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然而,若不改变悟空的妖性,上下三界休想安宁。若脱却其妖性,则不仅可使三界安宁,还可用其对付其他妖孽,此乃两全其美之策。能否脱却其妖性呢?第三回中太白金星曾说过:“三界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食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这就是说悟空虽为妖,但又修仙成道,与人无异。当然它此时只不过是个“妖仙”,与众天神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金星此话说明它完全是可以脱妖成神的。而且,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如来佛祖为代表的宗教来解决。由此可见,请如来出山,可以说是玉帝及众天神借此给悟空开辟了一条成神的正路──这就是后来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

四、脱妖成佛

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取经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抱回那几本经书?若果真如此,根本就用不找着什么取经人,随便让哪个神仙菩萨的把经书送到就是了。其实取经不过是一种形式,一个载体,取回经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取经过程,是取经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对悟空师徒的磨难与历练。悟空本身有着对天宫对众神的向往,这种向往与渴望的确是发自其内心的,但由于原先的误入歧途,导致这种向往成了一种野心、狂妄和无法无天的破坏性。天宫的天条以及如来的法力并不能使其彻底改变,真正能够拯救悟空的只有他自己。要使悟空能够深刻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并把其引导到正轨上来,于是如来便指引悟空师徒去西天取经。这就是取经的主要原因。取经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金钱美色等各种各样的诱惑,妖魔鬼怪的威胁和自身的弱点与劣根性等等对师徒众人都是一个个的考验。这种磨难要靠悟空师徒在人世间一步步的亲身经历,并不像筋斗云的一下十万八千里那么容易。先前东海龙王曾对悟空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成正果。”傲广的这番话以及被众天神视为异类的痛苦心理,坚定了悟空的决心,使它最终诚心诚意地保着唐僧一步一步地走向西天。尽管唐僧迂腐无能,但悟空仍心甘情愿地与他做徒弟。通过悟空师徒和那些磨难的长期斗争,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境界与层次,终成正果。

由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可以看做是悟空的脱妖成佛,由恶转变为善的过程。《西游记》由此也为我们阐明了一个真理,即孟子所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悟空早期的的确确是一个妖怪,它身上有着充分的妖性,但这并不是否定贬低它。其实它也是有着英雄的一面的,这就是在取经路上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坚定顽强,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断与自己的弱点劣根性做斗争,并最终超越自我完成人格升华的意志和品质。所以承认悟空先前的妖性,更能突出地表现它的这些优秀品质,这对悟空来说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6、唐僧的综合评价

《西游记》中赞美孙悟空的文章汗牛充栋,而对担负西天取经神圣使命主角的唐僧的评价却是一边倒――迂腐、懦弱、是非不清、人妖不辨。这不能不说是评说《西游记》中的一个偏颇。

众所周知,《西游记》的主线是唐僧带领徒弟们去西天完成取经任务的故事。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佛祖如来赋予唐僧的神圣使命,也是唐太宗皇帝十里相送亲自所托。一路上妖魔横行,劫难重重,之所以能够最终完成使命,取得真经,关键是在这个团队中,有一个能把握方向、凝聚人心并具有超强意志力的“精神领袖”唐僧。唐僧西天取经的地位作用和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难发现,在唐僧长期被忽视、贬低甚至丑化的艺术形象的背后,竟闪耀着光彩夺目的精神光芒。弄清楚了这一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有助于更好地发掘这部古典名著寄予唐僧身上的精神之可贵、道德之纯美。

唐僧身上有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唐僧西天取经是一次历险之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各种磨难和险境面前,八戒经常动摇,时不时就吵着分家散伙;孙悟空也不时动过回归花果山水帘洞,继续做山大王的念头;沙僧也被动地参与过分家散伙。惟有唐僧,自从在唐王面前发下“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誓不回国,永堕沉沦地狱”的宏誓大愿后,就把西天取经的使命担在肩上,始终未曾动摇过。

十四个寒暑春秋,支持唐僧永不停步、一路向西的唯一精神支柱,就是取回真经,普度众生的崇高理想。唐僧每次投宿化斋的问讯,尽管用词有所变化,但表明取经使命的东土大唐、奉旨、西天、拜佛求经这几个关键词是一个都不曾少的。取经路上经过10国,同各种信仰的人打交道,对西天取经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赞扬的、也有鄙视的,但唐僧都旗帜鲜明地表明身份,陈述职责,从没有为了取悦他人而含糊其辞。

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八戒建议“只拣无火处走便罢!”唐僧问:“哪方无火?”八戒答:“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唐僧又问:“哪方有经?”八戒答:“西方有经。”唐僧坚定地说:“我只要往有经处去哩。”这段对话充分表达了唐僧百折不挠,一路向西的坚定无悔。面对山高路险,妖魔横行,唐僧也曾抱怨,心焦落泪,但是他忧的不是面临的险境,忧的是取经大业如何完成。当他听悟空说狮驼山“经过有八百里”转不出去时,眼中流泪道:“徒弟,似有此难,怎生拜佛?”当在通天河畔遇见大雪时,唐僧心焦垂泪对陈老施主道:“老施主不知贫僧之苦。我当年蒙圣恩亲送出关,问道几时可回。贫僧不知有山川之险,顺口回奏,只需三年,可取经回国。今已七八个年头,还未见佛面,恐违了期限,所以焦虑。”被妖怪捉到“水鼋之第”放在后宫石匣之中时,唐僧又嘤嘤哭泣:“前遇黑河身有难,今逢冰解命归泉。不知徒弟能否来,可得真经返故园?”

这种九死不悔,取经事业高于生命的坚定信念,是《西游记》的精神之魂,是唐僧形象最为光彩的一面。在取经路上,理想、信念已不是装饰人的耀眼花环和嘴边的亮丽说辞,而是肉身要不断经受生死和苦痛折磨的检验。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因此,捉到唐僧食其血肉是西域妖怪的共同“向往”和“追求”。面对死亡,唐僧表现的并不英勇,多数时候是战战兢兢,哭泣哀求。但唐僧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知道自己生为取经生,死为取经死,他哀求的不是单纯为了个人生命的延续,而是为了取经大业的达成,“万望慈悲,放我求取真经,永记大王恩情,回东土千古传扬也。”(第十五回)从中听不出哀求生命的可怜,倒能从中感受到那种对责任、使命的执著。这一点才是唐僧形象的本质,是唐僧怯弱平庸外表掩藏的精神实质。深入到唐僧的内心,你才能感到他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他的精神是那么令人景仰。

唐僧身上有着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从世俗的眼光看,唐僧西游之行也并不都是步步凶险,处处逢难,也有凡人一生都难求的好事:坐龙椅、拥美人、受重金……哪一件都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对担当大任的唐僧师徒来说,这是另一种严峻考验。因此,在佛祖设计的八十一难中,用了很多这样的“糖衣炮弹”折磨师徒。在这些考验面前,唐僧表现出了担当大任应具备的定力和品格。面对女**惑,能持戒守身。对于西行之难,佛祖认为:人但知诸魔之狠毒,而不知**之狠毒更甚于诸魔也。于是在唐僧师徒聚齐后经受的第一难,就是菩萨下凡扮作莫氏母女四人,以色相诱惑之。面对莫氏“有家资万贯、良田千顷,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的挑逗,唐僧装聋作哑,寂然不答;当莫氏详细介绍三女儿的诸般好处时,唐僧的表情“好便似震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怔怔,翻白眼打仰”;当那“半含笑处樱桃绽,缓步行时兰麝啧”娇艳女子接近唐僧时,更是合掌低头,旁若无人。以后白虎岭之白骨夫人,西梁国之女王,琵琶洞之蝎,木仙庵之杏仙,盘丝洞之蜘蛛,天竺国之玉兔,都变着法以色相诱,但唐僧禅机笃定,守身如玉,艳色不入目,秽语不进耳,淫行不动心,守住了戒律,保持了真性。

能最大限度满足各种欲望的,莫过于拥国祚、登龙床了。面对这样的诱惑,唐僧同样表现得十分坚定。宝象国国王承诺,“若捉了妖魔,救我孩回朝,愿与唐僧结为兄弟,同坐龙床,共享富贵”。但当除了妖魔救回公主后,唐僧不但没恋那龙床之尊,甚至对国王的重礼奉酬都分毫不受。唐僧几次可能得到的王位,都是国王出于感谢唐僧师徒拯救国民的大恩大德真心自愿的,不用承担良心和道德上的压力。当乌鸡国王被唐僧师徒从阴曹地府救回再度被请上殿称孤时,哭啼着跪在阶心道:“我已死三年,今蒙师父救我回生,怎么又敢妄自称尊?请那一位师父为君,我情愿领妻子城外为民足矣。”面对一国之尊的荣耀和国王的诚恳,唐僧只用“那里肯受”四个字,表明了无欲的清静和态度的决绝。

倘若托国之富还不能令唐僧动心,再加上倾国之色看看如何。在西梁女国,当驿丞告诉唐僧:“我王愿以一国之富,招赘御帝爷爷为夫,南面称孤,我王愿为帝后。”唐僧不为所动,低头不语。当那女王亲自出面,嘤嘤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唐僧虽面露羞涩之容,但心志如铁,最后靠“撒谎使计”,取得关文,摆脱纠缠,落荒逃去。显示出了在大节大义上的虔诚和坚定。

面对酬谢金银,分毫不受。唐僧西天取经天天乞讨化斋、风餐露宿。倘若身有金银,花钱办事,会免受很多辛劳和腹饥之苦。但不与取、不贪欲是佛教的基本道德信条,不蓄金银财富是戒律之一。按俗理说,唐僧师徒一路积德行善,做尽了好人好事,接受酬谢也在情理之中,但唐僧始终严守戒律和道德底线。乌鸡国王返回阳间重登宝座后,“将镇国的宝贝、金银,献与师父酬恩”,唐僧不因有救国大恩而受一金,只求倒换关文,早早成行。在天竺国,当妖魔被除,公主被救后,“国王见他们拜佛心重,苦留不住,遂取金银二百锭、宝贝各一盘奉谢,师徒们一毫也不肯收”。在金平府玄英洞,当把众妖魔剿灭,缴获大量珊瑚、玛瑙、珍珠、琥珀、美玉、真金后,孙悟空等又直入波涛深处,再战辟尘儿。当把辟尘儿捉拿后,又到水晶宫研究处置方案,后又足踏祥云到金平府上空晓谕民众……事件头绪纷繁、过程复杂,但唐僧始终没有忘记对洞中缴获的宝贝的处理,嘱咐“把洞里搜来的宝贝,每样携些在袖,以为各家斋筵之赏。”“将剩的宝物,尽送慈云寺僧。”这不仅表现为小说文学上的严谨,更表现出了唐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上的纯洁。试问“富贵与我如浮云”的豪言壮语,真正落实到现实行动中又有几人能在飞来千金面前不心动?唐僧的思想品德不必评价,鲜活的事例就说明了一切。

唐僧身上有着举善若水的宽厚品德

世人多对唐僧的软弱无能、人妖不辨持批评态度。实质上,这一形象的背后,恰恰隐喻着佛教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慈悲心怀。佛祖释迦牟尼尚且以身饲虎,足可见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佛教徒的一切言行,都要爱护众生,给予欢乐;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解脱。这在唐僧的处世原则中多有体现,比如,“仁义值千金。”“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人将礼乐为先。”“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而不善,非愚而何!”“积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心何如忍气高。”等等。

虽然,唐僧在行为上有时表现为绝对化倾向,但慈悲是唐僧精神世界的核心,是行为的绝对准则。有善必施,做就做到尽善。他肉眼凡胎,不识妖魔,但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种矛盾性就使得唐僧的一些作法为世俗人不可理解。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为骗取唐僧,装作跌折腿的。当那妖怪称“立也立不起来,怎生走路?”唐僧连称“也罢也罢,我还走得路,将马让与你骑吧。”不想那怪又提出进一步要求:“感蒙厚情,只是腿胯跌伤,不能骑马。”唐僧又让沙僧“你把行李捎在我马上,你驼他一程吧!”那怪又说沙僧脸色晦气,不敢要他驼,唐僧又叫“悟空,你驼吧!”

你可以怒唐僧人妖不变,哀其冥顽不化,但唐僧的慈善之心是纯洁的,就是要把“善”字做到始终、做到极致。他的骨子和眼睛里,最容不得见善不为,为而不尽。当乌鸡国王的尸首从井里拉上来时,唐僧感叹他“遇着冤家,暗丧其身,抛妻别子,举朝不知,可怜,可怜!”不觉泪如雨下。当听八戒说悟空能医活时,马上劝悟空:“如果有手段医活这个国王,正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等也强似灵山拜佛。”当悟空表示不肯相救时,唐僧一遍遍念起那《紧箍咒》,逼着悟空到太上老君那里要来仙丹把国王救活。

儒道认为,作恶受罚是应该的,即为罪有应得。但佛家秉持积功累行第一就是行方便,不问缘由,有难就得相救。比丘国王因贪美色,身体羸,命在须臾。受那妖怪国丈的蛊惑,要以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面对这样昏庸无道、丧失人性、罪该万死的昏君,当悟空表示明早进朝,看国丈是人就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把他拿住看与国王,教他节欲养身,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唐僧一反常规,“急躬身反向行者施礼道:徒弟啊,此论极妙!极妙!”,生动地反映了唐僧救人行善的急迫与真诚。

唐僧宽广的慈悲之心还表现在宽厚容人、以德报怨、以善报恶上。在两界山收了悟空为徒弟的第一次投宿,悟空就把六个毛贼一通打死,并笑吟吟地向师傅表功,不料遭到唐僧的怒责:“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都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孙悟空虽然觉得一万个委屈,却也领教了唐僧慈悲为怀的严肃与认真。过了西梁女国后,又遭到一伙劫贼,他们恼于唐僧身无分文,就把他捆扎起来吊在树上。但当听说孙悟空把这伙贼真的打死了,唐僧又恼起来,“口里不住地絮絮叨叨,猴子长、猴子短,并教八戒筑个坑埋了。”唐僧还亲念《倒头经》,焚香祷告,安度亡魂。孙悟空疾恶如仇,除妖灭贼,非但没有受到唐僧的肯定,还屡屡受到责难,甚至受到念《紧箍儿咒》的惩罚,甚是不忿,遂回到南海告到菩萨那里。不料菩萨评判道:“唐三藏一心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虽然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然不良,到底是个人身。据我公论,这是你的不善。”菩萨这段断词,既是对孙悟空快意恩仇的警诫教化,也是对唐僧慈悲善德的最高肯定,同时也揭示了佛家所倡导的“生命不管伟大和渺小,都应当也有权接受尊重”的深刻道理。

7、孙悟空的降妖

有菩萨、神仙背景的妖怪一个都没有被消灭

在西天路上,孙悟空只要遇到有背景、有出处的妖怪,绝大部分是打不赢的,妖怪的本领与孙悟空一样,最后孙悟空只得请出妖怪的主人来收服,主人收服妖怪后,对于妖怪给唐僧西天路上增添的困难,大多不置一词,甚至还以给唐僧增加磨难为荣。孙悟空除魔降妖的艰辛,唐僧在妖怪洞中受到的诸般惊吓,在妖怪的主人眼中那都是应该的,仿佛事情真相应该如此。

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黄风怪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如来命灵吉菩萨看守,灵吉却任其隐性归山。谁知其巡路先锋误打误撞捉得唐僧,黄风怪由灵吉擒获去见如来,明正其罪,但其罪却无下文。后来灵吉放纵黄风怪,如来及诸菩萨能知过去来来之事,自然也能预知黄风怪擒获唐僧的事,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谁能奈其何。

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太上老君看守金炉、银炉的童子下凡为妖,孙悟空战到紧要关头时,太上老君驾到,救了金银二童子,径直回天宫去了。且说“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奈何奈何,捉鬼放鬼皆一人也,西天路本来难走,观世音还要亲设路障,悟空的本事再大,徒为棋盘中一个棋子而已。打不赢妖魔不要紧,要紧的是能找到妖魔的命门,一物降一物,每个妖魔都有他自己的克星。西天路上,孙悟空不断地寻找妖怪的命门,请别人来收拾妖怪。

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观世音自家莲花池里的金鱼偷跑到通天河里做妖怪,菩萨擒住妖怪后对悟空半句道歉的话都不说,悟空也知趣,只是叫陈家庄百姓出来看鱼篮观音现身,“好教凡人信心供养。”

孙悟空在西天路上算是学乖了,一遇到妖怪,首先问的就是妖怪的出身。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不能全凭自身那一点点本事,别人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借力使力,应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方面。菩萨莲花池的鱼精虽然打不过悟空,但鱼精可以深沉水里不出来,悟空在陆地上本事虽然很大,但水中功夫却不怎样,悟空不是万能的,同样需要别人的帮助。

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坐骑青牛下界为妖,悟空遍请神仙、菩萨,皆被青牛那个白森森的圈子将兵器套去,如来虽知晓其出处,却不敢说破,“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

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狮驼山上青狮、白象、大鹏三妖怪,前二怪是文殊、普贤菩萨坐骑,大鹏的同胞姐孔雀,在佛祖修成丈六金身时,一口将佛祖吞入肚中,佛祖虽从孔雀脊背处剖开逃生,却封孔雀为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被佛祖堵住,丝毫不惧,仍然轮利爪刁了佛祖一下,被抓住时,开口对佛祖叫道:“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佛祖劝其随佛修行,大鹏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将大鹏收为护法。一个人的背景和出处很重要。

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唐僧身陷无底之洞,那妖怪虽没有来历,却会自攀高枝,寻求庇护。妖怪在灵山偷食如来的香花宝烛时,如来差李靖父子擒拿,妖怪感李靖父子不杀之恩,拜李靖为父,哪咤为兄,供牌位,侍奉香火,是个极其聪明的妖怪,却因此不受悟空打死之祸。悟空要打杀妖精时,天王道:“他是奉玉旨拿的,轻易不得,我们还要去回旨哩。”

对于唐僧所遭磨难,弥勒佛说得明明白白:“你师徒的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悟空是应当接受这个事实的,谁叫悟空头上有个紧箍儿,斗不过菩萨、神仙,被菩萨、神仙捉弄一下,是情里之中的事。唐僧师徒到达灵山拜见如来,因没有礼物赂贿阿傩、伽叶,被传了无字真经,告到如来处,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直至唐僧将紫金钵孟给了阿傩,才得有字真经。观世音查看唐僧历难簿,只有八十难,不合九九八十一难的佛门规矩,又特叫金刚生一难,取经的事才算完结。

没背景本领大的妖怪都是请菩萨、神仙收服的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孙悟空在观音禅院卖弄宝贝袈裟,袈裟被黑风山的熊怪摄走,“他两个从洞口打上山头,自山头杀在云外,吐雾喷风,飞砂走石,只斗到红日沉西,不分胜败。”悟空没奈何,又被唐僧催促甚紧,只得对唐僧道:“我想这桩事都是观音菩萨没理,他有这个禅院在此,受了这里人家香火,又容那妖精邻住。我去南海寻他,与他讲一讲,教他亲来问妖精讨袈裟还我。”到了观世音处,却又被观世音骂了一通:“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对熊怪的本领,观世音赞不绝口:“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也罢,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唐僧师徒出西梁女国后,路遇贼人打劫,悟空打杀贼人(这些贼人是凡人,不是妖怪),唐僧怒逐悟空,引出了真假美猴王。二猴王本领一样,相邀上天入地意欲辩个真假,森罗宝殿上地藏王菩萨令谛听与二人听个真假,啼听对地藏王菩萨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地藏王菩萨亦只得说:“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将这个难题似皮球般踢给了如来。如来亦不敢直接说破,只说:“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只怪那六耳猕猴自己“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终被如来将金钵孟盖住,“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六耳猕猴被打死,是一个特例,其原因有:一、与孙悟空本领一般,但没有戴佛祖的箍儿。二、六耳猕猴要将佛祖选定的上西天取经的唐僧打死,“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六耳猕猴是不屑吃唐僧肉的,按现在话说就是想另立中央,虽然传真经到东土的目的是一样的,但这严重挑战了佛祖的权威。三、别的妖怪在悟空上门打斗时,皆紧闭洞门,只在洞门前斗一斗,但六耳猕猴不同,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辩真假,观世音、玉帝、阎王皆辨不出或不敢辨出他的出身,甚至到了佛祖处,六耳猕猴亦没有丝毫惧色。没有后台,本领大,但如此行事者,不死,则整个世界乱矣。如来见悟空打死六耳猕猴也只是心中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如来不多言,胜过千言万语矣。

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擒获唐僧后,被悟空、八戒救出,七个蜘蛛精跑到她们的师兄多目怪蜈蚣精处,蜈蚣精毒倒唐僧,后蜈蚣精被毗蓝婆收服。

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

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西行途中,八戒卖弄精神,上前赶马,那马不惧他,只是缓行不紧。孙行者“把金箍棒幌一幌,喝了一声,那马溜了缰,如飞似箭,顺平路往前去了。”结果引出一伙强盗打劫唐僧,唐僧供出行者,行者不满,唐僧说:“我说你身边有些盘缠,且教莫打我,是一时投难的话儿”,行者打死二个强盗,“唬得那众娄罗撇抢弃棍,四路逃生而走。”在埋葬强盗时,悟空与唐僧相互祷咒生怨气,结果“那长老只得怀嗔上马。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往大路向西正走。”

傍晚,师徒落宿在其中一个强盗的父母家里,那父母对儿子亦是十分憎恶,儿子对父母亦是十分不孝,当得知唐僧落宿在父母家时,那些贼磨刀的磨刀、磨枪的磨枪,那老儿悄悄的走到后园,叫起唐僧四位道:“那厮领众来了,知得汝等在此,意欲图害,我老拙念你远来,不忍伤害,快早收拾行李,我送你往后门出去罢!”强盗穷追不舍,唐僧令悟空断后吓退他们,悟空将那不肖子在内的强盗都打死了,唐僧慌得跌下马来,“在地下正了性,心中念起《紧箍儿咒》来,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只教:‘莫念!莫念!’那长老念够有十余遍,还不住口。”最终将孙悟空赶出了取经的队伍。“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最后只得“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孙悟空被八戒从花果山劝回,降了天宫二十八宿中的奎星,将唐僧从老虎变回人形,三藏夸之不尽,道:“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言语中唐僧将悟空捧上了天,西天取经功劳第一,是多么情真意切啊,唐僧先前堕了阿鼻地狱的赌咒,早已抛诸脑后。但是猪八戒才是唐僧心中的大好人,他们师兄弟出现矛盾时,唐僧首先想做的事就是无条件维护八戒,八戒是唐僧平安时节、享乐时节最最依靠的人,孙悟空只是唐僧被妖怪捉进洞中想起的人,孙悟空救师父时稍有迟滞,使会招来斥责。降妖伏魔,服伺唐僧,不得让唐僧受一点点难,才是孙悟空的全部职责。

孙悟空与两个师弟的关系是不好的。三打白骨精被唐僧逐赶时,八戒火上添油,沙僧一言不发。第三次被逐时,两个师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劝唐僧半句。假悟空打伤唐僧,沙僧见菩萨时对悟空的评价是:“这猴一路行凶,不可数计”,将悟空在西天路上的好处全部抛之脑后,绝口不提悟空的半点功劳。菩萨对悟空的评价也是不高的,悟空被逐欲讨个公道时,菩萨说:“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对悟空无一丝一毫安抚之意。挽留悟空暂留南洋,目的极其明确,唐僧的经文没有取到,还需要悟空去降魔伏妖。

如来对悟空也没有好感,悟空乞求如来褪下金箍,想还俗回到花果山时,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威逼利诱,双管齐下。

师兄弟不和,菩萨神仙评价不高,孙悟空也有一定的责任,孙悟空自持本能超强,不把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瞧不起二个师弟。在狮驼山八戒独战二魔王时,八戒要求悟空将绳子扣在其腰,当八戒战不过二魔王时,悟空不用绳子将八戒拽回,反而松了绳子,任八戒被捉,被捉后,悟空故做阴司勾魂人,戏弄八戒,诈出了八戒的私房钱。悟空在二个师弟中是个强势人物,却全无半点爱护之意,常常率性而为,无拘无束,心高气傲,持强逞能。

孙悟空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笔者以为有二点:一是能尽情抒发心中之好恶,想打就打,不受拘束,本领高强,常能令对手处于无可奈何之境界。二是受到紧箍咒的约束,爽快淋漓之后又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剧色彩,勾起人们无穷的遐想。

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虎、鹿、羚羊苦修一场,脱得本壳,得五雷法真受,在车迟国呼风唤雨,拔济万民涂炭,被国王封作国师,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享尽出家人一切荣华了。谁知却不敬和尚,将和尚当作家奴使唤,这才惹恼孙悟空与之赌胜,三个国师一一殒命。唐僧在整个过程中是极力配合悟空的,登坛祈雨,云梯显圣坐禅,隔板猜物,悟空如何说,唐僧便如何做。当赌下油锅时,误以为悟空已死,国王要拿唐僧师徒问罪,唐僧坚定地表明了同仇敌忾、誓死如归的决心,“陛下若教臣死,臣岂敢不死?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容到油锅边,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念,那时再领罪也。”

虎、鹿、羚羊三怪没有吃唐僧肉的念头,但他们做事太绝。和尚道士同是出家人,相逢何必要欺压。道士本领强过和尚,自家尽情享受应得的荣华就是了,和尚没有得罪道士,和尚本事不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三怪如此不将和尚当成一回事,怪不得唐僧师徒未来之前,太白金星、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纷纷托梦给这些和尚,日夜护持,专等孙悟空行此场功果。

佛祖、菩萨应该是有先知先觉的无边法力,应当知道蝎子精躲藏何处,但是不亲来剿灭,更能体现出慈悲为怀的精神。观世音不请自来,告知如何剿灭蝎子精,既有一点点拍佛祖马屁的味道,又将事情做是极其巧妙,帮助悟空扫清西天路上的魔障,其行为何等高尚,给了悟空多大的面子啊。

三只犀牛精与孙悟空本领不相上下,只因为说道:“你是那闹天宫的孙悟空?真个是闻名不曾见面,见面羞杀天神!你原来是这等个猢狲,敢说大话!”令孙悟空顿生杀机,可惜了这三只犀牛精。

8、师徒五人前世今生

唐僧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为人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为寻求长生之道,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金丹术、地煞术,七十二变和觔斗云(又作筋斗云)本领。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最终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为人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但有些自恋自大。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府。因调戏嫦娥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小姐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温和善良的,而且富有人情味。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牵马。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却毫无主见。

九、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西游记》正是通过这一百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话了。我们可以说,《西游记》的神话是具有人的意味的神话”。

①胡适之所以称《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人的意味”的神话,根本原因在于故事中神魔形象所显现出的“人性化”特征。《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主要分为神佛和妖魔两大类,但不管是神佛还是妖魔,他们身上的“人性化特征”都非常明显,说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人际关系的社会化。人之所以为人,关键是在于他身上所具有的社会化属性。从神佛来说,一方面,不管是佛家神仙还是道家神仙,“佛道一家”,虽然他们信仰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且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他们结成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统一团体,相互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交际,“仙仙相护”,共同维护天界的稳定和现有秩序。

因此,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各路神仙纷纷献计献策,甚至玉帝的外甥二郎神也从灌口跑来助阵,与孙悟空大战一场。“仙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神佛世界“人际关系”社会化最典型的一个例证就是王母娘娘定期在瑶池宝阁做的蟠桃盛会。蟠桃会上,东西南北中的五方五老,五斗星君,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这不但是一个显示王母娘娘个“公关能力”机会,更是“仙界”的盛大交际party,是神佛们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样的社会活动对于维护天界的稳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神佛世界也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关系,大小神仙各有尊卑。以孙悟空对不同级别神灵的态度为例,西行路上,如果遇到妖精挡道,孙悟空降妖之前,往往把土地老儿揪出来,大呼小叫问个究竟,甚至“先打两下,与老孙散散闷”态度甚为傲慢无理;而面对其他大仙,比如观音菩萨,孙悟空性格再桀骜不驯,也要对观世音表现出应有的尊敬,要么参拜要么下跪,态度甚为尊敬。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此言不虚。

仙界这样的等级关系还有类似人间律法的“天条”来作为保障,哪个神仙若要违犯天条,就要接受玉帝处罚。细想之下,这简直就是人间真相的翻版。从妖魔方面来说,他们也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化”妖魔。行行色色的妖魔并非单兵作战,妖魔与妖魔之间,妖魔与神佛之间,联系极其广泛。

一方面,妖魔与妖魔之间一般会结成一个个的小集团。比如,孙悟空学艺归来,把猴群按长幼分封了健将、元帅、将军;不仅如此,猴王还与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等结拜为兄弟,俨然一个地方性社会组织,雄霸一方。孙悟空原先的干兄弟,五百年后成为西天路上强力妖魔之一的牛魔王也是如此,他是雄霸一方的地头蛇,拥有庞大的家族势力,与神佛和妖魔交往广泛。

牛魔王是取经团队在西行途中遇到的最强有力的对手之一。在取经团队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中,与牛魔王家族有关的就有八难,即观音菩萨总结的与红孩儿有关的“号山逢怪”、“风摄唐僧”、“心猿遭害”和“请圣降妖四难,与如意真仙有关的“吃水遭毒”一难,与牛魔王正面交锋的“路阻火焰山”、“求取芭蕉扇”和“收傅魔王”三难,其中“路阻火焰山”时孙大圣与牛魔王的大战最为好看,可以与大闹天宫时恶斗二郎神的场面相媲美,昰极为出色的篇章。

不过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虽然使出浑身解数还是对大力牛魔王无可奈何,最终要靠如来和玉帝的“联合王维和部队”出马才把问题解决了,这样大的作战规模在西行途中是极为罕见的。西天路上的其他妖魔也大多如此,都会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区域性同盟,一同为非作歹,合伙算计取经师徒,目的就是吃唐僧肉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另一方面,妖魔与神佛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通天河的妖怪是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黄袍怪是天上的奎星下凡,独角兕来自太上老君的牛。此外狮驼洞的三个魔王,有两个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还有一个竟然是如来的小舅舅。九龙狮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寿星的脚力白鹿变作比丘国的国丈,广寒宫的玉兔下凡到天竺国假冒成公主,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变作黑水河的妖精,老鼠精是李天王的义女等等,不一而足。正因为这些妖魔他们和各方的空前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魔头,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了“社会人”的意味。

其次,情感体验的凡人化。何满子先生曾经指出,“《西游记》的艺术魅力,不是在于它写了多少神出鬼没的法术,多少出奇制胜的法宝,而是将人的感情赋予了神魔,那些天地神祗,狮魔牛怪,都有或善良或残暴,或豁达或贪婪,或坦荡或妒忌的心理活动,是读者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所常见的。”

②《西游记》中的神佛和妖魔或多或少都显露出一颗尘俗的心,他们身上有着世俗人的个各种望,其性格、情感的许多方面雨社会人极端相似。

孙悟空当初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观学道,习得七十二般变化后禁不住在道友面前卖弄一番,这一卖弄不要紧,却惹怒了菩提祖师,祖师于是这样训斥猴王“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引自《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菩提祖师的这一番训斥完全是市井语言,没有一点神仙的样子和脱俗出尘的味道,简直与凡人没有什么区别。

孙悟空五百年前的干兄弟牛魔王之所以要与孙悟空作对,原因是孙悟空等人收了他的儿子,灭了他的龙王朋友,杀了他的狐狸精情人,使他的亲情、友情、爱情遭到了取经团队的严重破坏,尊严受到践踏,牛魔王再也无法平静的生活,因此才不惜以死相搏。其他比如,孙悟空为唐僧哭泣也相当具有表现力。“书中不止一次写到了孙悟空的哭泣,他多为唐僧而哭,为取经事业而哭。

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七回,因‘三打白骨精’被逐,再回花果山的云路中,‘又想起唐僧,止不住的腮边落泪’。

第二次是在平顶山被银角大王遣三座大山压住,‘遇苦思三藏,逢灾念圣僧’,止不住泪落如雨。

第三次,在枯松涧为红孩儿三昧真火所败,投入涧中水激而休克,被八戒用按摩法救转,开口便叫‘师傅啊’,止不住泪满腮边。感动得沙僧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

③孙悟空的三次哭泣是最能够说明他的凡人化的情感体验。再有就是文殊菩萨井下浸乌鸡国国王三年,原因竟是当年菩萨化作一个凡僧,向国王化斋。菩萨几句话难住了国王,国王误把他当坏人用绳子捆了放在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如来为替菩萨报当年三日水灾之恨,便让菩萨坐下青毛狮子把国王推下井,浸他三年。如来手下阿傩、伽叶二尊者向取经师徒要人事,因为师徒无人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竟然只传了他们无字经,佛祖还为他们的行为辩护说“经不可转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中与他颂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卖的忒贱了,叫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着,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昧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引自《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诸如以上等情节都是对神魔情感体验凡人化得有力注脚。

10、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西游记》中神的人性化特征最突出的当属猪八戒。

首先,小说从侧面提到了猪八戒身为天篷元帅时,因酒后戏常娥被贬下凡间来,通过六道轮回去投作猪身。后写他在高老庄为妖,受菩萨指点后走上西行取经之路,这样一个曲折的人生经历。我们说猪八戒的形象是丰富的,因为他的性格是丰富多变的。作为一个天神,洒后失德调戏了嫦娥,仔细想想为什么他平日里不去,只有在洒后才去呢?因为即便他作为天篷元帅,平日对所爱的人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这严重地违反了天规和道义。但从另一方面为看,不正说明了道家的本心和神的本心中同样充满着只有凡夫俗子才有的某种“欲”的追求吗?我们知道,猪八戒最终成了佛,他被西天如来封为净坛使者,而他的成佛却是来之不易的,他一直挣扎在错与对、神与妖的边缘,历经了其他人不曾有的经历才修成了正果,成功的背后总有着诸多的泪水和汗水,人生也是如此,前面我曾提到猪八戒的多重性,下面我们来分析其多重性格的表现。

我认为猪八戒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爱偷懒的“劳模”形象。从本身来说,八戒最初并非一个勤劳的人,也不聪慧,但是因为“心性拙”这一常人最普通的特征,他身上也就先天性地具有可塑造成劳模形象的基础了。在取经途中,八戒是诚实的,有一颗决不亚于师兄孙悟空的志心朝礼、虔诚礼佛之心。在《西游记》八十六回,那小怪从门窟里抛出个头来,孙悟空见了就哭泣,八戒含泪道:“哥哥,且莫哭,天气不是好天气,恐一时弄臭了,等我乘气埋下再哭。”行者道:“说得是”,而后便是八戒“不嫌秽污,把个人抢在怀里,跄山崖把头埋了”,一片敬师爱师的挚情,跃然纸上,真令人感动。

然而,他却也是一个“爱偷懒”的劳模,他自身的毛病也是非常之多。猪八戒很会偷懒,在功夫上,他不如行者,常常受到行者捉弄,在这点上八戒是无力与这爱恶作剧的师兄相抗衡的。所以唐僧收孙悟空为徒时,行李只得由这大徒弟挑,然而在收了猪八戒之后,那些行李便不由分说成了猪八戒的任务。流沙河之事后,唐僧又添得一个徒弟,这副担转而落到了沙师弟的肩上。每逢化缘,他却推说师兄的本领大,能者多劳,就心安理得地与师傅同享大哥的供食了。在三打白骨精之后,悟空被逐出师门,他成了大弟子,寻山开路,化斋就责无旁贷地成了他老猪的任务。从另一个角度看,猪八戒并不是不会开路,不会寻山,不会化斋,而是其懒惰的本性决定了他的行为。

猪八戒好色,这是人所共知的。广寒宫调戏嫦娥,为妖后招赘卵二姐,卵二姐死后又招赘高老庄,再有后来的四圣试禅心(第二十三回)中的垂涎珍珍、爱爱、怜怜、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单相思女儿国妇女等等,均说明猪八戒始终不能彻底地逃掉一个“欲”字的困惑。佛教宣扬“六根清净”,这与猪八戒的所为是完全相悖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七情六欲是人之本性。人类诸多的****和对美色的追求都能从猪八戒这一神佛的化身身上寻找到线索与答案。出家人不打诳语,出家人不贪财,而猪八戒却为了捉弄和报复师兄几次三番地在唐僧耳根边上吹风,为了藏私房钱,央银匠剪块四钱六分重的银子,塞在耳朵里。到底被行者化作勾命鬼诈了出来,他还喜欢弄虚,耍耍鬼、扯扯谎。另外,这个“偷懒的劳模”更爱打小报告,哄弄师父,坑害师兄。这一切都是佛理所不能容的。

总之,猪八戒具备了人类肉体的全部欲望和人性的所有弱点。是一个本质的人的形象。

同类推荐
  • 似水肆年

    似水肆年

    高三毕业,青春开始。肆年因为成绩关系和父亲闹了矛盾,带着母亲的叮嘱,独自一个去大学报到。时间似水,大学记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一系列的仍俊不禁的事件和言语中体现他们对自己的理想,爱情的追求。年少轻狂无忧无虑,似水年华在失去中挣扎,他们也都告别了青涩的摸样。留不住的青春,留不住的感情,毕业悄然而至。完美中带着遗憾,现实将他们的爱情和理想全部打碎。肆年在现实的选择中挣扎——留在异乡奋斗得到赵昕坚贞爱情完成他最初的梦想?还是放弃爱情、理想回到父母的身边?想哭却忘记了怎么哭,肆年和张扬等人在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城市几年后,才知道散落了一地的青春,倒影出的是他们似水的年华!
  • 七河子

    七河子

    夜色茫茫,晚风袭袭,吹着那仅有的几丝短发,在夜色中摇曳不定的不仅是那短发,还有那漂泊的人生。没有任何的方向可寻,不知谁能告诉,路——在何方?路上的泥尘,留下你我的足迹。无辜的背景在夕阳下慢行。孤单的身影,化成无边的思恋。往日的陪伴,带着今日的忧伤,离开俗世。你的符号掉在昨日的天际,不知道是否还能把它寻回。······此刻的心,多了一分寂寞,少了一分向往;多了一分迷失,少了一丝淡定;多了一分急切,少了一分从容。
  • 爱情象牙塔

    爱情象牙塔

    季沐阳问:把我们的友谊上升到爱情怎么样?米蕉答:我肯定看不上你。沈随潮问:如果我们之间还彼此有爱的话,那你能忘了我的曾经吗?米蕉答:那你能接受我对你的爱只是曾经吗。世上本无童话,相爱的人多了,信童话的人也就多了。在爱情的象牙塔里,总有他或她会因为某个念头心甘情愿的钻进象牙塔,然后绝望的看着自己辛苦建立起的象牙塔一点点破裂。这是一本从大学修炼到职场的书,让我们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米蕉一起成长,爱或不爱,弃或守,也不过是理性和感性的抉择。
  • 圆梦那些事儿

    圆梦那些事儿

    那些年,我们一起发起梦想,选择圆梦,决心扞卫梦想。我们见证了曾见证了梦想成真后的喜悦,也目睹了梦想的陨落后的失落与再战。是前行,还是选择放弃?哪一个,是你对圆梦的宣言?圆梦的那些事儿,可能不是那么大,但有你,有我,有我们共同的努力与希望。
  • 阴山

    阴山

    真的要进去么?我看了看眼前的灰色石棺,感觉心里慌得厉害。我后悔了。可,我别无选择。咬了咬牙,强压下心中的恐惧,我微微颤抖着往石棺里迈了进去……——这是一个由后山开始的故事,这是一个令三代人忌惮乃至是恐惧的禁忌的由来。
热门推荐
  • 仙睐

    仙睐

    一个渴望成仙的少年,一双明如秋水的眼睛,注定了一个传奇。。。。。。王翰:“如果我没有宝剑,我就不能保护你,但如果我握有宝剑,我就不能拥抱你。”王辰:“为了生存,我们颠沛流离。为了报仇,我们拼尽全力。安宁长生,天做主由不得我。钢骨正气,我作主由不得天。”
  • 花开花落花彼岸

    花开花落花彼岸

    。。。。。。。。。。。。。。。。。。。。。。。。。。。。。。。。。
  • 彼岸神社

    彼岸神社

    听说过彼岸神社吗?据说那里都是庄子的传人呢!不会是骗子吧?看看现在的寺庙谁敢去?那里许愿是免费的哦!据说只要在这污秽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实现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爱的路上不止你和我

    爱的路上不止你和我

    喜欢,是淡淡的爱;爱,是浓浓的喜欢。当浓浓的喜欢遇上淡淡的爱,结果似乎显而易见。林宇浩,一个算是被爱伤过的人,在选择爱的道路上,就算没有悬念,也免不了各种纠结。乔依依,一个完全没有恋爱经验的人,在遇上自己喜欢的人时,真是无主见。在爱情的道路上,爱,会很爱,不爱,会很不爱。在爱情的道路上,谁先认真,谁就先输了。在爱情的道路上,不论对与错。
  • BLIX

    BLIX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本书分为六章,介绍了电视新闻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以及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并逐一介绍了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拍摄、新闻编辑等内容。
  • 新启十二宫

    新启十二宫

    异能与高科技的结合,变异与改造的对话,友情与爱情的抉择,生存与死亡的阴谋
  • 阴阳秘术之鬼瞳

    阴阳秘术之鬼瞳

    寻龙点穴、赶尸秘术、养蛊御鬼,神秘道术秘法揭开,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你还能相信你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吗?宁无心本不信,可是当所有事情的发生跟自己的梦境一模一样的时候,宁无心曾经平静的生活就此发生了改变。
  • 无极之武极天下

    无极之武极天下

    在遥远星空深处有着一个逆天种族,修逆天功法,开天破地,为后世津津乐道。然而在某一天,该种族突然间降临了“天”,“天”太强了片刻间就灭了该种族。“穆儿,孩子我无极一族就靠你了,一定要完成复兴我族的使命啊!”一魁梧男子看着眼前的少年说道。“父亲放心,孩儿就算死也会复兴我族的。”少年坚定的说道。“为父先封存你的记忆和天赋等到了时机就会自行解开,孩子你要记住我组乃是逆天而行的,一定要记住。”说完便随手封印了少年的天赋和记忆。随后男子便消失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