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6100000021

第21章 岁月凝聚的雕像

——记述芮增瑞先生

1980年初,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届文代会召开,芮增瑞先生当选为州文联副主席,主持常务工作,从此,楚雄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惨遭“****”破坏后的彝州文苑,百草荒芜,残破凋零,急需新的机制和主政者来延续文学的薪火。面对百废待兴的文学旅程,芮增瑞先生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坚持以《金沙江文艺》为阵地,以“挖老板田”的精神对州内各民族作者予以热情的帮助扶持。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楚雄文艺创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本土作家从无到有,茁壮成长,以散文、小说创作为主的楚雄文学频频冲击省级和国家级报刊,在质量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结着芮增瑞先生及文艺界前辈呕心沥血的奉献。

余生也晚。当我在文学之路上蹒跚学步的时候,芮老师早已从文联主席的职位上退回家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对他文章学识、人格风范的了解,更多是从他的著作或楚雄作家的口述中得来。我们属于不同时代的人,他出生于1928年,我则生于1982年,按年龄划分,是典型的祖孙辈,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作品的喜爱。我常以走进历史般的庄重感情阅读老一辈作家的书籍,进入那些充满丰富时代影像的文学世界,在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性想象中,解读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殊的命运遭际,深化自己对文学与政治、社会隐秘关系的认识,丰润因阅历肤浅而浮泛的生命情感。随着夏扬、杨继中、张毓吉等人的相继谢世,芮增瑞先生成为楚雄老一辈作家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他们成长于天崩地坼的变革时代,传统文化研习的知识承传奠定了深厚的国文功底,新旧思想的交织,让他们对文艺表现的内涵及特征有着深切的感悟,而新的时代又曾给予这代人太多的肉体与心灵创伤,大半辈子的风雨人生,历经乱世的坎坷磨难,造就他们隐忍坚韧、宽容温厚的性格。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芮增瑞先生的身上,几乎贯穿着中国文人精神涅槃的全部过程:童年牧心天地之间,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灵感;少年负笈求学,蒙良师指点,畅游新文艺的海洋;青年因言获罪,蹭蹬二十年,尝尽世间苦辛;中年沉冤昭雪,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索回被延误的岁月;晚年壮心犹红,撰文著述,提携后学,以沧桑岁月流转中的苦痛、超拔与悲悯,积淀起一座人格的雕像。

芮增瑞先生的文学生命主要体现为两种形态:创作与编辑。除去中青年时期二十年非人般的劳教生涯,他大半生几乎都与文字为伍,从未放弃过手中的笔。其创作内容大致可分为文学写作、文学评论和文化史研究三个方面,主要成果收在《艺海拾梦》、《彝族当代文学》、《书的故事》和《三迤散记》等几部著作中。

他早期的小说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人物心理的变化,把握时代前行的脉搏,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早期的散文笔调雅致,抒情性浓,深得评论家的好评与普通读者的喜爱。经过二十年艰窘岁月的磨练和灵魂作困兽之斗般的挣扎,复出文坛后的芮增瑞先生,又焕发了创作的生机与活力。在他担任楚雄州文联主席的年月中,为楚雄文艺的新生做奠基与推动的同时,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和影响着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主,且更多融进了回忆的成分。他对逝去亲人与老师的追忆,对与之有交往的作家的怀念,对年少时求学岁月的记述等,平缓如水的文字流溢出历经劫难后的淡定与怅惘,生命感悟、社会评析、人格精神尽显其中,知人论世,人文合一,格调哀而不伤,是岁月演变凝聚的精华。对作家创作而言,青年比的是才气,中年比的是学识,老年比的是人格。芮增瑞先生少时聪颖好学,文学才华早露,壮年经历炼狱般的社会磨砺,铁窗不损壮心红,晚来如老骥伏枥存千里之志,倾洒心血泽润后学,令无数人高山仰止。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具备了一名优秀作家应有的全部素质。

芮增瑞先生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有鲜明的时代意识。身在彝州,他对传统悠久、博大绚烂的彝族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早期参与编写《楚雄彝族文学简史》,到后来独立成书的《彝族当代文学》,他一直试图建构起以线性的史述为特征的研究体系。其中《彝族当代文学》一书尽管在深度的理论观照与细致的文本阐释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对于彝族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清晰梳理,对主要作家作品较为全面的呈现,成为这个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因为编辑工作和本土人才培养的需要,芮老师还针对楚雄青年作家的创作写了大量文学评论文章,予以悉心指点和热情鼓劲。被评论者把这份点评当作一种关怀,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其他的写作者也从中检视自己作品的得与失,不断矫正写作的误区,实现新的自我超越。

民族民间文化史的研究是芮增瑞先生文学创作之余主攻的重点。他出生于历史文化名邦大理巍山县,那里是南诏王细奴逻起家之所,从小就耳濡目染有关天宝战争、苍山会盟等传说故事。年长后又到民族文化浓郁的楚雄工作、定居。长久浸染的民间传说与实地踏访的土主庙、摩崖石刻和历史古碑等遗迹,在后来研读地方文献时,竟一一相互印证了彼此的内容。这极大地激发了他钩沉史迹、探究真相的热情,于是,一篇篇地方文化史研究的论文应运而生。在芮增瑞先生的晚年,凭借着深厚的古文造诣,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对云南境内重要的文化典籍《鸡足山志》和“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中的康熙《楚雄府志》,以及《西南第一山——武定狮子山历代诗文选》中的古典文稿作了悉心校注,为存史、资政、育人做出重要贡献。他国学修养丰厚,文史兼通,行文深得古典文学言约意丰的精髓,精神气韵却极富现代气息。

虽在同一座城市生活,我与芮增瑞先生相见的次数至今却仍屈指可数。时光的记忆拉回2003年11月初的一个下午,那时我还是大三的在校学生,因酷爱文学,便常往位于鹿城南路的楚雄州文联钻。作为《金沙江文艺》名誉主编的芮老师,退休后还时不时地到编辑部来,那天我去得正巧,第一次见到了心中仰慕已久的他。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迅速消溶了我因见名人而生起的窘迫与羞涩。他得知我喜爱文学,便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利用现在最佳的读书时光,认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从中吸取营养,要善于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的题材,勤奋写作,坚持下去,终有一番成就。这些话语尽管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但是经由他的口中说出,让我感到了一种莫以名状的兴奋与促动。临走时,芮老师拿起办公桌上一本刚出版的《鸡足山志》,题签赠送给我,厚重的书籍抱在胸前,让我的心也感到沉甸甸的。

第二次见面是2006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听说他当时刚大病初愈,因三年未见,对他的牵挂与日俱增,于是我请彝族作家米切若张老师带我前往位于北浦路的他的家中拜访。当我们敲门进去,没等介绍,他一眼就认出了我,并喊出我的名字。我递过薄礼,他温和地批评我说,你们能来我就很高兴了,还带什么礼品来呢!我问候了他的健康状况,他却将话题转移到我的写作上,说看过我近期发表的几篇文学评论,写得很有特点,楚雄这些年来文学评论一直非常薄弱,希望我好好努力,接续上这一文学的链条。我也简单地谈了自己的阅读经历、知识背景和写作计划,对一些涉及云南文学史的谜团提出来请教于他。这是我第一次与他面对面的畅谈文学,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再一次见面是在楚雄州第二届马樱花文艺创作奖颁奖大会的现场。我因一篇文学评论获奖,便有些诚惶诚恐地前往会场,早早地进去找个偏僻的位置坐下。没多久,我看到芮老师被一群作家簇拥着从门口进来(他的《书的故事》在此次评奖中荣获文学类一等奖,且排名首位),我连忙站起身远远地凝视着他,等他身边的人逐渐散去才走上前向他问候。他伸出枯瘦的手与我相握,我感觉一股温暖的气流源源不断地传过来,幸福感顿时充溢全身。他先是谈了我那篇获奖文章的特色,鼓励我继续努力,然后关切地问我工作调动的进展怎么样了。我有些诧异,因为当时我正筹划调离原来工作的中学,可这件事在我的同事朋友圈中也是少有人知,为何一向深居简出的他却知道呢。由于当时进展受挫,前途依然迷茫,我讷讷地回答了他。他安慰我说,在哪儿工作都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只要认定目标,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眼睛湿润了,他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直观深刻的人生教育。

后来又在相关会议上见到了他。一次是2008年3月的“楚雄州新闻工作者协会、彝人古镇文学院迎州庆座谈会”,一次是同年4月的“《彝人古镇文学》、《人文石羊》丛书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组织的地点都在彝人古镇土司府。后来的一次是在2008年6月召开的楚雄州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芮老师在会上均作了发言,表达了对楚雄文学复兴与奋进的殷切期盼,既有学理的论述,又有事实的评说,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引得与会者频频点头赞许。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类似的文学活动中,某位作家发言,会场里总会或多或少有他人闲谈的杂音存在,只有芮老师的发言不同。当主持人说到下面请芮老师发言时,会场的杂音便戛然而止,一片肃静,所有人都在凝神静气地等待那个温和而熟悉的声音。等他发言完,照例响起一片真诚的掌声,然后大家又纷纷延续刚才兴奋的话题。

芮增瑞先生担任楚雄州文联主席的那些年,文联定立了一个很好的传统,即每年根据情况,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学讲习班或小说改稿班,针对某个专题,既邀请省内外的著名作家、编辑前来讲学,更多时候是文联的同志亲自为州内文学作者授课。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对普及文学知识,培养更大层面的作者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编辑部对来稿中显露出的作者创作潜力予以及时的发掘,特别对一些暂时还默默无闻,但很有发展前景的作者,编辑主动约其前来详谈,认真指点,让作者倍感振奋。早些年对“双柏作家群”的宣传扶持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都是知识文化不高的农民或其他从业者,但是酷爱文学,自己掏钱油印文学刊物,声势浩大。芮老师并编辑部同仁深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不但多次前往哀牢山腹地与作者见面,还针对双柏作者举办了多场文学培训班,使这个在大山皱褶深处的作者群体通过文学建立了与外界的联系,多人相继加入了州、省级作家协会,有的竟因此而改变了命运。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寿,德者寿。道德崇高之人必有天佑。芮增瑞先生道德文章为当世之楷模,相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补记:2010年7月,彝州文苑的天空,黑暗吞噬了一切,芮老,留下他一生眷恋的文艺事业,悄然驾鹤西去,顿时金沙呜咽,三迤同悲!

(收入《芮增瑞印象》,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同类推荐
  •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本书选用书中一篇文章做书目,以有机地连接12篇各不相干的文化批判随笔。在这些文章中,有些篇章由于引用了古人的著作片断,对已习惯使用现代汉语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引起一些难以避免的不习惯。但这些篇章同其余各篇一样,充满了思想的灵感的闪光,引文并不多,文章是易读的,值得读者品味,其中的独创性、新颖性,很有启发意义。
  • 唐诗宋词元曲(第八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八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中国治水史诗(上)

    中国治水史诗(上)

    《中国治水史诗》,有我们的老领导叶选平先生担纲顾问;有当今中国文坛俊秀、以抒写主旋律饮誉大江南北的何建明先生挂帅主编,实不容我赘言再三。但程贤章先生最近从北京传话,主编何建明先生仍希望我从策划治水史一书写些感言。推之再三不能,只好勉而为之。
  •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本书是以塑造人物的类型群像见长的,其中腾冲籍的国老李根源、老县长张问德、绅士杨筱山、医学博士张德辉、女学生徐秀红、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击司令梁正中以及后来加入腾冲籍的外籍战士张仁勇、仁二林……这一系列的人物是腾冲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最为生动、感人。他们虽然是有名有姓的个体,但在作者的心中,他们都是“腾冲人”,即腾冲人的英雄群像的一个组成部分。
  • 乡村的记忆

    乡村的记忆

    仿佛回忆温暖的往事,融化心头的郁结和焦渴。让人化作随水漂游的树 叶,悠然又悠然,听一路泉水叮咚的天簌之音,惬意间魂归故事。 《乡村的记忆》收录了《乡村的音符》、《老骡》、《城市旁边是乡村 》、《芦苇》、《大烩菜》、《普通话》、《耳朵是用来听音乐的》、《自 己的风景》等散文作品。
热门推荐
  • 恋爱异想篇

    恋爱异想篇

    本书网络各种各样的短篇小说,包你看的心满意足,当然写不好也请亲们多多包涵哦,相信有你们的每一天薇儿都会很快乐的
  • 极道仙穹

    极道仙穹

    天才变废物的叶枫,凭两年前的一枚戒指打开了逆天之路,更是在修仙的路上追逐,问修仙路上,是否能长生。
  • 玄灵大陆

    玄灵大陆

    一个热血少年偶然间得到一颗改变他命运的珠子,经过一次次的危难,他和他的伙伴们踏上了改变世界的旅途。当他被最信任的同伴背叛时,他是否绝望,冲破层层阻隔,他将蜕变为真正的强者!
  • 混在梁山当皇帝

    混在梁山当皇帝

    理工男穿越到了北宋末年,成了柴大官人。我靠,这可不是个好时代啊,奸佞横行社稷动荡,朝堂上有蔡京高俅一大帮奸臣胡作非为,江湖上有方腊田虎一干人等呼风唤雨。在乱世要想活下来,那可是要凭本事的。看柴大官人聚拢一帮兄弟,在梁山混得如鱼得水,吊打蔡京,狂虐高俅。还有那个谁谁谁,你也不要走……不要看,说的就是你,给劳资站住……
  • 天墓传

    天墓传

    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起于何处?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岁月长河中遥看浩浩历史,却发现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太多。当今天的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成长为巨人的时候,请不要忽略了我们是站在了先祖的肩上看世界!请不要把所有不知道和未解的谜都叫做“迷信”,当考古的大门一点一点的向人们敞开时,现代的我们也许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 仙剑奇缘之千若邪

    仙剑奇缘之千若邪

    妖仙出世,被妖王抹去记忆,入妖成妖,入仙成仙,为寻神器,与多位美男子相遇,结伴而行,又会发生怎样的爱情与悲伤……
  • 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

    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

    敦煌学仍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主要是揭示敦煌、河西及至我国古代社会、中亚古代社会和中西交通等历史的本来面貌和规律;为研究我国古代某一局部地区的历史、社会状况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典型。樊锦诗先生这样说:敦煌莫高窟以汉地文化为基础,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地吸纳了多种文化,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我就一美少女》

    《我就一美少女》

    家境普通却有着特殊技能的美少女夏研研,在一场游戏中莫名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代杀手千陌研,在一次任务中被彦家二少爷相救,从此两人便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史,但他们身边一直隐匿着一份威胁,那是什么...
  • 伪爱

    伪爱

    她以为以前早已在四年前就已经结束,她以为过去过去了两人就不会再有交集,然而,他却不想与她错开,当人生的轨迹继续前进,当他与她再次重逢,她才发现,原来她自以为的无关其实不过是假象,她的心还在原地!
  • 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