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02900000008

第8章 仁宣之治

朱棣有三个嫡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徐皇后(徐达的女儿)生的,其它的,只有一个吴惠妃生的四子朱高爔。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朱高炽就是燕王世子(爵位继承人)。靖难的时候,朱棣是让朱高炽守城,后来永乐皇帝亲征蒙古,还是让朱高炽监国。而次子朱高煦呢,是一直都跟着朱棣打仗,因此战功赫赫,甚至救过朱棣的命。照抄历史的朱棣,肯定没学过刘邦的功人功狗学,留守的人要比出征的人功劳大嘛,他就偏心的喜欢这个会打仗的次子朱高煦。到了永乐二年议太子的时候,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就提议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是朱棣想了半天,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跟着朱棣出征蒙古的时候,勾结太子身边的官员陷害朱高炽。这使得朱棣对朱高炽大为恼火,大理寺丞耿通上疏替太子辩白,朱棣觉得是离间我父子,杀!然后又召大学士杨士奇来问是怎么监国的,有没有搞什么小动作?杨士奇说没有,真没有。解释了好半天,朱棣的怒火才平息下来。朱高炽长得胖,腿还有毛病,走路的时候得由太监扶着,就这样还经常摔倒,这让朱棣越来越不喜欢他了。永乐十二年闰九月,朱棣借口说太子派人迎驾太慢了,把太子的东宫的几个官员黄淮等下狱,明白就是给太子脸色看。

换太子是件大事,朱棣下不了决心,就悄悄的找解缙来问这事情。解缙多聪明一个人啊,那么大一套《永乐大典》都写出来,这样的书叫我读一丢丢头都大了。解缙说,太子仁孝啊,天下归心。朱棣不说话,太子仁孝还用问你吗?过了一会儿,解缙又说了三个字,“好圣孙”。妙啊,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就三个字把朱棣说明白了。圣孙不是孙悟空的意思哦,圣孙是指太子朱高炽给朱棣生的那个长孙朱瞻基,这个孙子好哇。对呀,皇位不光是传给儿子的,未来还要传给孙子的,光儿子好不行,孙子好才是真的好。朱棣本来就没多下决心,这孙子拿出来一比,朱高炽就把朱高煦给比下去了。于是接下来就不带朱高煦玩儿了,改带朱瞻基玩儿,每次不管旅游还是打仗,都带着孙子朱瞻基,还夸他,“这以后肯定是太平天子,好皇帝啊。”

朱高煦呢,则继续作,他请求天策卫做为自己的护卫,那意思,李世民当年做秦王的时候,跟我这也差不多,他是天策上将,我有天策卫。又请求增置了两个护卫,还跟人说,“看我这么英明神武,是不是很象李世民啊?”他那德行,跟李世民比什么呀,也不想想李世民后来对自己的父亲兄弟发生了什么事情。真讨厌,朱棣也开始讨厌这个儿子了。本来呢,是封朱高煦为汉王,去云南之国,当时朱高煦就不去,云南好远,“我有什么罪,干嘛赶我去万里以外的地方。”现在改了,去青州,跟他说“你原来怕云南远,现在青州近了,你又找借口不肯去,是不是不怀好意,赶紧滚蛋。”而且这时候还发现了朱高煦以前那些谋立太子的烂事,问蹇义,蹇义说不知道。问杨士奇,杨士奇说我们平常都服侍太子的,汉王真有这些事情,谁会跟我们说啊。不过,杨士奇给朱棣出了个主意,皇上您现在要迁都了,不如把汉王留在南京,以观后效。朱棣想这也不是办法,最后把汉王朱高煦改封山东乐安(今广饶),并限令他马上动身。朱高煦去了乐安,心里那个恨哪,感情兜了半天,啥也没捞着。

没几年朱棣了,朱高煦就派人到京师侦察情况。不到一年,洪熙皇帝朱高炽也死了,接下来是朱瞻基登基,做了宣德皇帝。洪熙元年七月,朱高煦就起兵叛乱了,设立了五个军,自领中军,世子朱瞻垣居守,派亲信枚青到京师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当时就把枚青绑到朱瞻基那儿去了,乐安人御史李濬jùn也跑到京师来报告,朱高煦反了。

朱瞻基本想派阳武侯薛禄率军出征,大学士杨荣说:“等一等吧,皇上您不想想当年的李景隆吗?”朱瞻基一想,对呀,派谁去都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李景隆,还是我自己来。于是八月初十,朱瞻基御驾亲征,率大军直奔乐安。乐安离北京很近,没几天就到了乐安城下。本来朱高煦还有几个后手的,约了山东指挥使靳荣等同时起兵,现在也没见响应;想派兵去取南京,也没去成。

朱瞻基给朱高煦两条路,你投降,朕不追究,咱们俩当啥事也没有过;不投降,打起来,我怕你身边的人就把你抓来邀功请赏。想想朱瞻基这个决断,确实比朱允炆强,强太多了,不愧是好圣孙。朱高煦怕死,第二天就出城投降了,有这么虎头蛇尾的革命吗,这什么情况啊?九月,朱高煦父子都被抓到京师关在西华门内,到了宣德四年,都处死。说好的不追究呢?

朱元璋罢了丞相制度以后,皇帝和宰相的工作就他一个人干,一个小公司可以董事长兼总经理,大点的公司就忙不过来了,整个国家的事情,皇帝一个人根本没办法。况且有些国家大事,一个人是拿不定主意的,得有人商量,所以朱元璋开始设立了“四辅官”,“四辅官”仅设了一年左右就罢了,接着改设殿阁大学士,大学士也兼任辅导太子,地位比辅官高一点,有四五品。到了永乐皇帝朱棣的时候,就任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杨士奇,修撰杨荣这些人入值文渊阁,人物的份量增加了,但是地位没提高,还是五品。这个时候的内阁就很有点象后来的样子了,但是权力很受限制,内阁不能提建议,要转成御史或朝臣来提,跟尚书侍郎这些部级干部的权力更没法比。到了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些阁臣原来都是他的老师,都已经是侍郎、尚书了,而且还要继续往上升。朱瞻基事无大小都问阁臣的意见,尚书们反而不如这些阁臣们跟皇帝亲,尚书只有二品,阁臣有的甚至加了三孤(明代的官位,只是虚衔,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从一品,虽然是虚衔,但地位极其尊崇),地位已经比尚书高了。

本来呢,大臣们的奏疏是经过通政使司直达御前,也是由皇帝亲自批示。到宣德皇帝开始,奏疏有了“票拟”,“票拟”就是让内阁大臣先帮皇帝写个批示的草稿,然后再由皇帝批示。详细的奏疏程序,这个对了解明代的事情很重要。先是,由大臣写好自己的奏疏交给通政使司,通政使司是专门负责上情下达的部门,经过归档、整理、抄写备案,然后送达内书房,到了皇帝这儿。但是现在,奏疏到了皇帝这儿,还要再送到内阁,让内阁大臣写一个批示的草稿,就是“票拟”,这个“票拟”不是最终的批示,但是如果皇帝同意这个批示,就可以写“可”或者“照票拟”;如果不同意,当然可以另外写批示。一般的情况,皇帝极少否定内阁的票拟,因为这表示内阁提出不恰当的主张,次数多了是比较丢脸的事情;或者皇帝觉得这事情不置可否,也可以批示“知道了”。皇帝的批示叫“批红”,因为是用朱砂写的字,批红有的时候是叫太监代写。帮助皇帝代写批红的部门叫司礼监,里面的内侍叫司礼太监,司礼太监的头叫司礼掌印太监。从宣宗开始,就有了内书堂,专门培养内侍(明代的正式叫法应该称内侍,或者内吏,太监是内侍官里比较大的家伙,这与我们平常的说法不同)读书,其中有的人以后就成为司礼太监。有了司礼太监,皇帝就很少自己动笔了,虽然有的皇帝写得字其实很不错。如果司礼太监不经过皇帝的批准或者篡改皇帝的本意写“批红”,这个是大罪,要受到重处的。明代有几个皇帝是不管司礼太监怎么写的,结果造成皇帝的权力被滥用,这是后话。也有的奏疏到了皇帝那儿不往下传了,皇帝看没看不知道,更没有批红,这叫“留中”,意思是奏疏被留在中宫。这样奏疏就到了内阁那儿多绕了一圈以后,才又回到内书堂到皇帝那儿,经过“批红”奏疏,再经由通政使司下发给各部。

看得出来,内阁票拟,从宣德皇帝开始,就已经变成一种很完善的制度了,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得到明朝灭亡,几乎没做过什么太在的改动。在宣德年间,一般的情况下,内阁都是由三杨(杨溥、杨荣、杨士奇)说了算,象华盖殿大学士张瑛、谨身殿大学士陈山,虽然都是尚书衔直文渊阁的大学士,但权力比起三杨来都差得远了。这种格局,到了明代中期慢慢转化成为内阁首辅制,就是其中一个人说了算,最多有一个次辅,其余都不过是助手而已。尽管在明代,内阁大臣被称为“相”,但是较之宰相的职权,其实是相差很多的。内阁的权力仅在于票拟权,其最终的决定者,仍然是皇帝,内阁大臣包括首辅在内,从制度上根本作不了任何实质性的主张。需要说明的是,内阁大学士是没有品级的,原先因为没有官职,所以穿五品的衣服,实际的品级,都是根据他们实际的职务或者加衔,比如尚书、侍郎,或者加了三公三孤。

仁宣之治期间,国家经过洪、永数十年的统治以后,基本上已经趋于平稳,洪熙皇帝朱高炽和宣德皇帝朱瞻基都是一心想做一个守成令主,也都告诫诸臣要敢于直言,并且虚心听从臣下的意见修正自己的错误。朱高炽从安南撤兵,罢郑和下西洋,虽然朱瞻基还最后一次令郑和下西洋,但其规模较之永乐年间,已经大大缩小。这期间由“三杨”掌内阁,蹇义掌吏部,夏原吉掌户部,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对太监的控制也比较严厉,朱高炽上位就罢了所有外出采购的太监,朱瞻基也狠狠惩治了诸如袁琦、裴可烈、唐受这些为非作歹的宦官。在经济上,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科举也进行了改革,分南北榜,使取士更为合理,南北人才,皆得其用。在军事上,仁宣期间基本没有大的战争,对蒙古的政策也基本上有骚扰赶走就算了,戒边将不要贪功。

同类推荐
  • 武威通志-人物卷

    武威通志-人物卷

    本书是武威历史上第二部地市级地方志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威市编纂的第一部通志,是武威及武威人民几千年来文化历史的记录。
  • 两晋风云

    两晋风云

    两晋是一个思想相对非常宽松自由开放的时代,一个没有道德边界,人性张扬的时代,欲望在这里得以尽情地泛滥恣肆,而这一切都以血肉横飞的方式触目惊心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几乎没有一天消停过,激情和欲望在这里交融碰撞,电闪雷鸣一般,直至朝代的大厦轰然倒塌。贾后专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渡北伐,淝水危机......乱纷纷,这个唱罢我登场,那份热闹!大家进来看看吧。
  • 千古学院

    千古学院

    只想偷的浮云半日闲乐旗在隋唐与现代争扎的故事
  • 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本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后的盛世繁华、盛世之中的隐患与危机等。
  • 宋武传说

    宋武传说

    【起点第二编辑组签约作品】江湖本是江山一域,天下兴亡,也有匹夫的一份责任在。江湖和江山的连接点到底在哪,两者的融合是否会造成混乱,请诸位拭目以待。仍然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世界,仍然是穿越者作为主角,以及那岳家后人的身份,这一切的交织会演绎出怎么样的故事?
热门推荐
  • 掠夺倾国色

    掠夺倾国色

    十年前——浓郁而恶心的血腥味在空气中蔓延,突袭而来的叛军四处肆虐,像侵入黑暗的猛兽,嘶吼着要吞噬整片森林!她沦落雪国北域五年,换来的是另一个五年的等待。他驰骋江湖数十载,换来的是另一种渴望的宁静。两条不应相交的平衡线——两个世界的人,公主与流寇,最后又该何去何从?
  • 燏你相爱

    燏你相爱

    谁说我们善燏娇弱的,人家在自己的女朋友面前可是男友力爆棚!来看看wuli善燏的男友力是如何爆棚的吧!
  • 诺欲幼芳又有何其

    诺欲幼芳又有何其

    “夜雨,等我”一个男声音飘荡在她的耳边,或许我不该相信他
  • 白苍道

    白苍道

    一条满是白骨的沧桑之路,一个草根少年的逆天成长。
  • 雪宇虐恋

    雪宇虐恋

    从小青梅竹马的两个人,却因为家庭的变故从此一分开就是好多年,久别重逢他们却有着身份的悬殊,阶级的差异,面对着重重的阻碍,他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 深夜小巷:寂寞高跟鞋

    深夜小巷:寂寞高跟鞋

    都市里的寂寞男女,看似面目疏离,可内心的火热,往往会被一点点小事情点燃,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变成燎原大火。只是,我们都需要找到那个火捻子,或许是一只高跟鞋,或许是一把花雨伞……
  • 机战之破界百合篇

    机战之破界百合篇

    只是一部唧唧歪歪的恶搞萝卜特之作Ps:百合向,不喜请绕行Ps:渣文笔,不喜请绕行Ps:上班族,更新不固定,不喜请绕行Ps:只是为了娱乐一些朋友,不喜请绕行Ps...再P就看不见了吧?(喂!你够了...小紫才不会卖萌!(掀桌!掀...掀...掀不动...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盛宠七王妃

    盛宠七王妃

    吃货一枚,盗贼一枚……想窃你的玉,却被你盗去了心。想要生生世世不负卿,奈何国恨家仇如山顶。若干年后,南洛靖无奈扶额:“何时你能戒了梁上君子这毛病?”巧笑倩兮,莺声绕耳:“奴家区区小女子,如何做得了君子?!”
  • 家有星妻

    家有星妻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多年未见的邻家丑小鸭眨眼变成白天鹅了还要嫁给我?什么?闹了半天你还是那啥外星公主?M国奥尼玛;“蔚蓝集团是世界性恐怖组织,其首脑肖强是导致米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的凶手应该送上绞刑架!”某岛国;“我抗议!树稻是神灵恩赐给人类的,是神灵拯救人类的粮食,蔚蓝集团必须无私奉献出来!”蔚蓝公司;“经董事会决定,第X世界军事交流会在X月X号X地点举行。欢迎各国前来洽谈!”“嗯,小警花?身手不错?有点小暴力?没关系,调教调教就可以了,老公收了吧!”“呃,老婆,这个.有点难啊!”“嗯?老公....咱家的规矩你忘了吗?”“报告老婆,泡妞脸皮厚宁杀错不放过,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