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100000058

第58章 魂归故里——历史终结(4)

铁路沿途露宿等候瞻仰灵柩的人,谁也不曾估计有多少。在亚特兰大,人们不准靠近,火车在第9号轨道隆隆前进时,两旁戴着白手套的士兵,举起上了刺刀的步枪肃立致敬。但是,对总统忠心耿耿的人还是来了,多少个街区,交通为之阻塞。车库、栈房、工厂、公寓各处屋顶上都站满了男男女女,居高眺望,一些私人飞机则在上空盘旋。那天下午离开亚特兰大以后,沿途每个交叉路口,都站着默默的人群。此情此景,令人们蓦然回想起沃尔特·惠特曼为80年前的几乎同一天的另一位美国总统逝世所写的挽歌:

灵柩经过大街小巷,

经过白天和黑夜,经过鸟云低垂的大地卷起的旌旗排列成行,城市全蒙着黑纱,

这里,你缓缓走过的灵柩啊,我献给你我的紫丁香花枝。

快到盖恩斯维尔时,在记者车厢里的梅里曼·史密斯喊道:“你们看!”原来一群头戴印花方巾的黑人女佃农,站在一块棉田里,双手紧握,伸向火车致哀。

火车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市停下来加油,换了乘务员,新上车的司机又在机车前横挂上一面国旗。铁路两旁至少有五个区段,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睁着眼睛望着。突然,一队童子军唱起《前进,基督的战士》。梅里曼·史密斯后来回忆:“开始唱得有点参差不齐,然后唱得人多起来,歌声也渐趋洪亮。不一会儿,七八千人就高声齐唱,声如洪钟了。”火车继续北驰,夜幕降临,埃莉诺·罗斯福后来写道:“我彻夜躺在铺上,窗帘拉开,瞭望着他过去热爱的田园,观察着那些在车站上甚至是交叉路口上聚集的人群的面孔。他们都是彻夜不眠,特地来向他告别的……沿途不但在车站上而且在各个交叉路口都有人群,使我感到确实惊讶。我完全没有料到这一切,因为我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林肯总统去世时,米勒德·兰佩尔写过一首诗,她一向都很喜欢,现在,当她凝视着黑夜,小狗法拉伏在脚边,这四句话就一再在她心里萦回不止:

凄寂的列车走在凄寂的轨道上,

七节车厢漆黑发亮,

缓慢、肃穆的列车

载着林肯返回家乡

埃莉诺彻夜未眠,隔着车窗,望着眼前络绎不绝的人群、人流……从这爱戴、尊崇、怀念的感情中,她才理解、看到富兰克林的全部价值。过去,为什么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记得,有一次他开玩笑说:“埃莉诺是一个爱冒险的女人!”我回答他:埃莉诺最大的冒险是嫁给了富兰克林·罗斯福。唉,那也不仅仅是玩笑。我俩性格有很大差异,兴趣也不尽相同。只有一点共同的东西:我们都热衷政治!“政治”维系了我们的家庭感情——经历了整整40年……我只接触了半个富兰克林,那个献身公务的政治家。对另一半那个轻松、风趣、幽默、谈笑风生的富兰克林,我是陌生的、疏远的,不理解也不欣赏的。从没有与他长期和谐地相契无间地生活在感情世界,共饮一杯他亲手调配的马提尼酒,说说开心的玩笑话……我厌恶酒,我就那么生硬地拒绝沾沾他的酒杯。

假如我能更温顺一些,他会幸福得多!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不可挽回地逝去了!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她凝视着黑夜……小狗法拉伏在她的脚边。

这黑夜是美国的一个哭泣的黑夜……

星期六上午6时20分,火车经过弗吉尼亚州夏洛维尔市。曙光微明,又是明媚之春的一天。山茱萸遍布在森林里,像是一层淡红色的薄雾。杜鹃花和丁香花也到处盛开。不到四个小时之后,杜鲁门总统来迎接火车,于是护送遗体的队伍,沿着特拉华大道直行,然后转向西面宪法大街。罗斯福生前曾多次沿着这条路线去白宫,每次都是笑容满面,向着欢呼着的人群挥动他竞选时那顶旧呢帽。今天这里也有人群,而且人空前的多,但是寂静沉默,异乎寻常,只有24架“解放”式轰炸机从上空飞过时才把这静默打破。

这样全副武装的行列,在首都还从未见过。头戴钢盔的士兵在两旁人行道上整队肃立,一队警察驾着闪闪发亮的摩托车导引着队伍缓慢行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奏着肖邦的《丧礼进行曲》、《前进,基督的战士》和圣乐《撒尔》中的《哀乐》。然后是一营海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队列。还有坦克队伍、运兵车队、载着步兵的货车、陆军妇女服务队、海军妇女志愿紧急服务队、海岸警备队妇女后备队。“解放”式轰炸机又在上空出现——然后,覆垂着黑丝绒、载着棺木的炮车突然出现在眼前。它由6匹白马牵引,车后还有一匹乘马。马的眼睛都戴上眼罩,马蹬倒悬,指挥刀和马靴从马蹬倒垂挂着:这是阵亡战士的象征,自从成吉思汗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阿瑟·戈弗雷用无线电向全国进行实况广播。炮车经过时,他抑制不住,泣不成声。伯纳德·阿斯贝尔写道:“这样突然,它悄悄地到了你的面前。看上去那么小,只是一部轮子很大的车子,把那覆盖着国旗的长形的棺木,徐徐地拖过来。不知怎的,人们总想象它应该是庞然大物,但完全不是。它很小,像一般人的灵柩一样。”

队伍向右转入第15街,又向左转上宾西法尼亚大街,经过一群哭声阵阵的妇女——“啊,他离开我们了。永远离开我们了!我是多么热爱他呀!但是,我永远再见不到他了!”“上帝啊,他离开我们了,永远,永远,永远见不到他了。”——然后队伍进入白宫的西北门,来到北面门廊。海军乐队奏起了美国国歌,一位很矫健的人侧身离开队伍,走进总统办公室,那就是杜鲁门,已经开始视事。但几乎没有人注意他。人们的眼睛都盯着门口,看仪仗队抬进灵柩,走向白宫东厅,后面跟着总统的未亡人。

那也许是战争开始以来最肃穆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全国各地的百货公司都挂上了黑布。伯纳和贝利兄弟马戏团把日场取消。光在纽约就有700家电影院停止营业,报纸那天不登广告。甚至食品杂货店从2时到5时都关门停业。下午4时,丧仪在东厅开始,这时整个美国简直停息下来了。美联社、合众社、国际新闻社的电传打字机缓慢地发出“肃静”字样。公共汽车和汽车都就地在路旁停驶。电车静止不动。空中的飞机只是盘旋,着了陆的飞机在路道上就地停下来,并不驶向停机坪。无线电静然无声,电话服务也停了,连拨号声也听不见。在纽约市地下,505辆地铁就地停驶。到处都可以看到男人脱帽,妇女跪下来。一时全美国都肃静下来,就像在总统府邸大厅内参加仪式的200人一样。

罗斯福的灵柩安放在祭坛前面一块小的东方地毯上,上面覆盖着美国国旗。大厅四面都摆满百合花,足有3米高,使墙壁都遮盖不见,芬香扑鼻。罗斯福生前用过的轮椅,赫然摆放在祭坛的旁边,使人民看见就想起他克服困难的一生。杜鲁门总统进来时,人们忘记了起立。礼仪上这点疏忽,谁都没有注意到,连杜鲁门自己也没有觉察,或者即使他觉察到了,他也能理解在场的人还不能把他同他的崇高职位联系在一起,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是总统逝世了。当罗斯福夫人进来时,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罗斯福夫人建议来宾齐唱海军赞美诗。然后主教派教会主教安格斯·邓恩致悼词,并引用罗斯福本人演说词中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仪式完毕,主教为大家祝福时,已是下午4时23分。罗斯福夫人首先退场,接着在楼上总统卧室里,和女儿安娜吵了起来。

“安娜,老实告诉我,仆人们的议论,说总统咽最后一口气时,手挽着露西的手,眼睛望着露西,头倾倒在露西的怀里。这是事实吗?露西什么时候到小温泉的?她怎么会知道你爸爸在那里?安娜,到今天,你还不该告诉我吗?”

安娜伏在母亲的肩上痛哭起来……

“妈妈,我不知该怎么办,我不愿瞒住你却又不能告诉你。爸爸在米丝走后忍受的那种痛苦、寂寞——在繁重的工作后只是连声叹气,我在他旁边眼睁睁看着他精神沮丧……怎么办?妈妈你已经是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精神饱满地到处参加各种活动,一些朋友围住你。你从未考虑到爸爸的这种苦恼……

“我想我应该照顾爸爸的感情需要,我主动和露西联系,安排他们会面的时间和地点。譬如你到英国的太平洋战场后,我邀请露西来白宫陪爸爸,爸爸从德黑兰会议回来后到巴鲁克庄园去休息时,我也通知露西,她住在憩园,离得很近,她也去陪爸爸。这次从雅尔塔开会回来,爸爸的身体格外虚弱,到小温泉后,露西来陪他,并邀请画家为她作画,还有摄影家拍照,这都是露西安排的。妈妈,你说我说错了吗?”

母亲拍着女儿的肩膀,表示谅解女儿的心情:“帮助妈妈来处理善后的事情吧,我们要尽快迁出白宫!”

“妈妈,仆人们也在议论,说听到总统逝世的消息,第一夫人没流一滴眼泪!对人只说一句:‘我为国家比为我个人更感沉痛!’是这样吗?”

“是,是这样,这是老实话。当时,我只有这一个念头。没有流泪。确实,没有一滴泪。怪妈妈对爸爸无情吗?”

“不,我不理解你们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你跟爸爸都很可怜!我们不会如此。”

“当然,你们不会有我们这种经历。你们把结婚、离婚及孩子全然不当一回事。”

埃莉诺觉得两个人都对不起她。但她随后镇定下来,擦干眼泪,又下楼到东厅作最后的告别。一个军官把棺盖打开后离开了,只有埃莉诺一个人在那里,人们不知道她对丈夫讲了什么,她最终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轻抚了一下丈夫的脸颊,最后把一束玫瑰花放在灵柩里,灵柩从此封盖起来。

九个月以前,罗斯福曾经说过他的心灵呼唤他回到哈德逊河畔的老家去。现在,他终于要回去了。有两列火车在联邦车站等候,准备把他运往海德公园罗斯福的老家。第一列车将乘载罗斯福一家、杜鲁门一家、最高法院和内阁成员以及罗斯福的生前好友。第二列车将乘载国会议员、外交官以及新闻人士。9点30分,送葬行列又按早上走过的路线开回去。两旁军队肃立,人行道上送葬的群众鸦雀无声。

到了布朗克斯,他们又停了下来。当他们在离开莫特港口调车场时,第二列车就调到前面,总统的列车则调往后面。这个变动立即用电报通知哈德逊河沿岸等候着向总统致哀的纽约市民。黎明时,《纽约人》的“街谈巷议”栏记者,驱车到西点军校对岸纽约州的加里森村车站。他问铁路岔口的看守人总统的车什么时候经过。“到这里是7时半到8时,”那人回答说,“第一列车是国会议员,然后,大概25分钟后,总统专列就该通过这里!”人群已开始聚拢。其中有个男人带着一个直打哆嗦的小男孩:“你要把今天看到的一切,都好好记在心上。”父亲说。“天气冷得很呀!”儿子回答说。

过了一会儿,又开来了二三十部汽车,从“福特”到“卡迪拉克”都有。车里的人与其说是心里哀伤,不如说是感情激动。一批格伦克列夫寺院的长须教士也到了,穿着褐色法衣和僧鞋,排成一列,差不多和军队一样整齐。一位妇女紧张不安地说:“我看不见他就糟糕了。”一个男人要她放心。“他们看见我们,车子会放慢的!”

车子果然慢了下来。第一列过去后,第二列车的机车慢慢进入车站,后面飘着一缕白烟。男人脱帽,就像80年前林肯的灵柩通过这里时一样。人们清楚地看到那覆盖着国旗的灵柩以及守灵的仪仗队。

“我看见他了!”一个小女孩喊道,“我看见他可真清楚呀!”

“不,你看不见他的,”她的母亲不知该怎么说才好,“他是睡在美国国旗下面的!”但是那个小孩却一再说:“我看见他了!”

人群散得很慢,似乎拿不定主意下一步该干什么。当那位父亲和冷得发抖的儿子离开时,男孩说:“我全看见了。”那个人说:“那就好了!要把看到的一切永远记在心头!”马霍帕克、冷泉、霍普韦尔中转站、沃宾格尔瀑布、波基普西、阿林顿、欢乐谷——这些罗斯福本来愈走近愈熟悉的地名,一个接着一个走过了。星期日早上8时40分,机车在罗斯福庄园旁转入海德公园专用侧轨。机车一停,礼炮就鸣放。15秒钟后,又是第二响,接着第三响、第四响,直到21响礼炮鸣放完毕。然后,西点军校的乐队为前导,领着载着灵柩的炮车沿着坡度较大的土路蜿蜒而上。1870年詹姆斯·罗斯福开了这一条路,而他的儿子富兰克林老爱称之为“河业路”。那时那个小孩就在这个河边学会了游泳、划船,又在那阳光灿烂的高地上学会了骑马。而这时,一匹驮着空鞍、马具倒悬的马,正在缓步踏上河岸高地。在那玫瑰园里,3米高的藩篱后面,已经挖好了一穴新坟。准备在这里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他的亲属、高级官员、生前友好和邻居们都被护送到他的墓地上来。一队军校学员举枪致敬,六位战士把灵柩抬进玫瑰园里,罗斯福夫人跟在灵柩后面。在绿叶织成的棚架上出现了一个十字架。海德公园村主教派教会的牧师来为吊唁的人领祷。玛格丽特·杜鲁门在那晚的日记中写道:“仪式简单,但非常感人。”

棺木慢慢降入墓穴,牧师举起手说:

劳累的一生已经终止,

战斗的时日已成往事

生命的航船靠拢彼岸,航海的人终于上岸,靠上帝您的仁慈托庇,我们在此和您的仆人告别。

一架飞机在天空中孤寂地盘旋,军校学员整齐地前跨一步,鸣枪三响,号手吹起入息号。埃莉诺·罗斯福迟缓地离开墓地,回到纽约。她在黑色丧服上戴上当年富兰克林送给她作为结婚礼物的珍珠镶成的莺尾花形别针。她只用几个字就把围拢着她的记者打发开去:“一切都已成过去。”

同类推荐
  • 马到功成

    马到功成

    马云、马化腾历经江湖的腥风血雨,才分到了互联网市场的一大杯羹。2008年,阿里巴巴、腾讯市值已经高这百亿美元,“二马”笑傲江湖。同是搞互联网,一个“出语不凡”,一个“很粉很年轻”,都有着过人的本领和非凡的才能。
  • 点点梅花为我愁

    点点梅花为我愁

    胡适、张学良、林语堂、胡宗南、黎元洪、冯玉祥等,他们的名字,在那些年月里,如来势汹汹的风一样,四处激荡。爱,这是一个宽广无限的字。我只和你说,男欢女爱。给你看的,关于他们的,亦是男欢女爱之爱。没有比男欢女爱更叫人沉醉的东西了。也没有比男欢女爱更叫人忧伤的了。尘世最使人情不自禁沉醉的,往往最容易令人忧伤。可是,倘若爱了,忧伤亦是无比动人。当然,这份动人,不隔了时光之河回望,望不到。再说此书中的他们。我猜不出当你望见他们的爱情——也有一些人没有爱情,一生不明爱情为何物,仅有的是爱欲——当你望见,我猜不出你会怎样思想。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长征中的红军指战员3

    长征中的红军指战员3

    描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所经历的故事,在这漫长的艰辛征途中红军所表现出的种种英雄气概,记载了他们为祖国的解放所作出的种种牺牲,献身于革命的伟大精神,以及打过的一个个漂亮胜战的精彩片段,记叙了他们所立下的不朽的功勋。
  • 国际超级间谍档案

    国际超级间谍档案

    本书介绍了形形色色的间谍以其特殊的使命书写着人类的历史和现实。
热门推荐
  • 三生云起

    三生云起

    三生云起,祸乱初始,神魔仙的时代,转世三生,能否修成正果,成就无上长生之道,皆在三生。。。。。。
  • 微微一笑很倾城:你最想要的迷人气质修习课

    微微一笑很倾城:你最想要的迷人气质修习课

    女人的容貌是天生的,但是气质却是可以修炼的。本书结合诸多气质女人的修为,系统地阐述了培养女人气质的方法,既包含优雅举止、良好社交形象等外在气质的培养,又包括自信、律己、理性、独立等内在气质的修炼,帮助女性朋友打造出最迷人的气质。
  • 冒险女孩

    冒险女孩

    这是两个女孩冒险的故事,期间遇到各种事物,经历各种事情后,终长大,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 亿万首席深情不换

    亿万首席深情不换

    当年的地下卖场,他曾像天使一样从天而降,给孤苦伶仃的她一个家。他是天之骄子,商业龙头,却对她百般宠爱万般温柔。当她渐渐沉醉其中,却发现这不过是他报复的手段。她被捧上天堂,又摔入地狱,粉身碎骨身心俱裂。多年后,她凤凰涅槃。挽着丝毫不比他逊色的男子言笑晏晏,“纪先生,追我,请排队!”
  • 废柴玛丽苏

    废柴玛丽苏

    她是大陆第一美人,倾城之姿惊才艳绝却偏偏肆意江湖(误)他是帝国三皇子,邪魅风流却只对她一人情深似海(误)他是第一魔法师,冷酷无情却只愿意对她温柔有加(误)他是最高大祭司,温润如玉却放弃权势甘心守护她(误)看她在异世之间的爱恨纠缠,何去何从,谁才是她的最终归属请不要质疑,这个她绝对不是我本文建议更名《我与玛丽苏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好了,总之就是一个没有魔法天赋却穿越到魔法世界同时怀揣着拯救地球美好心愿的路人甲的吐槽生涯
  • 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本书阐述了人们面对恋爱、失恋、婚姻时的两难境况,作者在《酒宴记》讲述了五个青年男子不同的恋爱观在《曾经男人的三少女》中,三个被勾引的少女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我看婚姻》中,作为已婚男人的作者表面上颂扬婚姻,其实是呼吁人们看清婚姻的本质。
  • 上海滩·1843

    上海滩·1843

    上海,在1843年之前,只是中国众多小县城中默默无名的一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用船坚炮利将它轰成了一座贯通东西的新兴之城。从此,上海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古老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窗口。184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立墨海书馆,现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上海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根据地;184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出现在上海滩; 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上海租界,上海逐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1843年,上海开埠,曾经的滩头成了中国最洋气的摩登之都,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激荡,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史,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历史进程。它,是一座见证了近代中国跌荡沉浮的城市!
  • 地仙之祖

    地仙之祖

    混沌初开,盘古寻得神斧,一气开天,力竭身陨,化为天地。道祖鸿钧于混沌中寻得造化玉牒,悟得无情,化身天道。洪荒之时,共工怒撞不周山,天塌地陷,人母女娲炼制五彩石,以身补天。圣人皆身陨,天若再塌,又由谁来补天?
  • 重生之豪门巨商

    重生之豪门巨商

    1977年的香港时局稳定,经济腾飞,百业昌盛,英资还占据主流地位,影响无处不在,怡和、太古、和记、会德丰横霸商界,渣打、汇丰两大央行领控金融,但是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中国商人并没有在群狼环伺的条件下所退缩,不管多大的困难,一小批时代华商还是开始慢慢崭露头角,随着大陆十年浩劫的结束,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也即将降临在香港这座繁华之城。风云莫测的年代,在这场由华人兴起的盛宴中,华商们不甘屈居于人,纷纷拉起了属于他们的大世之争,在香港这弹丸之地刮起了一股股财富的风暴,其中有人倒下,也有人紧紧抓住机遇,不仅成为世界级的商人,更开创了一个个百年的世家豪门、、、、、
  • 桥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