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2000000031

第31章 蒋介石评说国民党文职官僚(1)

邵力子

“凡自称尊重信仰领袖者,如闻他人诬谤其领袖而不亟起纠正制止,反以中立自居或默认其说,则其尊重与信仰皆为不诚!”

(《******和他的六个秘书》,第37页)

〔邵力子〕(1880—1967)又名闻泰,字仲辉。浙江绍兴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早年创办报纸宣传反清革命和民主思想。1924年—1936年曾任黄埔军校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曾任国际反侵略同盟中国分会副主席,国民外交学会会长,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49年4月,与张治中等组成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赴北平与****代表团举行和谈,和谈破裂后,留居北京。随即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是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中苏友协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当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

〔解读〕

1928年1月4日,******在第一次下野之后再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4日,蒋又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权和军权。很快,邵力子被任命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总司令部秘书长,这以后,邵和陈布雷等一起为******起草文稿,在匡扶******于新军阀混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31年春以后,邵力子逐渐萌生辞去******总统府秘书长的念头。跟着******作了几年秘书长,他觉得自己与蒋很多地方越来越不合拍了。******用人的条件,要么是黄埔军校学生或教官,要么是浙江同乡。邵力子对此看不惯,他曾一再向蒋提出要“开诚布公,用天下人才,办天下大事。不能自分略域,示人不广。”可******却骂他“太老实了,所以容易上人家的当”。******加紧剿共,邵力子也很反感,他提出意见,也被蒋训斥。“九·一八”事变后,他公开发表谈话,以为国民党中央应引咎自责,自我检讨,主张不打内战,准备抗日,但却又被蒋骂了一通。邵力子几次向蒋提出辞职,蒋感觉邵虽对自己忠心,但太好提意见了,遂对邵说:“力子先生帮了我几年,现在你年纪大了,有机会我推荐你去做地方官。”

是年年底,******委任邵力子为甘肃省主席,1933年4月,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张学良活捉******的同时,杨虎城也把西安城里的邵力子等在省政府和中央大会拘禁起来。

邵被带到杨虎城处。10时左右,张学良来找邵,说:“邵主席受惊了,请不要害怕,我们是对蒋委员长‘兵谏’,要求抗日救国。现在蒋委员长已到新城大楼,一定要促他反省,保证他的安全……目前最重要的是劝蒋接受抗日的要求,我们是愿意接受委员长的领导的。但他现在怒气极盛,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并且拒绝进食,也不肯穿送去的寒衣,请您去劝。”

于是邵力子在杨虎城侍卫营长的陪同下去见蒋,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第二天上午邵力子受张学良之托劝蒋移居高桂滋师长新宅,并说:“委员长请稍息怒气,使汉卿得尽所言,汉卿的话也绝非全无可采之处。”蒋听此很不满,拿出领袖的架子讽刺说:“凡自称尊重信仰领袖者,如闻他人诬谤其领袖而不亟起纠正制止,仅以中立自居或默认其说,则其尊重与信仰皆为不诚!”邵力子知道蒋开始怀疑自己了。

这时邵并无活动自由,出来见张,只能劝张、杨都耐心工作,务必达到“保其安全,促其反省”的目的。第三天******的洋顾问端纳来西安,蒋移居高宅。邵力子后来写到:“关于蒋移居的事,我心中有些疑怪,为什么张本人坚请,我又代张力劝,蒋都坚决拒绝,只隔了一天,而蒋即听端纳的话接受移居呢?”

陶希圣

“知我心者,陶希圣也。”

(张希贤等编著:《******和他的六个秘书》第16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54年)

〔陶希圣〕(1899—1988)湖北黄冈人。1922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宣传处长,《党军日报》主编,中央独立师军法处长。1928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是年底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并执教于复旦大学。1931年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7年任国防参议会参议。1938年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是年12月参与汪的投降叛国活动。1940年初在香港披露汪伪与日本签订的密约内容。1942年初返重庆,任******侍从室第五组组长,次年任《中央日报》总主笔。1947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9年底退往台湾,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1988年6月在台北病死。著有《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国政治思想》等。

〔解读〕

陶希圣,这位学业优秀于1922年毕业的北大学生,凭其深厚的史学、法学功底和“锦绣文章,字字珠玑”,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名噪一时,并深受“纯谨儒者”陈布雷的青睐,1937年陶希圣脱离学界,正式步入政坛,侧身国防参议会。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夕,陶希圣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自此,陶希圣一头栽进“低调俱乐部”,和汪伪集团一起和弦了一曲媚日的调子。也许是缘于重庆中统特务的策动,也许是他感到当汉奸也当不出一个名堂来,但他确实感到汉奸这顶帽子的分量。1940年初,陶脱离汪精卫集团,逃抵香港,揭发了日汪密约,表现出“迷途知返”,“反戈一击”的姿态。

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陶希圣已难再寓居香港,乃经桂林重返战时的陪都重庆。1942年初春,******突然任命陶希圣为侍从室第二处第五组组长,加以重用。这在重庆的高层政治圈中,引人注意。

陶希圣进侍从室不久,便有一名叫何兹全的学生,一位专攻历史的学者力图劝他旧日的老师,不要待在侍从室为蒋捉刀,最好回到大学去教书,继续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做学者而不做政客。

陶希圣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今天能够进到侍从室,使原来要骂我、打击我的人,现在也得说上两句恭维话了。如果我陶某到一个什么大学去教书,那人人都会踩上我几脚,指着我的脊梁骨骂大汉奸!”

******不避嫌疑,让陶当第五组组长,有他的用意。侍从室第五组原是专为蒋研究外交、内政、军事和经济等大事的重要机构,组内储备着一批颇有才干的智慧人物,犹如一个国策设计组。但到后来,这些储备人才受蒋器重,陆续被派出去担任各方面的要职,于是几经变动,第五组逐渐成了陈布雷撰写******文告的辅助班子。

其时,蒋踌躇满志,正欲将自己思考成熟的一篇腹稿整理成书,主要的用意有两点:一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直接参战,日本战败势头渐露端倪,因而******要亲自勾画出一幅战后重建中国的宏图;二是其时美英两大国已告知中国政府,放弃在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特权,并重订平等条约。这便使******感到国父孙中山的遗愿终于在他统治期内得以实现,中国的命运从此可展开新的一页。所以他在《中国之命运》出书前夕,也即中美及中英新约签订(1943年1月11日)之时,发表文告,不无自豪地说:“我国自清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蒋原拟该书由陈布雷执笔,但陈身体不好,每天的日常工作应接不暇,陈便向蒋推荐了陶希圣,蒋也认为除了陈布雷之外,也许只有陶希圣能写成此书,从这个考虑出发,蒋也就决定调陶到侍从室了。

《中国之命运》一书的要旨,正是按照这两方面由陶希圣作了充分的发挥;而书名也以孙中山“国家之命运在国民之自觉”这句名言而援用的。

《中国之命运》这本书完整地表达了******集团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对内外政策,从理论上更加完备了中国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

******阅罢,击案叫好,对陈布雷说:“布雷,知我心者陶希圣也。你没有枉荐此人。”

臭名昭著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于1943年3月以******的名义发表了。通篇成书仅花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

张冲

“赴义至勇,重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张令澳:《侍从室回忆录》,第7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张冲〕(1904—1941)字淮南。浙江乐清人。1923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转入哈尔滨政法大学,在东北秘密开展国民党工作。1923年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特派员,后调南京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奉蒋命在南京、上海与共产党代表潘汉年会谈合作抗日事宜。1937年3月参加庐山国共两党最高级谈判。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处长,兼行******俄文翻译。参与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与******等****代表来往甚密,为维护两党团结抗日奔走、努力。1941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同年8月在重庆病逝。

〔解读〕

“九·一八”事变前后,“攘外必先安内”是******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然而日本对于******的媚外妥协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加快侵略步骤,由关外而关内,由鲸吞东北三省到再想一口吃掉华北。******也逐步对日本采取较明显的对抗,决心“死里求生”,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急于改变对苏联、****的政策。这个过程中,张冲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张冲熟谙俄语,通晓苏联事务。早在1934年奉陈立夫之命去德、意及苏联作了一次详尽的考察,他认为苏联已决定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其在远东的对策也将以联蒋抗日代替以往的助共反蒋,遂建议政府要积极领导抗战,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国际上的同情,苏联一定会援助中国;从中苏两国在远东利益一致出发,同苏联商谈建立两国对日军事同盟。这一计划得到******的默许,次年张冲与陈立夫赴欧进行漫游考查并等待苏联的答复,由于苏联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半年之后,为了打通国共谈判的渠道,张冲受陈立夫之托在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寻找“伍豪”(******化名)的寻人启事。经过一番周折,******、潘汉年和张冲取得了联系。6月,张冲随即邀请******、潘汉年去莫干山,同正在那里休养的******面谈合作抗日的一些具体事宜。以后潘汉年与张冲保持单线联系。10月19日,双方就******的要求及****的态度进行会谈,亮出了合作条件,取得了一定的谅解,为以后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但为了避免使日本方面生疑,国共两党的往来还是采取秘密的方式,此时的张冲开始受到******的重视,成为蒋同延安及莫斯科联络的专使了。

1937年2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三中全会对此进行了讨论,初步通过了一项与****提议相合的决议。4月底,张冲奉命飞往延安,与******、******等进一步深入讨论实现两党一致抗日的各项具体问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而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乃于8月14日发表对日作战宣言,全面抗战终于爆发。这一年的9月13日,中央通讯社发表国共合作的谈话,承认****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为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这年的11月,国民政府派以杨杰为团长、张冲为副团长的代表团飞抵莫斯科,碍于当时苏日关系,此行不称“军事代表团”,而冠以“实业考察团”作掩护。

在1935年,斯大林还不愿同中国订立军事同盟条约,致使陈立夫、张冲未能去莫斯科,但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斯大林认为中国军队可牵制日军的主要力量,减轻对苏联的压力,因而十分重视中国的抗战。1937年8月21日,全国抗战一星期后,两国即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这次中国实业代表团到达苏联后,斯大林又在11月12日单独接见了张冲,谈话从下午7时半至午夜12时。以往即使是驻苏大使,有要事也只能和外交部打交道,难以见到斯大林,从中可见斯大林之重视。

斯大林表示,苏联对日作战的时机尚未成熟,但他理解中国目前独立抗日的难难处境,希望中国政府能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至于中国急需的各类作战物资,苏联保证继续给予支援,供应量随形势发展而扩大,接着又谈了不少援助项目。

从苏联回来以后,张冲被任命为军事苏联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1938年,国民政府迁到武汉,从这时开始张冲的身份完全公开,他不但继续从事国民党和****的联络工作,而且又担负起协调对苏关系和处理军援的重要任务。在处理这些事务方面,张冲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这一年,经他建议,在武汉成立了中苏文化协会,协会请孙科担任会长,陈立夫为副会长,张冲自己则充任协会理事长兼总干事,不久协会开办了俄文专修学校,张冲又担任了校长一职。俄文专修学校为抗战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俄文人才。他还亲自出面,联络国共双方的一些重要会议,协调两党抗日决策。

张冲跟****人士来往密切,尤其与******私交甚深,但这并不能影响其对国民党的忠诚和******对他的信赖。

同类推荐
  • 旧闻新知张爱玲

    旧闻新知张爱玲

    本书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的爱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面面。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进行议论,展现出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本书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本书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简略。
  •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 歌德

    歌德

    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 一代战神:韩信

    一代战神:韩信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金庸传

    金庸传

    金庸的笔下世界道尽人生真义,金庸的现实世界写尽人生传奇,金庸迷倒了天下华人!有人说:有井的地方就有柳永的词,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却不知他的人生比他的小说更精彩。他经历过寻梦的困惑与执着,经历过打拼的挫败与辉煌,经历过情感的失意与恬淡。最后,他如同一个历经世事的大侠,看淡了时间的风云变幻,放下名利,成为一个传奇。他赤手空拳闯荡香江,用一支妙笔写出了一片锦绣人生。他有过他的青春梦想,有过他的美丽初恋 ,今天我们再次提及,不愿它成为一段被掩埋的故事。本书以金庸的人生故事为主线,结合他的经典作品与经典人物,为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武侠大师。
热门推荐
  • 三国之占山为王

    三国之占山为王

    未来时刻,三国虚拟现实游戏开启!李风扯起大旗当山贼,看谁不爽就抢谁。前期抢玩家村庄,中期抢系统城市,后期抢天下。李风说山贼有三抢,抢人,抢钱,抢天下。且看身为黄巾渠帅的他,怎样面对虎狼一般的中央汉军。这是一本超级爽书,看了绝对不会郁闷、绝不会寂寞、绝不会空虚的爽书,就是那种即使吃了亏也能拣到好人卡的爽书。不会有都市的狗血,有的只是游戏!抛弃传统建设流,走一条掠夺之路!游戏的路上,充满着掠夺!武将万人敌,谋将移山海,大汉天朝路,神州任我行!本书剧情为虚构架空,仅为娱乐。网游小说,其实就是玄幻小说所谓的穿越流,与网游小说有什么不同呢?唔,除了网游小说里谁都可以无限复活外。本书读者QQ三群:67724378(空)四群:71216870(空)欢迎喜欢三国游戏、武将、历史的各位读者进入讨论
  • 崛起夺天

    崛起夺天

    炼者本就是逆天行事。不敬天,不敬地,不敬神,只信自己生来岂能庸庸碌碌,我定与天夺势,与神共存,永恒不灭,威凌众生
  • 凶楼鬼事

    凶楼鬼事

    一份绝密档案的被启封,引出一段匪夷所思的大事件:旷世动乱造就了邪恶女魔头,附身于神秘诡异的涉外大厦,发动狰狞凄厉的鬼哭狼嚎,营造吞噬活人的鬼屋,跪拜在杀人视同草芥的邪教麾下……穿越生死的冥使,潜伏人间的地仙,活在神秘世界中的无数异能特工联手出击,最终正义战胜邪恶,黑暗被光明驱逐。
  • 兽无疆

    兽无疆

    人太有才遭天妒!生于兽魂世界,却偏偏又出生在弱小的九州大陆,天才因此蒙尘。十年间,李东林四次夺魂接连失败,又遭飞来横祸。但那又能如何?我若未死,何惧苍天!七年后,李东林笑了笑:“我是废物,但也是天才。”当天上掉下一条龙,而且是一条大金龙,从此,我要做盖世英雄!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复仇后的我爱累了

    复仇后的我爱累了

    复仇的锁链摘下了,但是她的觉醒,他们的失忆,真的是好事吗。。。“。不是我不爱你而是我真的爱累了,”“没事,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真的等得起吗,哪怕是我变成另一个人,”“嗯我们会永远的”这本本是复仇女神的爱情,可是因为后面的剧情不再适合这个名字,于是零决定还是改一下名字吧,但是还是希望大家的支持呀!
  • 逃亡之误闯异世

    逃亡之误闯异世

    一个天才高中生误打误撞修成仙,各仙派为了拉拢于他动起了抢劫功法的念头,使他产生仇恨,在一次报复性偷盗时,被上古酒仙擒获,并带回天宫行刑,在不屈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赌博,运用法力强行传送,导致转世重生,开始了他的异世之旅。
  • 兄弟,你怎么看

    兄弟,你怎么看

    兄弟情,如手足,不论他待你如何,只要你认定他是你的朋友,就永远不离不弃,至死不变。
  • 鬼面小丑

    鬼面小丑

    一个穷小子在意外或得一本书后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或许你会说狗血,其实还有更狗血的!金钱,权利,美女,纷纷扑面而来。。。
  • 小人大道

    小人大道

    “卒”怀虎胆是勇士,一往无前洒热血。“马”踏灵步乃战士,一波三折追胜利。......蛇有蛇路,鼠有鼠道,且看小人如何逐大道。
  • 罗隐世界

    罗隐世界

    一个少年,为了自己,打开末世求生录为了爱与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