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小杂感》这样写道: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可见,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遍地都是无名故事。
辗转到2007年元月,林秋雨办结了部队那边各种组织关系、人事关系、财务关系,转业回到家乡扬州,等待军转办的统一安置工作。
与此同时,开启了故乡回忆之旅,每天带着奶奶大街小巷闲逛,吃富春、吃冶春、蒋家桥、六必居,瘦西湖、大明寺、东关街、虹桥房、京华城,哪里有美食、哪里有美景就出现在哪里,奶奶也像一个老小孩一样跟着林秋雨东奔西跑,在林秋雨的鼓动下穿上大红大绿的旗袍,缝景就要林秋雨给她拍照留影。
“维扬原创“,是扬州本地门户网站的文学原创版块,聚集了一帮本土文艺青年,也算是本土的一个网络文化高地。
人以群居、物以类分,林秋雨闲置在家等待军转部门安排工作的期间,上网浏览了“维扬原创”,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感觉立马就能融进去,站稳一席之地。
其后林秋雨以母亲之名“菱花”作为网名,整理更新自己的作品,陆续发表在“维扬原创”版块,和大家通过网线,打成一片,很快认识了几个网友,网名分别是“西风”、“苏扬”、“九道门”、“判官”、“绿儿”、“轻轻挥手”、“轻骑兵”、“红袖”等。大家只见其名,不见其人,以作品树名排位,倒也很欢乐。
历朝历代,文人相轻,相爱相杀,很快林秋雨发现,“维扬原创”网罗了本地三教九流的文人骚客,是文艺青年们的集中营,各路现实中人马披着小马甲粉墨登场,有些人生活中本就互相相识的,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难免跟帖互厢吹捧一番;也有不相识的,由于观点不同,开贴互掐,约架撕X,掐到最后有的变成了好友,铁哥们儿的那种,也有的变成了世仇。
“维扬原创”也不乏一些高品味的写手和高品质的作品,其中网名版主苏扬(网名九道门)就是大神级写手,连副版主姜素素(网名:西风)也难得的一副谄媚姿态对他恭维。苏扬不写风情、不撩风骚,大多写处世哲学感悟,列数其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如数家珍,什么“孔门十哲”、罗素、黑格尔、柏拉图、亚里斯多,作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很多文章都收到众人的追捧和关注,文章一看标题就很有格调,像《笑对一路风尘》、《清水摇不浑》、《夜品香茗意无穷》、《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关掉你的命运论》,现在回头看看,算是一届鸡汤鼻祖大师。
林秋雨竟然也很快被圈粉,一一翻阅细读苏扬过往的作品,每逢苏扬贴上新作,也跟随众人一样回帖叫好,好多小姑娘直接赤裸裸地跟帖:“九道门哥哥,你好有才,我要跟你生猴子!”林秋雨暗自揣测他格调那么高,一定是个冷酷洒脱之人,追随的人很多,而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文青,很难引起他的关注吧!
在等待军转办安置工作的大半年里,林秋雨最热衷的还是提笔创作,梦笔生花,很快进入创作的状态,继续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长篇小说,一股清流引起版块里一大帮人关注。很多人都好奇,版块突然就来了一个特能写的人叫“阮菱花”,文笔清秀,激昂澎湃,一股正气,貌似当过兵,写了好多部队文工团的趣事。
其间,她还专程走访了少年宫二胡乔老师,乔老师依然孤身一人,没有成家。闲的无聊的时候,喝点白酒,坐在少年宫门前石阶上,悠然自得地拉上一曲二胡《二泉映月》,有些悲凉。
林秋雨拜访他,跟他了解自己母亲和父亲相识相恋的浪漫故事,写成了《我的父亲母亲》的中篇散文小说,后来发表在一个知名杂志《读者》上。
乔老师欣慰地说:“秋雨啊,你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音容笑貌跟你娘一个样!”
林秋雨笑嘻嘻地对乔老师说:“乔老师,你把我当你的女儿吧,我将来为你养老送终,你不要担心,我会经常来看你的。”
乔老师说:“如果,当初你娘能放下烈士遗属的光环,或许能接受我,或许会过得好一点,不会那么早就郁然去世。”
“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现在的价值观来评价她那个年代的思想观念,烈士遗属是她最珍贵的羽裳,她不可能放下的。”反倒是林秋雨劝慰乔老师。
此后,林秋雨把乔老师当成自己的一个长辈,时常来陪陪乔老师,偶尔跟他一起喝点小酒,一起坐在少年宫的石台阶上拉一曲,一老一少,拉二胡竞技,特别是拉《赛马》,两人用二胡模仿马的嘶叫声,此起彼伏,万马奔腾的欢愉,成为少年宫门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有了林秋雨的陪伴,乔老师笑颜常开,不再拉悲凉的曲子喝闷酒,和林秋雨一起拉欢快的二胡演奏,例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奔驰在千里草原》、《赛马》、《骏马奔驰保边疆》等,特别是一曲《战马奔腾》,爷儿俩拉得特别有感染力,传神地把战马奔腾的景象如浮雕一样凸显。
多少路过的人驻步观望,感受这跨龄父女俩的表演。纷纷赞不绝口,说:绝了,这父女俩,都拉了一手的好二胡,难得一见。久而久之,竟也吸引了一堆粉丝定期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