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9900000046

第46章

司马光做官后研读了很多历史著作,在学习钻研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古以来的历史著作虽然卷帙浩繁,但却没有一部上下贯串的通史。另外,在司马光看来,各种各样的史书实在太多,皇帝看不了,如果编一部通史,也可给皇帝读史书提供点方便。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自己动手来编一部,打破这个尚无通史的局限。他参考了众多的历史著作,花费了2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从战国到秦末的史书,按照自己的设想,给书取名为《通志》。《通志》编成,正是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就把这部书献给了英宗。英宗读过之后,觉得大开眼界,对自己治国理政很有帮助,就下令为司马光专门设立了一个书局,让司马光全权组织编写人员,准许他们借阅官府的藏书。英宗的支持使司马光得到极大的鼓舞,他立即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刘和、范祖禹等做助手,组成了一个编写机构,把《通志》写下去。

到了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又把新编好的一部分稿子献给神宗。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读了司马光的稿子后,更是高兴。他认为司马光的书,不仅可以帮助做皇帝的人了解历代的盛衰起落,而且这种起落盛衰,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人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所以,神宗就把《通志》这个书名改为《资治通鉴》。“资治”是帮助治理,“鉴”的原义是镜子,用来表示警戒和教训的意思。后来,人们又把《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王安石受神宗器重,回到朝廷主持改革的时候,司马光是翰林学士。由于司马光思想保守,就开始与王安石谈不到一起了。后来,王安石被升为宰相,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司马光不仅一条也不同意,而且还拼命地反对。由于司马光的学识和影响以及他反对变法的强硬态度,他竟成了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同老朋友完全闹翻了。于是,司马光就向神宗辞职,离开京城到了洛阳,一心编写《资治通鉴》去了。司马光前后一共花了19年,才把这部著作全部写完。

《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也就是按照历史年代的发展顺序,逐年写出历史上每年发生的大事。记载了自公元前4D3年到公元959年,即从战国始到五代十国止的1360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材料丰富,剪裁有致,考证严格,而且文字精练,富于文采。历史上,《通鉴》与《史记》齐名。

●苏东坡多才多艺

在大宋朝这个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中,苏东坡(即苏轼,因其号东坡居士,故又称其为苏东坡)可算是当时最浪漫和富有个性的人物,他的诗、词、文写得纵横开阔,意脉流畅。尤其是在词的创作上,苏东坡贡献更大,开创了一个新的词派,使词的面貌焕然一新。词是自中唐从民间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苏轼所处的时代,前后已有了300余年的历史。虽然出现了不少名家名作,但词一直被认为是“诗余”,是“小道”。因此,词的题材非常狭窄,特别是唐五代,词一直流连于花与樽酒之间,大都写离别的伤感、男女的爱情,形式上处处受到音乐的束缚。而苏轼的词,在内容上却完全打破了题材上的束缚,各种生活内容尤其是反映农村景象和生活的题材,在苏轼的词中都有反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苏轼因此开创了一个新的词派,叫豪放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槽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写出了苏东坡面对自然、感怀今昔的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了他飘逸旷达的精神。词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但是也反映了苏东坡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有一次,苏东坡问一个唱歌的人说:“我的词与柳永(宋朝著名词人)的词相比,怎么样?”那人也是个风趣的人,回道:“柳永的词,只适宜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拿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名句);你的词,须要关西大汉,手拿铁板,高唱‘大江东去’。”这个回答十分形象地说出了苏东坡的词与另一词派(婉约派)的区别。

除了诗、词、文之外,苏东坡还是个大书法家,他擅长行书和楷书,吸取了前人许多名家的特长,且能自创新意。他用笔丰腴跌宕,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的情趣。苏东坡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至今仍有不少人在学习他的书法。

苏东坡虽然多才多艺,但为人刚正不阿、黑白分明。在宋朝王安石变法前后,不论是变法派当权,还是顽固派当权,他都坚持不随波逐流。因此,他一生中有大半生的仕途不顺,屡遭贬放。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东坡蒙大赦回到常州后,便一病不起。次年,这位百年难求的文坛大才子就与世长辞了。他给后人留下了《东坡集》《东坡后集》以及《东坡乐府》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欧阳修“文学变革”

欧阳修,字永叔,吉水(在今江西)人,出身于低级官吏家庭。欧阳修幼时丧父,家中贫寒。欧阳修从小聪明好学,他的母亲便用沙土当纸,以棍做笔,教儿子习字,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后来,其母带欧阳修投奔在随州任推官的叔父欧阳哗,方使欧阳修所受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也使北宋文坛最终出现了他这样一位文学大家。

欧阳修到了叔父家后,更加好学,看书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从柳开、穆修到石介,复古主义的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完全把文学看做道统之附庸的倾向。而欧阳修却与之不同,且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此外,他还认为文具独立的性质。

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中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散文创作的成就

(一)功能的加强和题材的完备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它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

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骄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

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

(二)平易纡徐的文风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纤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篇一段。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清明上河图》传世

大宋王朝时,经济发达,都城汴京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繁华都市,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还有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虽然后人已经无缘得见当时的盛景,但一位画家用他的如椽巨笔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卷,这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山东东武(今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学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在位时供职于翰林图画院。《清明上河图》是他存世的唯一画作,描绘的是汴京夏末秋初的景象。“清明”一词,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而不是指节气的名称。

画面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大桥西侧有许多摊贩和游客。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将它呈献给了赵估。赵估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他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很可惜,这段原画现在已经遗失了。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9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更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曾经5次进入宫廷,4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现在则安稳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供人们欣赏研究。

●大宋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历城(今济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易安体”,被推为“词采第一”,以刚柔相济、柔美见胜,是一代婉约派词宗,诸多诗词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奸臣宰相蔡京的打击。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她18岁那年与赵明诚结了婚,夫妻俩相敬如宾,除都能诗善文外,还共有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的嗜好。及至赵明诚步入仕途,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还因此特意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进行有序的摆放。

过了几年,赵明诚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李清照留在家里。李清照就用词的形式写信?给赵明诚,这些信文辞优美,饱含着感情,赵明诚看了非常感动,也常常写词给李清照。有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一个人在家里饮酒、赏菊,觉得丈夫不在身边,很寂寞。她马上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词,叫《醉花阴》:薄雾浓云秋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李清照想丈夫赵明诚想得发愁,身体也因为吃不下、睡不好,比菊花还瘦。

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了赵明诚。赵明诚非常感动,觉得写得太好了。他决心要写一首比他妻子写得还好的词,就关起门来,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终于写出了50首词。赵明诚把李清照的那首和自己的50首混在一起,给他的朋友看,让他评一评哪一首最好。结果,他的朋友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句写得最好。李清照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但在战乱的年代,要想整理和保存这些文物谈何容易。当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不久,金兵四处剽掠,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巧车。而随着金兵南下,凝聚着李清照所有心血的家中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为灰烬。

南宋建立后,赵明诚被派到湖州当知府。兵荒马乱,李清照未能随他上任。临走的时候,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赵明诚说:“瞧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样。”李清照神情凝重地点点头。然而,两人谁也未曾想到,赵明诚此一去,竟与李清照从此阴阳两隔。

丧亲之痛让李清照日渐憔悴,每想起死去的丈夫,李清照都会柔肠寸断。当时,金兵南犯,李清照一孤寡妇人不得不四处逃难,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就这样苦苦地支撑着。为了文物不致散失,为了完成丈夫生前的遗愿,她想尽快追上南移的朝廷,以捐献的方式使这些文物得到保护,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逃跑的宋高宗赵构。李清照先流落到衡州,后又到了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20000卷书、2000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面对国破家亡,珍贵文物散失,李清照用诗歌控诉对赵构等投降派的不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振聋发聩的《绝句》慷慨雄健、掷地有声,是对苟且偷生者的最大嘲讽!

●千古绝唱《示儿》诗

千古绝唱《示儿》诗是陆游写的。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时的陆游经历了北宋灭亡的国恨家仇,也看到、听到了很多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可歌可泣事迹。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29岁那年,他参加了两浙地区的考试,中了第一名。宋孝宗赵眘刚即位之时,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事业。于是,赵眘任用老将张浚做枢密使。张浚请朝廷发布诏书出兵北伐,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当时陆游在枢密院做编修官,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才能。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在今安徽)被金兵打败,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后,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又在赵眘面前大肆攻击张浚,还说张浚用兵是陆游怂恿的。不久,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到山阴老家。

同类推荐
  • 尽显繁荣(1990-1999)

    尽显繁荣(1990-1999)

    本书主要介绍了1990年到1999年这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涉及我国的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党的政策,经济发展,港澳回归等等。
  • 重生之问鼎三国

    重生之问鼎三国

    建安元年,孙策出兵江东,占领丹阳、会稽两郡。而此时,主角刘基穿越为扬州刺史刘繇的长子。面对虎据中原,人称乱世枭雄的曹操,四处流浪,却暗藏心思的刘备,子承父业,雄霸江东的孙策。他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把握机会,力挽狂澜,在这纷争乱世占得先机?群雄逐鹿,江山美人,铁骑纵横天下,谁人能敌?
  • 南国大诏

    南国大诏

    天宝七年的中国版图之上,大唐、吐蕃、南诏三雄并立。十二年前,南方少数民族国家南诏,新君登位,国邦几定,政权飘摇。南诏为保生存与吐蕃和亲,不料公主遭奸人构陷,受尽凌辱。一位京城皇子,私夺兵符,发兵吐蕃救公主,南诏七万英魂战死金沙江。十二年后,皇帝膝下六个皇子和一位公主,围绕至高皇权展开夺嫡,社稷混乱,民不聊生。隐藏着巨大身世之谜的西山医阁阁主周夫子,书生样貌,智谋无双,一路伴随大理寺纠察使彭辉,拨弄风云、搅刹乾坤,斗尽万险千难,最终辅佐明君上位的故事。
  • 一九零零

    一九零零

    国与国之间从来是以实力说话,所谓的正义都不过是披在利益身上的一张画皮。一九零零中华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年,也是所有列强集体表现他们无耻面目的一年,而经历了列强们极端贪婪的掠夺打压、分化瓦解后,祖国政治、经济完全崩溃,自此进入一场军阀割据、外敌入侵的悲惨历史。意外穿越至东北的沈飞,在日俄互相倾轧下的东北,他又能不能在夹缝中谋取一线机会,扭转即将到来的历史呢?一九零零,一个崭新的世纪将重新开始!-----------------------------大头另有一本VIP作品《乱世草头王》已经完本,在各位书友等待本书的时候,不妨去消遣一下!呵呵!
  • 大唐我是阎王

    大唐我是阎王

    2019年大年三十的夜晚,本是合家团圆之夜,一起看春晚嗑瓜子放鞭炮,享受一年忙碌的的成果。可是在这夜色之中一支神秘的队伍正在机场悄然集合,他们就是华夏中最神秘的部队龙组......机缘交合下,主人公重生到了大唐,做了李世民的二子李宽...面对将来的一切,他如何翻云覆雨......且看历史中没有李宽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趣说万事由来

    趣说万事由来

    水有源,树有根,大干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由来。各种各样的事物,经过时间的打磨,最后静静地置于我们身边,用自身的存在,讲述着自已不平凡的故事,证明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环顾四周,各类事物围绕在我们身边。追本溯源,谈古论今,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万物之中,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则与历史紧密相连,独领时代风骚,开创时代潮流。无论其影响大小,有趣的永远是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 天才相少

    天才相少

    风水奇术,穿越现代!!一代相门天才,闯荡都市修真!!出神入化的风水相术,精彩纷呈的都市故事!!
  • 回首都还在

    回首都还在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十年来/离家求学/千里翘首/叹昔承欢亲膝下/不忍一分消瘦/夜已深/欢梦添愁/至亲弃我至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万千恨/从何剖/稚颜不再心慌否/白网鞋/儿童节/阔步昂首/而今泪满却难流/留取心魂相守/一生一世为谁候/天长地久言犹在/怎忍风刀霜剑徒留/可仍盼/带我走
  • 像男人那样思考 像女人那样行动

    像男人那样思考 像女人那样行动

    本书分为恋爱篇、婚姻篇、沟通篇、相处篇、事业篇和友谊篇等七个章节,分别从社会生活中的七个方面,阐述了男人与女人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以及可能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同时,也针对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提出了如何认识、理解和解决这种差异的方法。
  • 异界蛇王

    异界蛇王

    一个普通人,偶然得到血河老祖的一点传承穿越到了异世,附在了一个半蛇人的身上,被人类当成异类不被接受,被蛇人族当成异类不被接受,半蛇人是被遗弃一族,永远遭受着别人的打压、歧视。“我的一生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带着遗弃的一族打拼出一块生存的空间,第二让世界降临如末日般的灾难吧,这样那些所谓的种族,也就再也没有歧视别人打压别人的时间与心思了。。。。”——半蛇人白弃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耀世拳皇

    耀世拳皇

    倘若日月遮我眼,敢教天地换新颜!本是寒门孤子,却偏要寻那登天之途。阴谋诡计,利诱威逼,当一个个危险来临,是选择放弃心中坚持,还是用这双铁拳,打出一片新的天空....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冥想镇

    冥想镇

    绝不俗套的恐怖短篇集,每一篇都让你体验到不同的感觉。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