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0300000010

第10章 当头棒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4)

大沩山在湖南,距离山西的五台山遥遥数千里,仅仅剩下半天时间了,刘铁磨为什么叫灵佑大师参加大斋会呢?刘铁磨的意思是表示,她自己是要去参加大斋会的,而跨越几千里的距离,对她说来根本不算一回事。她,不论多么老迈,仍旧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说,不管身体如何移动,而她的心始终不动不摇。

而沩山的“放身一倒,躺在了地上”,与飞越千里有什么区别?咫尺与天涯根本不隔!沩山灵佑不愧为大宗师,举重若轻,往地上一躺,便把禅的“向上一事”表达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惟俨拒绝说法

有次众人请惟俨禅师上堂说法,惟俨拒绝了,但是大家苦苦相求,禅师勉强答应了。大众奔走相告,一下子聚集了好多人,大家都对这位大禅师翘首以盼。惟俨禅师终于出现在法堂上,大家屏声静气,准备聆听教诲。但是禅师只是缓缓地环视了一遍会场,便一言不发地回房。

住持这次说法的院主急了,追在后面说:“身为禅师,你怎么能够这样戏弄大众呢?你同意上堂说法,为什么又急急回房?”

惟俨说:“讲经有讲经的法师,说戒有说戒的律师,我是禅师,而禅是不能讲的,讲了也白搭,这又怎能怪我呢?”

还有一次,顺德禅师问雪峰禅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先辈们是讲究以心传心的吧?”

雪峰禅师点头回答说:“对,还有就是不立文字语句。”

顺德反问道:“既然不立文字语句,又怎么传法呢?”

雪峰禅师端庄地沉默了好一阵子。

顺德于是作谢。

■感悟——

禅宗指出,言说是生灭的现象,是相对意识的产物,而真理则是永恒的实体,所以言说不能表示真理。参禅者必须超越种种假名概念,忘言绝虑,才可以达到真理之境。

不二法门

黄龙祖心禅师经常在禅室中举起拳头问学僧:“这个唤作拳头吗?这个不唤作拳头吗?唤作拳头就是肯定,你们知道是不对的;不唤作拳头就是否定,你们知道这也是不对的,到底应该唤作什么?”学僧面面相觑,不敢回答。

芭蕉禅师曾经对座下弟子说:“你手上有拄杖,我给你一个拄杖;你手上没有拄杖,我夺过去你的拄杖。”弟子们也迷惑不解。

沩山禅师曾经对弟子说:“老僧百年以后逝世,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左胁下写几个‘沩山僧某甲’。那个时候,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到底唤作什么才合适?”弟子们无言以对,只有仰山禅师站出来,礼拜而退。沩山禅师高兴地哈哈大笑。

■感悟——

本体不可言说,然而为了表达对本体的证悟,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不得不借助于语言。于是,沩仰宗师在说禅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设置了一道道触背关。所谓触背关,即思维的两难处境。触是肯定,背是否定。离却肯定否定的两边,才能触着物白体,把握物白体。触背关是禅师给学人设立的思维瓶颈。对于触背关,听者不能再循着是与不是的思路去回答,否则永远不能突破它。但它并非是无解的,仰山礼拜而退,运用超越语言、粉碎外相的不二法门,暗示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必太在意。

弄狮子

药山惟俨问云声昙晟:“听说你知道弄狮子,是否?”

云声回答说:“是。”

药山问:“弄得几出?"

云声回答说:“六出。”

药山说:“我亦弄得。”

云卢问:“和尚弄得几出?”

药山回答说:“我弄得一出。”

云声说:一即六,六即一。”

后来云声到沩山灵佑处,沩山也问云声:“闻长老在药山弄狮子,是否?”

云声回答说:“是。”

沩山继问:“你是长弄狮子?还是有时候让它休息?”

云声回答说:“要弄即弄,要休息即休息。”

沩山又问:“休息时狮子在什么处?”

云声回答说:“休息,休息!”

■感悟——

这里,作为谈话题目的狮子代表自然,而弄狮子者则代表自我或‘主体’。自我以五官(根据佛家心理学则为六处即六根)来把握自然。当沩山说云门知道如何弄得六头狮子时,他所指的就是我们用以把握自然的五官(或六根)。人的感官有如六扇窗子,从窗子向外看,可以观察自然。大家都知道,自然也许不止于我们所观察到的,但是我们只有五官,没有其他东西来区分自然。在五个(或六个)以上感官所对的物质世界中,我们在自然中会感觉到更多的东西,而我们的生命也会随着更为丰富。

正是第二月

当云声昙晟正在扫地的时候,沩山问他:“你在忙着做事,是吗?”

云声回答说:“要知道有不忙着做事的人。”

沩山问:“这样,便有第二月?”

云声举起扫帚说:“这个是第几月?”

沩山低头而去。

玄沙师备听了之后说:“正是第二月!”

■感悟——

“第二月”是指二元对立的自我观。有一个人在忙着工作,另外有一个没工作的人在观看自己面前发生的一切事情。这种思想方式不是禅家的思想方式。在禅家来说,并没有这种工作者和观看者之别,没有动与动者之别,没有看者与被看者之别,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别。

就云声昙晟的情形说,扫地与扫地者和扫帚三者是合一的,甚至还包括被扫之地。没有第二月,没有第三月,也没有第一月。这不是咬文嚼字。但是,除非人知道怎样彼此相通,否则,人便不是人。所以,云声举起扫帚。

今日好晒麦

一个和尚问道吾智禅师:“万里无云未是本来天。如何是本来天?”

禅师回答说:“今日好晒麦。”

■感悟——

从相对观点看,这根本不是回答。因为当我们提出这种问题时,总想对“本来天”这几个字加以界说。这禅师提到麦,因为他们的住处靠近田野,也是靠田地收成而活的。这里所说的麦,也很可能换为米或草秣。如果这时禅师想要散步的话,他可能说:“我们到外面走走,轻松一下,最近我们参学太勤了。”

猫儿上露柱

一个和尚问药山惟俨弟子慧省禅师:“如何是佛?”

慧省回答说:“猫儿上露柱。”

和尚不明白禅师的意思。

慧省便说:“问露柱去。”

■感悟——

对于第一次碰到这种对话的人来说,这位禅师似乎是一个失去理智的人。第一,佛与猫儿,露柱与描儿上露柱什么关系?其次,露柱怎能向和尚说明禅师这些话是什么意义?不论我们以平常的推理作用如何加以分析,都无法从这段对话中发现任何意义。

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失去了人类的理解能力,就是这位禅师已走到我们通常达不到的地方。无疑,这里有一个为所有禅师所住的超越世界,一定是自然使我的感觉和理智世界达不到这个超越世界。

“那个”为什么不痛

保福从展禅师看到一个和尚向他走来,便以手杖击柱,又击和尚的头。

这和尚发出忍痛的声音。

这位禅师说:“‘那个’为什么不痛?”

和尚不知所答。

■感悟——

柱是自然中的一物。只要自然与人对立,便是非睿智的而且表现不出任何亲切的迹象。但是,如果让人见它或闻它,自然便立刻成为人的一部分,而且在它所有各部分中都感觉到人的存在。当人对它有所询问时,它一定会点头。所以,当一位禅师听到一个和尚在禅堂前击板时,据说他发出呼痛的声音。

雪峰悟道

雪峰禅师还未悟道的时候,为了解除心中的迷惑,曾经不辞辛苦,跋山涉水,三次拜访投子禅师,九次拜访洞山禅师。

这一次,雪峰拜访洞山禅师,住在洞山禅师禅院里。禅师们都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自食其力的,所以即使雪峰远道而来,仍然要在禅院里做事情。有一次,洞山禅师巡视的时候,雪峰正在淘米,问雪峰:“你在干什么?”

雪峰据实回答:“报告禅师,弟子在淘米。”

洞山禅师并不罢休,考问道:“你是淘沙去米,还是淘米去沙?”

雪峰立即回答道:“禅师要是这么问,不如沙米一齐去!”

洞山笑道:“一起扔了,那么大家吃什么呢?”

雪峰不答话,只是真的掀翻了米桶。

洞山看着地上白花花的大米,并不生气,只是惋惜地说:“我不可惜我的大米,倒是可惜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你到德山和尚那里去吧!”

雪峰依言来到德山禅师那里,一见面便沮丧地问:“禅师,你看我还有大乘佛教的根器吗?我有希望学成吗?”

德山不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当头一棒打过去,大声骂道:“你这臭小子,胡乱嚷些什么?”

雪峰摸着头上的包,虽然很痛,心中却豁然有悟。

后来雪峰云游的时候,在鳌山被大雪堵住了归程,就对岩头和尚谈起这件事情,记忆犹新地说道:“我当时受了德山禅师那一棒,真是值得呀!那时我的心里如同桶底突然脱了似的,心中豁落落、亮堂堂的。”

岩头却大声喝道:“呸!你那就叫悟了吗?你没听俗语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吗?佛法必须是你自己心中悟出,脑中想出,胸中流出,那才是真正接近了佛法!”

雪峰忽然大悟,对岩头禅师倒头礼拜说:“以前我以为自己悟道了,今天才知道,我今日才真正是鳌山成道啊!”

■感悟——

洞山把雪峰赶到德山那里,因为,他看到雪峰的禅风很接近于德山。而德山却给了他迎头一棒,为什么?因为道不是学成的,道也是没有止境的,他这一问,自然要挨“德山棒”了。尽管挨了棒,他却是开悟了,但仅仅是开始,而他不自知。所以,后来岩头骂他,就是告诉他,真正的悟不是靠别人的棒喝,而是靠自己。如果是靠别人而悟的,那境界依然很低!

百味俱足

云岩昙晟禅师初参药山禅师时,药山禅师问道:

“你从什么地方来的?”

昙晟:“从百丈怀海禅师那里来的。”

药山:“百丈有何言句开示?”

昙晟:“平常都说:我有一句,百味俱足。”

药山:“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什么是百味俱足?”

昙晟禅师无言以对。

药山:“我亦有一句,怎奈目前生死何?”

昙晟:“目前无生死。”

药山:“你在百丈禅师处有多久?”

昙晟:“二十年。”

药山:“二十年在百丈处,俗气仍未去除。”

有一天,药山禅师又问道:“百丈禅师除一句百味以外,还说一些什么佛法?”

昙晟:“有时道三句,要我们省去六句会取。”

药山:“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

药山禅师喜形于色,接着又问道:“还说什么法?”

昙晟:“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便用拄杖将大家一时赶散,然后又召回来,自己不说,反而问人‘是什么?’”

药山:“你何不早这么说,从你的口里,我今日得见怀海师兄。”

昙晟禅师也因此省悟。

■感悟——

如果要认识一个人,有时要经过许多年月,要知道一些事理,也须费些周折。二十年不长,三千里不远,直到说无所说,才认识百丈怀海,此即所谓一句百味了。

棒下说法

学僧从定州禅师处到鸟臼禅师门下参学,鸟臼禅师问:“耙州那儿和我这里,相较之下有什么不同?”

学僧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鸟臼禅师说:“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话,那么你就不必留在这里,回原处去吧!”说着,便一棒挥打过去。

学僧回答:“如果你真具有使棒的眼光,应该要先看清楚了人再打,虽是禅棒,也不可以随便打人!”

鸟臼禅师说:“我今天发现了真正值得我打的人!”说完又重重地打了学僧三下。

学僧被打以后,立刻回头要走。

鸟臼禅师忙说:“就是盲棒,也应该有甘心接受的人呀!”

学僧说:“棒子在您手中,我有什么办法?”

鸟臼禅师说:“如果你这么想,那我就将棒子给你。”

学僧听了之后依言走过去,夺取鸟臼禅师手中的棒子,并朝鸟臼禅师打了三下。

鸟臼禅师状似害怕地说:“屈棒!屈棒!”意思是说:真是太委屈了,真是太委屈了。

学僧立刻针锋相对地说:“虽然是盲棒,但也是有甘心接受的人啊!”

鸟臼惮师终于说:“对于这样优秀的人才,随便使棒,实在很对不起。”

■感悟——

我们非常不了解禅师们为什么使棒,原来他们彼此在棒下说法,较量禅功,原来使的不是盲棒,而是慧棒。你越是打我,我越是感谢你。你打得对,我礼拜你;你打得好,我长跪不起。

一指禅

有一天,时近黄昏,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一位名叫实际的僧尼来到金华俱胝禅师所在的庵里,她不经通报,也不脱斗笠,迳自进入禅堂,持着锡杖,绕俱胝禅师禅座三圈,说:“你说得有道理,我就脱下斗笠。”

她一连问了三次,俱胝禅师一时不知所以,连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实际僧尼生了气,便拂袖欲去,俱胝禅师只觉惭愧,就礼貌地说:“天色已经晚了,暂且留一宿吧!”

实际僧尼停下脚步说:“你说得有理,我就留下来。”

俱胝禅师仍不知该如何回答,才是说得有理。

后来,天龙禅师光临到此,俱胝禅师就把实际僧尼问话的经过来请示天龙禅师。天龙禅师竖起了一根指头开示他,俱胝当下大悟。

从此以后,俱胝禅师凡是遇到有人请示佛法禅道,他便竖起一根指头,学者都能因此有所契悟,因此“俱胝一指”出了名。

在俱胝禅师座下,有个和尚也学老师的样子,凡是求道者,只要俱胝禅师不在,也不管人家问他的是什么,他也学着师父竖起一根指头。有一天,俱胝就将和尚叫到法堂,问:“你也懂得佛法?”

和尚说:“懂得!”

俱胝禅师说:“什么是禅?”

和尚很自然的又竖起一根指头,俱胝禅师便拿起剪刀将和尚的手指剪断,和尚痛得大声怪叫,俱胝禅师就喝问:“你再说明一下,什么是禅?”

和尚自然地想再举起一指,猛然不见指头,当下大悟。

■感悟——

禅宗反对用语言去领悟禅法,而喜欢用顿悟。但这种顿悟既不是不可思议的神秘境界,也不是神灵自上而下的启示,而是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体验,是发自于内心的闪光灵性。俱胝不愿意让这种闪光的灵性在和尚那里变成固定的俗套,因此才用极端的手段把那程式化的俗套打破。

只为有,所以来

学僧请示药山禅师说:“弟子生死大事未明,请老师慈悲开示!”

药山禅师说:“我对你讲一句不难,如果你能体会那就好。如果在言下,让你思量,却是我的罪过。不如彼此都不要开口,免得互相拖累。”

学僧说:“达摩未到中国来时,中国有佛祖的意象吗?”

药山禅师回答说:“有!”

学僧又问:“中国既然有佛祖的意象,达摩来中国又做什么呢?”

药山回答说:“只因为有,所以来。”

学僧再问:“老师平常不许学僧看经,为什么老师自己却每天看经。”

药山禅师说:“我只是希望以经书遮遮眼睛!”

学僧再问:“学僧想学习老师,用经书遮遮眼可以吗?”

药山禅师说:“如果是你,牛皮之厚也遮不住你的眼睛。”

学僧请药山禅师登座说法,药山禅师一言不出口就下座。

学僧问:“禅师为什么一言未说,就下座了呢?”

药山禅师说:“经有经师,律有律师,论有论师,怎么能怪我呢?”

学僧终于在言下觉悟。

■感悟——

药山禅师家风孤峻,独树一格,他经常用简单语句回答你,要你悟到言外的玄机。学僧的问题太多,也就是有太多的理性思考,而禅宗是最反对理性的,因此药山说学僧就是用牛皮也遮不住他那好奇、搜寻的眼睛。

等我圆寂后就告诉你

有僧人问道钦禅师:“如何是达摩西来意?”

道钦禅师说他问得不恰当。禅僧追问:“怎样才恰当?”

道钦说:“等我圆寂后就告诉你。”

一位高官崔赵公对道钦禅师说:“师父,我想出家,可以吗?”

道钦禅师斩钉截铁地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当头棒喝之下,崔赵公豁然有悟。

■感悟——

第一则公案中,道钦禅师的目的是要僧人明白:禅,是不说的,禅的心要,要在修证中体验;第二则公案中,道钦禅师的意思是高官将相名利心太重,尘缘未了,如何能进佛门静地呢?

人往哪里去

师弟在路上碰到师兄迎面而来,就问:“师兄,您往哪里去啊?”

师兄说:“风往哪里去,我就往哪里去。”

师弟答不上来,回去问师傅。师傅说:“下次你就接着问他,风停了,你往哪里去。”师弟记下了。

第二天,师弟又在路上碰到师兄迎面而来,又问:“师兄,你往哪里去啊?”师兄回答:“脚往哪里去,我就往哪里去。”

同类推荐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热门推荐
  • 男人如何调节自己

    男人如何调节自己

    不要让心灵的阴云和迷雾战胜阳光成为人生的主导。只有让心灵充满阳光,才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作为男人,只有拥有一个健康轻松的心态,才能自信地面对人生,才能负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心灵的园地长出杂草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同时每个人的心理知识与个人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重要原因。
  • 赵王是个九芃党

    赵王是个九芃党

    同人文,以绿王,不对赵王为第一视角来撮合九王齐翰与我们的国民老公张芃芃~
  • 天降伏魔:封妖录

    天降伏魔:封妖录

    妖怪无处不在,在你我的身边,在每一扇门的背后!妖怪界和人界是平行的世界,互不干扰。而敢于破坏规则扰乱秩序的妖怪,通通都要通缉。捕头的名字,叫守护者!收服妖怪的武器,是神秘的《妖怪辞典》……
  • 倾国清夏

    倾国清夏

    【甜宠网游文】外表斯文,实则腹黑败类的大狐狸顾城,少时出国离开自己的小青梅顾清夏,多年惦记,心心念念地要回国,与小青梅比翼双飞。万万没想到,多年后回来,她看他竟然是一脸陌生,不仅如此,她还敢心许他人?!不过没关系,且看大狐狸如何掐桃花,散鸳鸯,将小青梅一口一口吃掉。[慢更养肥文]。顺手带小青梅在游戏里装装逼,虐虐渣男渣女,生活无限美好。本文其实就叫《倾国倾城》,只不过有别的书重名了,所以加上了作者的名字。简介完整版在第一章。
  • 与生俱来的依恋:走进艺术设计

    与生俱来的依恋:走进艺术设计

    本书上篇主要讲述了艺术设计的来历、特点、本质、内涵,以及在现代生活的作用、地位;下篇则选取艺术设计中最具代表的衣、住、用、看几个环节做样板,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加上自己动手训练这两种方式。
  • 纸边界

    纸边界

    本书将收录的诗篇分为:卷一:边界——黑暗中的行走卷二:边界——向北卷三:向南、边界——词语的异地他乡。
  • 剑情乾坤

    剑情乾坤

    剑无情,人却有情。有情之人使无情之剑,是斩断缠绵的相思,还是为相思所迷寄生于剑呢?且看为正魔不容的私生子如何历经情与仇,爱与恨,生与死谱写一曲热血的江湖华章!
  • 浮生长乐虽有意

    浮生长乐虽有意

    许是上辈子欠他的,所以连做个皇帝也不快活。朕通通都允他,就是不准他任性地离开!哪怕爱而不能,也无怨无悔地做那扑火飞蛾……只是世俗纷扰,真真是应了那一句话:浮生长乐虽有意,奈何那人魂也消。(此书纯属架空……)
  • 霸道老公逃不掉的爱

    霸道老公逃不掉的爱

    她自小被他父母收养,精明古怪很讨人爱。他从小冷漠无情,难以亲近。可是她的到来改变了他,他不顾一切得爱上了她,发誓非她不娶。可小丫头偏偏不领情,一度投进别人的怀抱,真让他不知所措,要怎麽抓住这丫头的心?
  • 斯巴达克(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斯巴达克(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公元前78年11月10日的早晨 罗马城的上空乌云密布 从拉丁和杜斯古尔那边的山里吹来的寒冷晓风 不断刺着人的脸庞。看样子今天又不会是个好天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