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文化广电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兰州市委宣传部
一、兰州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文化、印刷、艺术品及文物监管品等文化产业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纳入文化系统管理的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摊点共3 566多家,其中文艺表演团体36家,歌舞娱乐厅497家,网吧430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1276家,印刷业716家,书报刊经营网点451家,文物监管物品及工艺美术品经营点160个;资产总额6.7亿元,从业人员2.4万余人,约占全市就业人口的1.5%;年营业收入10亿多元,约占全市GDP的1.8%左右。2004年,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八办”旧址人选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130条精品线路, “八办”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已经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总投资1900多万元,年底前可开工建设。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社会发展文化产业
兰州市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长期处于发展无规划的自发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2003年市政府印发了《文化兰州建设规划(2003—2015)》。在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时,编制了《兰州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从“大兰州”、“大文化”出发,提出了兰州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和主要对策。这个《规划纲要》涵盖面大、内容丰富、思路清晰,产业布局中“一圈”、“四线”、“十大园区”的规划,基本勾勒出兰州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围绕这个《规划纲要》,还编制了《兰州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兰州市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方面,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兰州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2006年,为进一步促进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民营文化产业示范单位命名管理办法》,在全市范围筛选了10个民营文化产业示范单位,给予重点扶持,以促进文化产业主体的健康发展。
2.举办文化项目推介会,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
2003年,兰州举办了首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后来逐步发展为文化项目推介会,既有公益文化项目又有经营性文化项目。目前,已举办了三届。其中,第三届推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园林、传媒等方面的文化项目72个,签约项目40个,签约金额1000多万元。鉴于兰州地区市场资源有限,从2006年开始,我们尝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文化产业,走出去推介兰州文化产品和项目。2006年参加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约项目10个,签约金额4300多万元。其中,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与国际知名的美国国际管理集团(1MG)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共同挖掘甘肃及西部的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2007年参加第三届深圳文博会,签约项目10个,签约金额1亿多元。
3.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的流通环节和发展平台。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先后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反盗版百日行动”、“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多个专项治理行动。2006年,破获各类涉黄、涉非案件10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9人,刑事拘留7人;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67069册(本),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477595张(盘),收缴伪造的包装、装潢印刷复制品2940个、侵权商标11100个。经过反复治理整顿,文化市场基本保持了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近年来,文化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对演艺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具有集团性质的兰州大剧院,兰州大剧院下设兰州歌舞剧院(下辖舞剧团和交响乐团)、兰州戏曲剧院(下辖秦剧团和豫剧团)、兰州艺演中心(下辖兰州剧院和金城大剧院)三个实体,形成了两院四团、一中心两剧院的艺术生产和营销格局。依托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先后将东方红电影院、解放电影院整合到文化实业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两个影院进行股份制改制,注册成立了东方红影城有限责任公司和解放电影院有限责任公司,并通过社会融资完成了设施改造。其中,东方红影城为西北第一家五星级影院。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转换内部管理机制,活力明显增强,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不懈地努力,兰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省和全国的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前不久,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问题和支持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新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已全面铺开。
二、广电系统产业发展情况
兰州市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胆创新,不断实践,通过项目开发、股份化合作、代理经营、招商引资等形式,尝试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经营模式和体系,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有线网络传输、电影发行放映、电视剧(片)制作等系列化发展的产业经营格局。目前,纳入广电系统管理的广播影视业固定资产总值约2亿元,经济总收入1亿多元,从业人员近千人。
1.充分挖掘频率频道资源,发展广电产业
以兰州电台、兰州电视台所拥有的广播和电视节目采编制作播出为主体的频率、频道资源,运营模式成熟,市场优势明显,属广播电视的基本职能资源。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套新闻综合广播的基础上,分别于2003年、2005年开办了第二套音乐交通广播和第三套生活文艺广播。三套节目全部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制作和播出。除通过调频和中波发射外,还在“兰州广播网”在线同步播出。三套广播节目信号现已基本覆盖了兰州市除永登县以外的其他县区政府所在地及人口稠密区,收听效果较好。兰州电视台现开办四个频道(新闻综合频道、综艺体育频道、生活经济频道和公共频道),拥有有线、无线两种传输方式,日均开设238档各类节目,全天分8个时段播出,日均播出67小时,收视覆盖全市城乡。为充分开发频率频道资源,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打造品牌栏目,不断提高收听收视率。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兰州电视台创办的《“一把手”上电视》、《兰州零距离》、《兰州第一百姓》、《新闻故事会》、《行风阳光热线》、《听众接待室》等品牌栏目,收听、收视率不断提高。据“央视——索福瑞”调查,从2004年底至今,兰州电视台4个频道在省城10个频道中持续保持60%以上的收视份额,广播电视综合获奖率列全省各州市第一。第二,探索多种经营模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近年来,广电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形成了网台分离、宣传与经营分离、财务统一核算的宏观管理体制,实行预算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各种措施和办法,搞好广告和增值业务,实现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两台广告收入达4300多万元。兰州电台在成立多种经营部探索广播产业经营路子的基础上,出资20万元,以股东台的身份加入中国城市电台“九州联横”传媒有限公司,拓展广播产业经营空间。.兰州电视台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并重,在确保正确导向、公益性的同时,搞好经营,用产业支持事业发展。在产业经营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资产纽带、实行股份制管理。目前,兰州电视台成立了3个股份公司,即兰州华媒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兰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兰州博惠电子责任有限公司。兰州华媒、兰视传媒分别代理兰州电视台3个频道的全部广告业务,兰州博惠电子责任有限公司负责运行兰州电视台网站。这种产业运行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合作代理公司只代理电视台广告经营业务,不参与电视台宣传工作,且兰州电视台在三个公司中均占51%的股权,处于控股地位,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稳定了经营收入;二是三个公司都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按公司法的要求运作,双方都按公司法的要求选任董事和监事,规范公司运行;三是订立合同,按合同办事;四是为兰州电视台提供了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目前,兰州电视台的《黄河茶摊》和《兰山论剑》节目组率先学习公司化运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经营节目,搞活节目,实行成本核算,实行与收视率挂钩的薪酬奖惩办法;五是吸纳公司负责人参加台务会、编委会,商讨解决重大问题,相互支持,良性互动,实现双赢。股份公司的组建加大了创收力度,促进了产业发展。
2.大力开发网络传输资源,培育支柱产业
网络公司所拥有的有线网络传输技术和平台资源是广播电视产业化经营成分最足、市场化程度最高、消费需求最稳定的经济门类。为充分发挥网络产业效能,形成专业化发展的独立产业链,2002年,市广电局将兰州有线网络经营与原兰州有线电视台剥离,组建了兰州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实现了网络传输系统集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统配、客户服务于一体的集约化运营,形成了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目前已成为广电系统的支柱性产业。几年来,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20多万户,年收入3000多万元。
3.发展多种经营,延伸广电产业链
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所拥有的影视剧(片)制作、兰州广播电视报、文化演出经营、影视音像制品发行资源,是最具外向型市场化发展潜能的经营部类。兰州广播电视报曾经是以广电节目预告为主的收视服务功能性报纸,近年来,因广播电视节目预告功能被现代传媒取代,连续多年亏损。在此情况下,报纸主动寻求对外合作,一举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影视剧(片)制作是大投入、大产出、高风险的产业,近两年来,拍摄专题片10余部,与上海泰士文化公司合作,制作完成了西部首部数字电影《万一有一天》,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贺礼的第二部数字电影《儿娃子》目前正在拍摄制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演出经营是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针对单位经营资源匮乏、冗员沉重的状况而开辟的新业务。2004年8月,兰州广视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创办三年多来,策划十多项演出、赛事等文化经营活动,创收近百万元。
4.通过联合重组,拓展电影放映市场
近年来,由于电影发行权丧失,兰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陷入了企业无经营项目、职工无事可干的尴尬境地。公司现有在职职工29人(包括内退、请长假),三产房屋租赁收入占公司经营的主要收入,而电影收入只占五分之一。2007年5月,******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扶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加强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设,落实好农村电影放映经费,并确保及时到位。根据国家要求,兰州市电影公司承担的农村“2131”电影放映属政府公益性事业,政府将以专项补贴的形式,强化对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作的职能。在下一步的广电改革中,市电影公司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经营管理机制,与兰州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联合重组,真正使市电影公司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轨道,开拓电影放映市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在文化工作中,我们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基础设施
先后完成了金城大剧院改扩建项目、五星级东方红影城、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兰州分中心、兰州文化艺术综合楼等项目。2006年又启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构建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网络和兰州市乡村图书馆(含农家书屋)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实提高县区“两馆”,巩固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积极发展村文化活动室。
2.加大文艺创作演出力度,不断推出艺术精品
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人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十次进京演出,两度出国巡演(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在国内外演出365场次,累计收入3800多万元;现代豫剧《山月》参加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入围优秀剧目;组织大河上下万里行文化考察暨创作活动,推出了大型主题画展《大河魂》,在全国主要城市巡展;2005年,成功举办了国家级的秦腔艺术节,中国剧协授予兰州“中国秦腔发展基地”称号,并将兰州确定为秦腔艺术节常设举办地;近日举办了中国秦腔发展论坛。市属院团每年创作、移植、整理、复排新剧(节)目20多台,演出400场次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农村、基层演出。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整理文化资源
为加强文物保护,成立了兰州市文物局,先后对文庙、鲁土司衙门、五泉书院、 “八办”纪念馆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4个。市政府出台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成立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兰州太平鼓表演等4个项目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兰州太平鼓2006年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太阳神鸟金奖。目前,正在全市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业遗产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系统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已经出版《兰州历史文化丛书》,《兰州文化资源大全》即将出版。
4.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带动基层群众广泛开展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