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2900000054

第54章 明朝兴替(1)

明(1368~1435年), 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

元朝末期, 残暴黑暗的统治激发了农民大起义。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分支, 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 于1364年自称吴王独霸一方, 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 朱元璋称帝, 以应天府(南京) 为京师, 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 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之后, 朱元璋下令北伐, 大都(北京) 被攻占后, 统治中原98年的元帝国就此陨落。

明朝初年, 天下大治, 国力强盛, 一派盛世景象。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 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 明朝北进蒙古高原, 南征安南,伐锡兰, 羁縻马来诸岛族。明朝疆域最大时东、南至海, 北抵西拉木伦河、阴山, 西包西藏、云南, 东北达外兴安岭, 西北及哈密。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 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 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

朱元璋开创明朝江山

在江淮一带站稳脚跟后,朱元璋打败了西边的陈友谅,又消灭了东边的张士诚,只剩下南边几股小势力。徐达派汤和攻打方国珍,方国珍一看大军压境,只好投降。汤和又挥师南下,夺取广东。与此同时,胡廷瑞夺取了福建,广西也被大将杨璟攻下。朱元璋终于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心满意足。李善长认为朱元璋已统一了半壁江山,可以称帝了,便率领文武百官三次请求,朱元璋这才答应称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从此把应天改称为南京,立结发妻子马秀英(郭子兴的养女)为皇后,又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1368年,徐达带领几十万大军直奔元朝京城。元顺帝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士兵们也早丧失了斗志,没费多少兵力,徐达便占领了大都(今北京)。至此,朱元璋统一了全国。

朱元璋很崇拜汉高祖刘邦,而刘邦又是自己的老乡,所以他仿效刘邦治国的方法,把儿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一个儿子夭折,立长子为皇太子,其余24个儿子都被封为王,给他们领地,让他们在封地设置官署,还有护卫队。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实在太多,而且这些人都很有才能。朱元璋为了笼络他们,便封他们为公为侯。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国胜、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历经千难万险,封公也是应该的。但还有一人功劳不在这些人之下,他就是刘伯温。朱元璋也非常欣赏刘伯温,本想封他为公。但是刘伯温坚决不受,而是回到老家安享晚年去了。朱元璋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功绩,给了他许多钱财。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这些人也都立过赫赫战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后,很不放心这些功臣,便设立特务机关“锦衣卫”监视大臣的活动,锦衣卫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正由于这个机关的设置,以后的皇帝也纷纷仿效,特务机关越来越猖獗。朱元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养生息,促成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太祖开国后,立即出师北上。8个月后,攻陷元大都,继之以20年的武功,终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此后,明盛时的疆域,东至大海,包括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至云南、西藏,西到巴尔喀什湖,北到大漠,东北到鄂嫩河、外兴安岭以北,以及鄂霍次克海。

朱元璋建功臣楼除功臣

朱元璋登基以后,有的开国元勋难免骄纵,由于这些人功劳大,而且手中又有权力,这使他很不心安。于是,他决定把那些一意孤行、骄纵蛮横、手握大权的大臣统统杀掉。朱元璋知道这些功臣很有威望,不能轻易下手,就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楼,设计谋害众位功臣。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不明真相,无不深受感动,称赞皇上英明。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

等功臣楼建成了,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在京的一些掌有实权的功臣前来赴宴。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事后,朱元璋故意派人捉拿凶手,但许多大臣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还是刘伯温神机妙算,看透了朱元璋——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

胡蓝之狱株天下

胡蓝之狱指明初的“胡惟庸案”与“蓝玉之狱”,两狱几乎将明初的功臣宿将杀得干干净净,以致有株连天下之说。

胡惟庸,淮西定远人,朱元璋的故旧。1370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几年内胡惟庸连升三级,官拜中书左丞、右丞相、左丞相。1377年,胡惟庸已经变成了皇帝之下第一人,位极人臣了。他是明朝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平民”丞相,胡惟庸独居相位四年。对于胡惟庸借君主的好恶以报个人恩怨的奸臣手法,朱元璋是洞若观火。1380年年初,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抓捕了胡惟庸,处以极刑,全家亦被抄斩。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同案被杀。但是,“擅权枉法”并不构成死罪,为了把此案定成铁案,朱元璋将胡惟庸的罪名升级,变成了私通倭寇、阴谋造反,而此时胡惟庸已经被处死,死无对证。

胡惟庸案成为一个引线,在随后十余年中,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同谋犯越查越多,无数功臣被冤杀。在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1390年,朱元璋以发现李善长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线索为借口大开杀戒。已经77岁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全家70余人被一同处死,只留下了朱元璋的亲生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长的长子李祺,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这也许是朱元璋大屠杀中唯一的一次例外。1390年,朱元璋以所谓“肃清奸党”事,主持编写并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一书。但真正结束这场党狱,还是在1392年靖宁侯叶升坐通胡惟庸狱最后被捕杀为止。该狱共历时12年,诛杀文臣武将达3万多人,其中包括1个国公、21个侯。

胡惟庸一案使淮西集团文臣势力被铲除殆尽,剩下的就是武将势力了。为此,朱元璋又兴蓝玉之狱。

蓝玉也是淮西定远人,英勇善战,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册封其女为蜀王朱椿妃,同皇帝结为姻亲。胡惟庸案中有人告发他与胡有谋,朱元璋不问。蓝玉攻伐北元,大胜。朱元璋将他比做汉代的卫青、唐代的李靖,并封蓝玉为凉国公。但他私自纳元王妃为妾,朱元璋不满。明朝建国后,蓝玉日益骄横起来,在自己的庄园里豢养了几千名庄奴和家丁,横行乡里,侵占民田,无恶不作。御史前来按问,也被他鞭打驱逐。此外,蓝玉北征归来,到达喜峰关关口,还不等关吏开门,便率领手下兵丁毁关而入。种种恶迹令朱元璋忍无可忍。

这第二次屠杀的过程和胡惟庸案大致相仿,只不过此时朱元璋年事已高,时不我待,因此杀戮更为迅速。1393年,蓝玉被告谋反,立即被逮捕下狱,第三天就被凌迟处死,灭三族。还有些士人,仅仅因为是蓝玉的家庭教师,或仅仅因为替蓝玉题画,也作为奸党被杀。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又追究其同谋者,辗转株连被杀者多达2万余。其中包括1国公(开国公常升)、13侯(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宣宁侯曹泰、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濮口、东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等)、2伯(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都督10余人。当然,追究蓝党,主要的目标是除掉勋臣。被治罪的勋臣,许多与蓝共过事。有的人早已死亡,但是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于是死者的子孙被株连抵罪。同时,朱元璋还颁布了《逆臣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史称“胡蓝之狱”,共5万多人被杀。到朱元璋驾崩之时,开国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杀光了。

冤狱大兴,还有更荒谬的事。有年元宵节,朱元璋看见一张画,一个妇人怀抱个西瓜骑在马上,那马脚很大。马皇后是淮西人,淮、怀谐音,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有意讥讽马皇后脚大,因而大杀京城官民中所谓不守本分者,竟数以万计。此外,还有其他几大冤狱,也杀了好几万人。这样一来,功臣宿将几乎都被杀光。幸免的朝臣,每当去上朝,即同家人诀别,因一去上朝,就生死难卜。

朱元璋的滥杀同时也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先例既开,后世效仿,明成祖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不得不说是继其父之“余烈”。

明朝的血腥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是耍弄文字狱的高手。由于他出身低贱,落魄时做过乞丐和尚,当上皇帝后在心理上变得非常敏感。他总觉得自己本来就没有多少知识,说不定文人们也会借机讽刺自己。所以,他对大臣的言谈和奏章非常留意,反复揣摩,如果觉得某些地方是在讽刺咒骂他,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大加杀戮,造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文字狱和冤假错案。

朱元璋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他很忌讳人们提起这些事情,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明初,每当逢年过节,皇帝过生日、册封皇后和嗣立太子的时候,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要进献《贺表》,表示祝贺。有一天,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里面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这世作则”的词句。这本来都是颂扬皇帝的好话,不料,朱元璋读后却勃然大怒,大骂到:“这个穷酸的儒生竟敢这样侮辱我!”朱元璋把《贺表》摔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面面相觑,谁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朱元璋对他们解释说:“‘光’,就是‘秃’,这是在骂我是个秃和尚;‘生’就是‘僧’,这也是在讥讽我当过和尚;‘则’和‘贼’的读音相近,这是在骂我参加过农民起义,当过贼。你们说,这样的小人该不该杀?”大臣们听后个个目瞪口呆,惊得说不出话来。朱元璋传出一道命令,将徐一夔斩首示众。

这样的文字狱实在是防不胜防,不少大臣都是因为几个字而相继送命。一个叫许元的人写了一个《万寿贺表》,因为其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两句话而遭到了杀头之祸。因为朱元璋认为“法坤”音同“发髡”,意思是骂他曾经剃发当过和尚;“藻饰”音同“早失”,“早失太平”,这不是在诅咒大明政权吗?可怜许元本来想说两句奉承的话,却不料丢了脑袋。还有一个怀庆(在今河南)府学训导(教师),因为写了“遥瞻帝扉”四个字而被杀。“扉”和“非”字同音,也被怀疑是在讥刺皇帝。

这一来官员们全都害怕了。字义相同的要杀头,字音相近的也要杀头!后来,掌管礼仪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陛下,臣子们都很愚昧无知,不知道什么字应该避讳,您能否制定一个固定的格式,让臣子们都来遵守?”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写了贺表的格式,颁布天下。官吏们如遇到庆贺谢恩的事,照贺表的格式抄写一份就行了。但文字狱并没有从此而停止,不少官员因为写错了字而遭杀害。山东兖州有个名叫卢熊的知州,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书。不知是卢熊大意,还是书吏抄写时粗心,竟把“兖”字误写成“衮”字。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恶狠狠地骂道:“这奸贼太无法无天了,竟然叫我滚蛋哩!”就这样,这个州官的脑袋便搬了家。

朱元璋最忌讳听到或看到僧、盗、光等字,连同音同意的生、道、亮、秃等字也是不容许的。他登基后,凡章表中有这类字的,书写的人都要被诛杀而死。又因为他被元朝骂之为贼,所以凡是贼及贼的近音字则、责、择也是不容许说的。朱元璋对文字的禁锢后来更是变本加厉,他下令整个明朝的人都不能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为名,之后又下令禁用太祖、圣孙、龙孙、黄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等为名。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官员们一旦被牵连进去,就很难保全性命。文字狱给明朝政治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以致当时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当官,一时间人才凋零。

文字狱的血腥恐怖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泯灭,而明朝的文字狱并不是只发生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其中最惨烈的便是朱棣对元杂剧大兴文字狱,朱祁镇对民间传奇发动文字狱。难怪明末文人张岱在《石匮书自序》中会痛心疾首地指出:“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二百八十年,总成一诬妄世界。”可以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禁锢和残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南北举子争科考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决心恢复宋元时的科举取士的制度。1370年,朱元璋开始在全国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二月,在南京举行会试,录取进士120名。他们连同那些会试中被录取的举人一起,被立即授予官职,走马上任,出任朝官。这一年,是明代的首次科举考试。后来,朝廷颁行“科举成式”,科举制度定型化,虽然许多规制与前代有所不同,但在会试一级仍承旧制,实行全国自由竞争。1382年,朱元璋把科举制度作为永久制度确立下来,并颁布了具体的科举考试规则。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沿袭至清末,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八股文取士一制形成之后,许多应试者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八股文”,这种现象在明代就已经常常被世人所讽刺。八股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这种局限性的考试内容是束缚考生发挥的重要原因。

在朱元璋踌躇满志地运用科举取士这种制度网罗天下英才时,由于明初南北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北举子争科考”的事件。

同类推荐
  • 时代的浮萍

    时代的浮萍

    西方的雇佣军来大明?是的。火绳枪,滑膛炮,勇猛的骠骑兵...杀人的技术突飞猛进,不断的征战让人身心疲惫。一些军人离开了战场去东方寻找财富,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们居然成为了明朝最后岁月的见证人!从陌生到熟悉,从隔阂到亲密,这些西方的冒险者会在大明的土地上发生什么故事,大明王朝的垂暮之年又会因为他们的出现而发生什么变化?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到底是他们改变了时代,还是时代改变了他们?听吾辈来讲故事吧!文艺复兴的后期,王国军队以其高度职业化和精良的武器在大陆争霸,骑士的时代已经终结,新式军队登上了战争的舞台。ps:本书故事里的王国雇佣军是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取材于明末的西方雇佣军为大明战斗的故事。不过,除此之外,所有的年代,国家,人名都是虚构的,历史大大请不要拍砖。小弟新人,求大家多来看,只求不挨骂,小弟谢过。
  • 史上最强枭雄

    史上最强枭雄

    一事无成的古吴成在而立之年终于混成了一名乞丐,本想碰瓷却弄巧成拙,讹诈不成反被当场撞死。不想老天开眼,他竟然穿越到了一个名叫天和大陆的异界,华丽转身成为汉唐大将军古奉的独子古天应。原本以为苦尽甘来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过上纨绔子弟挥金如土的好日子。哪成想穿越第一天就遇到变故,沦落成为一名朝廷的逃犯。为了活下来,不负这生奇遇,古天应从此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通往巅峰人生的道路。快意恩仇的江湖,热血折戟的沙场,醉梦红纱的柔情,且看古天应如何踏碎凌霄,成为史上最强的枭雄!
  • 中唐枭雄

    中唐枭雄

    一囚徒浑身是胆破枷锁,驰骋千里,横空出世一缕烽烟,朽木又逢春。又逢春,山河烂漫,通衢歧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中唐枭雄》
  •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而言,1937年7月7日都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日子,在中国现代史上,这个日子已经不仅仅是个日期的符号,也不仅仅是几声密集的枪声,它代表了一场伟大战争全面开始。本书从事变尚处在萌芽状态的1937年6月26日入手,以日期为经、事件为纬,逐日叙述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人士、汉奸伪政府、日本政府和军部等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及其与七七事变的内在联系,直写到事变发生后的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并在尾声部分叙述了书中所涉及人物的最后归宿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宏大历史画卷。
  • 历史年鉴之1921

    历史年鉴之1921

    本系列包含了世界历程、科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国运纪事等各方面的整理记录,作为系列年鉴。
热门推荐
  • 异世情缘ing

    异世情缘ing

    她一夜之间穿越到了异世大陆成为沈家的废柴九小姐,他是杀人不眨眼,脸上没有一丝微笑的万年寒冰的寒殿下,但对于她,他宠她到变态,他为她发生了改变......
  • 诡盗之五毒玉雕

    诡盗之五毒玉雕

    一个偶然机遇,主人公与女友误入古墓,九死一生,得到五件圣器。却不料给他们带来更大麻烦,迫使他们踏苗疆,进茅山,直至远渡东海。处处惊魂,步步危机!
  • 家有两萌宝:只要宝宝不要夫

    家有两萌宝:只要宝宝不要夫

    第一次见面,这个妖孽男拉着她挡桃花说她是他女朋友飞机上她睡着了,他偷袭她,说她是他未婚妻机场大厅,为了不让她离开,这个混蛋说她是他老婆一天之内,她从单身成了混蛋男的女朋友、未婚妻、老婆秦墨涵觉得这天是自己二十三年来最倒霉的一天她恨不得掐死这个妖孽男池司阳却觉得这一天是他二十六年来最幸运的一天老天爷让他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人秉持母亲大人的教导,看上了就要紧紧的圈住这个女人他是娶定了
  • 黄金圈套

    黄金圈套

    人生处处潜伏着圈套,你躲开了这个,却未必绕得开那个。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往那圈套里钻,这也算是个本事。一个不大合乎逻辑的故事一个“90后”小镇青年在省城的奋斗史
  • 狂尸遍野

    狂尸遍野

    二零一二年,并没有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山崩地裂。但是,这个世界却开始慢慢的变了,活生生的人们变成了吃人的怪物,在这个丧尸横行的世界里,你需要的就是武器弹药。《狂尸遍野》生化危机中的求生手册。
  • 第三神祗

    第三神祗

    黑暗诞生于光明之中,地水火风流转于混沌之中,第三神祗掌控宇宙之时,毁灭抑或是重生,延续抑或是终结,全在他一念之间。创世之神被他创造的人类封印,当主人公从地球穿越到异界,当命运的转轮重新转动,人类是生存还是毁灭,都捏在了一个糟老头教导的小男孩手中。
  • 紫龙弑神传

    紫龙弑神传

    惨遭灭门侥幸逃生.待千年修炼有成后终与仇人同归于尽.死时方知另有主谋悔之晚矣若能重生.隐忍万世报得血仇
  • 毒冠天下

    毒冠天下

    一个人,为救母。毅然离开了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亲情。朋友叛离。战斗。抉择。经历了这些之后,他又会怎么样呢?他又怎么用他的毒来冠绝天下呢?
  • 小道理,大智慧

    小道理,大智慧

    有个女孩不仅兴趣非常广泛,而且好胜心强。她在音乐、绘画、运动等方面都想涉猎,非要拿第一才满意。
  • 尸横遍野

    尸横遍野

    公元2100年,世界人口达到饱和状态,各大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剑拔弩张,但是战争还未来临,陨石先来了,为了保证地球的安全,各国团结一致,抗击陨石。陨石被毁,但是遗落在地球上细小的石块中,蕴含着一些神秘的东西,逐渐蔓延开来……